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与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史莲萍 寇增强 《预防医学论坛》 2005年第6期744-746,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抑郁症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 精神神经免疫学 脑内能量代谢 细胞表面受体 发病机制 精神性障碍
下载PDF
关于“减负”的几点思考
2
作者 顾亚琴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减负”工作实施难主要存在着精神性障碍、操作性障碍、隐性障碍、和机制性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操作性障碍 性障碍 机制性障碍 中国 教育文化 学校 素质 “减负” 学生负担
下载PDF
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连启 《社区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6-47,共2页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奎硫平联合治疗脑外伤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由脑外伤所致精神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奎硫平治疗,观...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奎硫平联合治疗脑外伤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由脑外伤所致精神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奎硫平治疗,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奎硫平治疗,治疗8个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5/20),对照组为35.0%(7/20),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较单一使用奎硫平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镁缓释片 喹硫平 脑外伤 精神性障碍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 被引量:181
4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0,共5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少动、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除运动功能障碍外,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比较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少动、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除运动功能障碍外,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比较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功能及预后造成影响,近年来逐渐备受关注。有报道帕金森病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40%一50%,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为3.6%-40.0%,抑郁与焦虑障碍经常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帕金森病 治疗指南 诊断标准 中枢神经系统变疾病 运动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奥氮平治疗精神病性障碍36例初步观察 被引量:48
5
作者 吴彩云 吴爱勤 +1 位作者 李华杰 赵海园 《上海精神医学》 2000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了解奥氮平治疗各类精神病的有效性及副反应。方法 对36例各类精神病人单一使用奥氮平治疗6周,采用PANSS、BPRS和TESS量表评价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显效率为80.5%,副反应罕见,平均日剂量为9.5±2.3mg。结论 奥氮平对多种精神... 目的 了解奥氮平治疗各类精神病的有效性及副反应。方法 对36例各类精神病人单一使用奥氮平治疗6周,采用PANSS、BPRS和TESS量表评价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显效率为80.5%,副反应罕见,平均日剂量为9.5±2.3mg。结论 奥氮平对多种精神病症状有效,极少副反应,适用于各年龄组,病人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奥氮平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天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3-199,共7页
我国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近1000万[1],患者病情迁延难愈、功能受损严重。国内外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已经深入人心,但早期预防在精神疾病中的认识却还有不足。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常青壮年起病,给个人、家... 我国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近1000万[1],患者病情迁延难愈、功能受损严重。国内外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已经深入人心,但早期预防在精神疾病中的认识却还有不足。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常青壮年起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该病具有治疗有效率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进一步凸显对这一群体进行病前早期识别和发病风险防控的重要性。精神病性障碍风险人群有效识别和干预是全球前沿课题,在过去三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在各国政府和基金的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精神病首次发作前构建二级防控网,已卓有成效[2]。我国学者在科技部等基金项目支持下,对此也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Neuroscience Psychiatry,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组织该领域的23名专家(文末附参与专家姓名和单位),以近年国际研究成果为基础,专家组对文稿和建议进行了3轮讨论、8次修改和完善,至2020年4月1日完成所有信息和意见的收集,整理后撰写形成“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专家共识”,旨在协助临床工作者科学处理临床上存在精神病发病风险的人群,即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clinical high risk,CHR),为精准防治精神病性障碍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神经科学学会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 早期识别 心脑血管病 风险防控
下载PDF
分裂样精神病86例随访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伍业光 王谟桂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对86例分裂样精神病(SFP)进行了1.5~5.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58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7.4%),21例(24.4%)继续维持SFP诊断,6例(6.9%)诊为情感性障碍,1例诊为脑基底节变性所致精神障碍... 对86例分裂样精神病(SFP)进行了1.5~5.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58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7.4%),21例(24.4%)继续维持SFP诊断,6例(6.9%)诊为情感性障碍,1例诊为脑基底节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继续维持SFP诊断的病例与精神分裂症比较有如下特点:起病急,病情短,接触良好,阳性症状多,阴性症状少,情感淡漠少,联想障碍和原发性妄想及被动体验少,症状缓解快,社会功能好。作者认为,SFP虽多数会转化为精神分裂症,但仍有一部分会长期维持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性障碍 随访研究
下载PDF
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肇瑞 黄悦勤 +2 位作者 陈红光 马超 张婷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目的:描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精神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全部调查人群中由于精神病性障碍所致残疾的患者所占比例作为归因... 目的:描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精神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全部调查人群中由于精神病性障碍所致残疾的患者所占比例作为归因残疾率的计算公式。以校正标准误后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计患病率比(PR)为指标分析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各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为4.16‰,其中,归因于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率为3.75‰。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的程度高于归因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女性(PR=1.50),年龄大(30~49岁组PR=12.78,50~64岁组PR=13.90,65岁及以上组PR=6.56)、未婚者(PR=11.74)和离异或丧偶人群(PR=3.22),居住在西部地区者(PR=1.09)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高,非汉族人群(PR=0.74),初中教育程度人群(PR=0.82),非农业人口(PR=0.81)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低。结论: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高,女性、年龄较大者、婚姻不稳定、西部地区人群、汉族以及农业人口是精神病性障碍所致精神残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精神残疾 残疾率 患病率比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与人格的形成 被引量:19
9
作者 朱相华 耿德勤 +2 位作者 赵后锋 杨永杰 李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4-576,共3页
不良的童年经验尤其受虐待经历构建了某种人格结构,是成年以后发生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基础,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儿童期虐待的重视。目前,人格的成因学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人格特质的形成主要... 不良的童年经验尤其受虐待经历构建了某种人格结构,是成年以后发生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基础,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儿童期虐待的重视。目前,人格的成因学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人格特质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和产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如父母等)对于“生物学危险因素和素质因素是否会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起着扳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人格结构 精神性障碍 环境因素 病理学基础 国内外研究 精神障碍 人格特质
原文传递
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危险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罗邦安 秦露露 +4 位作者 周蔚 付文彬 刘禹辰 王东欣 李小松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了解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457名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结果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中,危险性0级200人(43.8%),1级113人(24.7%),2级85人(18.6%),3级43人... 目的了解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457名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结果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中,危险性0级200人(43.8%),1级113人(24.7%),2级85人(18.6%),3级43人(9.4%),4级11人(2.4%),5级5人(1.1%),有危险的患者总计257人,占56.2%。不同性别、家庭月经济收入、病程、疾病类型、服药情况和既往暴力行为史的患者的危险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经济收入低(OR=0.515,95%CI=0.386-0.689,P〈0.01)、病程长(OR=1.378,95%CI=1.179-1.609,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OR=6.285,95%CI=2.456-16.086,P〈0.01)、既往有暴力行为史(OR=28.988,95%CI=10.692-78.592,P〈0.01)是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危险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家庭月经济收入低、病程长、精神分裂症、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是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危险性的影响因素,要加强对这些患者的随访管理和监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危险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徐健雄 段炼 +1 位作者 王达平 刘玉平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1年在广州市脑科医院物质依赖科住院治疗的66例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滥用的甲基苯丙胺制品主要是冰毒,共64例(97.0%)。滥用持续...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1年在广州市脑科医院物质依赖科住院治疗的66例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滥用的甲基苯丙胺制品主要是冰毒,共64例(97.0%)。滥用持续时间平均2.3±s 1.2 a。冰毒的滥用剂量平均0.4 g.次-1±s 0.1 g.次-1。38例(57.6%)曾经使用或合并使用其他物质。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为幻听56例(84.8%)、被害妄想61例(92.4%)、嫉妒妄想48例(72.7%)、易激惹60例(90.9%)、兴奋状态62例(93.9%)和冲动行为53例(80.3%)。症状治疗后消失较快,出院时痊愈率达89.4%。结论: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幻听、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易激惹、兴奋和冲动行为等症状,且症状治疗后消失较快,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非法滥用 精神性障碍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氯氮平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汪志良 寻知元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58,共4页
氯氮平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抗精神病药,也用于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难治性强迫症等非精神病性障碍。虽然氯氮平是一线用药还是二线用药尚有争论,但目前氯氮平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司天梅等。
关键词 氯氮平 药物相互作用 情感精神障碍 迟发运动障碍 精神性障碍 难治强迫症 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
原文传递
孕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廖雪梅 苏允爱 司天梅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障碍的主要药物,尤其是第2代抗精神病药,由于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病性症状且容易耐受,目前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并且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中也开始尝试使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一般较男性...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障碍的主要药物,尤其是第2代抗精神病药,由于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病性症状且容易耐受,目前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并且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中也开始尝试使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一般较男性延迟,常在20岁以后发病,正好处于婚育年龄,而且疾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极大,因此一经确诊需要给予积极治疗[1]。然而,患者若在孕期发病,或者在用药期间意外怀孕,是否继续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的胚胎毒性究竟如何,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使其在临床决策时陷入两难境地,主要原因是临床研究证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证据 精神病药 孕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 安全 服用 精神性障碍 精神症状
原文传递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12
14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95-196,共2页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研讨会纪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于1993年7月18、19日在旅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五医院召开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修订研讨会。会议对CCMD-...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研讨会纪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于1993年7月18、19日在旅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五医院召开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修订研讨会。会议对CCMD-2修订第3稿及CCMD-2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标准 疾病分类 器质精神障碍 中国精神 情感性障碍 病程标准 研讨会 神经症 精神性障碍 分裂情感精神
原文传递
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达平 徐健雄 +1 位作者 庞振泰 胡文生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1例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为男性未婚青年。氯胺酮滥用时间为21.8±s17.8月,滥用剂量为0.4 g·次-1±s0.2 g·次-1,吸食频度为9.5次&... 目的:探讨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1例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为男性未婚青年。氯胺酮滥用时间为21.8±s17.8月,滥用剂量为0.4 g·次-1±s0.2 g·次-1,吸食频度为9.5次·月-1±s8.5次·月-1,滥用方式全部为鼻吸。患者均有多物质滥用的经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确切的氯胺酮滥用史和临床表现,临床类型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占85.4%(35/41)。依赖者的耐受性增加不明显,戒断症状出现较迟且较轻,心理依赖呈中等程度;精神病性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幻听、被害妄想、易激惹、兴奋和行为异常等。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依赖 精神性障碍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对“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探讨──兼论“旅途精神病” 被引量:7
16
作者 贾谊诚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年第1期32-35,共4页
对“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探讨──兼论“旅途精神病”贾谊诚1989年在杨德森等许多教授、专家的长期辛勤努力下所制定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以下简你(CCMD-2)经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通过公布之后,通... 对“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探讨──兼论“旅途精神病”贾谊诚1989年在杨德森等许多教授、专家的长期辛勤努力下所制定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以下简你(CCMD-2)经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通过公布之后,通过几年来全国各地精神病院的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 精神性障碍 旅途精神
下载PDF
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晓丹 徐芳芳 +1 位作者 苏中华 郝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多个脑区白质纤维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与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40例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男性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14个感兴...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多个脑区白质纤维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与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40例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男性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14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白质纤维微结构进行扫描,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eacting scale,BPRS)评估其精神病性症状,并与DTI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组左侧前额叶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lanisotropy,FA)降低[(0.42±0.12)vs(.0.46±0.08),P<0.05];胼胝体膝部[(0.79±0.06)vs(.0.76±0.05),P<0.01]、双侧顶叶[(0.76±0.09)vs(.0.71±0.04),P<0.01;(0.74±0.08)vs(.0.71±0.05),P<0.05]、右侧海马[(0.86±0.11)vs(.0.80±0.05),P<0.01]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均升高。患者组左侧顶叶(r=0.44,P<0.01;r=0.47,P<0.01;r=0.37,P<0.05)、右侧海马(r=0.36,P<0.05;r=0.46,P<0.01;r=0.39,P<0.05)ADC值分别与BPRS总分、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左侧顶叶ADC值亦与敌对猜疑因子分正相关(r=0.33,P<0.05)。结论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前额叶白质、顶叶和海马存在白质微结构完整性和连接性异常,且顶叶和海马微结构改变与精神病性症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类药物 精神性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分数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穆小梅 牛慧明 +5 位作者 裴根祥 洪贵子 魏长礼 王秀梅 庞润慧 邓建勋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第34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奎硫平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5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研究组应... 目的:探讨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奎硫平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5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研究组应用奎硫平、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照组应用奎硫平治疗,疗程6周。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外显冲动控制障碍量表(MOA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4、6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外显冲动控制障碍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4、6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结论: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但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控制冲动攻击行为起效快、疗效好,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镁缓释片 奎硫平 脑外伤 精神性障碍
下载PDF
高度重视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0-201,共2页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病性障碍发作前的一个高风险阶段,因该诊断分类在重性精神病的预防中具有特殊价值,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全球精神卫生工作者们的关注[1]。《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于本期发表了《中国精...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病性障碍发作前的一个高风险阶段,因该诊断分类在重性精神病的预防中具有特殊价值,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全球精神卫生工作者们的关注[1]。《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于本期发表了《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专家共识(2020版)》[2](以下简称《共识》),阐述目前中国精神科开展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纲要。这个共识发表,应当视为中国精神科发展的一个界碑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疾病 精神 精神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精神 早期识别 诊断分类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志良 王明龙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便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将38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8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 目的: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便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将38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8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自制调查表,对社会人口学资料、主要精神症状、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已婚率、文化程度及有正当职业均低于对照组(χ2=9.810,χ2=18.321,χ2=6.592;P<0.01或P<0.001)。研究组视幻觉、兴奋激越、恐惧不安出现率多于对照组(χ2=9.051,χ2=15.306,χ2=15.745;P<0.01或P<0.001),对照组思维散漫、嫉妒妄想、自知力缺乏多于研究组(χ2=4.094,χ2=5.050,χ2=18.689;P<0.05或P<0.001)。研究组出现精神症状至就诊时间的中位数仅16 d,而对照组长达5个月。研究组治疗显效率97.14%,对照组显效率65.79%(χ2=11.555,P<0.001)。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多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疗效较好;且部分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精神症状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苯丙胺类兴奋剂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