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朝丹 朱蕊 +4 位作者 张煜婷 应莉莎 王佳敏 刘盼 苏丹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 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是MDSCs的主要亚群之一,在多数癌症中广泛富集,通过表达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机制抑制淋巴T细胞杀伤功能,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MDSCs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治疗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使用特异性靶向G-MDSCs的募集、分化和功能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本文主要就G-MDSCs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相关通路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粒细胞抑制细胞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自噬对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生存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红叶 朱栋炜 +2 位作者 芮棵 田洁 王胜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466-470,485,共6页
目的:初步探索自噬对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脾脏中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体外存活能力与抑制性功能分子的影响。方法:Lewis肺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后,构建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 目的:初步探索自噬对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脾脏中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ic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s)体外存活能力与抑制性功能分子的影响。方法:Lewis肺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后,构建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方法获得脾脏G-MDSCs,与荧光抗体(Ly-6C-FITC/Ly-6G-PE/CD11b-PE/CY5)孵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G-MDSCs细胞纯度;瑞吉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雷帕霉素和氯喹处理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自噬标志性分子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LC3-Ⅱ)蛋白的表达水平。培养体系中加入雷帕霉素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7-AAD染色检测自噬对G-MDSCs生存的影响;提取细胞总蛋白后检测胞内精氨酸酶的水平。结果: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可从小鼠脾脏中获得纯度较高的G-MDSCs,其细胞核呈环状或分叶状。雷帕霉素处理G-MDSCs后LC3-Ⅱ表达水平上调,3-MA抑制自噬作用后,G-MDSCs存活率降低,精氨酸酶活性下降。结论:自噬能够促进G-MDSCs体外存活并上调抑制性效应分子精氨酸酶的表达,提示自噬是调控G-MDSCs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抑制细胞 自噬 LEWIS肺癌细胞 3-甲基腺嘌呤 精氨酸酶 免疫疗法
下载PDF
CD11b激动剂leukadherin-1通过促进髓源性抑制细胞聚集和活化缓解小鼠内毒素休克发病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潇颖 董冠军 +6 位作者 朱玉贞 闫风连 张惠 戴军 李学慧 熊化保 司传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968,共8页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DSC及其亚型粒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和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的比例。取C57BL/6雌性小鼠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LA1处理对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NADPH氧化酶1 (NOX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用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BS组、LA1组、PBS联合LPS组和LA1联合LPS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G-MDSC及M-MDSC的比例及巨噬细胞表面CD86和CD40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小鼠死亡率反映小鼠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检测指标分析LA1对内毒素休克小鼠体内MDSC的聚集及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LA1处理12、48 h,均显著上调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LA1处理12 h可显著上调G-MDSC的比例;体外实验发现,LA1可诱导MDSC中IL-10、NOX1及i NOS高表达;体内实验中,与PBS联合LPS组相比,LA1联合LPS组脾脏MDSC及G-MDSC的比例显著增加,肝、肺组织损伤减轻,死亡率下降,巨噬细胞活化程度显著降低。结论 CD11b激动剂LA1可通过促进MDSC的聚集及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内毒素休克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MDSC) 粒细胞抑制细胞(G-MDSC) CD11B 脂多糖(LPS) 细胞黏附素1(leukadherin-1)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永仿 许联红 +5 位作者 恽志华 楚鹰 法镇中 邓建忠 张颖 吴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频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常用治疗措施对MDSC的影响。用相关分析评价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组外周血中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增高。TNM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患者,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G-MDSC和M-MDSC频数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在不同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以及经辅助化疗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下降。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均显著升高,并且其频数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治性切除术及有效的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粒细胞抑制细胞 单核细胞抑制细胞 肿瘤免疫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gMDSCs对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史继静 周文靖 +5 位作者 逯超 贾晓燕 常文仙 张纪元 李元元 母心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2133-2139,共7页
目的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愈的初治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的功能变化特点及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经... 目的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愈的初治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的功能变化特点及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经DAAs治愈的13例初治CHC患者[男6例,女7例,年龄21~65(37±14)岁],13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男6例,女7例,年龄21~57(36±11)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AAs治愈过程中外周血NK细胞和CD56^(bright)、CD56^(dim)NK细胞亚群,以及gMDSCs的免疫学特点。分析gMDSCs与NK细胞及其各亚群功能变化的相关性。通过NK细胞和gMDSCs共培养实验观察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相关机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C患者治疗前NK细胞及其CD56^(bright)亚群、CD56^(dim)亚群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降低[M(Q_(1),Q_(3))][3.182(2.757,4.237)比6.675(4.476,8.280),1.434(1.127,2.434)比3.045(1.680,4.856),2.611(1.749,3.498)比5.160(4.232,7.683)],CD107a的分泌增强[9.314(7.838,13.543)比3.480(2.938,6.824),2.544(1.366,4.768)比0.552(0.408,1.560),10.339(9.145,12.534)比3.488(3.117,5.651)](均P<0.05),gMDSCs的百分比和血浆精氨酸酶Ⅰ(arginaseⅠ)浓度增高[7.050(4.180,12.538)比1.440(0.444,2.261),114.278(68.492,163.724)比64.753(50.809,93.278)](均P<0.05);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及其亚群产生IFN-γ能力明显增强、CD107a的表达显著下降,gMDSCs的百分比和血浆arginaseⅠ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NK细胞和CD56^(dim)NK细胞亚群产生IFN-γ的水平均与gMDSCs百分比呈负相关(r分别为0.668、-0.750,均P<0.05);随着gMDSCs百分比的增加,NK细胞及其亚群释放CD107a的水平逐渐升高,且CD56^(bright)NK细胞脱颗粒能力与gMDSCs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711,P=0.021)。将NK细胞和gMDSCs共培养发现gMDSCs可抑制NK细胞IFN-γ的表达;阻断arginaseⅠ途径可显著提高NK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结论CHC患者外周血gMDSCs可通过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直接抗病毒药物 自然杀伤细胞 粒细胞抑制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