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诗的本体:中国现代“纯诗”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太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117,共8页
“纯诗”理论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的外来源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学,但它又是一种经过中国理论家改造的本土化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诞生于中国现代新诗由“散文化”到“纯诗化”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倡纯诗的是后... “纯诗”理论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的外来源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学,但它又是一种经过中国理论家改造的本土化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诞生于中国现代新诗由“散文化”到“纯诗化”的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倡纯诗的是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与王独清,梁宗岱在2 0世纪30年代对“纯诗”理论作出了最为深入的阐释,李健吾则将它用来评论当时的现代派诗人作品。“纯诗”理论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散文化 诗化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与“纯诗”的综合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洁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93-97,共5页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诗化 现实 综合 诗歌美学
下载PDF
纯诗与新诗形式的现代性想象 被引量:2
3
作者 龙扬志 《诗探索》 2014年第1期51-60,共10页
20世纪中国诗歌承担了表达家国与社会现实的课题,“纯诗”作为早期新诗美学探讨中一个影响深远的诗学构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朱自清先生曾从文学思潮角度总结此种动向,“抗战以前的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 20世纪中国诗歌承担了表达家国与社会现实的课题,“纯诗”作为早期新诗美学探讨中一个影响深远的诗学构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朱自清先生曾从文学思潮角度总结此种动向,“抗战以前的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①。理论讨论与诗创作、诗批评相互缠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 诗化 现代性想象 文学史意义 社会现实 中国诗歌 20世纪 文学思潮
原文传递
意义的寻求还是诗艺的探索——论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
4
作者 郑成志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15,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非诗"走向"本体的诗"、从"散文化"走向"纯诗化"的分歧路口,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有其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非诗 本体的诗 散文化 诗化
下载PDF
30年代中国新诗的初步整合与超越——艾青“密云期”诗歌创作简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5期74-78,共5页
艾青素有中国“诗坛泰斗”之称 ,他“密云期”坚持并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发展路向 ,初步形成忧郁痛切又不失昂扬感奋的个人风格 ,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新诗 30年代整合“革命化”与“纯诗化”两种创作趋向的初步实绩 ,为 4 0年代现实... 艾青素有中国“诗坛泰斗”之称 ,他“密云期”坚持并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发展路向 ,初步形成忧郁痛切又不失昂扬感奋的个人风格 ,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新诗 30年代整合“革命化”与“纯诗化”两种创作趋向的初步实绩 ,为 4 0年代现实主义成为诗坛主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诗 艾青 "密云期" 诗歌创作 整合 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革命化 诗化
下载PDF
大众化诗潮的现代性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晓成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5-177,共3页
从现代性维度看,"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都是文学现代性展开的一种向度,在"五四"新文学那里,二者总体上形成一种同构关系,而后来却往往以悖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文学现代性相对应,也就有了纯文学、纯... 从现代性维度看,"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都是文学现代性展开的一种向度,在"五四"新文学那里,二者总体上形成一种同构关系,而后来却往往以悖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文学现代性相对应,也就有了纯文学、纯审美与功利主义文学观这两种向度的对立。而大众化和纯诗化这两股诗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悖论的另一侧面,它们之间存有的矛盾主要因现代性主体追求差异而产生。本文通过对大众化诗潮的现代性考察与反思,旨在从不协同中求得和谐,以寻探新诗发展的最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诗潮 文学现代性 诗化
原文传递
论邵洵美的纯诗化先锋实践
7
作者 欧姚惠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5-50,共6页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利性、道德性,主张'为诗而诗';从诗歌形式上看,邵洵美追求诗歌形式的极致美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与色彩美;从诗学精神上看,邵洵美对灵与肉的先锋思考彰显了诗人对个体审美愉悦独特的追求。邵洵美的纯诗先锋实践为中国纯诗化的诗学建设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洵美 新诗 诗化 审美内转化 灵与肉
下载PDF
大众化与纯诗化之间——论查译普希金抒情诗的诗学意义
8
作者 刘贵珍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X期171-172,共2页
在诗歌大众化走向极致的50年代,翻译家查良铮(诗人穆旦)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在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同时,发出了"诗首先是诗"的呼声,保留了纯诗的色彩,这不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同时使"俄罗斯诗歌的太阳&qu... 在诗歌大众化走向极致的50年代,翻译家查良铮(诗人穆旦)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在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同时,发出了"诗首先是诗"的呼声,保留了纯诗的色彩,这不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同时使"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终于在中国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良铮 普希金抒情诗 大众化 诗化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与梁实秋的诗学论争
9
作者 郑成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非诗"走向"本体的诗"、从"散文化"走向"纯诗化"的分歧路口,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有其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梁实秋 象征主义 非诗 本体的诗 散文化 诗化
下载PDF
置身俗世的另类纯粹——论黄礼孩的纯诗化诗学观
10
作者 仲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6-32,共7页
"70后"诗人当中,黄礼孩在诗学主张上与其他诗人呈现出不同的观念。他追求纯净的诗意和纯粹性写作。在诗歌情感上,他坚持诗歌的审美本质,表现出对爱、自由、尊严与光荣的向往和对破坏诗歌纯粹性因素的批判;在诗歌观念上,他强... "70后"诗人当中,黄礼孩在诗学主张上与其他诗人呈现出不同的观念。他追求纯净的诗意和纯粹性写作。在诗歌情感上,他坚持诗歌的审美本质,表现出对爱、自由、尊严与光荣的向往和对破坏诗歌纯粹性因素的批判;在诗歌观念上,他强调诗歌的理性思维,回到人性的起点,表现出浓厚的宗教情怀。他采用感悟式的诗歌评论方法,注重诗歌质感的现场呈现,诗评文字具有诗意的美感。黄礼孩坚守诗学的独立和纯粹,与功利化、世俗化的诗学浪潮保持距离,呈现出纯诗化倾向的诗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礼孩 诗化 审美本质 理性思维
下载PDF
序跋二题
11
作者 孙玉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关键词 序跋 中国现代文学 新诗研究 诗化 大众化 小说
下载PDF
论“纯诗化写作”与中国新诗
12
作者 张立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9-83,共5页
尽管“纯诗”作为一种诗歌理想一直是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而且,由于文化传统、中外文化的差异,“纯诗”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就势必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现代诗人对“纯诗化写作”的追求还是为中国新诗艺术的不断精进与提... 尽管“纯诗”作为一种诗歌理想一直是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而且,由于文化传统、中外文化的差异,“纯诗”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就势必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现代诗人对“纯诗化写作”的追求还是为中国新诗艺术的不断精进与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梳理“纯诗化写作”在中国的介入、生成、本土化以及其显隐的发展过程,不但可以揭示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肯定会为反思新诗的历史以及新诗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写作
下载PDF
“纯诗”美学与“纯诗化”写作的现代纠葛——从20世纪上半叶说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柴华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4期74-83,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纯诗"观念与"纯诗化"写作步调并非一致,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与悖论,呈现出新诗现代性追求的复杂历程。初期象征派诗人大胆探索"纯诗"审美之路,但其实践创作与"纯诗"美学相背离;... 20世纪上半叶,"纯诗"观念与"纯诗化"写作步调并非一致,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与悖论,呈现出新诗现代性追求的复杂历程。初期象征派诗人大胆探索"纯诗"审美之路,但其实践创作与"纯诗"美学相背离;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纯诗化"写作中融入"非纯"因子,其具有悖论色彩的诗学探索,使中西诗歌文化在矛盾中获得统一;"九叶派"诗人穆旦以其对新诗口语化和散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崭新创造,超越了现代"纯诗"传统,使"纯诗化"写作在回返中实现了新质跨越,"纯诗"审美与"纯诗化"写作之间走向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诗”美学 诗化”写作 新诗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抒情诗如何创设纯诗化叙事
14
作者 杨四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1-65,共5页
不像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的大众化叙事通常是写实的、具体的和特殊的,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的纯诗化叙事往往是浪漫的、超越的和普通的。它们尽管纯粹,但并不单纯,而比较繁复。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纯诗化叙事的现代性就开始拥抱... 不像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的大众化叙事通常是写实的、具体的和特殊的,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的纯诗化叙事往往是浪漫的、超越的和普通的。它们尽管纯粹,但并不单纯,而比较繁复。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纯诗化叙事的现代性就开始拥抱时代性;进入新时期以后,其时代性愈发浓烈和高涨。中国现当代抒情诗叙事的纯诗化与大众化,在现代性和时代性之间,强弱消涨,彼此激荡,相互推进,共同奏响了中国现当代抒情诗的华美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抒情诗 诗化叙事 现代性 时代性
下载PDF
梁宗岱小诗的创译跨界与纯诗化探源
15
作者 王金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小诗创作危机,获得海外文坛的热切回应与思想共鸣。与此同时,他积极探溯西欧诗学的源头,从契合求真的象征主义诗论中重新发现韵律的必要性,并提出和确认诗人宇宙意识的永恒推动力。最终,将小诗纯诗化的实践付诸于旧体小词的创作上,这不仅可以看出梁宗岱试图消泯诗体之中西、新旧、大小偏见与壁垒的努力,也为小诗乃至新诗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由外观内、审度改造的内生增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创译跨界 宇宙意识 契合求真 小诗诗化
下载PDF
从理论批评走向学术研究——读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
16
作者 龚云普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9期134-135,共2页
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构建新诗历史叙述的故事框架;二运用聚焦与深化的研究方法;三注重史料梳理与辨析的态度。刘著的注重史料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新诗及其历史的共识,从而减轻现代... 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构建新诗历史叙述的故事框架;二运用聚焦与深化的研究方法;三注重史料梳理与辨析的态度。刘著的注重史料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新诗及其历史的共识,从而减轻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历史讲述 大众化诗学 诗化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