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地区粤语片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犀禾 谈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6,共16页
粤语片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蓬勃发展,一直是香港地区电影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粤语片在香港本土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可以梳理出香港地区粤语片研究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 粤语片 粤语片研究 香港电影学术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华人的跨洋往返与中国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
2
作者 李晓昀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88,共8页
作为典型的“移民之城”,中国香港一直都是东方与西方、海内与海外移民流动的中转站及自由港,中国香港电影正是在移民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本文聚焦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断往返于“金山”与中国香港之间的北美华侨华人与中国香港电影... 作为典型的“移民之城”,中国香港一直都是东方与西方、海内与海外移民流动的中转站及自由港,中国香港电影正是在移民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本文聚焦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断往返于“金山”与中国香港之间的北美华侨华人与中国香港电影早期发展的密切联系。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移民文化传统为中国香港电影的初兴奠定了海内外基础,华侨华人在中国香港与北美之间的电影活动,则促进了中国香港与海外在电影技术、设备、人才、资本、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大力推进了中国香港电影产业的早期发展,也拓展了中国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并为中国香港电影注入了跨文化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北美华侨华人 移民文化 粤语片
原文传递
战争创伤与集体记忆--论1954年粤语影片《空谷兰》的改编
3
作者 张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小说《空谷兰》先后七次被搬上银幕,在我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但颇受大众欢迎的粤语片《空谷兰》却已然被遗忘,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一直被学界忽略。该影片通过一系列改编将日本侵华战争前景化,再现了战争给战时中国香港移民带来... 小说《空谷兰》先后七次被搬上银幕,在我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但颇受大众欢迎的粤语片《空谷兰》却已然被遗忘,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一直被学界忽略。该影片通过一系列改编将日本侵华战争前景化,再现了战争给战时中国香港移民带来的巨大创伤,控诉了日军的侵略暴行。与此同时,折射出普通民众在战争爆发后逃离与寻亲的真实经历,唤醒了战时中国人民痛苦的集体记忆、家仇国恨,并进一步控诉了日军的侵略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片 《空谷兰》 改编 战争创伤 集体记忆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香港地区的电影活动(1937—1941)——以粤语片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李笑颖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89,共9页
抗战时期,为使粤语片配合抗战宣传以及利用香港地区电影产业,国民政府对粤语片的管理从方言的声音层面转向题材内容,并通过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取缔与倡导并重”;官营电影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以行动之倡导”,分别在... 抗战时期,为使粤语片配合抗战宣传以及利用香港地区电影产业,国民政府对粤语片的管理从方言的声音层面转向题材内容,并通过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所“取缔与倡导并重”;官营电影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以行动之倡导”,分别在电影审查、制片方针、舆论批评、制作发行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相关电影活动在推动香港地区国防电影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调解了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粤语片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粤语片 官营电影机构 香港地区国防电影
原文传递
体制·类型·美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族电影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宗伟 包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7,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语境下,中国民族电影一分为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影业在50年代可同步划分成重构体系与结构突破的两个阶段。5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了电影类型、电影风格和电影美学的全方位探索,内地出现了以颂歌式浪漫主义为主调... 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语境下,中国民族电影一分为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影业在50年代可同步划分成重构体系与结构突破的两个阶段。5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了电影类型、电影风格和电影美学的全方位探索,内地出现了以颂歌式浪漫主义为主调的人民电影;植根民间、守望乡土的台语片成为50年代台湾电影的支柱;满足市场需要和地域观众文化口味的粤语片是50年代香港电影的主流。50年代的中国电影延续了中国民族电影的教化传统、影戏观念和商业流脉,拓展了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题材类型和美学风格,是20世纪中叶世界电影的重要一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电影 冷战 人民电影 台语 粤语片 美学变异
原文传递
《美德夫人》四重奏:民族文化大众性与民间文化区域性竞合下的明星影片公司粤语片制作发行活动
6
作者 刘晓臣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8,共9页
本文通过考察明星影片公司制作发行粤语电影《美德夫人》时,四易其名,两次禁映与所涉及的跨地域发行等相关历史经验,探讨特色区域文化元素(例如方言、地方戏等)融入更具广泛大众性全局观民族文化视野的可能性,并聚焦其连锁反应下引发的... 本文通过考察明星影片公司制作发行粤语电影《美德夫人》时,四易其名,两次禁映与所涉及的跨地域发行等相关历史经验,探讨特色区域文化元素(例如方言、地方戏等)融入更具广泛大众性全局观民族文化视野的可能性,并聚焦其连锁反应下引发的关于民族文化大众性与民间文化区域性在现代化视野下激烈的竞合状况。在跨语言、文化、国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对文化传统的认知评价与救亡启蒙现代性的表达力度则在这种竞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星影公司 粤语片 大众性 民族文化 粤剧
原文传递
香港电影清洁运动及其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凤群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4,共4页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电影史上发生过三次"电影清洁运动",虽然每次"电影清洁运动"的发动主体有异,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对香港电影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当代,对今天香港电影的健康发展仍有...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电影史上发生过三次"电影清洁运动",虽然每次"电影清洁运动"的发动主体有异,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对香港电影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当代,对今天香港电影的健康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清洁运动 粤语片 黎民伟
原文传递
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20世纪30年代国语片与粤语片在南洋的抗衡与汇流 被引量:1
8
作者 庞艳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111,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后,中国电影划分为国语片和粤语片两个制作阵营。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发行市场,南洋成为国语片和粤语片的竞逐之地。在国内政治风云诡谲的30年代,即使在远离中国政权中心的南洋,国语片和粤语片的争夺也暗含了...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后,中国电影划分为国语片和粤语片两个制作阵营。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发行市场,南洋成为国语片和粤语片的竞逐之地。在国内政治风云诡谲的30年代,即使在远离中国政权中心的南洋,国语片和粤语片的争夺也暗含了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大众娱乐与精英话语之间的冲突。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下,国语片和粤语片又会在“中国电影”的框架内为南洋华侨共同构建起一个远高于地方认同的民族国家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粤语片 南洋 地方文化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言志、抒情与风格塑造:楚原的跨界创作与香港电影变革 被引量:1
9
作者 苏涛 张岚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3,共8页
楚原是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在20世纪50—70年代,他跨越国语片、粤语片的界限,执导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影片。楚原早期作品具有社会写实的倾向,以朴素的手法表现小市民的疾苦。进入60年代之后,楚原在创作中淡化现实,转而以喜剧片、文艺... 楚原是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在20世纪50—70年代,他跨越国语片、粤语片的界限,执导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影片。楚原早期作品具有社会写实的倾向,以朴素的手法表现小市民的疾苦。进入60年代之后,楚原在创作中淡化现实,转而以喜剧片、文艺片讽刺社会,反思人情、人性。在对侦探片、青春片、武侠片等类型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楚原顺应香港社会及电影工业的转变,建立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多次引领风潮,但又在片场制度下沦为一名电影工匠,最终走向作者和创新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粤语片 楚原 电影作者
原文传递
《茶花女》与香港文艺片的基调 被引量:2
10
作者 蒲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3,共11页
本文尝试追溯《茶花女》对香港文艺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899年小仲马的小说出版了第一个中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立即受到中国读者欢迎。其舞台剧本亦于1926年翻译成中文,长期成为中国不同剧团的剧目。香港在1934年已把《茶花女》改编... 本文尝试追溯《茶花女》对香港文艺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899年小仲马的小说出版了第一个中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立即受到中国读者欢迎。其舞台剧本亦于1926年翻译成中文,长期成为中国不同剧团的剧目。香港在1934年已把《茶花女》改编成粤语片《半开玫瑰》。战后香港的文艺片,无论国粤语片,都大量套用了《茶花女》的情节。其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名导演楚原,从其对依达小说《冬恋》的改编,尤其看到其如何深受《茶花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女 香港电影 文艺 粤语片 楚原
原文传递
从片种到版本: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国语电影
11
作者 张琳 刘帆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7,共9页
凭借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语片在香港影坛的地位被推至历史高点。然而好景不长,在遭遇了新兴粤语片凌厉的票房冲击后,受制于自身生产模式和彼时香港本土化思潮的影响,70年代中后期,国语片在与粤语片进行博弈的过程中... 凭借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语片在香港影坛的地位被推至历史高点。然而好景不长,在遭遇了新兴粤语片凌厉的票房冲击后,受制于自身生产模式和彼时香港本土化思潮的影响,70年代中后期,国语片在与粤语片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作为一类片种所独具的美学特征逐渐蜕变,产量和影响力也大不如前,最终在70年代末,大多转化为港产片概念下香港影视公司为获得商业收益、满足不同电影发行市场需求的一种声音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香港电影 粤语片
原文传递
岭南通俗娱乐电影的历史重构与地域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柴文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5-27,共3页
本文审视1949—1959年以通俗娱乐为目的的岭南电影,从道德伦理考量的电影运动、通俗娱乐观念的地域文化和自下而上发展的影像艺术三个方面,对岭南通俗娱乐电影进行影像解读。从大众文化的理论视角,探究岭南通俗娱乐电影在岭南特殊的社... 本文审视1949—1959年以通俗娱乐为目的的岭南电影,从道德伦理考量的电影运动、通俗娱乐观念的地域文化和自下而上发展的影像艺术三个方面,对岭南通俗娱乐电影进行影像解读。从大众文化的理论视角,探究岭南通俗娱乐电影在岭南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民间活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根植于民间的岭南通俗娱乐电影,自下而上的文化艺术提升正是电影艺术的自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娱乐电影 岭南 历史重构 地域文化 粤语片
下载PDF
电影人洪济和他的“武侠神怪”情缘(1926—1952)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雪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81,共8页
洪济是一位高产且颇具商业头脑的武侠神怪片导演、制片人,他的大多武侠神怪片和粤语片都有良好的商业回馈。因不同的观念、际遇和选择,洪济与他的长兄洪深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对后者的研究是"热门... 洪济是一位高产且颇具商业头脑的武侠神怪片导演、制片人,他的大多武侠神怪片和粤语片都有良好的商业回馈。因不同的观念、际遇和选择,洪济与他的长兄洪深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对后者的研究是"热门"、是"显学",每年都有十数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现,而前者几乎无人知晓、身后落寞。本文通过查阅一些早期电影报刊和网络资料,获取信息并"拼接"出一位早期影人的从影历史过程,试图挖掘其娱乐观念和商人精神的价值,并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应有的公正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济 武侠神怪 娱乐精神 商业意识 粤语片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内地香港跨境电影放映热点事件重溯
14
作者 陈肖 《大众电影》 2021年第1期58-63,共6页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再上新台阶,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风貌。此时香港地区电影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语片粤语片产量可观,“东方好莱坞”正平稳起锚。然而受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及冷战格局的影响,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电影...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再上新台阶,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风貌。此时香港地区电影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语片粤语片产量可观,“东方好莱坞”正平稳起锚。然而受当时东西方意识形态及冷战格局的影响,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电影并不能完全畅通无阻地交流,因而两地观众也自然格外珍视在大银幕上看到彼方电影的机会。通过那些跨境放映的电影,两地观众可以一窥远方同胞的生活状态,了解其价值观,从而在心灵深处架起一座座无形的文化与感情之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事业 电影放映 大银幕 国语 粤语片 冷战格局 新风貌 热点事件
原文传递
新联影业公司:香港粤语文艺片复兴的旗手
15
作者 张燕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73,共5页
活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影坛的新联影业公司,是粤语片生产的中坚力量,也是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香港电影并借电影文化影响民众,"新联"由创业作《败家仔》开始就坚持"新联出品,必属佳片"的理... 活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影坛的新联影业公司,是粤语片生产的中坚力量,也是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香港电影并借电影文化影响民众,"新联"由创业作《败家仔》开始就坚持"新联出品,必属佳片"的理念,采取了文艺电影为先导、多类型拓展为发展、喜剧电影为补充的创作策略。创办者之一的卢敦是创作核心之一,其导演佳作《十号风波》、《少小离家老大回》是"新联"的经典代表作。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联"已经合并入银都机构有限公司,但其为香港电影做出的贡献却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影史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联 粤语片 文艺 卢敦
原文传递
流动的“边界”: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电影
16
作者 张菁菁 魏钦 苏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5-140,共6页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香港左、右两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以及"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为背景,探讨该时期香港粤语电影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战后香港电影是各种观念和政治论述进行论争和融合的场域,它具有...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香港左、右两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以及"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为背景,探讨该时期香港粤语电影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战后香港电影是各种观念和政治论述进行论争和融合的场域,它具有香港本土特性,因此能为重建20世纪末以来香港本土社区的生活经验提供宝贵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香港电影 粤语片 跨界《墙》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粤语片整理运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华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44,共6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粤语片以香港为制作基地,以南洋为主要发行市场,在中国影坛强势崛起。"两广事变"解决后,国民政府以统一国语相号召,以消弭两广独立的社会文化基础为目的,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粤语片整理运动,但遭到粤语片商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粤语片以香港为制作基地,以南洋为主要发行市场,在中国影坛强势崛起。"两广事变"解决后,国民政府以统一国语相号召,以消弭两广独立的社会文化基础为目的,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粤语片整理运动,但遭到粤语片商的强烈抵制,被迫一再让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适时将整理粤语片的目标由维护国家统一转向配合抗战宣传,整理方式也随之由严厉查禁改为充分利用。由于国民政府既无强大的经济实力,又缺乏足够的政治外交手段,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黯然收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粤语片整理 政治利益 粤语片 经济诉求
原文传递
浅析民国广州粤语影片的查禁与“救亡”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容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2-15,共4页
1936年,出于政治和现实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粤语影片禁令。对此,华南电影协会发起了粤语影片"救亡"运动。广州与中央就粤语影片"禁"与"缓禁"的问题,反复博弈。因广州当局积极从中斡旋及抗日战争的全... 1936年,出于政治和现实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粤语影片禁令。对此,华南电影协会发起了粤语影片"救亡"运动。广州与中央就粤语影片"禁"与"缓禁"的问题,反复博弈。因广州当局积极从中斡旋及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无力执行严厉的查禁政策,"救亡"运动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广州 粤语查禁 粤语片“救亡”
下载PDF
从《龙凤配》到《鸳鸯谱》:改编好莱坞与香港粤语片的类型和明星形象
19
作者 易莲媛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7,共5页
对好莱坞电影的改编,在香港粤语片发展史及明星形象的生产中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最重要的粤语片女明星之一红线女,曾出演过一部改编自好莱坞浪漫喜剧《龙凤配》(比利·怀尔德,1954)的粤语文艺片《鸳鸯谱》(吴回,1955)。... 对好莱坞电影的改编,在香港粤语片发展史及明星形象的生产中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最重要的粤语片女明星之一红线女,曾出演过一部改编自好莱坞浪漫喜剧《龙凤配》(比利·怀尔德,1954)的粤语文艺片《鸳鸯谱》(吴回,1955)。这部电影将原作中性别化隐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欧洲关系的"灰姑娘"故事,翻译为粤语文艺片中常见的封建大家庭长子与被压迫者恋爱的"反礼教"故事。而奥黛丽·赫本以时尚转型为核心的视觉化明星形象,则被以启蒙为核心的新文化话语取代。这一明星策略,也是逐渐转向进步电影界的红线女在当时香港社会语境下的主动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粤语片 好莱坞 翻拍 女明星 红线女
原文传递
从情节剧到文艺片:20世纪50年代香港粤语片的中国化改编
20
作者 易莲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2-128,共7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出现了一批与当时高度商业化、地方化的主流电影有较大差异的、改编自世界文学的粤语片。相对于其文学原著,这些影片更多参照的是好莱坞、上海或其他电影工业的改编版本。在这个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出现了一批与当时高度商业化、地方化的主流电影有较大差异的、改编自世界文学的粤语片。相对于其文学原著,这些影片更多参照的是好莱坞、上海或其他电影工业的改编版本。在这个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艺片”类型规范,其中包括对社会进步、改良的追求;着重表现新旧交替、冲突中以爱情和伦理亲情为代表的社会性情感并希望能以情感调和矛盾;对以粤剧为代表的中国民间文化的故事模式和美学取向的偏好。尽管随着香港社会的发展,这一类影片很快就陷入了衰落,但它们核心的类型特质在随后的古典粤剧戏曲片中得到了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粤语片 改编 情节剧 文艺 中国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