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入路腹腔镜下系膜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7
1
作者 曹汉彬 秦占坤 +1 位作者 冉文斌 王长庆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369-1370,共2页
目的探讨头侧中间入路与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系膜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至西安长庆宝石花医院就诊的102例行腹腔镜下系膜切除术的右半结... 目的探讨头侧中间入路与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系膜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至西安长庆宝石花医院就诊的102例行腹腔镜下系膜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分入两组(每组51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头侧中间入路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中间尾侧联合入路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ACTH、AD、NE、Cor水平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对照组CRP、PCT、TNF-α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降低,纤维蛋白原(Fbg)升高,且对照组患者aPTT、PT、TT水平均低于观察组,Fbg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间尾侧联合入路较头侧中间入路更可降低行腹腔镜下系膜切除术的右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 肠梗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3
2
作者 郑民华 胡艳艳 +5 位作者 陆爱国 李健文 王明亮 董峰 毛志海 蒋渝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6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62例,其中3例(4.8%)中转开腹;开腹手术79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1±48.8)min和(136.1±34.9)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9.3±70.1)ml和(100.7±110.5)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腹腔镜组为(2.0±1.4)d,开腹组(3.2±1.1)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和3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4%和5.4%。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达到TME的治疗原则,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直肠全切除术 外科治疗 低位直肠癌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对策 被引量:77
3
作者 赵广法 师英强 莫善兢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5-597,共3页
目的 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 (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6 0 7例距肛缘 3~ 12cm的中下段直肠癌行TME技术的直肠癌前切除术 ,对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 %的病例同时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吻合... 目的 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 (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6 0 7例距肛缘 3~ 12cm的中下段直肠癌行TME技术的直肠癌前切除术 ,对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 %的病例同时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 5 .8% ,其中 6 8.6 %的病例通过单纯经双套管冲洗引流治愈 ,2 8.6 %需行横结肠造瘘术 ,两组的治愈时间无差异。年龄、吻合技术和糖尿病与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 (P <0 .0 5或 0 .0 1) ,而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预防性造瘘和术前放疗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结论 TME手术常规附加近端肠造瘘并无必要 ,对少数高危病例可能有价值。单纯经引流管冲洗可治愈大部分吻合口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外科学 直肠全切除术 中并发症 吻合口漏 结肠造口 引流
下载PDF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60
4
作者 周少波 刘勤 龚连生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95-69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11月开展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52例,其中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28例(腹腔镜组),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24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11月开展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52例,其中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28例(腹腔镜组),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24例(开腹组),对其资料及医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65±52)mL、(5.0±1.4)cm、(36±12)h、(4.2±1.1)d和(11.6±3.2)d]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168±63)mL、(19.1±4.5)cm、(77±18)h、(8.2±3.1)d和(18.2±4.7)d](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差异无显著性,下切缘均为阴性(P>0.05)。开腹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机会多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基本相同。总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能够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且不增加总的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全切除术 直肠癌 切除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3
5
作者 郑民华 马君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腹腔镜结直肠手 直肠全切除术 中低位直肠癌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低位直肠癌手 结直肠肿瘤 世界范围内 安全性 TME手
原文传递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傅卫 袁炯 +4 位作者 王德臣 姚宏伟 于锦利 任立焕 张同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开腹组52例),以及2003年1月~2006年6月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腹腔镜组49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开腹组52例),以及2003年1月~2006年6月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腹腔镜组49例)。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直肠癌前切除术(160±106)ml(n=37)vs(298±186)ml(n=36),t=-3.908,P=0.000;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80±153)ml(n=10)vs(356±170)ml(n=14),t=-2.604,P=0.016]。腹腔镜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开腹手术组[(2.4±1.8)dVS(3.6±1.5)d,t=-3.648,P=0.000]。腹腔镜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4.3%(7/49)g844.2%(23/52),x^2=10.834,P=0.001]。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无差异(12.7±6.5VS13.6±7.0,t=-0.668,P=0.505),下切缘均为阴性。腹腔镜组45例(91.8%)随访2~42个月,开腹组47例(90.4%)随访6~42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4.4%(2/45)、4.3%(2/47)。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全切除术 直肠癌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熊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腹腔镜的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接受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即腹腔腔镜组(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腹腔镜的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接受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即腹腔腔镜组(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每组各39例患者。腔镜组患者在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整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资料。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1/39),开腹组并发症率25.6%(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对患者机体手术损伤较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全切除术 腹腔镜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时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变化及其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汪建平 吴小剑 +3 位作者 宋新明 王磊 黄美近 兰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cm以上、5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cm以上、5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时,按手术方式分为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组(103例)和保肛手术(SP)组(213例)。分别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APR的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前期组55.1%,后期组23.8%),而行SP的患者从前期的44.9%上升到后期的76.2%(P=0.000)。SP和APR两组比较,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性别、不同时期、肿瘤周径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体分型、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与后期两组比较,性别、术中输血量、Duke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行LAR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比率为2.7%(1/37例),后期组为1.3%(2/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且明显减少了术中输血量,并未延长手术时间,也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全切除术 直肠肿瘤 保留肛门括约肌手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9
作者 冯会和 付召军 +2 位作者 白凤琴 魏健 张陈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860-865,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0例结直肠癌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0例结直肠癌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于术前、术后第1及第7天时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ɑ)、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IgM及IgA水平,检测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CD4^+/CD8^+比值;随访5年,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死亡等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1及第7天时,两组患者TNF-ɑ、CRP、PCT及IL-6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IgG、IgM、IgA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1及第7天时,研究组TNF-ɑ、CRP、PCT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IgG、IgM、IgA水平显著高与同时点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较术前显著降低,CD8+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研究组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对照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术后出血、排尿功能障碍及排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5年病死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具有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手术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直肠全切除术 结直肠癌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预后
下载PDF
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与开放全系膜切除合并侧方淋巴结清扫围手术期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伟平 李其肯 +2 位作者 范永田 邱彭年 陈万源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8-422,共5页
目的比较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与开放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以探讨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浙江省肿瘤医院同期16例腹腔镜及55例开放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临床资... 目的比较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与开放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以探讨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浙江省肿瘤医院同期16例腹腔镜及55例开放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了两组间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侧方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相似。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组患者无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比开放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218.6±71.6 min vs.181.3±57.9 min,P=0.035)、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190.6±80.1 ml vs.344.9±295.2 ml,P=0.044)。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清扫的侧方淋巴结数目(9.8±6.1枚vs.11.0±9.7枚,P=0.642)、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5.0%vs.34.5%,P=0.5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vs.20.0%,P=0.666)、术后住院时间(10.9±3.5天vs.13.8±7.1天,P=0.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低分化(P=0.001)、阳性脉管瘤栓(P=0.011)和神经侵犯(P=0.002)相关,但与术前是否行放化疗(P=0.479)及肿瘤大小(P=0.907)无关。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基础上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并能达到和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 侧方淋巴结清扫 直肠全切除术(TME)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被引量:28
11
作者 丁卫星 甄作均 +1 位作者 邓建中 程龙庆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方法对39例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30例,中转手术1例;腹腔镜辅助Miles手术9例。无手术死亡,术中盆底静脉丛破裂出血1例(发生率...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方法对39例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30例,中转手术1例;腹腔镜辅助Miles手术9例。无手术死亡,术中盆底静脉丛破裂出血1例(发生率2.6%)。平均手术时间185min,平均出血量85ml,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5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尿潴留1例。39例患者术后随访1~28个月,仅1例DukesC1期的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个月盆腔局部肿瘤复发。全组患者的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应用腹腔镜技术就能完成此类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肿瘤 直肠全切除术 适应证 吻合口瘘
原文传递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权毅 付华 万礼仪 《中国医药》 2006年第8期479-480,共2页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386例距肛缘6~12cm的中低位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6.2%)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吻合次数、糖尿病等密...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386例距肛缘6~12cm的中低位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6.2%)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吻合次数、糖尿病等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和肿瘤距肛缘距离无关。2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行横结肠造瘘,二期手术复瘘痊愈。结论中低位直肠癌TME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吻合次数、糖尿病等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病例通过充分引流加营养支持可以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全切除术 吻合口漏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周保军 宋伟庆 +5 位作者 闫庆辉 蔡建辉 刘津 张国建 段国强 任鹏涛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将2004年12月~2006年3月收治的可以行保肛手术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29例,开腹手术28例。腹腔镜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将2004年12月~2006年3月收治的可以行保肛手术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29例,开腹手术28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VAS、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69±48)mL、(5.1±1.5)cm、(5.3±2.1)、(31±11)h和(2.5±1.2)d)]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172±67)mL、(19.8±4.7)cm、(9.2±2.9)、(82±13)h和(7.2±2.8)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72±36)min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142±47)min,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腹手术组术中肉眼血尿、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机会多于腹腔镜组,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基本相同。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对于能够按照TME原则进行手术保肛的直肠癌患者,能够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全切除术 直肠肿瘤 切除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TEM术,对照组则行开腹TME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TEM术,对照组则行开腹TME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性功能及泌尿功能障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时间、保肛率、肿瘤转移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可在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疗效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全切除术 直肠癌
下载PDF
胃全系膜切除术治疗胃癌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玉村 高红桥 万远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6-208,共3页
关键词 胃全切除术 治疗 胃癌 根治 胚胎发生学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探讨 被引量:21
16
作者 徐洪彪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5期69-70,共2页
目的分析、对比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各76例,腹腔镜组患者予以腹腔镜直... 目的分析、对比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各76例,腹腔镜组患者予以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开腹组予以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保肛率及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腹腔镜组保肛率虽高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腹腔镜组虽然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但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低位直肠癌方面,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较之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安全性高、出血量少以及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直肠全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对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与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袁敏哲 姚长康 刘荣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6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对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与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择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对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与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择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8例),比较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及胃肠动力恢复指标差异,术前和术后3 d测定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术后3个月通过Wexner便秘评分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估肛门功能,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排便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MTL、GAS明显高于开腹组,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可缩短术后肛门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全切除术 肛门功能 胃肠功能 胃肠激素
下载PDF
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42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章斐然 李威 +1 位作者 王怀明 曾永明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3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4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按TME原则完全游离切除直肠后,经肛门内括约肌...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4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按TME原则完全游离切除直肠后,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完成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者改行Mile’s术式,13例行回肠预防性造口,2例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9-40个月,1例于术后15个月发生肝脏多发转移再次入院进一步治疗。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RS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局部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超低位直肠癌 内括约肌切除 切除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19
19
作者 魏鸿 王灿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7期3462-3465,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采取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开...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采取腹腔镜结直肠全系膜切除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开腹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并对患者免疫功能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g A、Ig M、Ig 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IL-6术后1 d明显升高,术后7 d相较于术后1 d明显下降,但相较于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癌胚抗原(CEA)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两组在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组间及组间·时点间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1.3%(25/80)比87.5%(70/80),P<0.05];患者术后5年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小于传统开腹手术,是临床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腔镜 结直肠全切除术 免疫功能 预后
下载PDF
胃癌D2根治术与全胃系膜切除术的解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房学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11,共4页
全系膜切除作为肿瘤外科的一种手术理念,目前已得到外科同道的广泛接受。而对于不同的器官,所谓全系膜的范围或标准是什么,除结直肠以外尚未完全明确。针对胃而言,其系膜构造复杂,且胚胎期系膜与成体后的解剖学系膜差异也较大,即使按照... 全系膜切除作为肿瘤外科的一种手术理念,目前已得到外科同道的广泛接受。而对于不同的器官,所谓全系膜的范围或标准是什么,除结直肠以外尚未完全明确。针对胃而言,其系膜构造复杂,且胚胎期系膜与成体后的解剖学系膜差异也较大,即使按照其解剖学系膜的范围来施行切除术,与目前推广的标准D2根治术相比,范围也相对过大。为此,我们提出外科系膜这一概念,即全系膜切除的实质应为全外科系膜切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胃与结直肠存在许多的对称相似性,通过对胃的延展、折叠等变形,即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其向结直肠的转变。转变后的胃不仅在形态、而且在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和系膜构成等方面均与结直肠存在惊人的吻合。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胃的外科系膜范围,即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胰皱襞、脾胰皱襞、胃膈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及大网膜等。这个范围与目前推广的D2根治术的范围也相吻合。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胃癌的N分期。我们通过胃与结直肠的对照研究,将胃所属淋巴结重新归纳,即胃周、中间和根部3群,从而弥合了东西方学者长期存在的歧义。另外,我们也认同外科系膜以外淋巴转移的存在,即所谓的侧方转移。我们认为,关于胃肠癌的N分期,首先要界定系膜内、外淋巴结转移,如果存在系膜外淋巴结转移(侧方转移),应直接归入M1期,除非有证据显示侧方转移存在,否则不提倡进行扩大的侧方清扫。对于系膜内淋巴结转移,可依照目前NCCN规定的按淋巴结转移数量来划分(N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科 全胃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