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伦理走向道德:精神的嬗变与思维的转换 被引量:3
1
作者 邹平林 曾建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1,共6页
"伦理"与"道德"并非是对同质的或相似的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话语或概念表达,二者实质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历史形态。只有厘清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从"伦理"走向"道德&q... "伦理"与"道德"并非是对同质的或相似的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话语或概念表达,二者实质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历史形态。只有厘清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从"伦理"走向"道德"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精神嬗变轨迹和思维转换逻辑,才能对人类当代的社会精神生活有一个具体而真切的把握,从而也才能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种自觉的领悟与导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道德 精神嬗变 思维转换
下载PDF
论五四知识分子从“医国”到“医人”的精神嬗变历程 被引量:1
2
作者 谭光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3-57,共5页
五四知识分子在“医国”思想的支配下走出了国门,他们在初期大多数都没有选择学习文学。然而,随着异国体验的加深和自身精神的发展,他们开始转向文学,从“医国”走向了“医人”。在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直接走上文学之路正是“医... 五四知识分子在“医国”思想的支配下走出了国门,他们在初期大多数都没有选择学习文学。然而,随着异国体验的加深和自身精神的发展,他们开始转向文学,从“医国”走向了“医人”。在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直接走上文学之路正是“医人”思想影响的结果。梳理五四留学生的这一精神历程,并分析五四精神的本质特征,认为它是五四知识分子受西医思维的影响而对中国采取的一种破坏性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医国 医人 精神嬗变
下载PDF
自由·破碎·和解——论聂华苓长篇小说的主体精神嬗变
3
作者 邱毓贤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37-40,78,共5页
聂华苓的小说书写有较强的自传性。她将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中,以此对抗个体漂泊的孤悲和历史变迁的虚无。从《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与作者现实互涉的自由意志,到《桑青与桃红》中桑青精神破碎,再到《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 聂华苓的小说书写有较强的自传性。她将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中,以此对抗个体漂泊的孤悲和历史变迁的虚无。从《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与作者现实互涉的自由意志,到《桑青与桃红》中桑青精神破碎,再到《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在作者想象的异托邦内和解,主人公的主体精神发生了“自由—破碎—和解”的嬗变。通过探索这一过程,聂华苓真实的“三生影像”更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华苓 长篇小说 精神嬗变
下载PDF
论黄庭坚贬谪词的精神嬗变历程
4
作者 曹章庆 《杭州学刊》 2018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黄庭坚的贬谪词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黔州三年,主要表现为面对恶劣环境的悲凉寂寞;第二个时段,戎州三年,主要表现为面对政治迫害的豪迈倔强;第三个时段,离戎至荆渚及离荆渚至宜州五年,则主要表现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富贵... 黄庭坚的贬谪词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黔州三年,主要表现为面对恶劣环境的悲凉寂寞;第二个时段,戎州三年,主要表现为面对政治迫害的豪迈倔强;第三个时段,离戎至荆渚及离荆渚至宜州五年,则主要表现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富贵的彻底否定。三个时段,在价值取向上,由对现实情境的关注逐渐转向对个人得失的超越;在感情表达上,由外向发露逐渐向内在心性的转移;而在情性关系上,则由两者的背离龃龉逐渐走向和谐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贬谪词表现出日渐浓郁的佛禅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贬谪词 精神嬗变
下载PDF
《烦恼的冬天》中主人公伊桑的精神嬗变解读
5
作者 陈绍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烦恼的冬天》是约翰·斯坦贝克的最后一部长篇力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主人公伊桑的精神嬗变历程,探讨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伦理冲突,揭示作品对道德沦丧的批判意义,反映作家对人类伦理建设的深切关怀、对人性至善的信心。
关键词 《烦恼的冬天》 精神嬗变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下载PDF
中国艺术的心理世界及当代艺术精神嬗变
6
作者 张海军 康立新 《艺术教育》 2011年第4期20-20,共1页
文章从中西方艺术心理世界的构成探究其差异性与共通点,通过对中国艺术家的心理状态研究窥探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当代中西方艺术精神碰撞中凝视中国艺术精神嬗变,在中国当代艺术精神嬗变成因追溯过程中对中国艺术精神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艺术心理 艺术精神 精神嬗变
原文传递
家庭伦理近现代转型下的孝慈精神之嬗变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常柱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9-124,共6页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被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也开始了艰难的近现代转型。家庭伦理近现代转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三个阶段均具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和特点。在各历史阶段,孝慈精神都始终未能摆脱被...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被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也开始了艰难的近现代转型。家庭伦理近现代转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三个阶段均具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和特点。在各历史阶段,孝慈精神都始终未能摆脱被批判、被摒弃的命运。事实上,孝慈精神植根于血缘亲情,具有人类生活的普遍性,既适用于传统社会,也有用于现代社会,理应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成为构建现代家庭伦理的有益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近现代转型 孝慈精神 孝慈精神嬗变
下载PDF
“公共服务论”有待建构和检验
8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8-248,共1页
贺林波撰文《规范与事实双重场域下公法精神的嬗变》指出,将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充满张力的主张融合在“公共服务”的范畴中,提出一种贴合当今社会现实需求的公法精神观,不仅需要对“公共服务”的范畴进行全面研究,探讨其理论前... 贺林波撰文《规范与事实双重场域下公法精神的嬗变》指出,将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充满张力的主张融合在“公共服务”的范畴中,提出一种贴合当今社会现实需求的公法精神观,不仅需要对“公共服务”的范畴进行全面研究,探讨其理论前提,建构其基本原则,而且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贺林波 《规范与事实双重场域下公法精神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