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F-β1、TNF-α mRNA在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特异性分层表达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向未 陈雪玲 +3 位作者 彭心宇 张示杰 牛建华 孙红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TGF鄄β1、TNF鄄αmRNA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鄄β1(TGF鄄β1)及肿瘤坏死因子鄄α(TNF鄄α)的mRNA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结果TGF鄄β1、... 目的探讨TGF鄄β1、TNF鄄αmRNA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鄄β1(TGF鄄β1)及肿瘤坏死因子鄄α(TNF鄄α)的mRNA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结果TGF鄄β1、TNF鄄α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TGF鄄β1、TNF鄄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0.24±2.90)%、(16.22±2.84)%。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TGF鄄β1、TNF鄄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7.51±7.45)%、(25.76±5.05)%。TGF鄄β1、TNF鄄α在2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TGF鄄β1与TNF鄄α之间表达的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TGF鄄β1、TNF鄄α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TNF-α 肝包虫 纤维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
下载PDF
α-SMA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桂生 彭心宇 +5 位作者 吴向未 赵瑾 张永国 张示杰 孙红 张宏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23-1226,共4页
目的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包虫囊肿病理过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50例肝包虫囊肿中的表达。结果在肝包虫囊肿外膜及周围肝组织中... 目的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包虫囊肿病理过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50例肝包虫囊肿中的表达。结果在肝包虫囊肿外膜及周围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出现阳性表达。结论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肝包虫囊肿的病理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 纤维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下载PDF
肝包虫周围纤维囊壁中骨桥蛋白免疫印记与组化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建辉 彭心宇 +6 位作者 唐娟 吴向未 张示杰 牛建华 孙红 牛少雄 吕游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3-696,共4页
目的:研究肝细粒棘球蚴(肝包虫)周围纤维囊壁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定位.方法: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OPN在肝细粒棘球蚴(n=48)周围纤维囊壁中的表达,并结合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组织学分布.结果: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经免... 目的:研究肝细粒棘球蚴(肝包虫)周围纤维囊壁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定位.方法: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OPN在肝细粒棘球蚴(n=48)周围纤维囊壁中的表达,并结合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组织学分布.结果: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经免疫印记分析80%有OPN表达,形态学观察集中分布于近虫体侧纤维性囊壁(内层),与近肝侧纤维性囊壁(外层)比较有显著差异(75% vs 8.3%, P<0.05).结论:OPN参与肝细粒棘球蚴周围内层纤维性囊壁肉芽肿反应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骨桥蛋白 免疫印记 肝包虫 周围纤维
下载PDF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形成机制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向未 彭心宇 +3 位作者 张示杰 牛建华 孙红 习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i005,共5页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蛋白 (LN)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 结果 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 ,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 ,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 (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 ,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 β1及TNF 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 ,为肉芽肿样组织 ,Ⅳ型胶原、FN、LN、TGF β1及TNF α无特异分层表达。  结论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 ,过度肝纤维化所致 ,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 纤维 病理机制 脾实质 病理组织学 肝脏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Ⅰ、Ⅲ、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特异性分层表达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向未 陈雪玲 +3 位作者 彭心宇 张示杰 牛建华 孙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76-879,共4页
探讨Ⅰ、Ⅲ和Ⅳ型胶原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Ⅲ和Ⅳ型胶原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Ⅰ、Ⅲ和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 探讨Ⅰ、Ⅲ和Ⅳ型胶原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Ⅲ和Ⅳ型胶原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Ⅰ、Ⅲ和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375%和400%。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25%和850%。Ⅰ、Ⅲ、Ⅳ型胶原在两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1,P<001)。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Ⅰ、Ⅲ和Ⅳ型胶原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 纤维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Ⅳ型胶原
下载PDF
囊型肝包虫病的临床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吕海龙 张示杰 彭心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79-781,共3页
关键词 型肝包虫病 临床基础研究 根治性手术 纤维 肝包虫 地方性疾病 传统观念 脏器组织
下载PDF
两种棘球绦虫原头节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桂显伟 姜慧娇 +7 位作者 武杰 梁学奇 徐小丹 王二强 邹海亮 陈贺捷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3,共6页
背景:细粒棘球蚴与泡状棘球蚴的生长方式不同,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肝泡状棘球蚴病呈浸润性生长,不能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棘球蚴病纤维钙化囊壁的形成,但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钙化特... 背景:细粒棘球蚴与泡状棘球蚴的生长方式不同,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肝泡状棘球蚴病呈浸润性生长,不能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棘球蚴病纤维钙化囊壁的形成,但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钙化特征不同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比较2种棘球绦虫原头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的作用,初步探讨2种棘球蚴钙化灶差异的形成机制。方法:提取、培养、鉴定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共培养1,4,7 d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微量酶标法检测成骨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活性,RT-qPCR检测BMP2和RUNX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MP2、RUNX2和P-Smad1/5/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 <0.05)。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和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 d的BMP2、RUNX2、P-Smad1/5/8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 <0.05)。③RT-qPCR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BMP2、RUNX2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4,7 d的BMP2、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 <0.05)。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④结果表明,棘球绦虫原头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上调BMP-Smad1/5/8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因子碱性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泡状棘球蚴 细粒棘球蚴 钙化 纤维钙化 棘球绦虫原头节
下载PDF
小儿急性脓胸的手术治疗
8
作者 段志金 崔新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6年第2期105-105,共1页
笔者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对56例12岁以下小儿急性脓胸患者行病灶清除、脓腔纤维囊壁剥脱术治疗,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本组56例,最大12岁,最小2岁10月,其中4~8岁40例(71.4%).男44例,女12例.一侧全脓胸52例,一侧局限性脓胸2例,两侧脓... 笔者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对56例12岁以下小儿急性脓胸患者行病灶清除、脓腔纤维囊壁剥脱术治疗,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本组56例,最大12岁,最小2岁10月,其中4~8岁40例(71.4%).男44例,女12例.一侧全脓胸52例,一侧局限性脓胸2例,两侧脓胸2例.56例中脓气胸8例(14.3%).作脓培养47例,其中乙型链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无生长18例.本组有45例患脓胸前或同时出现的疾病:肺炎27例(60%),干性胸膜炎4例(8.9%),败血症6例(13.3%),多发性脓肿3例(6.7%)胸外伤5例(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急性脓胸 金黄色葡萄球菌 纤维 病灶清除 胸外伤 胸膜炎 术治疗 脓气胸 链球菌 局限性 多发性 败血症 乙型 生长 培养 脓肿 脓腔 疗效 疾病
原文传递
眼眶包虫病一例
9
作者 刘毅 李宏科 +1 位作者 雷恩忠 王新慧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197,共1页
患者女19岁哈萨克族因右眼疼痛、同侧头痛及突眼4个月,复视半月,于2004年1月30日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2,右眼睑无红肿,结膜轻度充血,屈光介质清亮,眼底未见异常,眼压17mmHg,眼球向外上方突出,突出度21mm,内... 患者女19岁哈萨克族因右眼疼痛、同侧头痛及突眼4个月,复视半月,于2004年1月30日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2,右眼睑无红肿,结膜轻度充血,屈光介质清亮,眼底未见异常,眼压17mmHg,眼球向外上方突出,突出度21mm,内转受限,红玻璃试验示交叉复视。右眶缘未扪及肿物。左内外眼正常,眼球突出度15mm。眼眶CT:右眼眶内球后内侧可见一囊性肿块,大小约35mm×25mm×25mm,囊壁欠均匀,囊内密度较均匀,内直肌受压显示不清,视神经受压外移与病变分界不清。右侧眼球受压向前外侧移位,囊壁轻度强化,囊内未见强化,左眼球及附属器未见异常,双侧眶壁骨质未见破坏。包虫间接血凝试验结果阳性。腹部B超:肝右后叶发现11cm×10cm囊性占位,轮廓清晰,边壁规整,内可见强点状回声,肝内外胆管及门静脉正常。患者来自牧区,结合上述各项检查结果,分析认为眶内囊肿以包虫病的可能性大。于2004年2月10日在全麻下行右眶内囊肿摘除,手术采取鼻上方切口入路,逐层分离,于眶内上方近眶尖处探及一囊性包块,与邻近器官粘连较紧密,难以分离。因考虑为包虫病,遂小心切开外层纤维囊壁,见其内有乳白色囊肿,眶内包虫病的诊断成立。遂将外囊切口放射状扩大,内囊变形突出,为完整取出内囊而又不导致其破裂,决定采用漂浮法摘除内囊,即在内外囊之间插入细软的输液管,用注射器向囊壁间注水,通过水产生的压力及浮力使内囊逐渐与外囊分离、脱出,遂将内囊完整取出,囊腔以双氧水清洗。创面止血后逐层关闭切口,皮肤连续皮内缝合,加压包扎右眼。病理检查:囊肿呈乳白色,壁薄,囊液清亮,大小3.5cm×2.5cm×2.5cm,囊液离心镜检发现头节。诊断:右眶内包虫病。术后7天拆除右眼睑皮肤缝线,切口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包虫病 眼球突出度 间接血凝试验 视神经受压 眶内 右眼视力 切口入路 纤维
原文传递
右大腿纤维囊壁样组织伴陈旧性出血1例
10
作者 彭林 王朝阳 +2 位作者 孙军健 贾永鹏 沈彦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2期212-212,共1页
患者,男,46岁,因右大腿外侧肿块形成11年、增大7个月于2012年5月16日入院。病史:2001年4月29日被汽车车轮碾伤臀部,当时在外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膀胱及尿道损伤”,急诊行尿道会师术,术后发现右大腿皮下肿块形成,... 患者,男,46岁,因右大腿外侧肿块形成11年、增大7个月于2012年5月16日入院。病史:2001年4月29日被汽车车轮碾伤臀部,当时在外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膀胱及尿道损伤”,急诊行尿道会师术,术后发现右大腿皮下肿块形成,有波动感,行穿刺抽除液体(具体不详)。次日在局麻下行右股骨转子部及股骨髁上双向牵引术。拆除牵引后自诉当时右大腿外侧皮下有肿块形成,未引起重视,未作处理。10年来,肿块无明显增大但逐渐变韧,无疼痛,右髋关节活动稍受限,右下肢感觉正常。7个月前,患者发现肿块下方约2cm ×1 cm 肿块形成,并逐渐增大至4 cm×4 cm 大小,右下肢无明显不适。患者要求取出肿块,我院门诊拟以“右大腿外侧陈旧性血肿块”收住入院。查体:双髋内收畸形,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阴性,右大腿上、下段可见陈旧性骨牵引术后瘢痕,右大腿上段外侧可触及8 cm ×3cm、3 cm ×4 cm 2枚皮下肿块,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右足背动脉搏动强,右足趾活动自如,血运良好,感觉无异常。MRI 检查:右大腿异常信号影(图1)。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右大腿肿块探查清除术,术中见肿块活动度差,包块位于阔筋膜外,部分与阔筋膜粘连,有囊壁包绕,囊壁较韧,内有大量浅棕色豆腐渣样液性组织,分离囊壁及阔筋膜,将取下的包块作病理检验,病理报告:右大腿纤维囊壁样组织伴陈旧性出血。抽取适量包块内液体作细菌培养,结果提示无细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学 纤维样组织 陈旧出血 血肿
下载PDF
“特殊”肝囊肿怎么治
11
作者 严以群 黄亮 《大众医学》 2010年第4期30-30,共1页
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之一,绝大部分患者是例行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而就诊的,一般无任何症状。囊肿一般呈球形,外壳是纤维性囊壁,内部充满清亮、无色或淡黄色的囊液。大多数肝囊肿体积很小,直径1~2厘米,和葡萄大小差不... 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之一,绝大部分患者是例行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而就诊的,一般无任何症状。囊肿一般呈球形,外壳是纤维性囊壁,内部充满清亮、无色或淡黄色的囊液。大多数肝囊肿体积很小,直径1~2厘米,和葡萄大小差不多,但有的肝囊肿可以长得很大,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就像盛满水的气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良性疾病 纤维 B超检查 直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