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的分子结构与光谱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茜 高爱华 +4 位作者 陆镝莱 赵普举 郑继明 姜振益 钱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0-970,共11页
为了解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的光谱与结构间的关系,利用DFT/B3LYP/6-311G(d,p)方法对其光谱信息进行了计算。考虑到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间的差异,对计算的振动频率进行了合理的标度修正,发现修正后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由于硝基... 为了解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的光谱与结构间的关系,利用DFT/B3LYP/6-311G(d,p)方法对其光谱信息进行了计算。考虑到模拟计算和实验测量间的差异,对计算的振动频率进行了合理的标度修正,发现修正后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由于硝基和氨基结构不同,使得对硝基苯胺中对应基团(NH2、C—H、C—C)的振动频率略高于对苯二胺。对苯二胺与对硝基苯的13C和1H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选用等电聚焦连续极化模型(IEF-PCM)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采用规范不变的原子轨道法(GIAO)进行了计算,与对苯二胺相比,对硝基苯胺的对位(δC3)以及邻位(δC1、δC5、δH7、δH10)上化学位移增大,而间位(δC2、δC4)上化学位移减小。采用自然键轨道理论,对分子的前线轨道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以水和气相为环境对两分子的电子光谱进行了计算,结合实验对对苯二胺和对硝基苯胺在紫外可见区的特征吸收峰对应的电子跃迁类型进行了指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胺 对硝基苯胺 密度泛函理论(DFT) 振动光谱(FTIR FT-Raman) 核磁共振(NMR) 紫外可见(uv-vis)
下载PDF
淡水有核小珍珠增光前后的特征变化
2
作者 徐雯雯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第14期22-23,26,共3页
淡水有核小珍珠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珍珠类型,但在其进入市场之前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工艺,其中增光工艺对其光泽度有明显改善。本研究应用紫外可见(UV-Vis)反射光谱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较淡水有核小珍珠增光前后光谱学特征,... 淡水有核小珍珠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珍珠类型,但在其进入市场之前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工艺,其中增光工艺对其光泽度有明显改善。本研究应用紫外可见(UV-Vis)反射光谱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较淡水有核小珍珠增光前后光谱学特征,以此来探讨增光前后珍珠产生特征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增光前后珍珠紫外可见光反射率明显上升,但红外光谱所显示的特征基团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结论:推测增光工艺可能引起珍珠中有机物基质改变,但对珍珠的基本文石结构未产生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有核小珍珠 光泽 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uv-vis)反射光谱 增光
下载PDF
汛期暴雨径流对饮用水水库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程遥 黄廷林 +5 位作者 温成成 梁伟光 林子深 杨尚业 李凯 蔡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1402,共12页
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对水库有机质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及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法分析径流过程中4个时期(径流前、径流洪峰期、径流1周后和6周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组分变化.... 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对水库有机质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及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法分析径流过程中4个时期(径流前、径流洪峰期、径流1周后和6周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径流洪峰期水库水体浊度、DOC含量显著升高(P <0.01),洪峰期后逐步下降;(2)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参数显示,径流洪峰期a(254)和a(355)显著升高(P <0.01),而E2/E3和E3/E4显著降低(P <0.01),表明暴雨径流使水库水体DOM的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升高;(3)李家河水库共解析出4种荧光DOM组分,分别为陆源腐殖质组分(C1、C2)、微生物腐殖质组分(C3)和类色氨酸组分(C4),径流洪峰期C1~C3组分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 <0.05),表明暴雨径流大幅增加了水库DOM类腐殖质组分含量,洪峰期后C1~C4组分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表明径流后DOM不断沉降和降解.(4)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暴雨径流后水体DOM荧光强度和浊度呈现显著的相关性(r> 0.467,P <0.05),表明DOM的减少和悬浮物沉降有关,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暴雨径流事件的各个时期水库水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研究阐明了暴雨径流对李家河水库DOM含量和组分短期及后续影响,为饮用水水库水质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暴雨径流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原文传递
刺槐木素受热变色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峰 樊永明 高建民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4期67-69,共3页
为探讨刺槐木材受热变色的原因,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了刺槐磨木木素结构受热后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刺槐木素受热后共轭羰基、酚羟基增多并且有醌型结构产生;光谱吸收带红移,可见光区吸收峰强度增加。与用水蒸气加热处理相比... 为探讨刺槐木材受热变色的原因,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了刺槐磨木木素结构受热后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刺槐木素受热后共轭羰基、酚羟基增多并且有醌型结构产生;光谱吸收带红移,可见光区吸收峰强度增加。与用水蒸气加热处理相比,在干燥条件下加热后木素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刺槐木素受热处理后结构中共轭体系的增大是木材木素变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磨木木素 红外光谱(FT-IR)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下载PDF
水沙调控对黄河小浪底水库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武俐 宋百惠 +3 位作者 杨萌 杨佳之 赵同谦 付纪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6-225,共10页
为探究水沙调控对库区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以小浪底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及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分析了水沙调控前、中、后DOM的光谱参数、荧光强度及组分的差异,探讨了水体DOM的变化规律... 为探究水沙调控对库区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以小浪底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及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分析了水沙调控前、中、后DOM的光谱参数、荧光强度及组分的差异,探讨了水体DOM的变化规律、来源及水沙调控对库区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沙调控期间库区水体水温、电导率、溶解性总磷含量显著升高,调控期后逐步下降,水沙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体中的氮磷比,有利于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吸收.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参数显示,调控期a_(355)浓度和E_(253)/E_(203)升高,E_(2)/E_(3)和E_(3)/E_(4)降低,表明水沙调控增加了库区水体DOM的浓度、相对分子质量、腐殖化程度、苯环结构取代基上极性官能团含量;小浪底库区水体DOM共解析出4种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类蛋白组分(C3和C4),以类腐殖质为主(占总荧光强度的64.12%).调控期间C1和C2荧光强度显著升高,表明水沙调控大幅增加了水库DOM类腐殖质组分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C1组分和C2组分对DOM腐殖化程度有显著影响,且两组分具有同源性;C3组分对DOM自生源的贡献有显著影响,主要由内源产生;C4组分对DOM分子量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阐明了水体中DOM组分变化规律及水沙调控的影响,可为黄河水质的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溶解性有机质(DOM) 水沙调控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原文传递
电致发光材料三芳胺聚合物的能带结构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聂海 凌味未 +1 位作者 李元勋 张怀武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90-893,共4页
采用循环伏安(CV)法结合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了4种新型电致发光材料三芳胺聚合物TPD(PTPD)的能带结构,并对引入的基团及分子结构对其能带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聚合物TPD和小分子TPD的UV-VIS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来... 采用循环伏安(CV)法结合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了4种新型电致发光材料三芳胺聚合物TPD(PTPD)的能带结构,并对引入的基团及分子结构对其能带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聚合物TPD和小分子TPD的UV-VIS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来看,聚合后TPD的能带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从循环伏安图看出,材料的具有较好电化学稳定性。并制成了ITO(氧化铟锡)/PTPD/Alq3(8-羟基喹啉铝)/Mg:Ag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与典型的ITO/TPD/Alq3/Mg:Ag器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器件的稳定性有的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TPD(PTDD) 能带结构 循环伏安(CV)法 紫外-可见吸收(uv-vis)吸收
原文传递
丙烯酸-2,4,6-三硝基苯乙酯的合成及热分解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强强 金波 +3 位作者 彭汝芳 舒远杰 楚士晋 董海山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9-582,共4页
以TNT、甲醛为原料,在弱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得到2,4,6-三硝基苯乙醇(PicCH2CH2OH);PicCH2CH2OH在浓硫酸催化下和丙烯酸在甲苯中回流反应24h,合成得到丙烯酸-2,4,6-三硝基苯乙酯,产率为62%。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氢谱(1HN... 以TNT、甲醛为原料,在弱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得到2,4,6-三硝基苯乙醇(PicCH2CH2OH);PicCH2CH2OH在浓硫酸催化下和丙烯酸在甲苯中回流反应24h,合成得到丙烯酸-2,4,6-三硝基苯乙酯,产率为62%。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质谱(MS)以及元素分析等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TG)对产物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Kissinger方法和Ozawa方法计算其热分解活化能Ea分别为99.78,102.96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2 4 6-三硝基苯乙醇 丙烯酸-2 4 6-三硝基苯乙酯 热稳定性 活化能
下载PDF
ATR-FTIR和UV-Vis结合数据融合策略鉴别滇黄精产地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娇 王元忠 +1 位作者 杨维泽 张金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0-1416,共7页
黄精药材品质优劣与基原植物产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建立简单、快速且能够准确鉴别药材产地的方法对保证其质量可控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中以云南、四川和广西9个产地的133份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 黄精药材品质优劣与基原植物产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建立简单、快速且能够准确鉴别药材产地的方法对保证其质量可控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中以云南、四川和广西9个产地的133份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根茎为试验材料,采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数据预处理后分别建立单一光谱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将ATR-FTIR与UV-Vis数据直接串联完成低级融合,提取两种光谱的主成分数(PCs)和潜在变量(LVs)以实现中级(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和高级数据融合(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基于不同数据融合策略分别建立RF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正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性(SPE),筛选产地鉴别最佳模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滇黄精ATR-FTIR和UV-Vis峰型相似,吸光度略有差异,ATR-FTIR显示14个共有峰,与糖类、甾体皂苷、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有关,其UV-Vis共有峰主要位于272及327 nm处,与黄酮类物质有关;ATR-FTIR、UV-Vis和低级融合的RF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ACC分别为(76.34%,95.00%),(80.65%,95.00%)和(83.87%,100.00%),但SEN和SPE值较低,故不宜采用;中级融合PCs和中级融合LVs的RF模型的SEN和SPE分别为大于0.91和0.98,训练集ACC分别为91.40%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7.50%;高级融合PCs和高级融合LVs的RF训练集ACC分别为77.42%和97.85%,预测集ACC均为95.00%,高级融合PCs的RF模型鉴别效果较差,高级融合LVs的RF模型存在过拟合现象;模型鉴别能力为中级融合LVs>中级融合PCs>低级融合>UV-Vis>ATR-FTIR>高级融合PCs;提取LVs对产地鉴别的方法优于PCs;中级融合LVs建立的RF模型鉴别ACC最高,SEN和SPE大于0.98,模型性能最佳。该方法可为黄精药用资源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产地鉴别 数据融合 数据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下载PDF
氟诺哌齐结构和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9
作者 孙婷婷 王德堂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8,共8页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同基组水平下经过谐振频率分析,证实了12种分子构象的稳定结构,并确定了优势构型为DC20-1.根据Marcus理论,对其重组能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氟诺哌齐分子不具备运输性质.通过前线轨道(FMO)分析,发现氟诺哌齐分子具有一定的电子跃迁能力和分子内反应活性,活性反应位点为C15、O28、C23和O26.根据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模拟计算结果,对谱图数据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氟诺哌齐表征和鉴别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诺哌齐 密度泛函(DFT) 重组能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的光谱和电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常昊宇 谭知涵 +4 位作者 孙晓杰 张军 邢美燕 董滨 席北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6,共10页
为了探讨污泥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hydrophilic fraction,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本研究以污泥堆肥过程中的HyI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维... 为了探讨污泥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hydrophilic fraction,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本研究以污泥堆肥过程中的HyI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维相关光谱(2D-COS)和电化学方法,对其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堆肥的进行,HyI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增加,醌基含量增加,类蛋白物质含量降低,类胡敏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含量增加,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增强.酰胺和多糖类物质在HyI中占据主导地位,HyI中的羧基含量增加,而酚类含量降低.电化学分析显示,在堆肥过程中,HyI的电子供给能力(electron donating capacity,EDC)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HyI的电子接受能力(electron accepting capacity,EAC)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HyI的电子转移能力(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ies,ETC)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堆肥过程提高了HyI的氧化还原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HyI分子量越小、硅酸盐和多糖含量越低,越利于HyI给出电子;而HyI羧基含量越高、类胡敏酸物质越多、腐殖化程度越高、芳香性越强,越利于HyI得到电子.研究显示,污泥堆肥过程中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HyI分子量的降低、功能基团硅酸盐含量的降低和腐殖化程度的升高与HyI的电子转移能力有密切关系.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污泥堆肥过程中HyI的形成及其氧化还原特性,为发挥其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亲水性组分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光谱特征 电子转移能力
下载PDF
白洋淀夏季汛期入淀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佳靖 窦红 +6 位作者 陈哲 周石磊 底怡玲 武辰彬 王晨光 张家丰 崔建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0-2650,共11页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在天然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是连接源头与受纳水体的过渡区,是进行DOM交换的关键环节.因此,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结合平行因...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在天然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是连接源头与受纳水体的过渡区,是进行DOM交换的关键环节.因此,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分析了夏季汛期白洋淀流域府河、小白河、白沟引河和瀑河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府河和小白河水体的a245和a355显著高于白沟引河和瀑河;E2/E3显示入淀河流水体DOM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为:瀑河>白沟引河>府河>小白河.三维荧光通过PARAFAC共解析出3种组分,分别为类酪氨酸(C1)、陆源类腐殖质(C2)和类色氨酸(C3);各荧光组分间不存在差异(P>0.05),C2和C3组分在不同入淀河流间存在差异(P<0.05);易降解类蛋白质组分(C1+C3)占比高于类腐殖质组分C2.各入淀河流自生源指数BIX都大于1,腐殖化指数HIX都小于4,表明入淀河流水体自生源特征明显,腐殖化程度较弱;府河水体具有最高的FI指数(1.96±0.25)和最低的HIX指数(0.46±0.08),且沿入淀河流方向自生源特征逐渐加强,表明府河水体呈现更高的内源特征.经入淀河流水体DOM的荧光组分与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得出,府河水体与小白河水体相关性呈现相似关系,白沟引河水体与瀑河水体呈现相似关系;各入淀河流水体DOM的荧光组分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呈现明显差异,并且与水体氮、磷关联较强;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入淀河流在C1组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C2组分和C3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通过对夏季汛期入淀河流水体的DOM光谱特征及来源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了白洋淀入淀河流的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入淀河流 溶解性有机物(DOM)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原文传递
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闻丽 袁冬海 +6 位作者 何连生 郑重 王京刚 崔骏 洪志强 李颖 李俊奇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NOM)的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的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的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NOM)的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的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的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芳香碳的结构。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0~3cm深)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nm和365nm处吸收率的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间隙水 自然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白洋淀
原文传递
不同面源强度影响下城市河流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旭东 高良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49-3159,共11页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研究两条面源输入强度不同的城市河流春夏两季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两条河流夏季水体DOM腐殖化程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均显著高于春季...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研究两条面源输入强度不同的城市河流春夏两季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两条河流夏季水体DOM腐殖化程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均显著高于春季(P<0.01).PARAFAC模型共解析出C1(UVC类富里酸)、C2(类色氨酸)、C3(类胡敏酸)和C4(UVA类富里酸)这4个化学组分,C1[(31±6)%]和C2[(31±4)%]为水体DOM中主要荧光组分.高面源输入水平的河流春季各组分荧光强度均低于夏季,而低面源输入水平的河流与之相反.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表明,C3%对河流水质变化敏感度最高(R^(2)=0.75,P<0.001),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水面覆盖率(Cover)对C4%有显著预测重要性(P<0.001),C4%易受光化学氧化作用影响.主成分分析(PCA)和Adonis检验表明,氮和磷为水体自生源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面源输入强度和季节变化对城市河流水体状况有显著影响(R^(2)=0.775,P<0.001).城市河流水体DOM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含量和构成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陆地面源输入在提升类腐殖质输入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水体自生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平行因子法(PARAFAC)
原文传递
苯乙烯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伟平 黄菊 +1 位作者 王德堂 刘晓静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2-1328,共7页
以苯乙烯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及不同基组,进行了分子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子轨道、能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以苯乙烯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及不同基组,进行了分子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子轨道、能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能级和分子轨道计算结果,主要讨论了苯乙烯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特点;将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并对谱图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及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密度泛函(DFT)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谱(NM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下载PDF
不同年限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和吸光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莉 刘涵 +2 位作者 赵海超 孙清轩 曹志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41-1951,共11页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壤剖面各土层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含量影响巨大.该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锡林浩特露天煤矿1~7年排土场土壤剖面(0~100 cm)DOM荧光和吸光特征深入分析,解析排土场生态演替过程中土壤...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壤剖面各土层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含量影响巨大.该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锡林浩特露天煤矿1~7年排土场土壤剖面(0~100 cm)DOM荧光和吸光特征深入分析,解析排土场生态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DOM组分及来源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剖面各土层w(DOC)在102.70~475.80 mg/kg之间,荧光组分中蛋白质类组分占比(29.97%~60.39%)最高,类腐殖酸组分占比(16.09%~44.27%)次之.土壤剖面DOM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代谢产物,芳香性、腐殖化程度较低,且随排土场年限增加,各土层DOM紫外吸光组分芳香环中羰基、羧基、羟基、酯类含量增加,类腐殖酸组分占比先降后增,蛋白质类组分占比先增后降,类富里酸组分占比呈下降趋势.②随土壤深度增加,DOM含量呈上升趋势,DOM自生源特征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次表层(20~40 cm)出现明显波峰.随排土场年限增加,深层土壤DOM荧光组分中蛋白质类组分占比呈下降趋势,类富里酸组合占比垂向变化较小,类腐殖酸组分占比呈增加趋势.随着地表植被由无到有,DOM自生源特征降低,腐殖化程度增强.③排土场土壤剖面pH可作为评估DOM腐殖化程度的良好指标,总氮(TN)含量可作为指示DOM分子量重要指标.研究显示,不同年限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剖面DOM荧光和吸光特征能够作为露天煤矿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土壤 露天煤矿排土场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下载PDF
头孢氨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伟平 黄菊 +2 位作者 陈秒慧 蒋振杰 王德堂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4-570,共7页
以头孢氨苄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1g(d,p)方法,进行分子结构全优化.并对其分子轨道、能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了量子力学计算.... 以头孢氨苄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1g(d,p)方法,进行分子结构全优化.并对其分子轨道、能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了量子力学计算.根据能级和前线分子轨道的计算结果,讨论了头孢氨苄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特点;根据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的计算结果,对谱图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及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氨苄 密度泛函(DFT)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谱(NM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下载PDF
苯乙烯化苯酚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伟平 黄菊 +1 位作者 王德堂 刘晓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846,共8页
以苯乙烯化苯酚(SP-2)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6-311g(d,p)方法,进行了分子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子轨道、能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以苯乙烯化苯酚(SP-2)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6-311g(d,p)方法,进行了分子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子轨道、能级、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能级和分子轨道计算结果,主要讨论了苯乙烯化苯酚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特点;获得了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计算结果,并对谱图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化苯酚 密度泛函(DFT)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谱(NM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下载PDF
外磁场调控的聚合硫酸铁水解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蔺能 石晓雪 +4 位作者 袁媛 张金城 郭幸斐 贾辉 王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978-2984,共7页
基于聚合硫酸铁的UV-vis光谱学特征,利用外加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进行磁化调控,研究了不同磁化时间和磁场强度对PFS中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水解过程中铁盐逐渐与羟基结合,存在由低聚态向相对较高聚态转化的趋势.整体来看,在一定范... 基于聚合硫酸铁的UV-vis光谱学特征,利用外加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进行磁化调控,研究了不同磁化时间和磁场强度对PFS中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水解过程中铁盐逐渐与羟基结合,存在由低聚态向相对较高聚态转化的趋势.整体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磁化时间和磁场强度可以有效促进絮凝剂的水解,但是在多工艺参数调控中,提升磁场强度能够获得更为明显的效果.通过上述研究表明,借助UV-vis光谱学特征变化的分析,可有效判断PFS在水解过程中的水解进程及转化.在相同磁场强度下,磁化4~6min时,由低聚态向高聚态转化速率更快.而在控制磁化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增大磁场强度相应水解产物的转化速率也会提高1.9%~12.3%.该研究为设计适当的磁场强度获得更好的磁絮凝效果以及PFS絮凝工艺的调控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硫酸铁(PF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磁化 铁水解形态
下载PDF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时空分布特征
19
作者 杨欣 夏敏 +1 位作者 叶寅 王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83-2988,共6页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南淝河最大的支流,探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机制对于了解其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组...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南淝河最大的支流,探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机制对于了解其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组分提取,分析该流域特定时段的水体DOM荧光组分及比例,结合荧光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标BIX以及腐殖化指标HIX)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_(254)、E_(2)/E_(3))分析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时空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店埠河农业小流域在该特定时段(2020年9月-2021年4月)水体DOM包含2个有效的荧光组分,分别为1种类腐殖质物质(类富里酸组分)和1种类蛋白质物质(低激发类色氨酸组分),两个组分各占比例分别为53.9%和46.1%;水体三个荧光参数(FI、BIX、HIX)在不同季节(9月秋季、1月冬季和4月春季)之间的荧光参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差异,指明DOM总体上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综合影响,具有强腐殖化、弱自生源特征;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_(254)、E_(2)/E_(3))表明1月冬季水体的DOM相对浓度和分子量大小均低于其他两个季节(9月秋季和4月春季),而各采样点DOM分子量大小和相对浓度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均未呈现明显的区域变化趋势。该研究综合流域水体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示踪了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特定时段DOM的组分来源,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店埠河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下载PDF
Au/Ag合金溶胶与HCuCl_4反应过程的紫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毅亮 姚建林 顾仁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815-2819,共5页
采用柠檬酸根为保护剂,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在水相中合成了Au/Ag合金纳米粒子,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Ag和Au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并且合金溶胶的最大吸收峰随着溶胶中Au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呈线性变化。通过紫外-可见吸... 采用柠檬酸根为保护剂,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在水相中合成了Au/Ag合金纳米粒子,UV-Vis光谱中只观察到一个位于单金属Ag和Au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并且合金溶胶的最大吸收峰随着溶胶中Au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呈线性变化。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组分的溶胶与HCuCl4溶液的反应过程,结果显示,溶胶的紫外-可见吸收峰随着HCuCl4的加入量的改变而呈规律性变化,其中有一紫外吸收峰随着HCuCl4的加入而呈线性变化的区间,分析后认为这一过程为合金的去合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合金溶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去合金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