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今古文經學與戴望、孫詒讓的諸子學路向
1
作者 蘭秋陽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63-274,共12页
戴望和孫詒讓是清代浙江漢學的重鎮,也是晚清諸子學的代表性學者。他們均傳承乾嘉考證之學,校勘、訓詁經、子之書,但其學源及治學經歷不盡相同,基本體現了今文經學家與古文經學家的不同風格。他們的經學差異在子書考證中也有一定體現,... 戴望和孫詒讓是清代浙江漢學的重鎮,也是晚清諸子學的代表性學者。他們均傳承乾嘉考證之學,校勘、訓詁經、子之書,但其學源及治學經歷不盡相同,基本體現了今文經學家與古文經學家的不同風格。他們的經學差異在子書考證中也有一定體現,戴望講求義理,好作發揮,常有附會之失;孫詒讓極重文字訓詁,校注古籍平實有據,而義理色彩較淡薄。戴、孫二人的諸子學差異體現了清代經、子關係的深刻關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綜合創新:“新子學”視野下孟子研究的理論思考——以研究視角和方法的遞嬗變化爲中心
2
作者 王小虎 《诸子学刊》 2024年第1期373-388,共16页
孟子研究的歷史,籠統來説,經歷了四個階段:與諸子平齊之地位到《孟子》作爲“傳”而羽翼五經,是爲“由子而傳”;再到《孟子》升格爲經,是爲“由傳而經”;經學研究雖有兩種路向,但宋儒更多是以宋明新儒學發揮《孟子》的思想義理,清儒也... 孟子研究的歷史,籠統來説,經歷了四個階段:與諸子平齊之地位到《孟子》作爲“傳”而羽翼五經,是爲“由子而傳”;再到《孟子》升格爲經,是爲“由傳而經”;經學研究雖有兩種路向,但宋儒更多是以宋明新儒學發揮《孟子》的思想義理,清儒也强調“由文字訓詁以至於義理”而非僅止於文字訓詁,可以看作“由經而子”;打破經學傳統後近代以來的研究則可看作“非經非子”“亦經亦子”。如此,《孟子》在不同歷史階段,雖有經、傳、子乃至於史的區别,但其研究之本原和大勢,實就是孟子之思想義理的“更新再始”。而所謂“更新再始”,與“新子學”之“新”相一致,不必然在於提倡應於時代而生之前所未有之“孟子學”,更多指的是應於時代而對不同時代“孟子學”反思之後的“綜合”,或依於不同時代“孟子學”而對當前時代精神的反思和回應,即“創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綜合創新 中國哲學史
下载PDF
探索前期中國的精神和觀念——“新子學”芻議 被引量:2
3
作者 劉兵 《诸子学刊》 2016年第1期33-41,共9页
'新子學'是方勇先生提出的學術理念,旨在推進諸子學的現代發展。自倡議以來,學術界針對'新子學'的概念、範圍、研究方法等進行了頗為熱烈的討論。每個大變革時代都需要對傳統做一番重構的工作,今天更是如此。如何發掘... '新子學'是方勇先生提出的學術理念,旨在推進諸子學的現代發展。自倡議以來,學術界針對'新子學'的概念、範圍、研究方法等進行了頗為熱烈的討論。每個大變革時代都需要對傳統做一番重構的工作,今天更是如此。如何發掘古代思想資源,適應時代要求,做一番脱胎换骨的點化,這是艱巨而又令人興奮的工作。'新子學'在學者的共同探討下已經初現輪廓,並且顯示出勃勃生機。筆者閲讀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子學的基本定位、現代學術界對子學理解的偏差和經子關係三個問題做了一點思考,略加説明,希望能够促進'新子學'的發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國
下载PDF
蒙文通的“經子關係”思想探論
4
作者 吴根友 《中国文化》 2023年第1期213-225,共13页
在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裏,其經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經學包括儒學、孔學、漢代經今古文學,狹義經學指西漢今文經學。其子學也只是諸子學之約稱,而非《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意義上的子部學問,故其子學很少涉及佛學的内容。蒙先... 在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裏,其經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經學包括儒學、孔學、漢代經今古文學,狹義經學指西漢今文經學。其子學也只是諸子學之約稱,而非《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意義上的子部學問,故其子學很少涉及佛學的内容。蒙先生在價值立場上推崇廣義的經學,但就中國學術的發展與創新的動力而言,他提倡“經子交相發而後其義可備”的經子關係思想,對於子學中的墨學及其對漢代新儒家形成之意義的闡發,道家道教思想、學術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均做出了度越前人,啓迪來者的重要貢獻。透過蒙先生“經子關係”思想側面的研究,其中藴涵的“作爲方法的周秦諸子學”的思想精義,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文通 作爲方法的周秦諸
原文传递
荀子思想研究與“經子關係”互證 被引量:1
5
作者 方達 《诸子学刊》 2020年第2期201-219,共19页
在當下比較哲學、秦漢思想史、海外漢學、學術史、文獻校釋五種荀學研究領域的劃分下,清代荀學只被作爲客觀的歷史面貌進行知識性叙述。然而實際上,這一研究階段的内在展開脉絡不僅提供了上述五種研究領域的基本資料,而且還具體反映了... 在當下比較哲學、秦漢思想史、海外漢學、學術史、文獻校釋五種荀學研究領域的劃分下,清代荀學只被作爲客觀的歷史面貌進行知識性叙述。然而實際上,這一研究階段的内在展開脉絡不僅提供了上述五種研究領域的基本資料,而且還具體反映了清人在古典思想架構中所理解的"子"對"經"的不同功用:荀子對"經"的傳續與旁證、荀子對"經"的理論化功用,以及荀子思想對"經"産生的流弊。然而,清人對"經"所對應"經學"的理解也經歷了流變與發展,其中"子"作爲一種看待"經"的立場與方法,分别展現爲"以子輔經""以子證經"以及"通子經世"的具體關係。但無論如何流變,清人對"經子關係"的整體理解都旨在回歸到《漢志》所總結呈現的古典"經學"圖景中,而這一圖景在清人那裏又重新展現爲包涵歷史、政治、教化的"經世致用",其中"經世"實質上是對古典文化基本框架的設計,而"致用"則表現爲具體的教化方法與制度設計。雖然近代以來隨着古典圖景的逐漸失效,諸子學研究逐漸轉向客觀歷史脉絡與嚴謹概念邏輯系統的研究,但在逐漸形成的新共識之下,荀子思想反而可以在古典文化架構層面提供一種理論模型,并由此進一步爲《漢志》所展示出的"經子關係"叙述理路給予確證。而確證的關鍵則在於,荀子如何以"子"的方式對"經"進行理論構建,以及這種思路如何被漢人繼承并作爲《漢志》的叙事邏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當代荀研究 古典 世致用” 《漢志》叙述脉絡
下载PDF
中國傳統經學中的子學精神——以“新子學”爲視角
6
作者 曹景年 《诸子学刊》 2022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方勇先生提出的“新子學”理論不僅爲先秦諸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視角,而且對於其他學術門類也有重要的參照意義。“新子學”提煉出子學精神這一概念,其核心要義是争鳴對話、多元共生、獨立自由。以“子學精神”爲視角重新審視經學,... 方勇先生提出的“新子學”理論不僅爲先秦諸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視角,而且對於其他學術門類也有重要的參照意義。“新子學”提煉出子學精神這一概念,其核心要義是争鳴對話、多元共生、獨立自由。以“子學精神”爲視角重新審視經學,可以發現經學雖然推崇權威和一元,但也不乏子學精神。首先,經學本身具有多元性,因爲任何解經者都不可能獲得經書全部的微言大義,因此需要廣存衆説。其次,經學“出身”於子學,構建天人、君民、社會、身心等秩序是其共同的主題和目標。最后,解經者具有强烈的主體意識,可以自主運用多種子學思想資源詮解經書。經學所具有的子學精神,及其與子學的互通與互動,使經學的“經性”被削弱和動摇,擬經、疑經、改經即其表現。正是這些子學特徵所帶來的生機與活力,才推動了經學不斷向前發展,使經學具有了應對解决不同時代問題的視野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乾嘉時期的諸子學研究
7
作者 黄燕強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35-248,共14页
乾嘉學術又稱漢學,即爲經學。這造成單一刻板的印象,好像乾嘉没有諸子學,或乾嘉的諸子學與經學全無關涉。實則,現代諸子學的研究方法、類型與範式等,主要發端於乾嘉至晚清學者對子書字詞的考據及其義理的闡釋之成果。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乾嘉學術又稱漢學,即爲經學。這造成單一刻板的印象,好像乾嘉没有諸子學,或乾嘉的諸子學與經學全無關涉。實則,現代諸子學的研究方法、類型與範式等,主要發端於乾嘉至晚清學者對子書字詞的考據及其義理的闡釋之成果。這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以子證經'、'提倡荀學'和'經與子之道器、體用關係的轉向'等。探究乾嘉時期諸子學研究之諸面向及其表現出來的新特點,可爲清代學術思想史的認識提供一種經子互動的視域,進而窺見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歷史脈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學
下载PDF
王安石的經子關係思想探論
8
作者 吴根友 《中国文化》 2022年第2期85-98,共14页
王安石的經子關係思想大體上有兩層内含,從聖人之道的角度看,經全而子今偏。從經書與子書的角度看,經殘而子書可補經文之不足。其對子學的態度是:尊孔子、孟子、揚雄而貶荀子。對於儒家之外的老子、莊子、楊、墨、法家思想,主要態度和... 王安石的經子關係思想大體上有兩層内含,從聖人之道的角度看,經全而子今偏。從經書與子書的角度看,經殘而子書可補經文之不足。其對子學的態度是:尊孔子、孟子、揚雄而貶荀子。對於儒家之外的老子、莊子、楊、墨、法家思想,主要態度和方法是批判的繼承與吸收,而對於佛教與佛學,前後期有較大的變化,晚年更同情并接受佛教的義理與爲人處世的態度。王安石比較敏鋭地注意到解經釋子的文字學方法的重要性,其所著《字説》的學術性頗多争議,但其試圖通過鍛造解經新工具,讓其新經學達到“同道德之歸,一名法之守”的政治效果。這一重視帶有實證特征的經學解釋學方法,極具學術的超前眼光,直到以戴震爲代表的乾嘉學人才初步完善了這一人文實證的經學解釋學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字説》
原文传递
道器之間——《漢書·藝文志》的知識譜系及其經子關係論
9
作者 黄燕强 《诸子学刊》 2020年第2期307-323,共17页
知識的探究本質上是對確定性的尋求,先秦諸子通常是即器言道而追求道器合一,故《易傳》將知識分爲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漢書·藝文志》在界定知識的分類及各類知識的邏1關係時,亦深受先秦道器觀的影響,"藝文"其實是... 知識的探究本質上是對確定性的尋求,先秦諸子通常是即器言道而追求道器合一,故《易傳》將知識分爲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漢書·藝文志》在界定知識的分類及各類知識的邏1關係時,亦深受先秦道器觀的影響,"藝文"其實是"道器"的另一種表述。由此,《漢志》的知識譜系是一個以儒經及其經學爲核心(藝),而以諸子、詩賦等五類知識(文)爲支裔的系統,"藝"居上而"文"居下的序列,就是先形而上之道而後形而下之器。同時,《漢志》推崇儒經,抑絀百家,既明示了六經是一切知識的本源,又揭示了經與子爲源與流的關係,故曰諸子者"六經之支與流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器 《漢書·藝文志》 知識譜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