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振与类共振 被引量:8
1
作者 胡少伟 聂建国 陈淮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39,共3页
论证了共振和类共振的发生条件,用复变函数的围道积分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无论何种结构,在非规则荷载作用下都不会发生共振现象。
关键词 共振 共振 围道积分法 结构振动 振动理论
下载PDF
沉箱加桩复合基础地震响应简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钟锐 黄茂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9-1019,共11页
采用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推导解析方法对沉箱加桩复合基础的地震响应。首先,考虑复合基础与土的相互作用以及沉箱部分和群桩部分的连接,分析复合基础在简谐S波作用下的运动响应;然后,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系统建立"基础–柱–质点&qu... 采用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推导解析方法对沉箱加桩复合基础的地震响应。首先,考虑复合基础与土的相互作用以及沉箱部分和群桩部分的连接,分析复合基础在简谐S波作用下的运动响应;然后,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系统建立"基础–柱–质点"简化模型,并应用Fourier变换实现地震响应的频域求解;第三,应用DRM两阶段时程有限元方法对采用沉箱加桩复合基础的土–基础–结构系统地震响应进行计算,与本文简化方法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算例研究加桩对增强基础和结构抗震能力的效果,并得出加桩抗震的主要机制在于消除了沉箱基础的类共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沉箱加桩复合基础 上部结构 地震响应 动力Winkler模型 解析方法 共振
下载PDF
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中的放大效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康帅 楼梦麟 孔庆梅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6,共8页
在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中,当土层与结构的自振频率相接近时,可能会出现类共振,对此进行了土-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将试验结果与刚性地基情况进行对比,选取的指标包括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应变峰值。结果表明:考虑土-... 在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中,当土层与结构的自振频率相接近时,可能会出现类共振,对此进行了土-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将试验结果与刚性地基情况进行对比,选取的指标包括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应变峰值。结果表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后,加速度、层间位移和框架应变均较刚性地基时有大幅的增加,应变峰值比最大可达到7倍,加速度峰值比最大可达5倍多,而位移峰值比最大约3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土-结构 相互作用 共振 放大效应
下载PDF
超高层结构地震位移及剪力响应峰值时滞效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英民 刘烁宇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102,共10页
近年结构震害表明,超高层结构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出现了楼顶长时间大幅值晃动现象且时滞效应明显,其中大幅值晃动造成非结构构件破坏严重,现行设计方法对地震作用下超高层结构大变形的控制还有不足。因此,文中简要分析了结构响应峰值机... 近年结构震害表明,超高层结构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出现了楼顶长时间大幅值晃动现象且时滞效应明显,其中大幅值晃动造成非结构构件破坏严重,现行设计方法对地震作用下超高层结构大变形的控制还有不足。因此,文中简要分析了结构响应峰值机理,对长周期结构进行了近场及远场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研究了长周期结构响应峰值与地震波中和结构基本周期对应频率的脉冲族之间的相关性,讨论了结构弹塑性对超高层结构响应峰值时滞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层结构与地震波中对应频率的脉冲族产生类共振是引起结构大幅值晃动的主要原因,仅基于加速度反应谱拟合精度选出的地震波不能较好预测超高层结构的大变形;类共振出现在地震波衰减段时会引起时滞效应;结构弹塑性引起的刚度退化会影响结构响应峰值及其出现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结构 脉冲族 共振 弹塑性 时滞效应
原文传递
避震房屋工程设计原理剖析
5
作者 蒋松山 徐育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第1期62-65,共4页
避震房屋工程设计原理剖析蒋松山,徐育澄(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1序为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近年内,日本、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有人把隔振与阻尼消振技术应用到低层房屋工程上(图1),探索从现行的抗震设计转向避震设计的可行性... 避震房屋工程设计原理剖析蒋松山,徐育澄(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1序为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近年内,日本、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有人把隔振与阻尼消振技术应用到低层房屋工程上(图1),探索从现行的抗震设计转向避震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根据我国抗震规范,通过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原理 房屋工程 地震影响系数 隔震器 阻尼比 隔震效果 线性阻尼系数 自振周期 共振 特征周期
下载PDF
某高层住宅楼异常振动原因测试分析
6
作者 李宁 《低温建筑技术》 201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某高层住宅楼的水平长轴方向(东西向)存在明显异常振动。本文首先通过对房屋本身振动水平的测试,经与相关规范对比,得出房屋振动水平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结论。同时,在对房屋周边潜在振源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采用振动联合测试分析法,对... 某高层住宅楼的水平长轴方向(东西向)存在明显异常振动。本文首先通过对房屋本身振动水平的测试,经与相关规范对比,得出房屋振动水平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结论。同时,在对房屋周边潜在振源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采用振动联合测试分析法,对振动传播过程中振动输出、输入及受振对象分别进行振动测试分析,结合交通荷载与住宅楼振动水平及频率成分变化的因果关系,最终明确了导致房屋异常振动的振源主要为周边石材厂切割石料所用排锯,由于其工作频率与该住宅楼自振频率较接近,导致住宅楼产生类共振,从而造成其水平方向异常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住宅楼 振动 测试 石材厂 共振
下载PDF
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辛建雨 钟岱辉 +1 位作者 王雪峰 何子帅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443-446,共4页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不同主次框架刚度比下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为弯剪型;主次框架刚度比对巨型框架弹性地震反应有...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不同主次框架刚度比下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为弯剪型;主次框架刚度比对巨型框架弹性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结构的高阶频率对结构有一定影响,当与地震波卓越周期相近时可能会发生类共振现象。计算结果对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框架结构 ANSYS软件 共振现象 动力时程分析
原文传递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新型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颜桂云 薛潘荣 +2 位作者 罗水华 方艺文 叶建峰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451,共17页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包含丰富的低频成份,且在长持时的振动阶段的后期产生多个循环的脉冲,其可能对传统高层隔震结构产生类共振作用,导致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发生超限变形,上部结构倾覆失稳.提出弹性滑板支座、复位装置(LRB)与黏滞阻尼器组合...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包含丰富的低频成份,且在长持时的振动阶段的后期产生多个循环的脉冲,其可能对传统高层隔震结构产生类共振作用,导致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发生超限变形,上部结构倾覆失稳.提出弹性滑板支座、复位装置(LRB)与黏滞阻尼器组合而成的新型组合隔震系统,利用弹性滑板支座承担大的竖向荷载、复位装置(LRB)因不承担竖向荷载而获得更大的变形能力且起隔震层自复位作用、黏滞阻尼器对隔震层的过大变形进行控制.探讨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份,尤其是类谐和成份对传统基础隔震结构与新型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隔震层变形与结构塑性铰分布等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罕遇地震下传统铅芯橡胶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与楼层加速度相比抗震结构明显放大,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设防烈度下其隔震支座就已超限变形;新型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有效地控制地震动下上部结构地震响应放大效应与隔震支座的超限变形,减小了结构塑性损伤,保证了隔震体系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谐和地震动 共振效应 新型组合隔震 自复位能力 基础隔震 高层建筑 减震性能 隔震层限位
原文传递
地震动频谱特性及与隔震结构损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杜永峰 王亚龙 +2 位作者 李虎 方登甲 时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6-161,184,共7页
针对地震动频谱特性的描述方法及频谱特性与结构损伤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Fourier谱强度频率匹配度、结构振型频率影响系数和类共振放大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以基础隔震结构作为弹塑性时程分析模型,计算结构整体损伤指数;最后... 针对地震动频谱特性的描述方法及频谱特性与结构损伤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Fourier谱强度频率匹配度、结构振型频率影响系数和类共振放大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以基础隔震结构作为弹塑性时程分析模型,计算结构整体损伤指数;最后,分别从卓越频率、三大峰值频率和平均频率三个角度研究地震动频谱特性与结构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频谱特性对结构造成的损伤与结构各阶振型频率有关,且第一振型频率影响最大;Fourier谱强度频率匹配度越大,表明结构发生类共振的概率越大,造成隔震层和上部结构的损伤也越大;类共振放大系数反映频谱特性对结构造成损伤的程度,平均频率类共振放大系数与结构损伤的相关性最好,用平均频率能够较好地描述地震动的频谱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频率 振型频率 频谱特性 损伤指数 Fourier谱强度频率匹配度 共振放大系数
下载PDF
不同波长下氩原子高阶阈上电离的类共振增强结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品懿 贾欣燕 +1 位作者 樊代和 陈京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94-101,共8页
利用量子S-矩阵理论,借助一致近似方法,研究了波长分别为800,1300与2000 nm的强激光场下氩原子高阶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类共振增强结构.结果表明: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强激光场下,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中均会出现类共振增强结构,而出... 利用量子S-矩阵理论,借助一致近似方法,研究了波长分别为800,1300与2000 nm的强激光场下氩原子高阶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类共振增强结构.结果表明: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强激光场下,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中均会出现类共振增强结构,而出现的光强正好满足通道关闭条件,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类共振增强的通道关闭机理解释;发现随着激光波长和光强的增加,光电子能谱中类共振增强和抑制会交替出现,该原因可能是电子返回次数不同的"量子轨道"间的相干叠加,这可以解释实验观察到的长波长下出现的类共振增强能量范围展宽的现象.研究表明,在中红外波段的强激光场下,也会出现与近红外波段类似的type-I和type-II类共振增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激光场 阈上电离 共振增强
下载PDF
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响应问题的ANSYS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冬林 梁西文 辛建雨 《山西建筑》 2009年第5期71-72,共2页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不同主次框架刚度比下巨型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为弯剪型;主次框架刚度比对巨型框架弹性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结...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巨型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不同主次框架刚度比下巨型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曲线为弯剪型;主次框架刚度比对巨型框架弹性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结构的高阶振型对结构反应有一定影响,当与地震波卓越周期相近时可能发生类共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框架结构 ANSYS软件 共振现象 动力时程分析
下载PDF
He原子高阶阈上电离的空间类共振增强结构
12
作者 周又洋 王怡昕 +1 位作者 胡梦竹 贾欣燕 《量子光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6,共8页
利用量子S-矩阵理论,研究了光电子末动量沿着强激光场的极化方向,以及与场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He原子高阶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类共振增强结构。研究发现:光电子末动量不论是沿着场的极化方向还是与场的极化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均会出... 利用量子S-矩阵理论,研究了光电子末动量沿着强激光场的极化方向,以及与场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He原子高阶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的类共振增强结构。研究发现:光电子末动量不论是沿着场的极化方向还是与场的极化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均会出现类共振增强结构,且该结构出现的光强满足通道关闭(channel closing,CC)条件,从而证实了空间类共振增强结构的通道关闭机制。同时,结果表明在光强一定时,随着光电子出射角度的不断增加,类共振增强结构会逐渐向低能量方向移动;而当光电子出射角度不变时,随着光强的不断增加,类共振增强和抑制现象会交替出现在光电子能谱中,造成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返回次数不同的量子轨道之间的相干叠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光电子末动量与场的极化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时,也会出现类似于沿着场方向的type-Ⅰ和type-Ⅱ两种类共振增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激光场 阈上电离 共振增强
原文传递
高次谐波类共振增强的玻姆力学诠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赖炫扬 黄祎祎 +1 位作者 余少刚 柳晓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0-948,共9页
实验研究发现,高次谐波强度会随驱动光强度增大先急剧增强、而后减弱,这种对激光强度高度敏感的现象被称为高次谐波类共振增强.然而,人们对该现象的产生机制尚存在争议,其原因是现有物理解释所依赖的理论方法存在一些不足.玻姆力学是量... 实验研究发现,高次谐波强度会随驱动光强度增大先急剧增强、而后减弱,这种对激光强度高度敏感的现象被称为高次谐波类共振增强.然而,人们对该现象的产生机制尚存在争议,其原因是现有物理解释所依赖的理论方法存在一些不足.玻姆力学是量子力学的一个版本,具有物理图像清晰、计算准确等特点,可以部分克服现有理论方法不足.本文利用玻姆力学研究高次谐波类共振增强,发现仅用一条玻姆轨道即可很好地重现高次谐波谱中的类共振增强结构.对该玻姆轨道的动力学分析表明,此增强结构来源于量子势引起的电子轨道奇异振荡行为.进一步结合电子波函数分析发现,此行为与强激光场中原子共振激发紧密相关.本研究深化了对高次谐波类共振增强现象的理解,有助于利用类共振增强提升谐波转化效率,获得高强度的阿秒光脉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次谐波 共振增强 玻姆力学 玻姆轨道 量子势
原文传递
^(16)O+^(24)Mg反应全熔合激发函数的类共振结构
14
作者 刘国兴 郑纪文 +9 位作者 陈克良 玉素芳 白兴平 郑平子 张焕乔 许谨诚 刘祖华 阮明 吕俊 徐侃 《核物理动态》 CSCD 1995年第1期20-23,3,共5页
本工作用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系统,入射能量步长为1.0MeV,测量了55~90MeV^(16)O+^(24)Mg反应全熔合激发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这个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不是平滑的,存在着宽结构.峰位在E_CM=3... 本工作用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系统,入射能量步长为1.0MeV,测量了55~90MeV^(16)O+^(24)Mg反应全熔合激发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这个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不是平滑的,存在着宽结构.峰位在E_CM=34.2、37.8、40.6、43.8和46.6MeV.当E_CM>48MeV时,激发函数的结构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熔合 共振结构 激发函数 重离子 反应
原文传递
盛京金融广场项目T2塔楼超高层结构分析
15
作者 梁峰 胜利 +3 位作者 许世戎 杨春晖 吴一红 张叙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66,79,共6页
盛京金融广场项目T2塔楼主体结构高度为298.89m,采用框架-核心筒组合结构体系。结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了核心筒内墙不均匀布置、均匀布置,环向桁架方案、有限刚度加强层方案对比。结构弹塑性性能分析表明,结构设计时应重视框架二道防线... 盛京金融广场项目T2塔楼主体结构高度为298.89m,采用框架-核心筒组合结构体系。结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了核心筒内墙不均匀布置、均匀布置,环向桁架方案、有限刚度加强层方案对比。结构弹塑性性能分析表明,结构设计时应重视框架二道防线作用、地震作用下的类共振反应等。本工程方钢管混凝土柱根据最新试验进展、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设计,采取了高于规范要求的安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金融广场 框架-核心筒 有限刚度加强层 地震作用共振 弹塑性分析 方钢管混凝土柱
原文传递
横电波激励下亚波长一维金属光栅的异常透射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亚伟 刘明礼 +2 位作者 刘仁杰 雷海娜 邓晓斌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30-4035,共6页
针对一维亚波长金属光栅异常透射现象实现的问题,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横电波(TE波)激励带电介质的亚波长一维金属光栅的光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TE波的透射率与电介质折射率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TE波在所研究的模型下具有异常透... 针对一维亚波长金属光栅异常透射现象实现的问题,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横电波(TE波)激励带电介质的亚波长一维金属光栅的光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TE波的透射率与电介质折射率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TE波在所研究的模型下具有异常透射现象.基于导模共振理论建立了类导模共振理论,并应用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TE波在所研究模型下的异常透射现象,确定类导模共振是TE波产生异常透射性的主要原因.应用所建立的理论解决了传统透射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类导模共振理论揭示了异常透射现象的物理本质,为进一步研究异常透射性的物理本质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光栅 横电波 异常透射 导模共振
原文传递
吸收增强的光栅型金属-半导体-金属光电探测器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7
作者 乔静 谢生 +2 位作者 毛陆虹 丛佳 董威锋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3-368,共6页
针对可见光通信对硅基光电探测器高响应度的要求,本文利用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异常光学透射现象,提出一种增强与硅基CMOS工艺兼容的金属-半导体-金属光电探测器吸收的方法。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详细分析了光栅周期、光栅高度和狭缝宽度对... 针对可见光通信对硅基光电探测器高响应度的要求,本文利用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异常光学透射现象,提出一种增强与硅基CMOS工艺兼容的金属-半导体-金属光电探测器吸收的方法。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详细分析了光栅周期、光栅高度和狭缝宽度对探测器吸收性能的影响,证明了类法布里-珀罗共振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吸收增强的物理起源。对于波长615 nm的红光通信而言,探测器金属光栅的最佳周期、最佳高度和最佳狭缝宽度分别为580,91,360 nm。与没有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的探测器相比,本文设计的探测器吸收系数提高了32%。本文研究的MSM探测器结构与CMOS工艺完全兼容,有望在可见光通信芯片中得到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光电探测器 亚波长金属光栅 吸收增强 法布里-珀罗共振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下载PDF
金属光栅覆盖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结构的透射增强效应
18
作者 关建飞 俞潇 +2 位作者 丁冠天 陈陶 陆云清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8-296,共9页
为了采用易于直接激发的塔姆等离激元(Tamm plasmon polaritons,TPPs)实现透射增强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由一维金属光栅覆盖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构成的层状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入射光波在DBR-金属... 为了采用易于直接激发的塔姆等离激元(Tamm plasmon polaritons,TPPs)实现透射增强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由一维金属光栅覆盖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构成的层状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入射光波在DBR-金属交界面上激发TPPs并产生能量高度局域的物理过程.研究表明入射TM光波在金属-DBR交界面上激发的TPPs可以有效地激发金属狭缝内的SPPs模式,当SPPs模式在狭缝内满足类FP谐振的条件就可以使入射光波在该结构中的产生透射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狭缝宽度及其占空比对透射谱峰的定量影响.结果显示:周期确定时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大,峰值透射率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宽度确定时随着占空比的增大,峰值透射率会呈现单调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透射峰中心波长呈现近似线性蓝移趋势,这为灵活调节异常透射的中心波长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异常透射 金属光栅 塔姆等离激元 法布里-珀罗共振
下载PDF
基于TPPs-SPPs混合模式的激发以增强单纳米缝异常透射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云清 成心怡 +2 位作者 许敏 许吉 王瑾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13-122,共10页
单纳米金属缝结构,由于其结构紧凑、易于集成、耦合效率高,常常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的纳米结构器件中用于构建光源.但是,单纳米缝的低透射率一直是该结构向实际应用转化中的问题;实际上,如何有效... 单纳米金属缝结构,由于其结构紧凑、易于集成、耦合效率高,常常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的纳米结构器件中用于构建光源.但是,单纳米缝的低透射率一直是该结构向实际应用转化中的问题;实际上,如何有效地增强其透射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增强单纳米缝异常透射的方法和结构,该结构由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和金属银薄膜纳米缝构成.当TM偏振光由DBR侧入射至DBR-银纳米缝结构时,DBR-银膜界面上的塔姆激元(Tamm plasmon polaritons,TPPs)和纳米缝中的SPPs能够同时被有效激发,并相互耦合形成TPPs-SPPs混合模式,当TPPs与SPPs满足波矢匹配条件时,利用TPPs的局域场增强效应可显著提高SPPs的激发效率,结合纳米缝中的类法布里-珀罗腔共振效应,最终可实现对单纳米缝异常透射率的有效增强.本文利用传输矩阵法和有限元算法分析了DBR-银纳米缝结构上单纳米缝的透射特性.经过参数优化,在银膜厚度为100 nm、纳米缝宽为11 nm时,DBR-银纳米缝结构的最大透射率为0.166,相对于TiO_2银纳米缝结构(无DBR)的透射率(0.01),提高了16倍.该研究从基本物理机理出发,实现了对单纳米缝异常透射的增强,研究结果在纳米光子学、近场光学成像与探测、极化激元激光器等相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透射 塔姆激元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法布里-珀罗腔共振
下载PDF
生物液膜振荡器中的振动共振
20
作者 董涛 李军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0-46,共7页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生物液膜振荡器在高、低两种不同频率信号作用下的振动共振现象.结果表明:体系线性响应随高频信号振幅的变化发生了多重振动共振,且低频信号的频率越低,系统的多重振动共振强度越大.体系线性响应随高频信号频...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生物液膜振荡器在高、低两种不同频率信号作用下的振动共振现象.结果表明:体系线性响应随高频信号振幅的变化发生了多重振动共振,且低频信号的频率越低,系统的多重振动共振强度越大.体系线性响应随高频信号频率的变化可以发生高频频率依赖的多重振动共振,体系对大振幅低频信号的放大程度要比小振幅低频信号大;低频信号频率越低,系统的高频频率依赖的多重振动共振强度越大.通过负反馈机制可以有效调节体系多重振动共振峰的个数和高频频率依赖的多重振动共振的强度.当低频信号的频率等于高频信号的频率时,体系可以发生类频率共振强化的振动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液膜振荡器 振动共振 反馈控制 频率共振强化的振动共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