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鹏 刘亚杰 +1 位作者 贺雄军 傅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脑血管支架术对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比例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自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存南方医科大学珠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3例,依据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脑血管支架术对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比例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自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存南方医科大学珠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3例,依据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DSA未见异常组即对照组(CO)、轻中度狭窄组(MsG)、重度狭窄组(SsG)、支架术后组(SiG)。流式细胞四色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DCs各亚型的比例。结果各组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CG与S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G与S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比例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脑血管狭窄程度对mDCs亚型的比例存在影响,狭窄程度越草mDCs比例越低:支架置人对患者外周血中DCs各亚型比例不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动脉粥硬化 骨髓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脑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史杰 王卫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Ⅰ期~Ⅲ期肺癌患者和28例Ⅳ期肺癌共91例肺癌患者EDTA抗凝外周血,使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免疫抗体和不同分期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共同孵育,30 min后用商用红细胞溶血素进...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Ⅰ期~Ⅲ期肺癌患者和28例Ⅳ期肺癌共91例肺癌患者EDTA抗凝外周血,使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免疫抗体和不同分期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共同孵育,30 min后用商用红细胞溶血素进行红细胞裂解,排除红细胞干扰后用BD CantoⅡ流式细胞仪进行总树突状细胞(CD3^(-)CD19^(-)CD14^(-)CD20^(-)HLA-DR^(+)),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CD3^(-)CD19^(-)CD14^(-)CD20^(-)HLA-DR^(+))以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CD123^(+)CD3^(-)CD19^(-)CD14^(-)CD20^(-)HLA-DR^(+))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并统计各组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差异。结果相比I期~Ⅲ期肺癌患者,Ⅳ期肺癌树突状细胞总比例和绝对值显著下降(P <0.05)。其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比例和绝对值,以及浆样树突状细胞比例和绝对值均显著下降(P <0.05)。结论树突状细胞比例和绝对值显著减少在肺癌患者的临床进展中扮演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及干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春明 张锁才 +3 位作者 史罗明 吴剑明 周根法 郑剑 《肝脏》 2020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并采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治疗完成后...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并采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治疗完成后检测外周血DC及HBeAg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104例患者治疗48周后,共75例(72.12%)患者出现HBeAg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患者的外周血DC1数量与外周血DC2数量显著高于非免疫应答患者(P<0.05)。免疫应答与外周血DC1数量(r=0.568,P=0.011)、DC2数量(r=0.577,P=0.019)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随肝纤维化分级升高,患者外周血DC1数量与DC2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肝纤维化与外周血DC1数量(r=0.610,P=0.008)、DC2数量(r=0.528,P=0.027)明显相关性(P<0.05)。104例患者中,37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38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29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3组患者治疗后的外周血DC1数量与DC2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恩替卡韦组治疗后的外周血DC1数量与DC2数量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与阿德福韦酯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越低,越不利于免疫应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抑制肝纤维化、提高外周血DC,其中恩替卡韦的作用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肝纤维化 免疫应答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关于多发性硬化中浆样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婷婷 王东辉 +2 位作者 陈会生 张景华 王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21期4197-4200,共4页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代表,以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特征。浆样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启动初级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浆样树突状细胞可以产...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代表,以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特征。浆样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启动初级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浆样树突状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特别是Ⅰ型干扰素,所以它与抗炎、免疫调节联系紧密。而目前Ⅰ型干扰素(β)被认为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本文就浆样树突状细胞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就其未来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为进一步探索免疫调节新机制和寻求多发性硬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多发性硬化 免疫调节 Ⅰ型干扰素
原文传递
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髓样和浆样树突状细胞频数和表型研究
5
作者 陈斯勇 梁华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频数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丙型肝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C和pDC的频数及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HLA-D... 目的探讨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频数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丙型肝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C和pDC的频数及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HLA-DR、CD83、CD86、CD40和共抑制分子PD-L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DC频数与HC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感染者外周血中mDC和pDC的频数明显降低(患者组分别为0.37±0.19和0.19±0.12,对照组为0.51±0.18和0.29±0.13,P〈0.05),且mDC频数与血浆HCV载量和血清AIJT水平呈负相关(r=-0.5878,P〈0.0001;r=-0.4628,P=0.003)。患者mDC和pDC表面共刺激分子HLA-DR、CD83、CD86、CD40以及共抑制分子PD-L1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共刺激分子P〈0.01,共抑制分子P〈0.05或0.01)。结论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mDC和pDC频数下降,但DC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该结果提示mDC数量的减少可能与HCV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
原文传递
浆样树突状细胞重建与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复发关系研究
6
作者 吴继颖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42-347,共6页
为了探讨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建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复发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晚期重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其与患者cGVHD和... 为了探讨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建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复发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晚期重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其与患者cGVHD和复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MDC1和DC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以及MDC/PDC比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髓样树突状细胞2(MDC2)、PDC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移植后PDC比例于12月时达到正常(P=0.494),而PDC绝对值和其余各亚群比例及数量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MDC/PDC于移植后120天时已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602)。发生cGVHD患者移植后120天PDC比例高于未发生组;患者复发后MDC1比例及数值下降,而MDC2和PDC比例及数值略回升。结论:白血病患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DC比例、绝对数及MDC/PDC比率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率恢复较快;各亚群比例和数量在移植后9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和患者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树突状细胞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血病复发
下载PDF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DCs、mDC、p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9
7
作者 门翔 尚喜雨 党强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典型支...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3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 DC和m 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相比,其外周血DCs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DC数量及比例明显升高,m DCs/p DCs的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 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支气管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细胞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立民 张彦明 +2 位作者 陆沭华 孙雨梅 何广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2-715,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加入0、50、100、200mg/L的黄芪多糖共孵育,24小时后收集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5天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黄芪多糖显著提高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并且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P<0.05);黄芪多糖可促进pDC向DC的分化和成熟,并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够增强pDC的功能,并促进其向DC的分化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细胞树突状细胞 成熟
下载PDF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晓帆 耿爽 +2 位作者 胡轶 张卫明 王如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CA患者20例,CVA患者17例,对照组健康人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CA组与CVA组受试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 DC和m 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较健康对照组,p DC数量及比例的增高明显,m DCs/p DCs的比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 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支气管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细胞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孟鲁司特钠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mDCs和pDCs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陶钧宇 袁晓云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19-124,共6页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1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雾化及孟鲁斯特纳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1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雾化及孟鲁斯特纳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收集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及4周采集2组患儿外周血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四色分析法方法检测外周血mDCs和pDCs,并计算mDCs/pDCs的比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采用自制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估患儿日间和晚间咳嗽严重程度、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随访1年,记录2组患儿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2、3及4周,2组患儿外周血pDCs比例分别低于治疗前(P<0.05),mDCs/pDCs比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2和3周观察组患儿外周血pDCs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pDCs比例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第4周早、晚咳嗽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肺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病例无脱落,观察组复发率(5.45%)低于对照组(18.82%,P<0.05)。结论孟鲁斯特纳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可快速降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pDCs比例,提升mDCs/pDCs比值,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优化肺功能且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孟鲁司特钠 小儿咳喘灵颗粒 临床症 肺功能
下载PDF
Toll样受体7在抗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邓筠 沈南 王元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Toll样受体7(TLR7)是表达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涵体膜表面的跨膜信号传导受体,通过识别单链RNA,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同时通过诱导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分泌Ⅰ型干扰素(IFN-α)来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TLR7尤其在抗感染与自身免疫方面发挥重... Toll样受体7(TLR7)是表达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涵体膜表面的跨膜信号传导受体,通过识别单链RNA,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同时通过诱导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分泌Ⅰ型干扰素(IFN-α)来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TLR7尤其在抗感染与自身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深入研究TLR7及其信号通路的基础上,以其作为药物干预靶点,对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受体7 细胞树突状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文传递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Toll样受体9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莉 张连生 +2 位作者 柴晔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5-948,共4页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pg/ml,(89.13±21.48)pg/ml,(88.53±25.81)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pg/ml,(97.77±26.31)pg/ml,(103.08±26.42)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树突状细胞 地塞米松 TOLL受体9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红升 许娜 +4 位作者 孙竞 邓永键 江千里 余国攀 刘启发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2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索采用增强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策略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南方医院血液科确诊2例BPDCN... 目的探索采用增强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策略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南方医院血液科确诊2例BPDCN,例1患者以皮肤浸润起病,经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CDICD;6LCA+TdT CD;3BPDCN侵犯皮下及真皮层,移植前经联合化疗处于完全缓解;例2患者以骨髓浸润起病,先后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CDICD;6CD。南BDCA-1 BPDCN,移植前未缓解。接受以全身放疗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增强预处理a110—HSCT,供者均来源于同胞;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单倍体相合移植加用兔抗人类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移植后2个月开始快速减停免疫抑制剂,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或采用预防性DLI防治复发。结果移植后2例患者均获完全供者植入及完全缓解,其中例1处于持续缓解,+6个月行DLI诱发Iv度皮肤及肠道急性GVHD,经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后控制,+243天死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肺泡出血;例2患者+60天复发,经化疗联合DLI、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未缓解,+101天死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BPDCN以CD4CD56CD123 CD4;Tdr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浸润皮肤和(或)骨髓、临床进程呈高度侵袭为典型特征,增强预处理的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MRD监测指导DLI对早期BPDCN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但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增强预处理 微小残留病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原文传递
平喘方及拆方对哮喘模型小鼠pDC/cDC免疫失衡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亚尊 虞坚尔 +3 位作者 薛征 徐万超 张新光 明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49-2352,共4页
目的:研究平喘方及拆方对哮喘模型小鼠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与传统树突样细胞(c DC)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地米组、平喘方组、拆方1组、拆方2组,复制哮喘模型,分别给药干预7d、28d。HE... 目的:研究平喘方及拆方对哮喘模型小鼠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与传统树突样细胞(c DC)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地米组、平喘方组、拆方1组、拆方2组,复制哮喘模型,分别给药干预7d、28d。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肺组织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OX40配体(OX40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7d和28d,各给药组较模型组BALF中TSLP因子水平、OX40L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IDO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P<0.05),在给药7d,拆方1组较平喘方组TSLP因子水平升高(P<0.05),IDO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给药28d,拆方2组较平喘方组OX40L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平喘方及其拆方均具有调节哮喘模型小鼠p DC/c DC免疫失衡,治疗哮喘的作用。给药7d时平喘方及拆方2(平喘化痰方)作用更强;给药28d时平喘方及拆方1(平喘祛瘀方)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喘方 拆方 哮喘 细胞树突状细胞 传统树突细胞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吲哚胺2 3二氧化酶 OX40配体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成熟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立民 张彦明 +4 位作者 陆沭华 孙雨梅 赵广圣 张兴霞 崔红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23例AML...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23例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APS刺激pDC5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型、光镜观察p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pDC的超微结构;不同质量浓度APS(0、50、100、200μg/ml)处理24h后,ELISA检测pDC上清中IFN-α、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光镜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PS可使pDC的突起增多、变长,呈现成熟形态特征。APS可促进pDC的分化和成熟,使CD11c、CD80、CD86阳性率明显提高,并呈APS浓度依赖性(P<0.05)。APS还可浓度依赖性地上调pDC分泌IFN-α、TNF-α和IL-6(P<0.05)。结论:APS能够增强AML患者pDC的功能,并促进其分化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细胞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下载PDF
狼疮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肝肾阴虚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C含量及TLR7/TLR9/MyD88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梅姣 谢志军 +1 位作者 王大维 李海昌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169-1175,共7页
目的探讨狼疮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肝肾阴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取SLE活动期肝肾阴虚证患者及正常人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将SLE活动期肝肾阴虚证患者PBMC分为模型组、狼疮定组(狼疮定冻干粉2μg/μl)、狼... 目的探讨狼疮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肝肾阴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取SLE活动期肝肾阴虚证患者及正常人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将SLE活动期肝肾阴虚证患者PBMC分为模型组、狼疮定组(狼疮定冻干粉2μg/μl)、狼疮定+地塞米松组(狼疮定冻干粉2μg/μl+地塞米松注射液10μg/ml)、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注射液10μg/ml)。用药24h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与活动期SLE患者及各组PBMC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含量。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PBMC细胞Toll样受体7(TLR7)、Toll样受体9(TLR9)、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7、TLR9、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其上清中干扰素α(IFN-α)含量。结果与正常人比较,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PBMC中pDC含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狼疮定组pDC含量、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多,MyD88 mRNA及TLR7、TLR9蛋白表达、培养上清中IFN-α含量减少(P<0.05或P<0.01);狼疮定+地塞米松组TLR9、MyD88 mRNA及TLR9、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培养上清中IFN-α含量减少(P<0.05或P<0.01)。与地塞米松组比较,狼疮定组pDC含量增多,TLR7、MyD88 mRNA表达降低,培养上清中IFN-α含量降低;狼疮定+地塞米松组TLR7、TLR9、MyD88 mRNA表达及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培养上清中IFN-α含量均降低(P<0.01)。与狼疮定组比较,狼疮定+地塞米松组NF-κB p65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狼疮定及狼疮定联合地塞米松可能通过增多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pDC含量,抑制其PBMC的TLR7/TLR9/MyD88信号通路,进而抑制SLE病情进展,且狼疮定联合地塞米松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定 细胞树突状细胞 TOLL受体7 TOLL受体9 分化因子88
原文传递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恩彬 陈辉树 +5 位作者 张培红 李占琦 孙琦 杨晴英 方立环 孙福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BPDCN患者的组织标本(1例为淋巴结、骨髓活检,另1例为皮肤、淋巴结、骨髓活检)进行HE染色及常规EliVision免疫组化观察与分析。结果 2例均...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BPDCN患者的组织标本(1例为淋巴结、骨髓活检,另1例为皮肤、淋巴结、骨髓活检)进行HE染色及常规EliVision免疫组化观察与分析。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73岁和7岁。就诊时1例无症状、多发性皮肤病损,表面呈淡红色至紫红色的斑疹、丘疹、斑块、皮下结节;另1例无皮肤病损,以浅表淋巴结肿大就诊。组织学检查示1例侵犯淋巴结和骨髓;另1例侵犯皮肤、淋巴结和骨髓。镜下瘤细胞形态类似于淋巴母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4、CD56、CD43和CD123(+),CD117、MPO、CD68、PAX5、CD20和CD3(-)。结论 BPDCN是一种罕见类型高度侵袭性血液肿瘤,除侵犯皮肤外还侵犯骨髓和淋巴结。CD4、CD56、CD43和CD123(+),不表达系别特异性标记,应注意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病理学 免疫表型 骨髓活检
下载PDF
白芍总苷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晓玲 汪国生 +1 位作者 李向培 厉小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影响。方法收集新发pSS患者17例作为疾病组,每日予以TGP 1.8g治疗3个月,对照组1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疾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pDC及其表面CD3...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影响。方法收集新发pSS患者17例作为疾病组,每日予以TGP 1.8g治疗3个月,对照组1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疾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pDC及其表面CD32、CD86、CXCR4和Blys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α(IFN-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pSS患者唇腺pDC浸润。结果 1 pSS患者外周血pDC比例较对照组下降,pDC表达CXCR4比例较对照组增加,血浆IL-6、TNF-α、IFN-α水平较对照组上升,25例pSS患者唇腺中19例有pDC浸润;2 TGP治疗后,pSS患者外周血pDC比例较治疗前上升;pDC表达CXCR4、Blys比例较治疗前下降;TGP治疗后血沉下降;血浆IL-6、TNF-α水平治疗后下降。结论新发pSS患者较正常者外周血pDC比例降低,表达CXCR4增加,唇腺组织中有pDC浸润;TGP可能抑制pSS患者pDC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白芍总苷 细胞树突状细胞 TNF-Α IFN-Α IL-6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苏畅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3-151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髓系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影 张春蕾 +2 位作者 单亚维 陈旭东 王磊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方对不同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树突状细胞(DC)亚群抑制状态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SD大鼠制备空白及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采用HepG 2.2.15细胞株制备HBV病毒液。分为低病毒刺激(病...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方对不同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树突状细胞(DC)亚群抑制状态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SD大鼠制备空白及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采用HepG 2.2.15细胞株制备HBV病毒液。分为低病毒刺激(病毒浓度为1×10^(5)IU/孔)和高病毒刺激(病毒浓度为1×107IU/孔)实验。低病毒刺激实验每组设6个复孔,每孔细胞为1×10^(6),分为正常组一、低病毒组(病毒浓缩液1μl)、空白血清组一(病毒浓缩液1μl+10%空白血清200μl)、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组一(病毒浓缩液1μl+10%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200μl);高病毒刺激实验每组设6个复孔,每孔细胞为1×10^(6),分为正常组二、高病毒组(病毒浓缩液100μl)、空白血清组二(病毒浓缩液100μl+10%空白血清200μl)、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组二(病毒浓缩液100μl+10%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200μl)。两个实验均在干预12、24、36、48 h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亚群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含量。结果低病毒刺激实验中,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组一各时间mDC、pDC含量均高于同时间点空白血清组一、低病毒组(P<0.05);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组一mDC含量本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含量12 h、24 h时较本组36 h、48 h低(P<0.05)。高病毒刺激实验中,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组二各时间mDC、pDC含量均高于同时间点空白血清组二和高病毒组(P<0.05);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组二pDC含量12 h、24 h时较本组36 h、48 h低(P<0.05),mDC含量36 h时较12 h、24 h低,48 h时较12 h低(P<0.05)。不同载量HBV刺激12、24、36、48 h时,高病毒组及低病毒组mDC、pDC含量均随干预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高病毒组各时间mDC含量均低于同时间点低病毒组(P<0.05),pDC含量仅12 h时低于低病毒组(P<0.05)。结论 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可改善HBV对DC亚群的抑制,提高mDC、p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补肾健脾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