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析《人树》之人生主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红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澳大利亚作家帕·怀特的《人树》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主题。本文作者认为其主题之一是对丛林人平凡而充实人生的颂扬。文章分析了作家通过两个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精神的苍白,并彰显了丛林人的平凡和伟大。并指出怀特在颂... 澳大利亚作家帕·怀特的《人树》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主题。本文作者认为其主题之一是对丛林人平凡而充实人生的颂扬。文章分析了作家通过两个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精神的苍白,并彰显了丛林人的平凡和伟大。并指出怀特在颂扬丛林拓荒者的同时,讽刺了某些澳大利亚人的实利主义和精神荒漠,以此来折射现代人空虚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树》 人生主题 小说 澳大利亚 帕·怀特 实利主义 精神荒漠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浅析新闻娱乐化的“异化”症候
2
作者 冯志伟 《新闻世界》 2013年第8期334-335,共2页
新闻娱乐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轻松的浅层娱乐,放弃了理性的思考和对深度问题的追问,但是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媒介一方面"异化"着公众,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经历着"自我异化"。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 异化 精神荒漠
下载PDF
荒原上恭顺的羔羊
3
作者 乙父 《大家》 1995年第3期207-207,共1页
"四月最残忍,荒原上开满了丁香,揉合着记忆和欲望,又让春雨催动那些迟钝的根芽……".每一个对西方20世纪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记得这些诗句。的确,它们太有名了。作为资本主义迟暮的精神风景的深刻写照。
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 资本主义 普鲁弗洛克 文学理论 西方 揉合 记忆 精神荒漠 丁香
原文传递
《天使不寂寞》中的寂寞天使
4
作者 刘明霞 《电影评介》 2002年第9期40-40,共1页
精神荒漠这个几年前还被嗤之以鼻的词组,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接受,随之而来的寂寞无聊,情感淡漠也渐次红透大江南北,对此,《天使不寂寞》
关键词 精神荒漠 内心情感世界 无常的命运 情感淡漠 爱情 黑色幽默 人物命运 北京师范大学 人的命运 传媒学
下载PDF
追逐钱外之情
5
作者 马荣 《党史天地》 1997年第11期23-23,共1页
对钱的追逐使许多人忘记了许多钱外之事,比如说人间的真诚、爱心,人与人的支持和救助、道德和廉耻。钱的铜臭味将许多人身上附着的动物性更多地激发起来了,当看到那么多人拥有了钱就丧失了理智和廉耻的现象时,人们对于钱这个东西也就有... 对钱的追逐使许多人忘记了许多钱外之事,比如说人间的真诚、爱心,人与人的支持和救助、道德和廉耻。钱的铜臭味将许多人身上附着的动物性更多地激发起来了,当看到那么多人拥有了钱就丧失了理智和廉耻的现象时,人们对于钱这个东西也就有了些误解,有人是将“钱财”称之为“害人之物”的。 然而当我们看到孔繁森将钱捐给了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牧民的时候,当我们读到云南路桥一公司花巨资挽救一位普通职工的生命,这位患病职工所在的单位,为了付出一笔医疗费“全体职工一年的奖金都没能兑现,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时,我们对钱的理解,倒也慰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寡老人 精神荒漠 动物性 人与人 全体职工 医疗费 精神财富 经济高度 孔繁森 道德沦丧
原文传递
献出真爱给学生
6
作者 刘月兰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02年第12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班主任 真爱 中年女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传统教育 人格魅力 精神荒漠 教育教学 道德形象 焦点访谈
下载PDF
云南山地农村社会问题的表层呈现——基于H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
7
作者 施海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共3页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云南山地农村社区社会原有的文化体系受到全面的冲击,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表层上呈现为居民生活荒漠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这两个大的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社会主义新...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云南山地农村社区社会原有的文化体系受到全面的冲击,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表层上呈现为居民生活荒漠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这两个大的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云南山地农村 精神生活荒漠 不和谐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