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2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被引量:692
1
作者 黄宗智 《开放时代》 CSSCI 2008年第2期10-29,共20页
现有治理理论多聚焦在正式的机构制度上,在国家与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框架中,把正式制度等同于国家,区别于社会。然而,最近的档案研究表明,中国地方行政实践广泛地使用了半正式的行政方法,依赖由社区自身提名的准官员来进行县级以下... 现有治理理论多聚焦在正式的机构制度上,在国家与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框架中,把正式制度等同于国家,区别于社会。然而,最近的档案研究表明,中国地方行政实践广泛地使用了半正式的行政方法,依赖由社区自身提名的准官员来进行县级以下的治理。与正式部门的官僚不同,这些准官员任职不带薪酬,在工作中也极少产生正式文书。一旦被县令批准任命,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自行其是;县衙门只在发生控诉或纠纷的时候才会介入。这种行政实践诞生于一个高度集权却又试图尽可能保持简约的中央政府,在伴随人口增长而扩张统治的需要下,所作出的适应。这个来自中华帝国的简约治理遗产,有一定部分持续存在于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现今的改革时代。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看作为中国政治的"传统"、"前现代"和"近现代"中特别执着的特性。它很可能会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纠纷解决 高度集权 治理 基层行政 官员 简约 国家与社会
原文传递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被引量:85
2
作者 张卫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9-156,共18页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今,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囿于自身的特点和理念,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已经疏离了中国社会的...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今,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囿于自身的特点和理念,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已经疏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重提这种方式虽然对我们建构和完善多元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具有警示性,但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民事诉讼建构的基本方向依然应当是强调诉讼裁判的主导性、强调裁判程序的正当性,以顺应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调解 纠纷解决 程序正当性
下载PDF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被引量:96
3
作者 张泰苏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9-162,共24页
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 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可能:中国民众不选择行政诉讼是因为对这种诉讼的程序感到陌生和排斥。不论古今,中国民众都似乎偏向冲突性较低、法官主导功能较强的诉讼程序和审理方式,而现代的行政诉讼制度因为不允许调解,也许显得过于生硬、冲突性过强,因而使访民产生排斥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 行政诉讼 纠纷解决 法治文化 历史传统
原文传递
社会转型中的行政调解制度 被引量:67
4
作者 朱最新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2006年第2期72-77,共6页
社会转型对作为“东方经验”的行政调解提出了新的挑战。行政调解的内涵随着公共行政的出现而得到更新,行政调解的众多不足在社会转型中也渐渐显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借鉴西方ADR中调解的经验,尽快制定行政调解法,从行政调解... 社会转型对作为“东方经验”的行政调解提出了新的挑战。行政调解的内涵随着公共行政的出现而得到更新,行政调解的众多不足在社会转型中也渐渐显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借鉴西方ADR中调解的经验,尽快制定行政调解法,从行政调解范围、程序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并将信访机构纳入行政调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调解 社会转型 ADR 纠纷解决
原文传递
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0~2006 被引量:86
5
作者 徐昕 卢荣荣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101,共20页
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频繁发生,而医患双方及患方对现有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信任缺失是关键因素。基于丰富的经验材料,从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看,医疗暴力与不信任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相应的制度改进方案是,从强化激励和严格惩罚入手,... 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频繁发生,而医患双方及患方对现有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信任缺失是关键因素。基于丰富的经验材料,从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看,医疗暴力与不信任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相应的制度改进方案是,从强化激励和严格惩罚入手,积极培育一种迈向程序正义的过程导向的信任,力求遏制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暴力 暴力维权 纠纷解决 不信任
原文传递
论诉讼和解 被引量:43
6
作者 章武生 吴泽勇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8-74,共7页
论诉讼和解章武生吴泽勇诉讼和解,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主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的行为。〔1〕诉讼和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诉法都将其作为一项诉讼制度作了详细规定。诉讼和... 论诉讼和解章武生吴泽勇诉讼和解,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主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的行为。〔1〕诉讼和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诉法都将其作为一项诉讼制度作了详细规定。诉讼和解在我国民诉法中亦有体现,如民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和解 双方当事人 纠纷解决 和解协议 民诉法 诉讼外和解 诉讼和解制度 诉讼行为 解决纠纷 法院调解制度
原文传递
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ADR) 被引量:42
7
作者 克丽斯蒂娜.沃波鲁格 《河北法学》 1998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纠纷解决 调解员 传统诉讼 解决问题 仲裁裁决 解决纠纷 双方当事人 法律纠纷 仲裁员 审判程序
下载PDF
农村基层法院的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 被引量:49
8
作者 苏力 《北大法律评论》 1999年第1期80-99,共20页
本文将细致分析我在《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一文中曾简短提及的一个问题:法院的基本职能(function)究竟是落实和形成规则(普遍性的解决问题)还是解决纠纷(具体解决问题)?或者在两者不可偏废的情况下以何为重并将向哪个... 本文将细致分析我在《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一文中曾简短提及的一个问题:法院的基本职能(function)究竟是落实和形成规则(普遍性的解决问题)还是解决纠纷(具体解决问题)?或者在两者不可偏废的情况下以何为重并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在那篇文章中,我谈到这个问题目前"还很少为中国法院甚至是中国学者系统阐述并在实践中意识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解决 基层法院 基层法官 解决问题 形成规则 解决纠纷 中国法院 审判委员会制度 法律规则 案件
原文传递
行政协议的判定与协议类行政案件的审理理念 被引量:53
9
作者 耿宝建 殷勤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24-135,共12页
自《行政诉讼法》修改以来,行政协议已经由学理概念转变为法律概念。行政协议一般兼有公、私法因素,对不是纯粹运用私法规则调整,不是纯粹的私法合同,而对照法律规定、法定条件能够充分论证、甄别为行政协议的,一般宜纳入行政诉讼的受... 自《行政诉讼法》修改以来,行政协议已经由学理概念转变为法律概念。行政协议一般兼有公、私法因素,对不是纯粹运用私法规则调整,不是纯粹的私法合同,而对照法律规定、法定条件能够充分论证、甄别为行政协议的,一般宜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从制度功能考察,行政诉讼能更加灵活地保障行政协议所服务的公共利益、统一法律适用、加强对行政的监督、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救济以及更便利其权利救济。当前,对于协议类案件的受理与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立法存在"先天不足",相对人不太"信任"行政诉讼,行政机关对是否"接纳"行政诉讼仍在观望,民事法官对行政协议边界的扩大仍有"担忧",行政法官对如何审理尚存"本领恐慌"。解决这些问题,审理好协议类行政案件,就必须打破部门法的本位主义,跨越公法与私法的界限,从协议类纠纷的一揽子化解、一次性解决的角度,构建一套整合传统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思路的新理念。行政审判法官也应当扬弃对传统行政行为较为单一的审查习惯,逐步建立以"关系审"为主"行为审"为辅、既要依法履行义务也要依约履行义务,坚持依法签约与鼓励交易并重,法定赔偿与约定赔偿相融的裁判理念。在坚持法律关系审查、合法性审查、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充分继受民法有关诚实信用、意思自治等理念,既坚持依法行政又诚实重约守信,既遵守法律规定又尊重意思自治,既维护公共利益又促进交易安全,既确保行政管理目标实现又充分保障私人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协议 判定标准 纠纷解决 审理理念
原文传递
基层纠纷社会治理的探索——从“枫桥经验”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51
10
作者 郭星华 任建通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如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纠纷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是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基于&qu...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如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纠纷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是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基于"枫桥经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以社会治理为视角,借鉴"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分析和探讨了乡土精英参与地方自治的基层治理模式,结果表明,诉讼与调解相融合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及关系和谐与秩序维系应是治理向度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社会治理 纠纷解决 治理向度
原文传递
诉讼社会与无讼社会的辨析和启示——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国家与社会 被引量:50
11
作者 范愉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76,共14页
中国法律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古代中国尽管确实存在着相对"无讼"的现象和"息讼"的努力,但实际上有不少区域呈现出"诉讼社会"的景象,诉讼滥用、欺诈诉讼、恶意诉讼等甚至成为一些地方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法律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古代中国尽管确实存在着相对"无讼"的现象和"息讼"的努力,但实际上有不少区域呈现出"诉讼社会"的景象,诉讼滥用、欺诈诉讼、恶意诉讼等甚至成为一些地方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外,中央集权下发达的司法体制与民间社会自治的相对弱势,是形成诉讼社会的关键要因。当诉讼超出社会和司法的承受力之时,官府对诉讼的限制乃至打压,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潜规则。滥讼与讼难交织的恶性循环,既破坏了司法的公信力,也必然导致社会治理的混乱和道德失范。历史经验表明,"诉讼社会"和"无讼社会"这两种理想类型,都不能独立成为社会治理的合理模式,现实的选择只能是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来应对各种社会需求和危机,从而形成国家法律机制与社会自治的协调,逐步接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解决 诉讼社会 无讼 司法 社会自治
原文传递
“诉前调解”与法院的角色 被引量:45
12
作者 傅郁林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共5页
当前,调解——作为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一种方式——在审判实践中又一次来到前台,大放异彩,成为当下司法改革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议题。本期策划文章,既有给调解以正当化的理论论证,也有从理论视角出发对其回归提出质疑,更有法院在实践中&... 当前,调解——作为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中的一种方式——在审判实践中又一次来到前台,大放异彩,成为当下司法改革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议题。本期策划文章,既有给调解以正当化的理论论证,也有从理论视角出发对其回归提出质疑,更有法院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试运转以观其成效。促进争鸣,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最终静看一个相对完备调解制度的"瓜熟蒂落",这正是我们策划的目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制度 法院 审判实践 纠纷解决 司法改革 正当化 策划 议题
原文传递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被引量:38
13
作者 蔡仕鹏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68,共10页
在法社会学“纠纷三阶段”理论的框架中,社会整体层次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忍受”、“回避”、“压服”、“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和“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等类型。其中,“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和“审判型第三者... 在法社会学“纠纷三阶段”理论的框架中,社会整体层次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忍受”、“回避”、“压服”、“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和“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等类型。其中,“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和“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对于缓解因行政纠纷导致的社会压力,维护既有行政法律秩序的正统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的“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的行政诉讼制度由于存在着吸收纠纷的范围有限、第三者中立性缺失等问题,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行政领域引入A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解决 行政纠纷 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 行政诉讼 ADR
原文传递
关于调解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建勋 《法商研究》 CSSCI 1996年第6期76-80,共5页
关于调解制度的思考王建勋有社会便有纠纷,有纠纷便要解决。在人类社会早期,解决纠纷往往依靠的是决定于人们力量对比的私力救济。随着公共机构的出现与强大,私力救济逐渐被以法庭、警察、监狱等为表征之公力救济所取代(但私力救济... 关于调解制度的思考王建勋有社会便有纠纷,有纠纷便要解决。在人类社会早期,解决纠纷往往依靠的是决定于人们力量对比的私力救济。随着公共机构的出现与强大,私力救济逐渐被以法庭、警察、监狱等为表征之公力救济所取代(但私力救济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允许在一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制度 双方当事人 纠纷解决 法律规范 正当性 社会变迁 着重调解 诉讼 实体利益 私力救济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行政合同的纠纷解决: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杨解君 陈咏梅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8,79,共9页
行政合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行政合同纠纷也不断增多,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却成为现实难题。立法的缺失、司法的矛盾和实践应用的混乱状况亟需改变,改变现状的有效解决办法就是寻求立法的统一、司法适用的统一,理论上需要打破公私法学科的... 行政合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行政合同纠纷也不断增多,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却成为现实难题。立法的缺失、司法的矛盾和实践应用的混乱状况亟需改变,改变现状的有效解决办法就是寻求立法的统一、司法适用的统一,理论上需要打破公私法学科的固步自封,寻求公私法融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合同 纠纷解决 困境 选择
原文传递
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静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9,242,共20页
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 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性来源。“双重承认”采取的特别路径是,将权利声称和利益分配分开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乃至相悖的原则进行。作者称之为“二元整合秩序”。对于社会整合而言,权利声称具有象征性和强制性,它合法化一些制度认可的身份和权利;利益分配则具有修复和整合性,它缩小权利声称和社会公正观念(变迁)之间的差异。后者更具实质性的社会整合意义,因为它根本上服务于各方达成“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二元 纠纷 社会公正观念 利益分配 社会整合 财产观念 公共投入 个人投资 纠纷解决 公共服务 权利 一致性 合法性 强制性 象征性 合法化 整合性 实质性 区分 认可 身份 私人 办法 管理
原文传递
私力救济考 被引量:31
17
作者 范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90,共6页
私力救济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与自力救济的概念既有区别,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整合。在现代社会,尽管私力救济曾受到国家的压制和社会的否认,但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调整机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私力救济的存在具有合法、违法及... 私力救济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与自力救济的概念既有区别,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整合。在现代社会,尽管私力救济曾受到国家的压制和社会的否认,但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社会调整机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私力救济的存在具有合法、违法及介于二者之间等不同状态,并由此拥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功能。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私力救济亦十分活跃,国家应充分重视其实际作用,将其纳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范围并加以适度的法律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力救济 自力救济 纠纷解决
下载PDF
“泛司法化”下的行政纠纷解决——兼谈《行政复议法》的修改路径 被引量:40
18
作者 耿宝建 《中国法律评论》 2016年第3期229-237,共9页
行政法基本理论认为,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也是公民权利的救济机制,同时还是行政法制监督机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则是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制度。但毋须讳言,两者的功能始终未得到充分发挥,两者的衔接一直缺乏全局设计,两者的分工十分模糊且趋... 行政法基本理论认为,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也是公民权利的救济机制,同时还是行政法制监督机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则是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制度。但毋须讳言,两者的功能始终未得到充分发挥,两者的衔接一直缺乏全局设计,两者的分工十分模糊且趋同,两者解决纠纷的优势均未完全显现。如此现状,显然背离了立法者的初衷和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纠纷 行政复议 行政法制 法治政府建设 纠纷解决 行政行为 司法化 行政案件 诉讼费用 受案范围
原文传递
《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吴泽勇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60,共15页
作为德国法上关于群体性法律保护的最新尝试,《投资者示范诉讼法》要旨在于:将群体性诉讼中的共同事实或法律问题交给上级法院,由后者在一种"两造诉讼"的框架内先行审理,并以审理结果作为解决所有个别纠纷的基础。立法者期望... 作为德国法上关于群体性法律保护的最新尝试,《投资者示范诉讼法》要旨在于:将群体性诉讼中的共同事实或法律问题交给上级法院,由后者在一种"两造诉讼"的框架内先行审理,并以审理结果作为解决所有个别纠纷的基础。立法者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在为德国电信案这类大规模侵害案件提供解决之道的同时,又可以避开各类"代表式"诉讼在处理诉讼参加和判决效力扩张问题时经常遇到的困境。但是,这一方案不仅在法解释学上面临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在诉讼效率方面也没有展示出明显优势。在当事人的诉讼参加与大规模纠纷的高效解决之间,立法者终究要作出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者保护 示范诉讼 诉讼参加 纠纷解决
原文传递
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 被引量:38
20
作者 陆益龙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80,共5页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纠纷不仅包括行动层面的分歧和矛盾,而且也涵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所有冤屈。纠纷金字塔理论将纠纷解决方式分为忍忍算了、双方协商私了、双方申诉并请第三方仲裁、司法诉讼等几个主要层级,如果纠纷在基层解决得越...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纠纷不仅包括行动层面的分歧和矛盾,而且也涵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所有冤屈。纠纷金字塔理论将纠纷解决方式分为忍忍算了、双方协商私了、双方申诉并请第三方仲裁、司法诉讼等几个主要层级,如果纠纷在基层解决得越多,上诉到司法程序的纠纷就越少。工具主义范式则关注人们在纠纷解决中是如何动员法律工具,而建构论者强调人们动用法律解决纠纷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法律权力论关心的不是纠纷及其解决方式本身,而是由此所反映出的人们权威认同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不同范式的差异为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的问题,其中法律何以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纠纷、何以能预防纠纷,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解决 法社会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