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文萍 雷孝章 +1 位作者 刘兴年 曹叔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及耕地资源,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蓄水抗旱能力降低。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坡面水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强化人口管理等,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紫色砂页岩丘陵区的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不仅利于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改善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紫色土丘陵区 流失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6
2
作者 吴玉红 蔡青年 +2 位作者 林超文 赵欣 程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2,共6页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和双尾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退耕林地、果园和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在冬季和春季均显著高于农田,DG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显著高于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个体密度表聚性要比类群数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半自然生境农田边界和退耕林地的存在对于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地利用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崔灵周 丁文峰 李占斌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3期207-209,共3页
依据定位观测数据,对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三峰三谷型;垂直梯度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 依据定位观测数据,对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三峰三谷型;垂直梯度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向上蒸发的综合作用,基本表现为增长型。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的垂直梯度变化进行了具体描述和层次划分。最后,通过分析该地区典型农作物及其不同栽培方式对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影响,认为优化农作物栽培方式是提高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壤水分 农用地 水分动态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代富强 刘刚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4期23-30,共8页
为科学合理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利用特尔斐(Delphi)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从"求-供"和"产-望"2个角度建立2套评价指标体... 为科学合理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利用特尔斐(Delphi)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从"求-供"和"产-望"2个角度建立2套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之间的关系选择单项指标评价模型,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加权求和与几何平均方法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省遂宁市群力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专家注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自然环境效益,当地农民则看重措施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群力村较为普遍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中,退耕还草最为适宜,其次为退耕还林,等高耕作和梯田的适宜性相对较小,与实际推广情况一致;梯田和等高耕作的适宜性较低主要受到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投资能力和措施社会经济效益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持措施 求-供 产-望 适宜性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玉红 蔡青年 +3 位作者 林超文 陈一兵 李玉英 程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进行了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野外手捡法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838只,隶属于3门9纲24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进行了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野外手捡法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838只,隶属于3门9纲24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冬季,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退耕林地和农田;农田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明显处于最低水平。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Grower系数表明农田边界、果园与退耕林地三者间相似程度较高,农田与农田边界、退耕林地、果园之间相似程度较低。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大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地利用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生态-水文单元径流与氮磷输移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超 赵培 高美荣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8-755,共8页
通过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集镇-林地复合型小流域3次降雨-径流全过程的连续监测,测定了径流过程中泥沙含量和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以期认识典型农村生态-水文单元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径流过程中悬浮泥沙的流失... 通过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集镇-林地复合型小流域3次降雨-径流全过程的连续监测,测定了径流过程中泥沙含量和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以期认识典型农村生态-水文单元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径流过程中悬浮泥沙的流失主要集中在径流前期,其峰值出现在雨强最大时;集镇径流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径流前期,是径流前期铵态氮偏高的主因;降雨-径流过程中,颗粒态氮与可溶态氮比(PN/DN)、颗粒态磷与可溶态磷比(PP/DP)的峰值均出现在雨强较大时:其中PN/DN多小于1,而PP/DP范围为1.1~30.2,说明氮素流失主要通过可溶态的方式,而磷的迁移以颗粒态磷为主。因此在紫色丘陵区建议利用湿地植物与沉砂池等综合措施控制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壤侵蚀 氮磷流失 降雨-径流
原文传递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创军 杨立中 +3 位作者 唐家良 杨红薇 白平 吴鹏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96-199,共4页
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连翘间作模... 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连翘间作模式、山药+辣椒间作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均较高,玉米/红苕的传统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低。结果说明:该区域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寻找符合当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种植模式。因此,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地适宜发展和推广以牧草和中草药为间作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此举可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种植模式 生态经济效益 灰色关联度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紫色丘陵坡地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均强 史东梅 +1 位作者 张兵 史晓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农耕地由于受耕作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松散,容重(1.46g/cm3)最小,总孔隙度(46.3%)最大,土壤紧实程度较低,不利于抵抗径流的冲刷;竹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D(2.58)<... 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农耕地由于受耕作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松散,容重(1.46g/cm3)最小,总孔隙度(46.3%)最大,土壤紧实程度较低,不利于抵抗径流的冲刷;竹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D(2.58)<农林混作型耕地(2.62)<传统农耕地(2.64)<园地(2.67),团聚体破坏率(PAD)竹林地(32.6%)<园地(38.5%)<传统农耕地(43.1%)<农林混作型耕地(51.9%),说明竹林地土壤结构性和团聚体水稳性相对较好,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更强;园地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整体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农林混作型耕地具有部分园地土壤的特点.比较上述特点,园地和农林混作型耕地两种土地利用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侵蚀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用地类型 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湘中紫色土丘陵区建立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途径与效益——以湖南省衡南县谭子山镇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谢庭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4-628,共5页
本文针对湘中紫色土丘岗地区的自然特点、生态现状 ,按照一定原则 ,提出了紫色土丘陵开发治理优化农业生态模式设计方案 ;并根据在这一地区的定位试验研究 。
关键词 湖南 衡南县 谭子山镇 紫色土丘陵区 农业生态模式 生态系统结构 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3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何遂 朱建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4,共4页
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了紫色土丘陵区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施用腐熟剂均能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比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2.90%和5.74%;两种处理能在... 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了紫色土丘陵区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施用腐熟剂均能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比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2.90%和5.74%;两种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株高,并在小麦抽穗-成熟期促进干物质积累,使麦穗分配指数提高238.46%和242.31%;秸秆覆盖+腐熟剂使小麦增产8.0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也分别提高了5.80%和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保护性耕作 小麦 光合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oil Nitrogen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 a Watershed in the Hilly Area of Purple Soil,China 被引量:10
11
作者 YANG Xiao-lin ZHU Bo LI Yi-l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410-417,共8页
Quantification of soi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t watershed scale is important in ecological modeling,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il nitrogen ... Quantification of soi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t watershed scale is important in ecological modeling,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il nitroge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 a small watershed (12.10 km^2) in the hilly area of purple soil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southwest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statistics, geostatistics, and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lan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 total of 552 soil samples (o to 15 cm) from 276 sites within the watershed were collected in April and August of 2o11, and analyzed for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and nitrate nitrogen (NO3-N). We compare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N and NO3-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as well as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April (dry season) and August (rainy season). Results showed that STN contents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land-use types; median STN values ranged from 0.94to 1.27g.kg-I, and STN contents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paddy field 〉 foresfland 〉 sloping cropl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STN contents between April and August under the same land use. However, NO3- N contents were 23.26, 10.58, and 26.19 mg·kg^-1 in April, and 1.34, 8.51, and 3.00 mg·kg^-1 in August for the paddy field, sloping cropland and forestland, respectively. Nugget ratios for STN indicatedmoderate spatial dependence in the paddy field and sloping cropland, and a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e in forestland. The processes of nitrogen movement, transformation, absorption of plant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land use types; as a result, great changes of soil nitrogen levels a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were demonstrated in the studied water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Soil nitrogen Spatial variation Temporal variation Watershed scale
下载PDF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暴雨过程硝态氮迁移特征及水文示踪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芮 唐家良 +3 位作者 章熙锋 申东 翟龙波 朱波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6-1004,1016,共10页
为揭示亚热带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暴雨过程中硝态氮迁移规律及其主要水文输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典型暴雨过程跨尺度(从3-1 236 hm^2)连续监测,分析径流硝态氮迁移动态特征及其尺度效应,并对比δ^18O和硝态氮... 为揭示亚热带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暴雨过程中硝态氮迁移规律及其主要水文输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典型暴雨过程跨尺度(从3-1 236 hm^2)连续监测,分析径流硝态氮迁移动态特征及其尺度效应,并对比δ^18O和硝态氮作为示踪剂的端元混合分析(EMMA)解析结果,探讨硝态氮作为暴雨过程水文示踪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两场暴雨事件中源头小流域苏荣小流域(含集镇污水)径流中硝态氮浓度最高,而到达梯级小流域出口处(万安小流域)硝态氮浓度最低,林地来水的贡献是较大尺度小流域径流硝态氮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坡耕地壤中流补给可能是径流消退过程中硝态氮出现浓度峰值的主要原因。(2)EMMA模型解析结果显示:δ18O与硝态氮均能示踪农业小流域径流消退期间壤中流补给过程;但硝态氮在受人居活动强烈影响子流域的示踪应用需谨慎。以农业为主的亚热带丘陵区小流域中,硝态氮具有同时作为环境效应指示剂和水文示踪剂的潜力,但其应用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小流域 硝态氮 暴雨径流 紫色土丘陵区 水文示踪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下蚕豆生育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变化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效琴 贾会娟 +5 位作者 熊瑛 石超 王龙昌 黄召存 陈娇 邢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2-1141,共10页
为研究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长期保护性耕作下旱作蚕豆不同生育时期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分布特征,进而优化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肥力。试验采用传统耕作、垄作、传统耕作+秸秆半量覆盖、垄作+秸秆半量覆盖、传统耕作+秸秆... 为研究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长期保护性耕作下旱作蚕豆不同生育时期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分布特征,进而优化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肥力。试验采用传统耕作、垄作、传统耕作+秸秆半量覆盖、垄作+秸秆半量覆盖、传统耕作+秸秆全量覆盖、垄作+秸秆全量覆盖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活性有机碳(AOC)、颗粒有机碳(POC)、水溶性氮(DN)的含量分布均表现出0~10>10~20 cm土层,且随时间变化整体波动均不大。蚕豆生育期内,无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较平作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却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且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下降。同时,无论平作或垄作,秸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均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的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TOC与TN、DN、A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TN与POC、DN、A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OC仅表现出与DOC显著正相关,DOC与DN呈极显著正相关,DN则与AOC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单一垄作措施或秸秆覆盖能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碳、氮状况,且土壤有机碳、氮不同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保护性耕作 蚕豆农田 壤有机碳
原文传递
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入渗及其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莫斌 陈晓燕 +7 位作者 刘涛 杨以翠 黄秀凤 黄启亮 林芷行 简慧 周土金 申云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为了研究紫色土丘陵区林草地土壤入渗规律,并对比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性,采用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入渗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呈现的规律性比草地的好,且用点源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进入稳定阶段用时较双环... 为了研究紫色土丘陵区林草地土壤入渗规律,并对比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性,采用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入渗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呈现的规律性比草地的好,且用点源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进入稳定阶段用时较双环法快1倍以上;采用4种入渗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拟合的效果表现为Horton模型(R^2=0.953)>通用经验模型(R^2=0.941)>Kostiakov模型(R^2=0.920)>Philip模型(R^2=0.819),且草地的拟合效果比林地的好;林地的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比草地的大,分别大了21.03%~116%,30.43%~102.56%,26.35%~112.73%;2种地类的初渗速率大小为点源入渗法>双环法>环刀法,稳渗速率表现为双环法>环刀法>点源入渗法,平均入渗率则为双环法>点源入渗法>环刀法;土壤入渗性能各项指标与其理化性质相关性差别较大。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丘陵区尚属新方法,在研究中应视情况而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测定方法 入渗性能 紫色土丘陵区 入渗模型 入渗影响因素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日本野漆树幼林地套种农作物效应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芳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38-40,44,共4页
日本野漆树是一种高效经济林树种,幼龄期树冠小,郁闭度低;而紫色土富含磷钾,对农作物,尤其是豆科作物生长有利。对紫色土丘陵区日本野漆树幼林地开展了林地套种农作物试验。结果表明:套种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完全控制,... 日本野漆树是一种高效经济林树种,幼龄期树冠小,郁闭度低;而紫色土富含磷钾,对农作物,尤其是豆科作物生长有利。对紫色土丘陵区日本野漆树幼林地开展了林地套种农作物试验。结果表明:套种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完全控制,野漆树生长加快,漆籽产量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收入增加,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漆树幼林地 农作物套种 生态效应 经济效应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西南紫色土坡耕地农作物-耕层质量适宜性的耦合度诊断 被引量:6
16
作者 娄义宝 史东梅 +3 位作者 金慧芳 蒋光毅 段腾 江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1-675,共15页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西南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质量集中表现为侵蚀性退化严重且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块尺度上农作物产量变化较土壤质量退化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论文在紫色土不同地力等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分析基...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西南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质量集中表现为侵蚀性退化严重且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块尺度上农作物产量变化较土壤质量退化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论文在紫色土不同地力等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方法】在不同地力等级耕层质量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基础上,对农作物-耕层适宜性的耦合度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1)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的耕层厚度为19—21 cm,有效土层厚度在21—43 cm变化,耕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效土层浅薄现象严重,五级坡耕地不存在心土层;五级坡耕地产量限制因素为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2)紫色土坡耕地3种耕层类型特征明显,其中Ⅰ类耕层土壤显弱酸性(pH 6.4),阳离子交换量(21.0 cmol(+)·L^(-1))最大;Ⅱ类耕层田面坡度最小(11°),有效土层厚度(38 cm)和耕层厚度(22 cm)最厚,土壤速效钾含量(136.5 mg·kg^(-1))最多;Ⅲ类耕层有效土层厚度(28 cm)最薄,土壤显酸性(pH 4.8),阳离子交换量(9.2 cmol(+)·L^(-1))最小;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酸化,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坡耕地作物产量主导因子。(3)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的农作物与耕层适宜性存在协调发展类和失调衰退类两种状态和同步型、滞后型、损益型、共损型4种表现,在同样地力条件下,农作物产量较耕层质量更为敏感,衰退表现更加明显;农作物-耕层耦合关系(C_d)为Ⅰ类耕层(0.4820)和Ⅱ类(0.5207)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农作物耕层同步型,农作物生长勉强适宜;Ⅲ类(0.3343)濒临失调衰退类耕层损益型,农作物生长中度不适宜。【结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效土层浅薄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力等级的农作物与耕层适宜性存在协调发展类和失调衰退类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耕层质量 耦合度 合理耕层 适宜性 紫色土丘陵区 西南地区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磷储量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义玲 李太魁 +1 位作者 顾令爽 杨小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1期133-137,共5页
[目的]了解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特征。[方法]采集典型小流域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的分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及储量变化,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磷库的影响。... [目的]了解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特征。[方法]采集典型小流域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的分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及储量变化,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磷库的影响。[结果]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林地>旱地,旱地和水旱轮作田的硝态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全氮储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684 t/hm2)>旱地(448 t/hm2)>林地(372 t/hm2);土壤全磷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规律相似,水旱轮作田土壤全磷储量(389 t/kg)最高,其次是旱地(373 t/hm2)和林地(153 t/hm2);林地与旱地、水旱轮作田土壤硝态氮储量具有显著差异,且表现为旱地(104.68 kg/hm2)>水旱轮作田(79.70 kg/hm2)>林地(14.81 kg/hm2)。[结论]紫色土丘陵区林地土壤养分固持潜力较大,而耕地土壤氮磷等养分流失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地利用方式 壤全氮储量 壤全磷储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青 史东梅 +3 位作者 曾小英 司承静 江娜 张健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170,177,共8页
紫色土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为了探讨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的影响,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小区,建立不同侵蚀程度(侵蚀年限)的坡耕地定位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 紫色土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为了探讨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的影响,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小区,建立不同侵蚀程度(侵蚀年限)的坡耕地定位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了化肥管理措施(F)、生物炭+化肥管理措施(B+F),对比分析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力学性能影响,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分析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变化特征。对3种土壤管理条件下坡耕地耕层质量及恢复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显著。F管理措施不能改善土壤结构,但能提高土壤养分,B+F管理措施耕层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毛管孔隙及饱和含水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2.45 g/kg,土壤养分状况最好。(2)F和B+F 2种管理措施均能提高0—10 cm土层抗剪强度,使得表层土壤抵抗剪切破坏能力增强,有利于水土流失调控,2种管理措施下土壤贯入阻力下降,能有效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3)2种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均有恢复作用,土壤质量指数依次为B+F(0.686)、F(0.625)、CK(0.595),B+F管理措施土壤质量较对照CK(0.595)提升15.3%,较F(0.625)提升9.8%,B+F管理措施对坡耕地侵蚀耕层土壤质量恢复效果最好,能有效提高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作物产量。B+F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更适合紫色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恢复及土壤侵蚀防治,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质量恢复提供适宜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质量 坡耕地 管理措施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土壤的可蚀性K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薛永伟 王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8-491,共4页
利用侵蚀-生产力评价模型(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简称EPIC)模型对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的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是影响紫色土小流域土壤... 利用侵蚀-生产力评价模型(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简称EPIC)模型对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的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是影响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沙粒含量越高,土壤可蚀性K值愈大,粉粒、黏粒、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可蚀性K值愈小;(2)流域中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可蚀性指标K均值排序为荒草地>柑橘林地>马尾松林地>槐树林地>甘薯地>玉米地;(3)研究区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向西随着流域海拔的降低而降低,呈条带状分布,南北两侧高,中间低。随着海拔的降低,除槐树林外,5种地类的可蚀性指标K值大致呈减小趋势,表现为K_(上游)>K_(中游)>K_(下游);在槐树林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表现为K_(上游)<K_(中游)<K_(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可侵性 紫色土丘陵区 小流域 EPIC模型 地利用条件 壤侵蚀预报 可蚀性K值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玉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7期9270-9273,931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6年冬季(12月)和2007年春季(5月),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8 589只,分别隶...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6年冬季(12月)和2007年春季(5月),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8 589只,分别隶属于3门9纲31类。在个体数量上,果园、退耕林地和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在类群数量上,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和退耕林地,果园也显著高于农田;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和密度-类群指数(DG)5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与H'相比,DG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更能客观地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土壤动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农田边界、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农田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动物 多样性 地利用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