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东 王子芳 +1 位作者 郑杰炳 高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0-314,共5页
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素含量状况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紫色丘陵区3km2典型样区内,按5个hm-2取样,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水田、撂荒地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 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素含量状况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紫色丘陵区3km2典型样区内,按5个hm-2取样,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水田、撂荒地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紫色土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C/N值在四种利用方式下最低,分别为4.49±0.38gkg-1和5.58±0.31gkg-1,林地土壤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最低,分别为0.74±0.07gkg-1和13.77±1.37gkg-1,撂荒地土壤全氮含量最低,为0.79±0.07gkg-1,而水田的各项指标则处于中上水平;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与全国平均含量水平相比较高;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紫色丘陵区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土壤侵蚀建模中ANSWERS及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R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一兵 K.O.Trouwborst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共13页
研究了土壤侵蚀模型ANSWE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ARC/INFO之间的连结。采用ARC/INFO建立数据库和ANSWERS进行实际操作,加强了该模型在制定水保措施中的应用。同时,研究出的ARCANS模型,使A... 研究了土壤侵蚀模型ANSWE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ARC/INFO之间的连结。采用ARC/INFO建立数据库和ANSWERS进行实际操作,加强了该模型在制定水保措施中的应用。同时,研究出的ARCANS模型,使ARC/INFO和ANSWERS之间的连结更为容易、有效。最后,对四川紫色丘陵区的一个小流域实施了模拟,以展示连结情况和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WERS土壤侵蚀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侵蚀 数据库 水土保持措施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土地整理年限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徐畅 高明 +3 位作者 谢德体 姜涛 李莎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42-248,共7页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土地整理后1、3和5a间各坡位的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理年限为1~5a的范围... 为研究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所产生的累积效应,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土地整理后1、3和5a间各坡位的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理年限为1~5a的范围内,2°~6°、>6°~15°、>15°~25°3个坡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质量分数随整理年限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在整理后1a的时间内均降低,但随整理年限的推移速效磷质量分数有回升的趋势,速效钾质量分数却未见回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大于未整理土壤,增幅为19.44%~24.04%。土地整理后的5a间,土壤生物学性状在各坡位的变化规律增减不一,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个坡位处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规律性变化,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在整理后1a表现最为不均,整理后3a和5a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紫色丘陵区土地整理的实施能促进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提高土壤综合质量,并且随着整理年限的增加,这种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表现越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酶活性 紫色丘陵区 理化性状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44
4
作者 史东梅 陈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0-1409,共10页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短历时高强度的冲刷条件下,紫色土的土壤容重越大,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紧实,其抗冲性能越强;(2)土壤抗冲指数与细砂粒(0.25~0.05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说明较粗颗粒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土壤抵抗径流冲刷的能力;(3)>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结构越好,土粒越不易被径流冲散,土壤抗冲性能越强;(4)土壤抗冲指数随稳渗率、初渗率呈线性变化,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5)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均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密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3mm根系长度与土壤抗冲指数也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抗冲性。【结论】土壤容重、细砂粒含量、>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稳渗率、<1mm根系生物量可用于该地区土壤抗冲性的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冲性 影响因素 农林混作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7
5
作者 史东梅 陈正发 +1 位作者 蒋光毅 江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8,共7页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紫花苜蓿地>小麦地>桑林地,对于存在经常性翻耕活动的各种坡耕地种植模式而言,各种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差别不大。3)在紫色丘陵区,诺谟法和EPIC法估算的K值与标准值最为接近,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时,可采用诺谟法和EPIC法进行K值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估算方法 诺谟方程 EPIC模型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4,251,共7页
坡耕地是紫色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基于RUSLE模型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价,提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的RUSLE工程,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框架。研究认为:(1)降雨侵蚀... 坡耕地是紫色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基于RUSLE模型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价,提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的RUSLE工程,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框架。研究认为:(1)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R因子变化主要由当地降雨条件的时空变化引起的;坡耕地耕作土壤的土壤可蚀性K因子空间变化从本质上是由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所决定的,时间变化从本质上是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所造成的;作物覆盖因子(C)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特点,不同的坡耕地利用模式其覆盖度的年内变化差异很大,由降雨侵蚀力和作物覆盖因子在时间上的配合组合情况决定了当地坡耕地的实际水土流失量;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表现为"短坡长、陡坡地"特点,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应以不同频率水文年条件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的持续稳定生产力获得为最终目标。(2)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RUSLE工程为以自然年降雨条件(分配)与作物年地表覆盖度的配合状况为依据,通过农业种植模式选择以增大地表覆盖度主动避让年内降雨侵蚀力最大的5,6,7月;以降低土壤可蚀性为目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耕作性质,保持一定厚度的耕作土层以降低土壤侵蚀危险性;以"保土排水"为目标实施可改善坡耕地微观地形的聚土免耕、植物篱技术,减少坡面土壤流失量并降低坡耕地季节性干旱危险性,保持稳定的土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保持 紫色丘陵区 调控措施 RUSLE模型
下载PDF
土壤侵蚀因素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质量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史东梅 蒋光毅 +3 位作者 蒋平 娄义宝 丁文斌 金慧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70-279,共10页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该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为例,对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耕层土壤质量、渗透性能及耕层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讨论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厚度影响及合理耕层土体构型。结果...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该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为例,对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耕层土壤质量、渗透性能及耕层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讨论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厚度影响及合理耕层土体构型。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具有中等程度变异性,有效土层厚度(15~80 cm)和耕层厚度(15~25 cm)变异系数分别为12.18%和37.26%,土壤有效磷变异系数可达94.51%,说明土壤物理指标变异性小于化学指标变化;三级以下地力耕层构型为近似全虚或全实剖面结构,五等地力坡耕地产量下降50%左右。(2)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不同垂直深度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耕作性能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为上坡>下坡>中坡,土壤抗剪强度为上坡>中坡>下坡,土壤稳定入渗为下坡>中坡>上坡,土壤贯入阻力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除土壤入渗外,土壤容重、抗剪强度、贯入阻力均表现为底土层>心土层>耕层;坡耕地0~40 cm土层中蓄存降水可被农作物利用70%左右。(3)中度侵蚀程度坡耕地,年均耕层厚度薄化值为1.04~3.04 mm,坡耕地合理耕层建立可选择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渗透性为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最小数据集,耕层构型总体保持上虚下实型、耕层厚度20~25 cm、有效土层厚度50~60 cm。(4)紫色土坡耕地可分为四种耕层类型,其障碍耕层主要表现为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第II类)、耕层厚度限制型(第III类)和土壤养分限制型(第IV类),分别占耕层总量30%、10%、3%;紫色土坡耕地合理耕层建立应重点关注有效土层厚度和耕层厚度调控。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认识土壤侵蚀与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退化关系、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养分 耕层 坡耕地 土壤质量 最小数据集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丘陵紫色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郑杰炳 王子芳 +2 位作者 谭显龙 李安乐 高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丘陵紫色土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cm)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很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孔隙度... 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丘陵紫色土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cm)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很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而土壤体积质量表现出相反趋势,全钾则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小。水田、林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明显高于撂荒地、旱地,但林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仅在表层(0-10cm)高于水田,而撂荒地相比于旱地虽然有提高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作用,但也仅限于土壤表层。旱地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水田、撂荒地和林地全磷含量,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则以水田最大,而撂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均小于旱地和水田,特别是林地表现出极小值。土壤体积质量表现出林地〉旱地〉撂荒地〉水田规律,而孔隙度则表现出相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区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土壤体积质量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的模拟 被引量:24
9
作者 史东梅 卢喜平 蒋光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2,共7页
降雨侵蚀力是评价一个地区潜在水力侵蚀危险性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参数。该文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侵蚀试验,对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降雨量与土壤侵蚀产流、产沙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各... 降雨侵蚀力是评价一个地区潜在水力侵蚀危险性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参数。该文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侵蚀试验,对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降雨量与土壤侵蚀产流、产沙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各时段降雨强度I(5、10、15、30、45min)能很好地反映紫色丘陵区土壤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基于降雨动能E和时段降雨强度的复合因子∑EI5和∑EI10能够很好地反映紫色土丘陵区径流量变化特征,∑EI5可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变化特征。降雨量P与各时段降雨强度I的复合因子PI5、PI10、PI15对紫色丘陵区坡地产流、产沙起关键作用,尤其是PI5的作用。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公式为PI5和∑EI5且二者之间存在定量转换关系,该公式提高了降雨侵蚀力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对于紫色丘陵区一次降雨而言,5、10、15min降雨强度及降雨量是水土保持的关键性时段,也是水土资源利用的最佳调控时段;尤其是前5min的雨强、雨滴大小分布、降雨量对坡地水土流失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侵蚀 土壤保持 简易算法 紫色丘陵区 人工模拟降雨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1
10
作者 娄义宝 史东梅 +3 位作者 蒋光毅 金慧芳 陈正发 林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85,共11页
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 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指标筛选,建立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并对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较为贫瘠,土壤有机质(14.89 g/kg)和全氮(0.85 g/kg)为四级水平,有效磷(28.84 mg/kg)为二级水平,p H值显弱酸性;土壤密度为0.93~1.62 g/cm3,耕层厚度在15~30 cm变化,总体看土壤化学指标变异性大于物理指标变异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密度、有效磷、有机质、饱和导水率、贯入阻力、砂粒、耕层厚度7个指标构成,可反映紫色土耕层土壤质量有效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准确性,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表现为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广东南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改良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 土壤质量 坡耕地 最小数据集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侵蚀性降雨与降雨侵蚀力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林育 王志杰 焦菊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1期8-16,共9页
降雨侵蚀力(R值)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区域气候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利用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多年实测降雨资料,应用频率分析法,推求该地区侵蚀性降雨的一般雨量标准,揭示该地区侵蚀性降雨及其侵蚀特征,进而运用降雨侵蚀力日降雨量计算方法,分... 降雨侵蚀力(R值)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区域气候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利用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多年实测降雨资料,应用频率分析法,推求该地区侵蚀性降雨的一般雨量标准,揭示该地区侵蚀性降雨及其侵蚀特征,进而运用降雨侵蚀力日降雨量计算方法,分析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紫色丘陵区顺坡休闲农耕地的侵蚀性降雨的一般雨量标准为11.3 mm;2)紫色丘陵区多年平均总降雨量中有60%以上属于侵蚀性降雨,侵蚀性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其中7、8月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和土壤侵蚀量最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丘陵区边缘地区大于中部地区;3)紫色丘陵区年均R值介于5 000~6 500 MJ/(mm.hm2.h)之间,由丘陵区周边向中心逐渐减小,研究区北部的巴中、达县、阆中3站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形成高值区,中部的遂宁站形成低值中心,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4)紫色丘陵区R值主要由≥15 mm的降雨构成,占76.9%~82.1%,年内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汛期5—10月份,占年R值的89%以上;5)R值的年际变化较大,达到中等程度变异,不同地区的R值年际变化差异较大,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的增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土壤侵蚀 降雨侵蚀力 时空分布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常松果 胡雪琴 +2 位作者 史东梅 丁文斌 蒋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40,共7页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腐殖酸(HA)、聚丙烯酰胺(PAM)、绿肥(GM)3种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A型(小雨量、短历时、低雨强)降雨发生频率最高,占降雨样本数...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腐殖酸(HA)、聚丙烯酰胺(PAM)、绿肥(GM)3种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A型(小雨量、短历时、低雨强)降雨发生频率最高,占降雨样本数的71%,B型(大雨量、长历时、中雨强)和C型(中雨量、中历时、高雨强)降雨是引发土壤侵蚀的主要降雨类型。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侵蚀性降雨的临界降雨量差异不显著,降雨量〉10.0mm时坡面开始产流产沙。A型降雨下产流量:CK(123.49L)〉HA(60.67L)〉GM(53.67L)〉PAM(32.15L),差异显著(P〈0.05);产沙量:CK(30.91g)〉HA(10.49g)〉GM(5.50g)〉PAM(5.12g),CK组与GM组和PAM组差异显著(P〈0.05)。B型降雨下不同土壤管理措施间产流量与产沙量差异不显著(P〉0.05)。C型降雨下产流量:CK(375.45L)〉HA(26L)〉GM(239.00L)〉PAM(182.10L),CK组与PAM组间差异显著,措施间产沙量差异不显著(P〉0.05)。次降雨条件下各土壤管理措施径流中氮素流失量差异显著,对照组全氮流失量是绿肥和聚丙烯酰胺2.1~2.6倍,水解氮流失量约为绿肥和聚丙烯酰胺2.7倍。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径流中磷素流失量总体趋势为:对照〉腐殖酸〉聚丙烯酰胺〉绿肥,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径流中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以水溶态为主。研究结果表明,A型降雨下聚丙烯酰胺、腐殖酸、绿肥减流减沙和减少氮磷流失效益显著,其中聚丙烯酰胺效益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 氮磷流失 坡耕地 土壤管理措施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抗蚀性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汪三树 史东梅 +4 位作者 蒋光毅 郭宏忠 黄先智 彭旭东 甘雪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5,40,共6页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特点,并评价4种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表明:(1)生物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孔隙结构,以花椒埂和桑树埂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特点,并评价4种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表明:(1)生物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孔隙结构,以花椒埂和桑树埂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紫花苜蓿埂;生物埂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呈极显著增加(P<0.01)。(2)4种不同生物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均匀,以>0.25mm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各种生物埂>0.25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性增加(P<0.05),增量大小依次为花椒埂(69.29%)>桑树埂(59.97%)>紫花苜蓿埂(47.92%)>自然生草埂(41.32%);生物埂的风干土团聚体分形维数在2.32~2.53之间,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以紫花苜蓿埂增加最小(0.33)。(3)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抵抗降雨侵蚀能力高,抗蚀性能以乔木埂大于草埂,花椒埂抗蚀能力最高,其次为桑树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结构 抗蚀性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侵蚀沉积断面构型及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保华 何毓蓉 +2 位作者 徐佩 廖超林 朱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39,共4页
土壤侵蚀沉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但人为因素使之加剧并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四川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为例,根据地形部位及土壤性状划分出侵蚀沉积纵横断面,分析其侵蚀沉积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其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特征。结... 土壤侵蚀沉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但人为因素使之加剧并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四川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为例,根据地形部位及土壤性状划分出侵蚀沉积纵横断面,分析其侵蚀沉积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其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侵蚀沉积纵横断面不同地形部位侵蚀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可分冲刷剥蚀、搬运扩散和沉积掩埋3种类型并连为侵蚀沉积链;侵蚀沉积纵横断面的划分对土壤侵蚀与沉积的认识更全面,整体性更强。研究区颗粒组成特别是粘粒含量明显地体现出侵蚀沉积的差异,分形维数综合体现出明显地随高度降低粗粒物质减少、细粒物质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区 小流域 侵蚀沉积 断面构型 土壤颗粒 分形特征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 被引量:19
15
作者 汪三树 刘德忠 +4 位作者 史东梅 黄先智 唐学文 李叶鑫 甘雪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091-4100,共10页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木本埂>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性越差,导致土壤无效库容越大,坡耕地农作物水分利用困难。(3)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紫花苜蓿埂(0.38 kg·cm-2)>花椒埂(0.25 kg·cm-2)>桑树埂(0.22 kg·cm-2)>自然生草埂(0.18 kg·cm-2),内摩擦角以花椒埂最大(20.76°);生物埂土壤内摩擦角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分散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由于紫色丘陵区生物埂措施对土壤孔隙结构等物理性质具有改良作用,提高了土壤有效库容,这对抵御坡耕地季节性干旱作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增强了土壤抗剪强度,使得地埂抵抗降雨和径流剪切的能力增强,保证了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蓄水保土 效应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施用生物质灰渣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代文才 钱盛 +3 位作者 高明 王子芳 吕盛 高莅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65,271,共7页
为探讨生物质灰渣施用对紫色丘陵区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现代果树生态示范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沙维诺夫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并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 为探讨生物质灰渣施用对紫色丘陵区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现代果树生态示范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沙维诺夫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并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其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干筛下,B处理(施用生物质灰渣21 260kg/hm^2)R_(0.25)含量高于A处理(对照),且A和B处理土壤团聚体主要以>5mm粒径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均大于70%;湿筛下,B处理20—40cm土层土壤R0.25含量高于0—20cm和40—60cm土层,分别增加了6.47%和11.60%,A处理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且A和B处理土壤水稳定团聚体主要以<0.25mm粒径团聚体为主。(2)在0—20cm土层中,B处理在湿筛下的GMD和MWD均高于A处理,分别比A处理增加了0.87%和2.87%;在40—60cm中,B处理在干筛下的GMD和MWD达最大值,分别为4.54,4.81mm,可见配施生物质灰渣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尤其有利于提高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的团聚体稳定性。(3)与表层相比,A处理40—60cm土层>5,5~2,2~1,1~0.5mm有机碳含量降幅分别是B处理的1.13,1.06,1.15,1.13倍,施用生物质灰渣能减小20—40cm和40—60cm土层有机碳的降幅;总体上,B处理各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A处理,提高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4)B处理0—6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总储量为4.318 8×10~5 kg/hm^2,比A处理高1.86%。配施生物质灰渣能够增加大团聚体的数量,提高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提高土壤有机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渣 紫色丘陵区 柑橘园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叶鑫 郭宏忠 +4 位作者 史东梅 黄建辉 刘益军 汪三树 彭旭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2-1297,共6页
采用环刀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不同碎石含量弃土弃渣下垫面的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性能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差异显著,其中,碎石含量为40%的弃土弃渣下垫面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及平均入渗率分别是土质弃... 采用环刀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不同碎石含量弃土弃渣下垫面的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性能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差异显著,其中,碎石含量为40%的弃土弃渣下垫面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及平均入渗率分别是土质弃渣下垫面的1.30、1.13和1.54倍.不同下垫面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与弃渣初始含水率、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下垫面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初始入渗率与初始含水率相关系数在-0.689^-0.912之间,稳定入渗率与容重相关系数为-0.745^-0.999,且稳定入渗率随非毛管孔隙度增加而显著提高.Horton模型对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率与时间拟合的可决系数在0.899以上,且Horton模型计算入渗率与实测入渗率的相对误差在0.07%~6.60%之间,是紫色丘陵区分析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过程的适宜性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弃土弃渣水土流失量预测和评价提供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特征 弃土弃渣 水土流失 碎石含量 紫色丘陵区
原文传递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代文才 高明 +2 位作者 王子芳 黄容 高莅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9-264,共6页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花椒地、旱地、水田和柑橘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mm粒级为优势粒级,0.05-0.01mm次之,占比18.80%-3...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花椒地、旱地、水田和柑橘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mm粒级为优势粒级,0.05-0.01mm次之,占比18.80%-35.57%,〈0.001mm粒级含量最少,为0.33%-2.57%;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表现为林地(161.04cm2/g)〉柑橘园(134.49cm2/g)〉花椒地(117.31cm2/g)〉水田(100.67cm2/g)〉旱地(96.94cm2/g),且林地土壤微团聚体MWSSA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0—20cm土层林地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其团聚体状况分别比花椒地、旱地、水田和柑橘园提高了16.55%,20.15%,11.23%和7.68%;20—40cm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值表现为柑橘园(2.41)〉林地(2.40)〉花椒地(2.32)〉水田(2.31)〉旱地(2.12),且旱地土壤微团聚体D值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土壤物理性质的优劣、养分肥力的高低以及抗蚀能力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分形维数 土壤微团聚体 抗蚀性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的^(137)Cs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侯建才 李占斌 李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0,共5页
该文通过紫色丘陵区响水滩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和坡长、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剖面中137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对其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137Cs含量的背景值为1870 Bq/m2;流域内坡耕地、林地的年平均侵蚀... 该文通过紫色丘陵区响水滩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和坡长、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剖面中137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对其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137Cs含量的背景值为1870 Bq/m2;流域内坡耕地、林地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为4468、1759 t/(km2.a);土壤侵蚀量与坡长、坡度均指数相关;丘顶、丘坡和鞍部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为2125、4676、3625 t/(km2.a)。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长和坡度、地貌部位对土壤侵蚀量影响很大,坡耕地是该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土壤侵蚀 空间分布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彭旭东 江东 +3 位作者 史东梅 汪三树 刘益军 李叶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3,共5页
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法研究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条件的产流量、产沙量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放水流量为5,10,15,20,25L/min时,产流量随时间推移均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变化,产沙量呈... 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法研究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条件的产流量、产沙量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放水流量为5,10,15,20,25L/min时,产流量随时间推移均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变化,产沙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二者均存在波动现象,而产沙过程波动更为剧烈,呈现出多峰多谷特点。(2)土石比对产流量、产沙量的影响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强;相同条件下坡度越大,则产流量越大,产沙量亦越大;放水流量从5L/min增加到25L/min时,土质下垫面平均径流率、平均产沙率增加量均达到最大,而土石混合质下垫面增加量最小。(3)在产流量、产沙量与放水流量的经验方程中,25°土质下垫面产流量、产沙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51.883,18.770,而35°土石混合质的增长率最小,分别为7.270,2.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 产沙 弃土弃渣 放水冲刷试验 紫色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