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290
1
作者 曾小峰 艾脉兴 +3 位作者 甘晓丹 史艳萍 宋琴芳 唐福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 (RA)中的阳性率 ,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 以根据已知cDNA序列人工合成的CCP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 2 94例RA ,132例其他风湿性疾病 ,13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抗CCP抗体...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 (RA)中的阳性率 ,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 以根据已知cDNA序列人工合成的CCP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 2 94例RA ,132例其他风湿性疾病 ,13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抗CCP抗体的分布。比较抗CCP抗体与抗核周因子 (APF)、抗角蛋白抗体 (AKA)、类风湿因子 (RF)以及HLA DR4的相关性。结果 2 94例RA病人中 ,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 46 6 % ,其他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 5 3 % ,非风湿性疾病的阳性率为 1 5 %。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46 6 % ,96 6 %。抗CCP抗体与APF、AKA以及HLA DR4之间有相关性 ,与RF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46 6 % )和特异性 (96 6 % ) ,能用于RA的诊断。抗CCP抗体与APF、AKA有相关性 ,但不完全重叠。抗CCP抗体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抗CCP抗体 抗核周因子 抗角蛋白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被引量:134
2
作者 黄燕 王承德 +3 位作者 陈伟 张文娟 杨建宇 李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11期150-151,共2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晚期可关节强直或畸形,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发病原因不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晚期可关节强直或畸形,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诊疗标准
下载PDF
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 被引量:94
3
作者 高崇凯 吴雁 +4 位作者 王勇 颜杰 潘华新 曹柳英 梁瑞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观察TGP粉针剂对大鼠或小鼠急性、亚急性炎症反应、免疫性炎症反应和小鼠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TGP粉针剂在50~150mg·kg-1·d-1的剂量下,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发...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观察TGP粉针剂对大鼠或小鼠急性、亚急性炎症反应、免疫性炎症反应和小鼠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TGP粉针剂在50~150mg·kg-1·d-1的剂量下,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发的大鼠足肿胀和棉球引起的大鼠肉芽肿;并可预防和治疗Freund's完全佐剂诱发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在100~300mg·kg-1·d-1的剂量下,可显著抑制小鼠耳二甲苯所致的炎症,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结论TGP粉针剂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粉针剂 药理学 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疗法
下载PDF
抗核周因子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11
4
作者 李鸿斌 李小峰 +1 位作者 甘晓丹 唐福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 探讨抗核周因子 (APF)、抗角蛋白抗体 (AKA)、抗Sa抗体及抗RA3 3抗体较类风湿因子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 12 8例RA患者 ,分别以人颊粘膜和大鼠的食道角质层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和AKA。... 目的 探讨抗核周因子 (APF)、抗角蛋白抗体 (AKA)、抗Sa抗体及抗RA3 3抗体较类风湿因子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 12 8例RA患者 ,分别以人颊粘膜和大鼠的食道角质层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和AKA。抗Sa抗体和抗RA3 3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a抗原由人胎盘提取 ,RA3 3抗原来源于Ehrlich细胞。结果  ( 1)APF、AKA、抗Sa抗体、抗RA3 3抗体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 91 4 % ( 2 2 4 /2 4 5 )和 3 5 2 % ( 4 5 /12 8) ,90 2 %( 2 2 1/2 4 5 )和 3 2 0 % ( 4 3 /12 8) ,90 6% ( 2 2 2 /2 4 5 )和 3 3 6% ( 4 3 /12 8) ,89 8% ( 2 2 0 /2 4 5 )和 2 8 9% ( 3 7/12 8) ;而类风湿因子 (RF)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 72 3 % ( 177/2 4 5 )和 4 4 5 % ( 5 7/12 8)。RF滴度至 1∶12 8时 ,与上述 4种抗体在特异性上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在 71例RF阴性RA患者中 ,15例 ( 2 1 1% )APF阳性 ,18例 ( 2 5 4 % )AKA阳性 ,2 1例 ( 2 9 6% )抗Sa抗体阳性 ,17例 ( 2 3 9% )抗RA3 3阳性。 ( 2 ) 4种抗体中任何两种抗体同时阳性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 95 1% ( 2 3 3 /2 4 5 )和 4 6 1% ( 5 9/12 8)。而当 3种或3种以上抗体阳性时 ,特异性可达 99 6% ( 10 8/12 8)。 (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 抗核周因子 抗体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 被引量:83
5
作者 刘健 韩明向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 ;气血不足 ,营卫失调 ;痰瘀互结 ,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 ,调补后天 ;扶助正气 ,益气养血 ;急则治标 ,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 ;气血不足 ,营卫失调 ;痰瘀互结 ,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 ,调补后天 ;扶助正气 ,益气养血 ;急则治标 ,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其机制为免疫抗炎 ,维持免疫功能平衡 ;调节细胞因子 ,降低血管通透性 ;恢复滑膜、胸腺有序的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从脾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临床依据 胃黏膜保护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100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68
6
作者 刘健 韩明向 +4 位作者 崔宜武 陈晓雯 甚曦 杨升杰 牛云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1期35-36,共2页
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证以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实证之痰湿壅盛在风寒湿邪证候中占主要成分:瘀血痹阻关节经络贯穿于疾... 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证以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实证之痰湿壅盛在风寒湿邪证候中占主要成分:瘀血痹阻关节经络贯穿于疾病的始末。淡红、胖大、瘀点瘀斑舌,白腻、黄腻苔,细滑脉是本病的主要舌脉象。除关节疼痛以外,关节晨僵、肿胀也占较大比例。提示气血亏虚、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证候 临床特征 舌脉象
下载PDF
中药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2
7
作者 马进 陈岷 +2 位作者 李获 陈璐 卢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联合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将63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MTX),口服,10 mg/次,1次/周;来氟... 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联合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将63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MTX),口服,10 mg/次,1次/周;来氟米特片(LEF),口服,20 mg/次,1次/d;塞来昔布胶囊,口服,0.2 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痛风定胶囊,口服,4粒/次,3次/d;益肾蠲痹丸,口服,12 g/次,3次/d。疼痛减轻后停服塞来昔布胶囊,痛风定胶囊改为2粒/次,益肾蠲痹丸改为8 g/次。两组疗程均为24周。记录晨僵时间、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双手握力、20 m步行时间及健康评价问卷评分(HAQ);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黏附分子(ICAM-1)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结果:观察组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70%关节(ACR70)有效率为48.48%,优于对照组的16.67%(P<0.01);第12周观察组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指数、肿胀指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第24周观察组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指数、肿胀指数进一步改善,并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第12,24周28个关节数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DAS28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周观察组ESR,CRP,RF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周观察组TNF-α,ICAM-1及I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与改善病情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能快速减轻活动期临床症状,控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定胶囊 益肾蠲痹丸 甲氨蝶呤片 塞来昔布胶囊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进展 被引量:90
8
作者 刘雪涛 李庆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6期1171-1173,1014,共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关节肿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依据发展的时间及原理,共分为五代:第一代是非甾体类抗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关节肿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依据发展的时间及原理,共分为五代:第一代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第二代是糖皮质激素;第三代是改变病情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第四代是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为主的早期生物制剂;第五代为直接针对T细胞发生作用的新型生物制剂。其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简要阐述,重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治疗药物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9
作者 杨丽 刘荣华 +3 位作者 黄四碧 邹萌 李龙妹 何军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154-2159,共6页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药物”“rheumatoidarthritis”“pathogenesis”“drugtherapy”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药物”“rheumatoidarthritis”“pathogenesis”“drugtherapy”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WebofScience、SciFinder、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相关文献,对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与讨论:R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异常、遗传和生存环境因素等有关。治疗RA的化学和生物制品类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类药(GC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剂品,其作用机制与抑制靶酶、炎症因子、炎症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但此类药物治疗RA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和局限性。中药在治疗RA中发挥着独特的效果,常用于治疗RA的单味中药有青风藤、雷公藤、白芍、姜黄和乌头等,中药复方和中成药有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复方风湿宁胶囊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抑制c-JunN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活性,抑制滑膜细胞增生,促进滑膜细胞凋亡以及抑制骨破坏等。后续应深入研究中药治疗RA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治疗药物 生物制品 中药
下载PDF
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学术思想举隅 被引量:68
10
作者 李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5,共3页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 ,总结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的学术思想。提出痹病 (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 ;络脉的病理生理功能是“新病入络”的先决条件 ;“久病入络”是RA的病理转归 ;从RA的症状特点、病理生理特点提出痹病 (RA)...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 ,总结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的学术思想。提出痹病 (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 ;络脉的病理生理功能是“新病入络”的先决条件 ;“久病入络”是RA的病理转归 ;从RA的症状特点、病理生理特点提出痹病 (RA)的病变渠道、治疗重点在于“病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病 风湿性关节炎 络脉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治疗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青藤碱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5
11
作者 李乐 张彩玲 宋必卫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综述青藤碱的药理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概况。青藤碱具有显著的镇痛、镇静、抗炎、免疫抑制、镇咳、促组胺释放、降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病、抗心律失常有良效,而且副作用轻。青藤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值得深... 综述青藤碱的药理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概况。青藤碱具有显著的镇痛、镇静、抗炎、免疫抑制、镇咳、促组胺释放、降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病、抗心律失常有良效,而且副作用轻。青藤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药理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
下载PDF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0
12
作者 鲍春德 黄文群 +1 位作者 陈顺乐 顾越英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研究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并与甲氨蝶呤 (MTX)进行对照。方法  60例活动性RA病人分别用来氟米特 ( 2 0mg/周 )及MTX( 15mg/周 )治疗 ,疗程为 2 4周 ,对两药在 12、2 4周时的疗效及观察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来... 目的 研究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并与甲氨蝶呤 (MTX)进行对照。方法  60例活动性RA病人分别用来氟米特 ( 2 0mg/周 )及MTX( 15mg/周 )治疗 ,疗程为 2 4周 ,对两药在 12、2 4周时的疗效及观察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来氟米特在 12、2 4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80 0 % ,83 3 % ,MTX为 70 0 % ,显示来氟米特对RA的疗效与MTX相近。来氟米特能显著改善临床实验观察指标 ,来氟米特的耐受性较MTX为好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副作用。结论 来氟米特为一新的有效的治疗RA的药物 ,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来氟米特 双盲试验 疗效
原文传递
IL-1和TNF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被引量:57
13
作者 蔡青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3,共2页
本文概述TL-1及TNF-α在RA炎症反应中的近期研究成果。IL-1与TNF-α均由单核/巨核细胞产生,主要参与(1)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使中性粒细胞在滑膜腔内集聚;(2)刺激滑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 本文概述TL-1及TNF-α在RA炎症反应中的近期研究成果。IL-1与TNF-α均由单核/巨核细胞产生,主要参与(1)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使中性粒细胞在滑膜腔内集聚;(2)刺激滑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3)刺激软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减少糖蛋白合成、增加糖蛋白降解。并产生胶原酶及其他中性蛋白酸类,释放骨钙等。从而导致RA滑膜、软骨与软骨下骨的破坏,并与RA的发热、贫血、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等密切相关,在RA炎症中处于中心地位。应用克隆的IL-1R、IL-lra以及基因重组鼠抗人TNF-α可变区与人免疫球蛋白恒定区嵌合抗体治疗RA等,已取得可喜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1 TNF 病理学 免疫疗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7
14
作者 饶莉 沈春瑾 +1 位作者 石哲群 杨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6-548,共3页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讨痹祺胶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于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收集近两年14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使用甲氨蝶吟,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讨痹祺胶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于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收集近两年14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使用甲氨蝶吟,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痹祺胶囊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并观察患者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等指标进行记录,观察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等情况均明显好转(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不适,不影响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风湿性关节炎 痹祺胶囊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74
15
作者 韩润霞 杨晶 +1 位作者 张天生 张卫东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火针组。于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 目的:观察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火针组。于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内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夹脊穴""足三里"和"阿是穴",共治疗8次。容积法测量大鼠右后足肿胀度;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和TNF-α含量;光镜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MTX组造模后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火针组造模后19、26、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MTX组和火针组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与MTX组相比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均能改善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炎性病变,且火针对滑膜病变的改善优于MTX。结论:火针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减轻关节局部肿胀度,改善滑膜病变,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火针 药物 IL-1 TNF-Α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血瘀证关系探讨 被引量:43
16
作者 何玲 胡荫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7期40-42,共3页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treated belons to “Bi Zheng” (impediment pattern) in TCM.As the cause of RA can lead to blood stasis in network vessels and blood stasis can occur during the c...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treated belons to “Bi Zheng” (impediment pattern) in TCM.As the cause of RA can lead to blood stasis in network vessels and blood stasis can occur during the course of RA,there are great relations between RA and blood stasis of network vessels.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RA are pain,swelling,local node and ecchymoisis.The blood stasis that runs through the course of RA is both the cause and pathomachanism of 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血瘀证
下载PDF
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8
17
作者 唐照亮 宋小鸽 +8 位作者 章复清 王宁新 徐斌 侯正明 陈全珠 袁静 陈向涛 张道芹 王元勋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2-298,共7页
为了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免疫作用的机理 ,我们建立免疫性炎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等 ,从神经 内分泌 免疫调控入手 ,在整体、器官、细胞水平开展灸治RA的实验研究。结果艾灸“肾俞”、“足三里”穴具有抗炎免疫作用 ,其机理与... 为了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免疫作用的机理 ,我们建立免疫性炎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等 ,从神经 内分泌 免疫调控入手 ,在整体、器官、细胞水平开展灸治RA的实验研究。结果艾灸“肾俞”、“足三里”穴具有抗炎免疫作用 ,其机理与灸疗抑制TNF、IL 1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增强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保护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 ,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 ,调整NO、NE、5 HT神经递质的失衡 ,促进内环境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实验证实 ,外周交感神经参与艾灸对免疫的调节 ;灸疗的部分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的 ;海马可能是灸疗信息中枢整合的重要环节 ;HPA轴是灸疗作用中一条重要的神经体液性途径 ;松果体 (MT)可能是艾灸抗炎免疫的一个高位调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作用机理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体会 被引量:48
18
作者 刘孟渊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65-466,共2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筹,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以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筹,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以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为标。在治疗RA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RA
下载PDF
炎症因子TNF-α、IL-6、IL-17与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68
19
作者 陈英 张文玲 +2 位作者 黄涛 苏屿 吴佳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268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268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7的水平,采集临床资料,同时完善颈部血管彩超及冠状动脉CT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RA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TNF-α、IL-6、IL-17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NF-α、IL-17、IL-6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均有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均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此类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 风湿性关节炎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学早期诊断 被引量:57
20
作者 李小峰 张乃峥 +5 位作者 李鸿斌 甘晓丹 唐福林 董怡 崔京涛 张帆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 探索抗核周因子(APF) 、抗角蛋白抗体(AKA)、抗Sa 抗体及抗RA33/36 抗体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未肯定诊断的关节痛/ 关节炎病人116 例进行上述四种抗体检测并随访观察。APF和AKA用间... 目的 探索抗核周因子(APF) 、抗角蛋白抗体(AKA)、抗Sa 抗体及抗RA33/36 抗体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未肯定诊断的关节痛/ 关节炎病人116 例进行上述四种抗体检测并随访观察。APF和AK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抗Sa 抗体和抗RA33/36 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 对116 例未肯定诊断的关节痛/ 关节炎患者随访4 ~18 个月。APF阳性的29 例中,最后确诊为RA20 例(69 % );AKA30 例中确诊RA16 例(53-3 % );抗Sa 抗体39 例中确诊RA19例(48-7 %) 。而APF、AKA和抗Sa 抗体阴性组中,追随后确定为RA 者比例不高,而发展为肯定非RA的患者明显高于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 四种自身抗体均可出现在RA 确诊前的病人中,任何两种以上自身抗体阳性对RA 诊断早期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关节炎 血清诊断 APF AK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