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乳酸菌强化接种发酵辣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韩江雪 丁筑红 +1 位作者 李仲军 黄卫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9-183,共5页
为更好地了解强化接种发酵对辣椒的风味特征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4株乳酸菌强化接种发酵辣椒风味成分。结果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0类191种。不同菌种发酵样品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异,发酵乳杆菌共检出挥... 为更好地了解强化接种发酵对辣椒的风味特征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4株乳酸菌强化接种发酵辣椒风味成分。结果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0类191种。不同菌种发酵样品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异,发酵乳杆菌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15类76种,乳链球菌共检出8类20种,植物乳杆菌共检出13类84种,乳酸片球菌共检出11类73种。经主成分分析方法统计显示,发酵乳杆菌的风味物质综合评分为11.28分、乳酸片球菌为3.65分,植物乳杆菌为-0.08分,乳酸链球菌为-11.30分,自然发酵为-3.56分。风味物质综合排名为:发酵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植物乳杆菌>自然发酵>乳链球菌,发酵乳杆菌、乳酸片球菌以及植物乳杆菌强化发酵较自然发酵辣椒风味品质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辣椒 萃取-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与电子鼻技术分析发酵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婷 田佳乐 +4 位作者 刘洋 李嘉雯 乔少婷 丹彤 孙天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3-241,共9页
为筛选风味优良的发酵剂菌株。该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具有良好风味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嗜热链球菌为实验菌株,进行复配发酵,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 为筛选风味优良的发酵剂菌株。该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具有良好风味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嗜热链球菌为实验菌株,进行复配发酵,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等方法对复配发酵乳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对照菌株JD和6组复配发酵乳中共检测出11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有酸类化合物(17种)、醛类化合物(11种)、酮类化合物(17种)、醇类化合物(15种)、酯类化合物(11种)、烷烃类(30种)、含氮化合物(15种)。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结果表明发酵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OAV≥1)有6种,包括3-甲基丁醛、苯甲醛、正壬醛、双乙酰、乙偶姻和2-壬酮。而其他化合物,如辛酸、乙醛、3-羟基丁醛、庚醛、癸醛和2-庚酮等对发酵乳的整体风味起修饰作用(0. 1≤OAV <1)。其中,这些关键性风味物质在样品中浓度较高,赋予发酵乳优良风味。主成分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A6复配组有良好产香特性,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风味和酸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含氮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等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 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结合ROAV分析评价不同加工方式下皱椒辣椒粉风味品质 被引量:25
3
作者 杜勃峰 丁筑红 +2 位作者 李达 陈思奇 肖仕芸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80,共5页
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不同加工方式下皱椒辣椒粉的香气组成。综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不同加工方式下皱椒辣椒粉的香气组成。综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皱椒辣椒粉关键性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3种加工方式下的皱椒辣椒粉共检出7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直接粉碎鉴定出42种,传统炒制鉴定出37种,电热焙烤鉴定出44种。ROAV值结果表明:壬醛、苯乙醛、己酸己酯、戊酸乙酯、愈创木酚这些物质为几种皱椒辣椒粉共有且ROAV>1,是皱椒辣椒粉的重要风味物质。对8类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香气综合评分得出电热焙烤组得分最高,其次是传统炒制组和直接粉碎组,表明电热焙烤能有效提升皱椒辣椒粉的风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椒 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 ROAV
下载PDF
致死方式对草鱼肉挥发性成分和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刁玉段 张晶晶 +3 位作者 史珊珊 施文正 汪之和 王锡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64-70,共7页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急杀致死、去鳃致死、低温致死和空气窒息致死等对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致死方式对草鱼肉中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急杀致死草鱼红肉中脂肪氧合酶(lipoxy...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急杀致死、去鳃致死、低温致死和空气窒息致死等对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致死方式对草鱼肉中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急杀致死草鱼红肉中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的活性最高为4 500 U/mL。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4种致死方式条件下草鱼红肉可以区分,但腹肉和背肉不能区分。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红肉、背肉和腹肉中分别确定出31、18 种和31 种挥发性成分,羰基化合物和醇类相对含量分别达到65.31%、76.22%和65.21%;去鳃致死红肉、背肉和腹肉中分别确定出27、27种和32种挥发性成分,羰基化合物和醇类相对含量分别达到65.00%、79.32%和90.30%;低温致死红肉、背肉和腹肉中分别确定出34、29种和29种挥发性成分羰基化合物和醇类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0.09%、70.53%和69.24%;空气窒息致死红肉、背肉和腹肉中分别确定出27、20种和20种挥发性成分,羰基化合物和醇类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8.04%、75.99%和71.27%。不同致死方式对草鱼鱼肉中LOX活性和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电子鼻 萃取-相色谱-质谱 脂肪氧合酶
下载PDF
不同产地传统鱼露风味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江津津 严静 +4 位作者 郑玉玺 欧爱芬 任芳 陈庆 陈烽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6-214,共9页
为研究不同产地鱼露的风味特色,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为研究不同产地鱼露的风味特色,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氨基酸分析仪以及感官量化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analysis,QDA)等现代风味分析技术对5种不同产地鱼露(汕头鱼露、东莞鱼露、福建鱼露、泰国鱼露、越南鱼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CIMS和电子鼻都能较好识别不同产地样品间的挥发性风味差异,结合QDA发现,泰国鱼露、越南鱼露和汕头鱼露有相似的整体挥发性风味,其他2种则差异较大。GC-IMS共鉴定出37种特征风味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酸类及含硫化合物等,HS-SPME-GC-MS共鉴定出4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挥发性酸在汕头鱼露和越南鱼露中占比为78.13%和42.92%。含氮化合物在越南鱼露中占比较大。醇类在福建鱼露中含量最高,在越南鱼露中含量最低。泰国鱼露中含量较多的是芳香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吡嗪类和呋喃类)和酯类在越南鱼露中含量最高,是特征风味物。汕头鱼露的含硫化合物含量相对最高,是特征风味化合物,包括甲基硫化物和3-甲硫基丙醛。氨基酸是挥发性风味物的前体,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排序为越南鱼露>汕头鱼露>泰国鱼露>福建鱼露>东莞鱼露,但东莞鱼露中的呈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其中谷氨酸占到93.35%。泰国鱼露的甜味氨基酸占比最高。汕头鱼露中的含硫氨基酸和牛磺酸含量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挥发性特征风味物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露 特征风味 离子迁移谱 萃取-相色谱-质谱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鱼肉加工过程特征气味物质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雷乙 陈竟豪 +4 位作者 涂金金 董宇 苏晗 柳嘉雯 卢旭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01-210,共10页
鱼肉制品美味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目前我国鱼肉原料及加工制品种类众多,其风味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多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等技术研究此加工过程的特征气味物质成分变化.不同的加工方式对鱼肉中的特征气味物质具有不同影... 鱼肉制品美味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目前我国鱼肉原料及加工制品种类众多,其风味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多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等技术研究此加工过程的特征气味物质成分变化.不同的加工方式对鱼肉中的特征气味物质具有不同影响,该文章综述多种淡水鱼和海水鱼挥发性风味及其特征气味物质,同时从热加工、发酵、腌制等不同加工方法的角度探讨其对同一或不同种鱼类风味形成的研究,另外比较分析了多种鱼肉加工前后的特征气味物质变化,进而为引导风味优良的鱼肉制品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 鱼肉制品 萃取-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加工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比分析湘菜类地沟油与市售植物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小凤 王超 +3 位作者 汪勇 黄晓兰 林晓珊 吴惠勤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2-248,265,共8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广州市大型湘菜饭店下水道隔油池中的41种地沟油样品和25种市售植物油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地沟油中已确定的挥发性成分113种,植物油中确定的挥发性成分71...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广州市大型湘菜饭店下水道隔油池中的41种地沟油样品和25种市售植物油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地沟油中已确定的挥发性成分113种,植物油中确定的挥发性成分71种。地沟油中醛类与烯烃类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而植物油中醛类与其它类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地沟油中酸类物质百分含量最大,而植物油中只含微量的酸类物质;地沟油中含有醚类与芳香类物质,而植物油中未检出;烯烃类中地沟油普遍含有柠檬烯,而植物油中未检出;另外,其它类中地沟油普遍含有大蒜素,而植物油中未检出。因此,可以选择大量酸类、醚类、芳香类、柠檬烯及大蒜素作为湘菜类地沟油的判定成分,为鉴别地沟油与植物油掺假等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相色谱-质谱 湘菜 市售植物油 地沟油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低值虾发酵制备传统虾酱风味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帅 杨锡洪 +2 位作者 解万翠 吉宏武 刘书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为研究虾酱的工艺、营养及风味特色,探讨中国传统发酵调味料的产业化。以低值虾为原料,模拟传统虾酱工艺,在恒温40℃条件下自然发酵42 d。然后与市售产品(S1、S2)相对照,检测了产品发酵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挥... 为研究虾酱的工艺、营养及风味特色,探讨中国传统发酵调味料的产业化。以低值虾为原料,模拟传统虾酱工艺,在恒温40℃条件下自然发酵42 d。然后与市售产品(S1、S2)相对照,检测了产品发酵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变化,同时以感官品评结合电子鼻对风味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从发酵开始到结束由2 590 mg/100 m L增加到7 826 mg/100 m L;鉴定了3种虾酱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自制虾酱53种、S1 62种、S2 62种。发酵过程中醛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由0.62%、1.73%增加到了10.92%、8.48%,胺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则分别由77.4%、12.3%降低到了13.35%、6.75%,增加及下降均较显著(P<0.05);电子鼻检测发现自制虾酱与S2相似度最高,这与感官品评的结果一致。感官评价结合氨基酸分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技术,综合评价了传统水产发酵调味品虾酱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风味 氨基酸 萃取-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金针菇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鹤潼 潘泓杉 +3 位作者 王朝 方东路 胡秋辉 马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技术和电子鼻技术对金针菇5个品种川金3号、川金11号、川金54号、L4和L7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技术和电子鼻技术对金针菇5个品种川金3号、川金11号、川金54号、L4和L7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金针菇品种归类。结果表明:5种金针菇中共检测到53种化合物,8类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醛类和芳香烃类占总含量的60%~95%。仅鉴定出2种共有挥发性成分,即1-己醇和2-十一烷酮。电子鼻能将所有品种很好地区分且使各品种样品成团,说明电子鼻数据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可以辅助SPME-GC-MS数据分析不同品种金针菇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都可以将5个品种有效区分。将SPME-GC-MS和电子鼻结合的多技术鉴别方法可以准确区分金针菇品种,可为不同品种金针菇的选育及后期的加工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品种 萃取-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法的烤羊腿中可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爽 丁丹 罗瑞明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0-46,共7页
为研究不同烤制时间烤羊腿中可挥发性香气成分,以9月龄的新疆哈萨克公羊后腿制作烤羊腿,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电子鼻法分析3种不同烤制时间烤羊腿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不同烤制时间烤羊腿中共检测到8类香气成... 为研究不同烤制时间烤羊腿中可挥发性香气成分,以9月龄的新疆哈萨克公羊后腿制作烤羊腿,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电子鼻法分析3种不同烤制时间烤羊腿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不同烤制时间烤羊腿中共检测到8类香气成分,主要为杂环类、酸类、酯类、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和其他类;通过对检出的烤羊腿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气味活度值进行分析得出,1-辛烯-3-醇、辛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己醛对烤羊腿的香气贡献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肉香、油脂香、烤香和烟熏香等;运用电子鼻技术分析发现,在烤制80 min时,烤羊腿中无机硫化物含量丰富,并含有大量的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醇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在烤制100 min和120 min时,烤羊腿中无机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含量丰富,其次是氮氧化合物、甲基类化合物、醇类、醛类和酮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羊腿 挥发性化合物 萃取-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海敏 田佳乐 +3 位作者 孙思霖 聂佳莹 何彬彬 丹彤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288,共16页
【背景】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作为酸奶的常用发酵剂,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筛选出的具有良好风味的复... 【背景】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作为酸奶的常用发酵剂,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筛选出的具有良好风味的复配发酵剂(复配比为1:100)L.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IMAU20312与S.thermophilus IMAU80809为实验对象,分析牛乳在发酵及贮藏期间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发酵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检测并解析新鲜牛乳在发酵及贮藏阶段所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该发酵剂在牛乳发酵及贮藏期间产生酸类物质23种,醛类物质13种,醇类物质15种,酮类物质18种,酯类物质11种,烷烃类物质22种。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果表明发酵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OAV≥1)有2种,而其他化合物如1-辛烯-3-醇、3-羟基丁醛、3-甲基-正丁醛、2,3-丁二酮、2-壬酮及己酸乙酯等对发酵乳的整体风味起修饰作用(0.1≤OAV<1)。热图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牛乳在发酵与贮藏期间产生的风味物质有显著差异,类似的分析结果在电子鼻系统检测分析中也有发现。【结论】该复配发酵剂在牛乳发酵和贮藏期间能产生的多种风味物质,这些化合物能赋予产品良好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嗜热链球菌 萃取-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原文传递
发酵温度对南极磷虾虾酱流变特性和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聪 樊燕 +3 位作者 李兆杰 薛勇 侯虎 薛长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9,共9页
研究发酵温度(15、25℃和35℃)对南极磷虾虾酱静态和动态流变性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虾酱是一种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弱凝胶特性。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样品的凝胶特性减弱,35℃对虾酱凝胶结构的弱化... 研究发酵温度(15、25℃和35℃)对南极磷虾虾酱静态和动态流变性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虾酱是一种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弱凝胶特性。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样品的凝胶特性减弱,35℃对虾酱凝胶结构的弱化作用最显著。25℃发酵能提高虾酱的凝胶稳定性,发酵至9 d时样品的表观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达到最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3个温度发酵虾酱中分别分离鉴定出39、41、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E,E)-2,4-庚二烯醛、壬醛、癸醛、苯甲醛和苯并噻唑在3?种虾酱中均被检出,为南极磷虾虾酱的主体风味成分;25℃发酵虾酱中还鉴定出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2,3,5-三甲基-6-乙基吡嗪,其增强了虾酱的风味;35℃发酵虾酱中则检出产生腥臭味的成分三甲胺。结合感官评价,25℃发酵9~12 d的南极磷虾虾酱具有最佳的流变特性和风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虾酱 流变特性 萃取-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成分 发酵温度
下载PDF
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丽 李雪 +4 位作者 刘光宪 程文龙 张耀 王国庆 茅赛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42-250,共9页
以芦笋副产物为原料,经榨汁与猕猴桃汁混合,发酵制备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在发酵前期、中期、后期、后发酵、陈酿期中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整个发酵阶段共检测出78种挥... 以芦笋副产物为原料,经榨汁与猕猴桃汁混合,发酵制备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在发酵前期、中期、后期、后发酵、陈酿期中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整个发酵阶段共检测出78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发酵阶段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酯类和醇类。其中,乙酯含量在总酯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54.72%、79.20%、72.92%、76.60%和70.14%。随着发酵的进行,挥发性香气物质种类呈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趋势,质量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稳的状态。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苯乙酸甲酯、辛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异丁醇、苯乙醇和2,4-二叔丁基苯酚为整个发酵阶段中共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采用气味活性值分析法得到13种特征香气物质,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为整个发酵阶段中共有的特征香气物质,其中辛酸乙酯是在各发酵阶段中OAV值最大的化合物。发酵前期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为辛酸乙酯、苯乙醛;发酵中期和发酵后期的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后发酵和陈酿期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为辛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该研究分析了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的特征风味,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 发酵阶段 挥发性香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食用菌添加对鸡汤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来静 冯翠萍 +3 位作者 王莹 张鑫 周丽媛 朱迎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4-282,共9页
为了探究添加食用菌对鸡汤品质和风味的影响,以三黄鸡和香菇、鳞杯伞、茶树菇、绣球菌、猴头菇为原料熬制食用菌鸡汤,对鸡汤灰分、粗脂肪、总糖、呈味核苷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食用菌鸡汤的灰分、总糖和呈味核苷酸... 为了探究添加食用菌对鸡汤品质和风味的影响,以三黄鸡和香菇、鳞杯伞、茶树菇、绣球菌、猴头菇为原料熬制食用菌鸡汤,对鸡汤灰分、粗脂肪、总糖、呈味核苷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食用菌鸡汤的灰分、总糖和呈味核苷酸含量较空白鸡汤显著增加(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不同种类食用菌鸡汤中,鳞杯伞鸡汤的灰分、总糖和呈味核苷酸总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73%、2.19 mg/mL、733.58 mg/L。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共鉴定出11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烷烃类、醛类物质为主,且食用菌鸡汤中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含量高于空白鸡汤。利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对不同食用菌鸡汤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区分各组间的总体差异,并结合热图的聚类分析,发现鳞杯伞鸡汤和茶树菇鸡汤与空白鸡汤成分差异显著,将其进行变量投影重要度分析并绘制S-plot图,发现正十七烷、正己醛、2-甲基-十五烷、正十六烷、2,6,10-三甲基-十五烷以及2,4-癸二烯醛是鳞杯伞鸡汤和茶树菇鸡汤的主要特征标记物。综上所述,食用菌的添加提高了鸡汤的营养品质并促进了风味物质的形成,其中鳞杯伞鸡汤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鸡汤 萃取-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鸭脂氧化及其挥发性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淑慧 潘道东 +2 位作者 曹锦轩 曾小群 李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酸值表示鸭脂的氧化状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鉴定研究氧化温度和时间对鸭脂氧化的影响,确定以制备鸭肉香精前体物为目标的鸭脂氧化条件为氧化温度12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鸭脂的过氧化值为22.30 meq/kg,p... 以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酸值表示鸭脂的氧化状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鉴定研究氧化温度和时间对鸭脂氧化的影响,确定以制备鸭肉香精前体物为目标的鸭脂氧化条件为氧化温度12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鸭脂的过氧化值为22.30 meq/kg,p-茴香胺值为7.04,酸值为0.93 mg KOH/g,具有强烈的脂肪香气以及轻微的油炸气息。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氧化前后鸭脂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氧化后鸭脂共检测出32种化合物,与氧化前相比,种类及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醛类物质11种,含量为42.29%,其中己醛含量高达29.40%。另外还检测出烃类、呋喃、醇类、羧酸类等多种呈香化合物,为后期以氧化鸭脂为原料进行Maillard反应制备鸭肉香精的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脂 氧化 挥发性香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海洋微藻培养液中二甲基硫与二甲基硫丙酸的同步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成旭 徐继林 +2 位作者 严小军 侯云丹 蒋莹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08-1312,共5页
基于水体中二甲基硫(DMS)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微藻培养液中DMS、溶解态二甲基硫丙酸(DMSPd)和颗粒态二甲基硫丙酸(DMSPp)的同步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在0.01~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10.... 基于水体中二甲基硫(DMS)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微藻培养液中DMS、溶解态二甲基硫丙酸(DMSPd)和颗粒态二甲基硫丙酸(DMSPp)的同步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在0.01~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10.6pg,加标回收率为(93.1±1.3)%;相对误差范围小于5%。将4种微藻培养液高速离心,上层和下层溶液分别加固体NaCl后立即测定DMS,加NaOH溶液反应12h后测定DMS含量,根据其数值的差值可得到各微藻培养液中DMS与DMSP的含量。检出结果与文献报道具有相似的结论:甲藻和定鞭藻是DMS(P)的重要生产者。其中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单位细胞DMSPp的检出含量为(13.8±0.9)pg/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培养液 二甲基硫 二甲基硫丙酸 萃取-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典型塑料容器与汽油混合燃烧残留物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纪达 郑赛 孙洛浦 《刑事技术》 2020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选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分析火场中常见塑料容器与汽油混合燃烧残留物,对火场中是否存在助燃剂进行判定。方法在扩散时间40min、扩散温度100℃、室温萃取的条件下,选取100μm PDMS红色萃取头,检测低密度聚乙... 目的选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分析火场中常见塑料容器与汽油混合燃烧残留物,对火场中是否存在助燃剂进行判定。方法在扩散时间40min、扩散温度100℃、室温萃取的条件下,选取100μm PDMS红色萃取头,检测低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种塑料材质容器与汽油混合燃烧残留物的主要成分,并对火场中是否存在汽油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从两种塑料材质容器与汽油混合燃烧残留物中提取到较完整的汽油特征组分,主要包括甲苯、二甲基苯、三甲基苯、四甲基苯、五甲基苯、萘、甲基萘及茚满类化合物。结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影响因素较少,能够满足对火场残留物中汽油特征组分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萃取-相色谱/质谱 助燃剂 塑料容器 燃烧残留物
下载PDF
微波杀菌对荣昌卤鹅皮脂及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星 张晓春 +3 位作者 欧秀琼 钟正泽 布丽君 解华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0,共9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卤鹅微波杀菌前后皮脂、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并计算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表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35.3...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卤鹅微波杀菌前后皮脂、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并计算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表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35.35%)、酮类(23.38%)和酚类(24.14%)。卤鹅肌肉中共检测出4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75.62%)和酮类(18.19%)。微波杀菌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46.38%)和酚类(32%)。微波杀菌后卤鹅肌肉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74.48%)和酮类(16.12%)。微波杀菌对卤鹅皮脂中酮类化合物风味有影响,微波杀菌对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萃取-相色谱-质谱 波杀菌 卤鹅
下载PDF
天蒙山皇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SPME-GC-MC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文华 郑晓文 +2 位作者 王飞 张明燕 徐凌川 《山东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5-21,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完全自动化鉴定天蒙山皇菊中挥发油的分析方法,以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天蒙山皇菊挥发油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82.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完全自动化鉴定天蒙山皇菊中挥发油的分析方法,以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天蒙山皇菊挥发油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82.448%。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8-桉树脑(12.44%)、右旋-樟脑(9.209%)、左旋-α-蒎烯(8.597%)、合成右旋龙脑(6.172%)、β-水芹烯(5.642%)和乙酸龙脑酯(4.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相色谱-质谱 天蒙山皇菊 挥发油
下载PDF
SPME-GC-MS法测定朝鲜蓟(Cynara scolymus L.)中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5
20
作者 白雪 张建丽 +3 位作者 唐晓伟 宋曙辉 王文琪 何洪巨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38-142,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测定朝鲜蓟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对朝鲜蓟的3个部分(可食中、可食边、不可食)的分析,分别得到17、17、21种挥发性成分。3个部分中所含相同的成分为4(14),11-桉叶二烯和石竹烯,且4(14),1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测定朝鲜蓟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对朝鲜蓟的3个部分(可食中、可食边、不可食)的分析,分别得到17、17、21种挥发性成分。3个部分中所含相同的成分为4(14),11-桉叶二烯和石竹烯,且4(14),11-桉叶二烯的含量较高(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相色谱-质谱 朝鲜蓟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