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全球尺度下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57
1
作者 刘绍辉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69-476,共8页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和根系产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在受到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和根系产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在受到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已有工作,讨论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土壤呼吸与纬度的关系以及土壤呼吸与年均温的关系,得出了全球范围的Q10值为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态学 土壤呼吸 影响因素 纬度变化 温度
下载PDF
考虑β随纬度变化下的Rossby孤立波与偶极子阻塞 被引量:22
2
作者 罗德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研究由δ_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研究由δ_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于弱西风气流中,并且偶极子的能量随着纬度的增高更容易集中(即高纬偶极子结构趋于局地化),因而,尸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偶极子阻塞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因子 罗斯贝孤立波 偶极子阻塞 纬度变化
下载PDF
Latitudinal variations of CPI values of long-chain n-alkanes in surface soils:Evidence for CPI as a proxy of aridity 被引量:15
3
作者 LUO Pan PENG PingAn +2 位作者 LV HouYuan ZHENG Zhuo WANG X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134-1146,共13页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CPI) of long-chain n-alkanes preserved in surface soil increases gradually from southeastern China to the north margin of Loess Plateau.Along this latitudinal transect,the CPI value correlates...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CPI) of long-chain n-alkanes preserved in surface soil increases gradually from southeastern China to the north margin of Loess Plateau.Along this latitudinal transect,the CPI value correlates to relative humidity,precipitation,and temperature with a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respectively,whereas the correlation of CPI to temperature is relatively weak.In the Wuyi,Shennongjia,and Tianshan Mountains,CPI values do not change systemically with altitude increasing (or temperature decreasing).However,mean value of CPI for the individual mountain increases in turn from the humid mountain to the arid.These results jointly suggest that aridity (or humidity) is a dominate climate factor in altering soil CPI value.High CPI values of geological records therefore indicate the arid paleoclimate.Though long-chain n-alkanes in soil are derived mainly from leaf wax of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the regular latitudinal variations of soil CPI might not be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We speculate that increased long-chain n-alkanes from microbes and/or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in the humid climate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soil C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long-chain n-alkane odd-over-even predominance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CPI) aridity proxy
原文传递
用多元回归方程计算我国最大晴天总辐射能资源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炯远 冯雪华 倪建华 《资源科学》 1981年第1期38-46,共9页
晴天总辐射是指在晴天天气条件下即天空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日子内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假如全年天气都是晴天,那末地表面接收到的最大太阳总辐射通量就称为最大晴天总辐射或晴天可能总辐射。其值的含义表征了地表可能被利用的... 晴天总辐射是指在晴天天气条件下即天空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日子内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假如全年天气都是晴天,那末地表面接收到的最大太阳总辐射通量就称为最大晴天总辐射或晴天可能总辐射。其值的含义表征了地表可能被利用的太阳辐射能资源的极限数量。这种值在历年气候变化中具有相当稳定的特性。在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太阳能利用研究等领域中,最大晴天总辐射值是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尤其在利用经验关系式Q=Q<sub>?</sub>(a+bS)计算到达地平面的实际太阳总辐射通量(Q)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辐射能 月总量 日总量 多元回归方程 日射观测 纬度变化 太阳总辐射 绝对湿度 月平均 变化
下载PDF
电磁监测台站观测的舒曼谐振背景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范晔 汤吉 +5 位作者 赵国泽 王立凤 吴江星 李细顺 黄天保 刘广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69-2377,共9页
舒曼谐振是由闪电激发的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全球电磁震荡,在地球与电离层空腔中传播,由于共振作用,其电磁波能量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电磁波能量.舒曼谐振具有稳定的频域参数和频谱结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会使这些固有参数发生扰... 舒曼谐振是由闪电激发的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全球电磁震荡,在地球与电离层空腔中传播,由于共振作用,其电磁波能量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电磁波能量.舒曼谐振具有稳定的频域参数和频谱结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会使这些固有参数发生扰动,因此利用舒曼谐振异常来进行地震短临监测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要判断舒曼谐振地震电磁异常,了解舒曼谐振电磁场背景变化规律是前提.本文利用极低频电磁台站观测的天然电磁场数据,处理和分析了各台站观测的舒曼谐振频率电磁场功率谱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舒曼谐振随季节和纬度的背景变化规律.并提出将舒曼谐振背景变化规律应用到地震短临监测预报中,能够为今后辨别地震监测中的舒曼谐振异常提供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曼谐振 电磁场强度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数据处理
下载PDF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from species to communities along a forest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瑞丽 于贵瑞 +3 位作者 何念鹏 王秋凤 赵宁 徐志伟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Chinese forests is still scarce.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we investigated leaf area(LA),leaf thickness(LT),specific...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Chinese forests is still scarce.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we investigated leaf area(LA),leaf thickness(LT),specific leaf area(SLA),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 across 847 species from nine typical forest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NSTEC) between July and August 2013,and also calculated the community weighted means(CWM) of leaf traits by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each species.Our results showed that,for all species,the means(± SE) of LA,LT,SLA,and LDMC were 2860.01 ± 135.37 mm2,0.17 ± 0.003 mm,20.15 ± 0.43 m2 kg–1,and 316.73 ± 3.81 mg g–1,respectively.Furthermore,latitudinal variation in leaf traits differed at the species and community levels.Generally,at the species level,SLA increased and LDMC decreased as latitude increased,whereas no clear latitudinal trends among LA or LT were found,which could be the result of shifts in plant functional types.When scaling up to the community level,more significant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 were observed(R2 = 0.46–0.71),driven by climate and soil N content.These results provided synthetic data compilation and analyses to better parameterize complex ecological models in the future,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caling-up when studying the biogeographic patterns of plant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itudinal pattern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 community weighted mean forest ecosystem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不同纬度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曹受金 潘百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9,共10页
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南岭地区不同纬度(26°33′N,北部;25°47′N,中部;24°42′N,南部)分别设立样地,用生长锥法在树高1.3 m处钻取木芯,经晾干、打磨后,使用Lin Tab5型年轮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轮宽测量,利用COFECHA程序对... 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南岭地区不同纬度(26°33′N,北部;25°47′N,中部;24°42′N,南部)分别设立样地,用生长锥法在树高1.3 m处钻取木芯,经晾干、打磨后,使用Lin Tab5型年轮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轮宽测量,利用COFECHA程序对年轮宽度序列进行交叉定年,运用ARSTAN程序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利用相关分析统计方法,对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影响,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升高均促进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中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影响,冬季温度的升高促进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但夏季温度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南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夏季温度的影响,夏季温度的升高抑制了马尾松的生长。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只与南部地区显著相关,中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与上年10月的降水相关,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径向生长 纬度变化 气候变化 中国南岭地区
下载PDF
FY3D/GNOS大气掩星探测温度与TIMED/SABER探测温度和NRLMSISE00模式温度的比较
8
作者 刘红珊 徐寄遥 +5 位作者 白伟华 何杰颖 孙龙昌 朱亚军 袁韦 高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7,共14页
大气温度数据的精确探测对于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年的FY3D掩星观测数据,借助TIMED/SABER探测数据和NRLMSISE00大气模式数据,对12~100 km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数据进行比较.统计... 大气温度数据的精确探测对于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年的FY3D掩星观测数据,借助TIMED/SABER探测数据和NRLMSISE00大气模式数据,对12~100 km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分析SABER-FY3D温度偏差(TSABER–TFY3D)和NRLMSISE00-FY3D温度偏差(TNRLMSISE00–TFY3D)及其随纬度、季节的分布和南北半球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种温度数据随高度变化趋势是大体一致的,SABER-FY3D温度偏差在12~30 km高度范围内为正偏差(0~1.8K),随高度升高,温度偏差从30 km处的0 K增加到77 km处的-11.6 K.NRLMSISE00-FY3D温度偏差在平流层为正偏差(0~4.4 K),在中间层和低热层为负偏差(-2~0 K).两种温度偏差随纬度和季节都存在明显的变化特征.60 km以下,SABER-FY3D温度偏差在低纬地区较小(-3.8~1.8 K),高纬地区较大(-12~1.6 K),夏季较小(-0.5~2.2 K),冬季较大(-6.2~1 K);NRLMSISE00-FY3D温度偏差正好相反,在高纬地区较小(-1.6~2.4K),低纬地区较大(-3.9~6.1 K),冬季较小(-2~2.2 K),夏季较大(-1.3~7.1 K).两类月平均温度偏差的零偏差线所在高度在南北半球均存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冬季节较低的特征.冬季40~60 km高度区域内,北半球的SABER-FY3D平均温度负偏差比南半球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D大气掩星温度 温度偏差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Cretaceous paleolatitude variation of the Tethyan Himalaya on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pattern 被引量:6
9
作者 ZHANG Ye HUANG BaoCh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57-1066,共10页
Identifying when, where, and how India and Asia collided is a prerequisit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Whereas with essentially the same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data, a large r... Identifying when, where, and how India and Asia collided is a prerequisit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Whereas with essentially the same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data, a large range of different India-Asia collision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Based upon the premise of a northwards-moving Indian plate during the Cretaceous times, we analyze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relative paleolatitude produced by a nearly 90° counterclockwise(CCW)rotation of the plate itself during the Cretaceous. Interestingly, recent studies proposed a dual-collision process with a Greater India basin or post-Neo-Tethyan ocean for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mainly in the light of divergent Cretaceous paleolatitude differences of the Tethyan Himalaya between the observed values and expected ones computed from the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of the Indian plate. However, we find that these varied paleolatitud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resulted from a nearly 90° CCW rotation of a rigid/quasi-rigid Greater Indian plate during the Cretaceous.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Indian craton and Tethyan Himalaya moved as two individual blocks rather than a united rigid/quasi-rigid Greater Indian plate before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current available 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data permit only multiple paleogeographic solutions for the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Tethyan Himalayan terrane. We therefore argue that the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Tethyan Himalayan terrane cannot be uniquely constrained by current paleomagnetic data 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geological evidence, and the so-called Greater India basin model is just one of the ideal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Asia collision model Tethyan Himalaya Apparent polar wander (APW) path Paleolatimde Vertical-axis rotation
原文传递
Plume-ridge interaction induced migration of the Hawaiian-Emperor seamounts 被引量:4
10
作者 Weidong Sun Charles H.Langmuir +7 位作者 Neil MRibe Lipeng Zhang Saijun Sun He Li Congying Li Weiming Fan Paul J.Tackley Patrick Sana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6期1691-1697,M0004,共8页
The history of the Hawaiian hotspot is of enduring interest in studies of plate motion and mantle flow,and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using the detailed history of the Hawaiian-Emperor Seamount chain.On... The history of the Hawaiian hotspot is of enduring interest in studies of plate motion and mantle flow,and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using the detailed history of the Hawaiian-Emperor Seamount chain.One of the unexplained aspects of this history is the apparent offset of several Emperor seamounts from the Hawaii plume track.Here we show that the volcanic migration rates of the Emperor seamounts based on existing data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drifting rate of the Pacific plate,and indicate northward and then southward “absolute movements”of the seamounts.Numerical modeling suggests that attraction and captur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ume by a moving spreading ridge led to variation in the location of the plume’s magmatic output at the surface.Flow of the plume material towards the ridge led to apparent southward movement of Meiji.Then,the upper part of the plume was carried northward until 65 Ma ago.After the ridge and the plume became sufficiently separated,magmatic output moved back to be centered over the plume stem.These changes are apparent in variations in the volume of seamounts along the plume track.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basalt from the Emperor Seamount chain changed from depleted(strong mid-ocean ridge affinity)in Meiji and Detroit to enriched(ocean island type),supporting declining influence from the ridge.Although its surface expression was modified by mantle flow and by plume-ridge interactions,the stem of the Hawaiian plume may have been essentially stationary during the Emperor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ific plate Emperor-Hawaii chain Plume-ridge interaction GEOCHEMISTRY Numerical modeling
原文传递
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杨 胡振琪 +2 位作者 肖武 余洋 曾纪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1-305,共5页
造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增加碳汇方式已经或正在被很多国家应用,但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后认为:造林前土地利用类型、纬度变化、土壤类型和树种选择都能对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 造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增加碳汇方式已经或正在被很多国家应用,但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后认为:造林前土地利用类型、纬度变化、土壤类型和树种选择都能对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农田和裸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汇显著增加,草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不确定性是由林龄的不同导致的;温带地区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汇快速增加,随着纬度的上升,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先下降后达到或高于造林前的水平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土壤黏粒与粉粒的含量与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呈正相关关系;农田造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都会显著增加,而草地最好选择阔叶乔木,灌木可以广泛应用于造林前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纬度变化 土壤类型 树种选择
下载PDF
中国区域临近空间准零风层的观测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耀月 王东海 +3 位作者 吴珍珍 张春燕 曾智琳 万轶婧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95,共13页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N-20°N,20°N-25°N,25°N-30°N,30°N-40°N,40°N-50°N),分析各区域准零风层的结构特点及其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根据实测风场分析发现平流层下部存在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各区域的南北分布差异大致以25°N为界:单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北的夏季;双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南的10月至次年5月。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平均维持高度随纬度递增,且其厚度以双峰变化为主。此外,单层准零风层每月出现和维持天数均大于双层,30°N以北的单层准零风层在夏季的维持天数较其他区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准零风层 L波段探空 纬度变化 变化
下载PDF
在地球上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26期23-24,共2页
文章是应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学知识讨论地球表面的物体的重量随纬度变化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理解,并对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一般是不相同这个结论的了解。
关键词 物体重力 加速度 纬度变化 探讨
下载PDF
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外来入侵动物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子玮 宋昱东 +2 位作者 杨益芬 高峰 赵紫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1-922,共2页
生物入侵主要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侵入到新的环境中,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戈峰,2017)。造成生物入侵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纬度和温度条件是影响入侵物种传入、定殖、扩散和暴发的重要因素。纬度变化会影响当地的有效积温,... 生物入侵主要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侵入到新的环境中,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戈峰,2017)。造成生物入侵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纬度和温度条件是影响入侵物种传入、定殖、扩散和暴发的重要因素。纬度变化会影响当地的有效积温,而有效积温是影响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Alpert et al.,2000)。在我国外来入侵植物来源中,热带美洲成分往北逐渐减少,源于北美洲、欧亚大陆及邻国的气候类型与温带气候契合,随着向北偏移更易找到合适的生态位进行繁殖扩散(张渊媛,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候 气候类型 生态灾难 生物入侵 纬度变化 外来入侵 欧亚大陆 入侵物种
原文传递
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精确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蕴莹 谢元栋 《物理通报》 2019年第10期62-64,共3页
把地球当作一个标准椭球体,来讨论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变化,得出了准确的修正关系式,并把解析结果绘制成图像,从而加深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
关键词 地球椭球体 重力加速度 纬度变化
下载PDF
定量探究太阳直射纬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6
作者 韩逸轩 舒泽宽 +2 位作者 陈浚中 汪和平(指导) 张树宏(指导) 《中学生数学》 2022年第23期29-32,共4页
1问题的提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纬度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变化.在高中阶段,许多有关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的配图中,其太阳直射点纬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假定为折线,例如:例1 (2021年辽宁营口高二上月考... 1问题的提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纬度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变化.在高中阶段,许多有关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的配图中,其太阳直射点纬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假定为折线,例如:例1 (2021年辽宁营口高二上月考)读太阳直射点周期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这一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直射点 纬度变化 定量探究 周期变化 黄赤交角 辽宁营口 北回归线 问题的提出
原文传递
重力与万有引力之辨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玉琴 《湖南中学物理》 2012年第1期51-52,共2页
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引力而产生的,二者之间既密不可分可又存在着微小的差别,本文将从力的来源、方向、大小等方面来讨论分析重力与地球引... 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引力而产生的,二者之间既密不可分可又存在着微小的差别,本文将从力的来源、方向、大小等方面来讨论分析重力与地球引力间的联系和微小差别。一、重力的来源将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地球表面且相对地球静止,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相互作用 地面物体 微小差别 普通高中课程 正弦定理 人教版 参考图 纬度变化 惯性系 概念表述
原文传递
海洋桡脚类的多样性和环境因素的纬度变化
18
《生物进化》 2009年第4期17-18,共2页
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对于陆生生物,气候(如温度和降水量)可能对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了能量的供给。最近研究者对海洋桡脚类多样性的全球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们是介于... 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对于陆生生物,气候(如温度和降水量)可能对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了能量的供给。最近研究者对海洋桡脚类多样性的全球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们是介于浮游植物和鱼类之间的食物链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纬度变化 环境因素 海洋 地理分布 纬度梯度 陆生生物 浮游植物
原文传递
试析纬度位置在区域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19
作者 晁昕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34-35,共2页
位置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据德国地理学家P·H·schmidt解释,位置是“地面上一地点与其他地点间的关系,此类关系愈显著,则其间联系愈强而愈复杂。”C·W·Leibnitz也说过“位置是联系之确立。”可见位置是指空间... 位置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据德国地理学家P·H·schmidt解释,位置是“地面上一地点与其他地点间的关系,此类关系愈显著,则其间联系愈强而愈复杂。”C·W·Leibnitz也说过“位置是联系之确立。”可见位置是指空间的相对关系而言,其中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具有相对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素,但不象其他的地理要素可以直接观察到,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地理现象,而是一种地理关系。这种地理关系在地理要素中能够得到体现。它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按其与周围各种现象相互关系的特点,位置可分为:数学位置(包括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等。本文着重讨论纬度位置在区域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点的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位置 地理学习 地理要素 自然带 地理关系 北极点 自然地理 纬度变化 不可重复性 相互关系
下载PDF
日本海潮对东亚VLBI站位移的影响(英文)
20
作者 杨志根 金文敬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7年第18期24-33,共10页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1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1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鹿岛和水站的负荷基线变化分别可达±7.6mm和±28.4mm。此外,日本的水、野边山、鹿儿岛和Usuda站的负荷重力变化分别可达0.8~0.9μGal,它接近于目前绝对重力测定的观测精度(±μGal)。计算还表明,不同地球模型的计算负荷位移之差在目前测地学精度水平下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作用 重力漂移 经度变化 纬度变化 日本海 VLBI站 位移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