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
J·希利斯·米勒
国荣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515
|
|
2
|
重复 |
殷企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2
|
|
3
|
法经济学的展望与未来 |
道格拉斯·G·贝尔德
吴晓露
史晋川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2
|
|
4
|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关于解构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访谈——对话 |
J.希利斯·米勒
金惠敏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7
|
|
5
|
我的七张画 |
陈丹青
|
《美术研究》
|
1981 |
28
|
|
6
|
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
申丹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2
|
|
7
|
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 |
殷企平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8
|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 |
朱立元
|
《中国文学批评》
|
2016 |
15
|
|
9
|
音乐的电影与电影的音乐——阿伦·米勒访谈 |
张爱华
赵斌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5
|
|
10
|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 |
马大康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11
|
试谈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理论 |
肖锦龙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12
|
米勒论文学理论的翻译 |
宁一中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13
|
隐喻思维与语言 |
崔松鸽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14
|
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读《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
陈潭
罗晓俊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0 |
9
|
|
15
|
二十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Ⅰ) |
孙晓敏
张厚粲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16
|
布氏情节主线概念和后现代派对他的批判 |
克劳斯.德特勒夫.米勒
任卫东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8
|
|
17
|
(二)“耶鲁四人帮”之一:希利斯·米勒 |
王逢振
|
《外国文学》
|
1987 |
6
|
|
18
|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文学?——关于米勒近期的“文学研究”观念 |
赖大仁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9
|
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重复模式 |
许燕
|
《理论与创作》
|
2000 |
7
|
|
20
|
共同体的美学再现——米勒《小说中的共同体》简评 |
周敏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