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8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被引量:515
1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国荣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本文从德里达的名作《明信片》谈起 ,依次论述了印刷技术以及电影、电视、电话和国际互联网这些电信技术对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写作的影响。自认为“研究了一辈子文学”的米勒教授坚持认为 ,“文学研究从来就没有正当时的时... 本文从德里达的名作《明信片》谈起 ,依次论述了印刷技术以及电影、电视、电话和国际互联网这些电信技术对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写作的影响。自认为“研究了一辈子文学”的米勒教授坚持认为 ,“文学研究从来就没有正当时的时候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至情 米勒 精神分析学 情书 子文 德里达 存在 哲学 全球化时代
原文传递
重复 被引量:32
2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重复 西方文艺理论 弗洛伊德 德鲁兹 米勒 怪异 互文性 小说 类象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法经济学的展望与未来 被引量:32
3
作者 道格拉斯·G·贝尔德 吴晓露 史晋川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3-89,共7页
回顾历史,法经济学的许多研究都可追溯至芝加哥大学,尤其是阿伦·达雷克特(Aaron Di-rector)和爱德华·莱维(Edward Levi)当年令人称道的合作。阿伦·迪雷达克托和爱德华·莱维共同开设了反托拉斯课程,试图将传统的法... 回顾历史,法经济学的许多研究都可追溯至芝加哥大学,尤其是阿伦·达雷克特(Aaron Di-rector)和爱德华·莱维(Edward Levi)当年令人称道的合作。阿伦·迪雷达克托和爱德华·莱维共同开设了反托拉斯课程,试图将传统的法律研究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开启了法经济学研究之先河。本文是五位著名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爱泼斯坦、贝克尔、米勒、科斯、波斯纳关于法经济学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经济学 展望 爱泼斯坦 贝克尔 米勒 科斯 波斯纳 成本收益分析
下载PDF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关于解构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访谈——对话 被引量:27
4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金惠敏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6-142,共7页
解构主义堪称当今最具国际性的学术文化话题。但不可否认的另一方面是它也遭到了最坚决的抵制和最猛烈的抨击 ,例如对“新结构主义”深有研究的ManfredFrank教授曾颇有代表性地说 :“我对后现代主义岂止是怀疑 ,简直是不能忍受。”作为... 解构主义堪称当今最具国际性的学术文化话题。但不可否认的另一方面是它也遭到了最坚决的抵制和最猛烈的抨击 ,例如对“新结构主义”深有研究的ManfredFrank教授曾颇有代表性地说 :“我对后现代主义岂止是怀疑 ,简直是不能忍受。”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三巨头之一的米勒在此对解构主义的辩解应当具有一定的经典性 ,或许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误解。他把解构论称之为“修辞性阅读” ,即一种探询文学语言的别异性或另类性的方法。如此而言 ,相对于任何一种取向的文学研究如当前正走红着的文化研究 ,解构主义就永远是不可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批评 文化研究 米勒 修辞性 文学语言 文学研究 经典性 阅读 解构论 误解
原文传递
我的七张画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丹青 《美术研究》 1981年第1期49-53,共5页
我去西藏一共半年,《母与子》等六幅画是在拉萨完成的,回北京画了《牧羊人》。画已经展出了,不少人对我这样画法不太理解,我是这样想的:时风讲究创新,讲究民族化、现代化。搞的人一多,我反倒不想凑热闹。对自己要有个估量和了解,找到自... 我去西藏一共半年,《母与子》等六幅画是在拉萨完成的,回北京画了《牧羊人》。画已经展出了,不少人对我这样画法不太理解,我是这样想的:时风讲究创新,讲究民族化、现代化。搞的人一多,我反倒不想凑热闹。对自己要有个估量和了解,找到自己的素质和偏爱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长处。我学国循规蹈矩,天性缺乏浪漫的气质。我的敏锐只在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我喜欢普通的细节,我内心充满往日在底层的种种印象,离开这些印象,我就缺乏想象。我偏爱这么几位画家:伦勃朗、柯罗、米勒、普拉斯托夫(我发现,一个画家的风格无论怎样独特,总和他偏爱的几个前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勃朗 生活中 时风 名字 现代化 西藏 米勒 底层 作品 毕业创作
原文传递
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被引量:22
6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13,共9页
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 ,J .希利斯·米勒以“线条意象”为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是对欧洲解构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补充。本文系统评介了米勒颇具新意和启迪价值的“线条意象”。就叙事线条的开头和结尾而言 ,本文认为米勒的解构... 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 ,J .希利斯·米勒以“线条意象”为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是对欧洲解构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补充。本文系统评介了米勒颇具新意和启迪价值的“线条意象”。就叙事线条的开头和结尾而言 ,本文认为米勒的解构主义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超出文本疆界的宏观观察角度 ,而结构主义的观点则是以文本疆界为基础的微观观察角度。这两种角度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叙事线条的中部而言 ,本文认为米勒形象化的解构主义理论也仅仅构成一种特定的视角 ,与其它视角互为补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 米勒 意象 美国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理论 观察角度 理论与实践 结构主义 合理性 形象化 叙事 疆界 文本 视角 成一
原文传递
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 被引量:11
7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米勒开启了爱略特研究的新领域,但是由于他对《米德尔马契》中互文性的理解略嫌狭隘,因此未能对多萝西娅的选择背后的丰富含义作出本应更为充分的诠释。多萝西娅和威尔的结合是对卡莱尔所批判的“旧福音”的摈弃,是对卡莱尔所提倡的“... 米勒开启了爱略特研究的新领域,但是由于他对《米德尔马契》中互文性的理解略嫌狭隘,因此未能对多萝西娅的选择背后的丰富含义作出本应更为充分的诠释。多萝西娅和威尔的结合是对卡莱尔所批判的“旧福音”的摈弃,是对卡莱尔所提倡的“新福音”的拥抱。米勒所分析的诸多神话原型充其量只能说明多萝西娅或威尔的部分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只有通过卡莱尔笔下世界与《米德尔马契》之间的互文关系,我们才能瞥见多萝西娅所作选择的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德尔马契》 爱略特 多萝西娅 米勒 小说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立元 《中国文学批评》 2016年第1期34-48,125,共16页
耶鲁解构学派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提出了在电信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学终结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实际上,米勒所谓&q... 耶鲁解构学派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提出了在电信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学终结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实际上,米勒所谓"终结"了的"文学"主要是指印刷时代的独特产物,具有一系列历史和技术条件,它在新的电信时代中必然发生新变和转型,作为学科的文学研究也会随之改变。同时,米勒仍然坚持和尊重文学作品特有的"施为"和"修辞"特性,并将此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米勒并不是真正宣判文学的"死亡"。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中国旅行,即它的被理解和被误读,有着当代中国特殊的文化学术语境,体现了新世纪开端中国学界在图像与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研究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对文学和文艺学学科未来发展、转型和边界等问题的核心关切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文学终结论 中国之旅
原文传递
音乐的电影与电影的音乐——阿伦·米勒访谈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爱华 赵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0-46,共7页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莫扎特 毛泽东 影片 音乐 米勒 阿伦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大康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7-23,共7页
21世纪刚刚拉开帷幕,米勒就给中国读者带来不祥的声音:文学终结了。他重复着德里达的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并言之凿凿地加以论证... 21世纪刚刚拉开帷幕,米勒就给中国读者带来不祥的声音:文学终结了。他重复着德里达的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并言之凿凿地加以论证。米勒耸人听闻的话语,对仍陶醉于节庆氛围中的人们来说,似乎是杞人忧天、痴人说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文化生态 电子媒介 中国读者 电信技术 政治影响 德里达 米勒
原文传递
试谈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理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锦龙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5,共7页
解构理论在中国已“旅行”了20多年。提起它人们虽然都能说几句,但总的看来,大部分人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米勒是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通过细致地考察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理论从一个侧面对解构理论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 米勒 小说理论 重复 叙事线条 解构批评
原文传递
米勒论文学理论的翻译 被引量:9
12
作者 宁一中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米勒 路得记 论文学 《圣经》 语言 以色列人 言语行为 文化变形 起源国
下载PDF
隐喻思维与语言 被引量:8
13
作者 崔松鸽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隐喻思维 认知语言学 语言现象 修辞学 写作技巧 艾略特 本质 诗人 米勒 本性
下载PDF
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读《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潭 罗晓俊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公共行政研究的每一次理论革新都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推动。19世纪末,由城市化。
关键词 后现代公共行政 米勒 情境 意向性 社群主义 共同体主义 公民共同体 结构化理论 公共能量场 福克斯 宪政主义 话语理论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Ⅰ)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晓敏 张厚粲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3-345,共3页
关键词 心理学家 20世纪 皮亚杰 班都拉 罗杰斯 斯坎特 马斯洛 华生 米勒
下载PDF
布氏情节主线概念和后现代派对他的批判 被引量:8
16
作者 克劳斯.德特勒夫.米勒 任卫东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5-43,共9页
布莱希特固守住情节主线作为组织戏剧进程的原则,海纳·米勒则把那种“整晚只能看到唯—一个情节发展”的剧作称为无聊。他认为,在通往后现代的路上,只有通过弑父,即对布氏的反叛,才能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真实的戏剧。
关键词 布莱希特 亚里士多德 后现代派 戏剧思维 处理方法 小工具 情节发展 安提戈涅 叙事剧 米勒
原文传递
(二)“耶鲁四人帮”之一:希利斯·米勒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逢振 《外国文学》 1987年第11期80-84,94,共6页
七十年代后半期,耶鲁大学出现了一批影响广泛的批评家,他们有时被称作“阐释的秘密团体”,有时被称作“耶鲁批评家”或“耶鲁批评学派”,有时被简单地称作“激进分子”,有时还被戏谑地称作“耶鲁四人帮”。这批批评家从不同方面研究并... 七十年代后半期,耶鲁大学出现了一批影响广泛的批评家,他们有时被称作“阐释的秘密团体”,有时被称作“耶鲁批评家”或“耶鲁批评学派”,有时被简单地称作“激进分子”,有时还被戏谑地称作“耶鲁四人帮”。这批批评家从不同方面研究并倡导后结构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后结构主义 七十年 美国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 耶鲁大学 语言 文学作品 社会现实 亚当
原文传递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文学?——关于米勒近期的“文学研究”观念 被引量:4
18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72,共8页
希利斯·米勒多年前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终结” ,然而近一时期他却仍在不断谈论文学研究问题 ,阐发了一些与以往似乎不同的文学理念。他一方面调整理论姿态 ,对新形态文学及新的文学研究走向尽可能给予宽容而积极的理解 ;另... 希利斯·米勒多年前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终结” ,然而近一时期他却仍在不断谈论文学研究问题 ,阐发了一些与以往似乎不同的文学理念。他一方面调整理论姿态 ,对新形态文学及新的文学研究走向尽可能给予宽容而积极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坚守其以“修辞性阅读”为基础、以“文学性”为旨归的文学研究理念。与此同时 ,他又试图将传统意义的文学研究与当今的文化研究相沟通 ,一方面将“阅读”概念扩展到一切符号文本研究 ;另一方面将社会功能、政治、意识形态、主体性等引入既有的文学研究方式 ,显示出执著的信念、清醒的意识、开放与变通的态度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文学理论 意识形态 修辞性阅读 解构主义
下载PDF
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重复模式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燕 《理论与创作》 2000年第6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恐怖小说 重复 爱伦·坡 当代 批评家 米勒 作品 相同 语词 修辞
下载PDF
共同体的美学再现——米勒《小说中的共同体》简评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敏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伦理关注贯穿了米勒的文学批评生涯,他诸多精彩的文本分析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动机。对米勒来说,文学的修辞性阅读绝不是阅读的根本目标,文学研究的伦理责任才是文学行为的目的所在。《小说中的共同体》就是这样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 伦理关注贯穿了米勒的文学批评生涯,他诸多精彩的文本分析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动机。对米勒来说,文学的修辞性阅读绝不是阅读的根本目标,文学研究的伦理责任才是文学行为的目的所在。《小说中的共同体》就是这样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评实例。论著聚焦六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米勒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并分析它们对共同体的再现,读者能够以不同对方式看待自己的共同体,并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本文结合米勒另一部以共同体为主题的论著《共同体的燃烧》,评析了米勒的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所涉文学作品中对共同体的美学再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共同体 南希 德里达 美学再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