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蚀红壤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永强 吕军 柳云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2-75,87,共5页
对 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不同侵蚀程度的红壤退化试验小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了测定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6个试验小区的红壤肥力退化进行排序和评价。通过对 16项土壤参评因子和 4项参评因子评价结果的比较 ,得出... 对 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不同侵蚀程度的红壤退化试验小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了测定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6个试验小区的红壤肥力退化进行排序和评价。通过对 16项土壤参评因子和 4项参评因子评价结果的比较 ,得出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过氧化氢酶、微生物碳量 4项肥力因子已基本上反映了土壤肥力退化的综合状况 ,并建立了红壤肥力退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评价指标 水土流失 侵蚀红壤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加强红壤退化分区治理,促进东南红壤丘陵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波 董元华 +1 位作者 徐明岗 曾希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本文概述了我国东南丘陵区红壤退化现状、原因和治理意义,总结了30年来不同阶段红壤退化治理的成果,分析了红壤区域进一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论文提出针对红壤区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重目标,... 本文概述了我国东南丘陵区红壤退化现状、原因和治理意义,总结了30年来不同阶段红壤退化治理的成果,分析了红壤区域进一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论文提出针对红壤区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重目标,在常规化学农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水热资源优势,融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模式的科学理念和优势,创新区域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原理、关键技术、配套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针对红壤退化的区域特征,开展流域尺度红壤退化的综合治理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红壤流域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红壤区域农业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流域尺度 生态修复 高效生态农业
下载PDF
云贵高原红壤退化人工草地土壤肥力变化与有效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文亦芾 蒋文兰 +1 位作者 冉繁军 张宁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84-90,共7页
采用 N、P、K三因素肥料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退化人工草地的增产效应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P处理与单施 N肥处理比较 ,1998年黑麦草增产 99.0 % ,鸭茅增产 2 2 .5 % ,白三叶增产 16 2 .5 % ;2 0 0 0年则为 2 19.1%、... 采用 N、P、K三因素肥料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退化人工草地的增产效应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P处理与单施 N肥处理比较 ,1998年黑麦草增产 99.0 % ,鸭茅增产 2 2 .5 % ,白三叶增产 16 2 .5 % ;2 0 0 0年则为 2 19.1%、14 .6 %和 78.3%。在施用氮肥基础上 ,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更为突出。在南方红壤退化人工草地中 ,由于土壤长期侵蚀的影响 ,土壤磷素已经退化到“谷底”水平 ,而投入系统中的磷素一部分被铁铝氧化物所固定 ,另一部分通过刈割或采食被带出系统 ,磷素损失量高。因此 ,在退化人工草地中首要的养分限制因子是磷 ,其次为钾。提高土壤 p H,降低红壤固磷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红壤退化 人工草地 土壤肥力 施肥技术 养分限制
下载PDF
低丘红壤肥力退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柳云龙 胡宏韬 陈永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66,70,共5页
以对侵蚀红壤肥力退化过程分析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评价红壤肥力退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侵蚀退化红壤复垦后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时间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复垦时间长,发展林... 以对侵蚀红壤肥力退化过程分析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评价红壤肥力退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侵蚀退化红壤复垦后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时间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复垦时间长,发展林业均有助于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质的恢复。因子分析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性质指标间的重复信息,起到筛选和精简指标的作用。精简的6项指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过氧化氢酶、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微生物量碳)能概括所测定的全部16项指标包含信息的90%以上,能以较少的指标来反映土壤肥力的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红壤 红壤退化 评价指标
下载PDF
为了红壤的明天——访“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项目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立红 《中国科技奖励》 2006年第4期34-39,共6页
近10多年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通过实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江西省等下达的多项重大科研计划,系统开展了我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研究工作,提出了红壤退化的区域防治对... 近10多年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通过实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江西省等下达的多项重大科研计划,系统开展了我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研究工作,提出了红壤退化的区域防治对策和综合利用战略,形成了一系列的优化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并加以示范和推广应用。该项目成果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区域防治 退化机制 项目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 配套技术体系 生态实验站 科研计划
下载PDF
红壤退化阻控的关键技术与生态修复模式
6
《中国科技成果》 2012年第23期70-71,共2页
我国东南部红壤丘陵区(云贵川以东、长江以南)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红壤退化已造成红壤区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了红壤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的发展。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 我国东南部红壤丘陵区(云贵川以东、长江以南)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红壤退化已造成红壤区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了红壤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的发展。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的支持下,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和基地示范工作,研发红壤侵蚀、酸化、养分贫瘠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阻控和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提高红壤基础生产力,保障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以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生态修复 技术 土地生产力 长期定位试验 经济林果 经济作物 试验示范
原文传递
江西退化红壤区3种森林恢复模式的枯落物和土壤表层水文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温林生 邓文平 +4 位作者 彭云 白天军 郑希玲 丁翊东 刘苑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8-163,共6页
为探讨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对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影响,进一步揭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功能效应,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测定了3种恢复模式(木荷纯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间伐补木荷林)的枯落物层与0—20 cm土层的持... 为探讨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对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影响,进一步揭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功能效应,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测定了3种恢复模式(木荷纯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间伐补木荷林)的枯落物层与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结果表明:(1)马尾松纯林的枯落物层蓄积量最大(7.91 t/hm2),持水能力最强(15.39 t/hm2),但持水率不如木荷纯林(246.69%)。(2)马尾松纯林的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和最大拦蓄量均为最大(7.75,10.02 t/hm2),木荷纯林的最小(3.83,5.36 t/hm2)。(3)3种恢复模式的枯落物层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均遵循对数函数Q=aln(t)+b,R2>0.90,枯落物持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变化均符合幂函数:V=atb,R2>0.95,拟合效果均较好。(4)马尾松间伐补木荷林、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0—20 cm土层的水分最大滞留量分别为10.49,9.83,8.28 mm;木荷纯林土壤最大吸持贮水量(38.39 mm)高于马尾松间伐补木荷林(31.13 mm)和马尾松纯林(30.35 mm)。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及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多个因素的计算综合推断可知,3种恢复模式中马尾松纯林的枯落物和土壤表层的水源涵养能力最佳,马尾松间伐补木荷林次之,木荷纯林第三。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退化红壤区,种植合适密度的马尾松林,可以通过地表枯落物层有效减缓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植被恢复模式 枯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区自然恢复草地转换为人工林后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周转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燕燕 刘亮英 +3 位作者 张志坚 吴春生 刘苑秋 樊后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cm土层大... 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平均值高于马尾松林和草地;木荷林表层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草地,表层土粉黏粒(<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有机碳δ13 C最低;草地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δ13 C值比全土降低幅度最大,阔叶林中居中;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大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粉黏粒,最小的是微团聚体,来自人工林的新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大团聚体中;马尾松林和木荷林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为41~53年,低于10-20cm土层,2种林分粉黏粒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最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周转时间最长。研究表明以常绿阔叶树木荷直接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地力,不仅提高了全土中的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而以先锋树种马尾松进行的植被恢复效果弱于木荷林,应当采取一定营林措施促进马尾松林的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人工林 有机碳周转 红壤退化草地
下载PDF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红壤退化地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预测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石香琼 査轩 陈世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3,共5页
文章阐述了马尔柯夫模型在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预测中的应用,并选取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分别利用长汀县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影像图,在RS软件和GIS软件支持下,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2014年该县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2007-2014... 文章阐述了马尔柯夫模型在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预测中的应用,并选取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分别利用长汀县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影像图,在RS软件和GIS软件支持下,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2014年该县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在2007-2014年,长汀县的水土流失趋势是流失面积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总的水土流失面积缩小,强度降低,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不明显,生态环境得到好转。这一发现说明红壤退化地的水土流失正处在一种变化状态,预示着未来时期以长汀县为代表的红壤退化地人为干扰仍然是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变化的主要方面,红壤退化地的水土保持任务仍较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柯夫模型 水土流失 红壤退化 RS和GIS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燕燕 黄荣珍 +1 位作者 樊后保 肖龙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2,共5页
以裸露地为对照,对江西省严重退化红壤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封禁、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无谷坊)下马尾松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露地相比,不同恢复措施的马尾松林0~20cm土层的容重明... 以裸露地为对照,对江西省严重退化红壤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封禁、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无谷坊)下马尾松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露地相比,不同恢复措施的马尾松林0~20cm土层的容重明显降低,最小的为谷坊马尾松林,容重为1.21g/cm3;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对水分的改善效果最好,其0~20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毛管含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4.27%、48.24%和46.28%。与裸露地相比,6种马尾松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谷坊马尾松林和无谷坊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裸露地高1.41、4.51、2.73、5.66、8.91和3.66g/kg;裸露地的N、P、K含量最低,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的N含量最高,而竹节沟马尾松林的P和K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 土壤理化特性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服务三农 情系红壤——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高菊生
11
作者 郑燕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6年第7期62-62,共1页
高菊生,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长期工作于科研一线,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恢复与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 高菊生,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长期工作于科研一线,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恢复与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等重大课题2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红壤退化 农艺师 实验站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长期定位试验 服务 种质资源创新
原文传递
南昌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外源有机碳对红壤退化地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机制(项目批准号:31660192)
12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经过三十多年卓有成效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我国南方广大红壤丘陵区侵蚀退化地的植被覆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空中森林”等现状与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实施生态恢复后,森林植被得以快速恢... 经过三十多年卓有成效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我国南方广大红壤丘陵区侵蚀退化地的植被覆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空中森林”等现状与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实施生态恢复后,森林植被得以快速恢复,但土壤功能没有得到同步恢复,其本质为在遭受侵蚀的过程中,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土壤结构中所保护的有机质和养分受到冲刷、损耗,而土壤结构则是维持土壤功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红壤退化 科研项目 工程学院 有机碳 机制 稳定 体形
下载PDF
红壤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下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玉婷 查轩 +3 位作者 陈世发 白永会 毛兰花 常松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以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低效林改造、乔灌草混交、浅沟播草、封禁治理4种治理模式马尾松林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模式和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枯落物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 以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低效林改造、乔灌草混交、浅沟播草、封禁治理4种治理模式马尾松林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模式和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枯落物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SOC、TN、TP和枯落物P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和枯落物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改善效果均以乔灌草混交最好。土壤SOC、TN和TP含量总体上随土层增加而减少;而浅沟播草治理模式表现为,土壤SOC、TN、TP含量均随着土层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养分含量在5~20cm土层达到最低值;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C∶N、C∶P、N∶P和枯落物C∶P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土壤C∶N>C∶P>N∶P。土壤C∶N除乔灌草混交外,其他治理模式处于较低水平,而土壤C∶P和N∶P整体上较高。枯落物C∶N、C∶P和N∶P与土壤呈相反的变化规律,低效林改造和乔灌草混交远小于对照。土壤C∶N和C∶P主要受控于土壤SOC含量和枯落物C含量,土壤N∶P主要受控于土壤TP含量和枯落物P含量。土壤化学计量比还受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pH等因素的影响,枯落物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密切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壤侵蚀退化 C、N、P化学计量
原文传递
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玉盛 谢锦升 +1 位作者 陈光水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19,46,共4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能是失踪的"碳汇"之一.中亚热带大面积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则可能是本地区重要的"碳汇".本文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采取种草促林(措施I)、植灌促林(措施II)、栽阔促林(措施III)和封禁管理(措施IV)4种生态恢复措施后碳吸存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严重侵蚀地(对照I)和风水林(对照II)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措施采取前,红壤严重侵蚀地CO2同化能力极低,4种措施乔木层的有机C积累量分别占调查时的1.50%,0.59%,0.39%,1.09%.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CO2同化能力明显增强,其中,措施Ⅰ的CO2同化能力在短期内效果较大,在措施采取后1~5年期间有机C积累量达到高峰期,随后明显下降,至调查时仅为对照II的11.6%;措施II的效果最好,在措施采取后11~15年期间达到高峰,至调查时CO2同化能力已超过对照II的63.0%;而措施Ⅲ和IV的CO2同化能力则接近于对照II的.生态系统的有机C贮量明显增加,4种措施地上部分的有机碳贮量是对照I的32.2~146.1倍,乔木层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54.6~268.8倍,土壤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2.02~2.50倍;4种措施生态系统有机碳总贮量分别达到49.937,113.084,84.981,69.292 t/hm2,明显高于对照I的有机碳贮量17.499 t/hm2.严重侵蚀红壤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已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C吸存 红壤侵蚀退化
下载PDF
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少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2,47,共6页
以长汀县河田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6种生态恢复措施之后,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都有明显的提高... 以长汀县河田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6种生态恢复措施之后,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乔灌草混交、生态果园措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效果最好,条沟+草灌措施对提高全磷的效果较好;条沟+草灌措施和施肥治理措施对提高土壤全钾含量有一定效果;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果大小顺序为: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生态果园>全坡面播草>封禁>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退化 生态恢复措施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基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红壤侵蚀退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养分平衡机制
16
作者 翟林 韩雪洁 +4 位作者 李启艳 刘陵桦 孟维彩 蔡翠婷 侯晓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8-247,共10页
土壤化学计量对退化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限制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机理还不清楚,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不同恢复阶段马... 土壤化学计量对退化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限制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机理还不清楚,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林植被组成和土壤理化特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植物丰富度(DG、DM)、植物多样性(H′)、植物优势度(DS)及植物均匀度(E)均明显提升,针叶林(CF)和针阔混交林(CBF)与阔叶林(BF)恢复阶段的灌木层和乔木层差距主要体现为植物种类变化显著,说明恢复后期植物多样性提升变缓;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特性逐渐改善,土壤持水特性、孔隙性、TC含量和TN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土壤TP含量不同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国土壤平均值相比,土壤C∶N、C∶P总体较高,而N∶P总体较低,N、P是研究区持续存在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植物多样性与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显著相关,土壤化学计量的决定系数为32.4%~65.1%;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P、N∶P对DG、DS变化的响应效果要比单个因子TC含量、TN含量更好,E与C∶N最为相关(关联度为0.777),DG与土壤TC含量、TN含量和N∶P变化关联度最高,其次为DS。综上,土壤化学计量与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退化地植被恢复后期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评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退化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马尾松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平衡机制
下载PDF
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益演变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博文 查瑞波 +2 位作者 毛兰花 吴洁玲 刘家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2,共8页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程中的坡面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的生长可显著提升坡面的水土保持能力,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推进,坡面的产流产沙量明显下降,减流效益达20.74%~79.03%,减沙效益达97.42%~99.40%,但在不同降雨类型下,随着植被生长,坡面减流减沙效益表现出的递增变化规律具有差异。(2)植被生长能逐渐削弱降雨因素对坡面产沙的影响,使得坡面减沙率在不同雨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不同雨型间坡面减流率的差异在植被生长各时期皆较大。减流率、减沙率与植被生长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491和0.792。植被生长指标(分蘖数、盖度、株高)与坡面产流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从整个植被生长过程来看,3种植草格局的水土保持效益大小表现为D1>D3>D2,在植被生长的前期以及前中期,高植株密度的分布格局强于低植株密度分布格局,后期各格局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严重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阶段 天然降雨 不同植草格局 红壤侵蚀退化 水土保持效益
下载PDF
赵其国院士主编的《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与《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
18
作者 任美锷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521-522,共2页
关键词 赵其国 院士 《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 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 书评 红壤 土壤地理学家
下载PDF
介绍赵其国主编《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和《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两书
19
作者 任美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7-32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 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 赵其国 书刊评介
下载PDF
《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和《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两书评述
20
作者 任美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 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 书评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