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合金拉杆缩口增厚成形实验研究
1
作者 危立明 李文宇 +4 位作者 万晨戈 谢君 徐雪峰 杨大伟 李林杰 《材料科学》 2024年第6期905-910,共6页
拉杆作为飞行器的重要承力连接构件,对零件机械性能有较高要求。针对传统拉杆飞机拉杆制造存在强度低、质量重、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问题,采用缩口增厚成形方法对TA18钛合金薄壁管进行工艺探索。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钛合金缩口增厚成形工艺... 拉杆作为飞行器的重要承力连接构件,对零件机械性能有较高要求。针对传统拉杆飞机拉杆制造存在强度低、质量重、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问题,采用缩口增厚成形方法对TA18钛合金薄壁管进行工艺探索。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钛合金缩口增厚成形工艺,结果分析了600˚C、700˚C和800˚C薄壁拉杆的成形质量、壁厚分布规律,最后对零件传力区和增厚区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温度为700˚C缩口增厚成形的零件质量最好,壁厚分布符合预期目标,轴向压力使材料组织出现明显的晶粒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口成形 钛合金 增厚 微观组织
下载PDF
无缝钢管张力减径过程管壁增厚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超峰 郭延松 杜凤山 《钢管》 CAS 2019年第2期14-20,共7页
根据无缝钢管张力减径过程的变形特点,利用MSC.Marc软件建立了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对25机架张力减径机试轧产品进行数值模拟,不同机架间距的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软件建立的缩微分析模型建模准确,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 根据无缝钢管张力减径过程的变形特点,利用MSC.Marc软件建立了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对25机架张力减径机试轧产品进行数值模拟,不同机架间距的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软件建立的缩微分析模型建模准确,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研究管端张力及轧辐工作直径的变化,了解了管端增厚机理。探讨了多种因素对张力的影响.分析了张力形成规律,研究结果对今后管端壁厚控制技术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钢 张力减径 增厚 张力形成 有限元
下载PDF
荒管端部壁厚增厚补偿控制策略及补偿机制
3
作者 汪飞雪 张婧妍 +2 位作者 王泽坤 李菲菲 臧新良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2,共9页
针对无缝钢管张力减径头尾增厚缺陷,基于管端壁厚补偿方案与头尾削尖技术,预设计削尖荒管的削尖参数,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张力减径全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其准确性。通过单一控制变量法研究不同削尖量、削尖长度等参... 针对无缝钢管张力减径头尾增厚缺陷,基于管端壁厚补偿方案与头尾削尖技术,预设计削尖荒管的削尖参数,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张力减径全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其准确性。通过单一控制变量法研究不同削尖量、削尖长度等参量对张减头尾增厚缺陷所造成的管端切损长度的影响及壁厚补偿规律,通过补偿效果不同,建立“全补偿区”、“过补偿区”和“不合理区”等评判依据。考虑无缝钢管生产工艺长流程、多工序的特点及钢管尺寸在不同工序、道次、工具下的遗传特性,提出连轧-张减多工序联合控制的削尖荒管补偿控制策略,给出削尖荒管削尖参数的设计准则,并基于模拟壁厚数据推导得出削尖量有效取值范围预测模型。建立削尖荒管在张力减径咬钢-稳定轧制-抛钢全过程的头尾削尖补偿控制模型,对比分析补偿前后无缝钢管截面形状及尺寸精度,结果表明削尖荒管补偿控制策略具有显著的缺陷抑制效果。将削尖荒管补偿控制策略拓展应用于3种不同规格、不同延伸系数的钢管张减过程,验证了头尾削尖补偿控制方法的适用性,以减少60%的管端切损长度为衡量标准,各规格张减产品的削尖量均存在某个有效取值范围。对于提高无缝钢管产品质量稳定性及成材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行业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减径 增厚 头尾削尖技术 削尖荒 补偿控制
原文传递
张力减径过程管端增厚的CEC控制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于辉 汪飞雪 刘利刚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23-227,233,共6页
针对管材张力减径过程的管端增厚问题,建立了管端增厚CEC控制模型,对头尾两端的非稳态轧制过程进行多级控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张力减径过程三维热力耦合计算模型,研究管端控制对管坯壁厚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头尾两端CEC控制下... 针对管材张力减径过程的管端增厚问题,建立了管端增厚CEC控制模型,对头尾两端的非稳态轧制过程进行多级控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张力减径过程三维热力耦合计算模型,研究管端控制对管坯壁厚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头尾两端CEC控制下的纵向壁厚分布,得到头尾增厚段的切除长度,为提高产品质量、减小切头损失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减径 有限元 增厚 CEC控制 壁厚分布
下载PDF
钢管张力减径中管端增厚的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方平 《轧钢》 1997年第1期41-44,共4页
分析了钢管在张力减径过程中产生管端增厚的原因,阐述了切头端控制(C.E.C)的原理、方法,并就其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张力减径 增厚 切头 控制 轧制
下载PDF
对焊管张力减径切头尾长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于英萍 《焊管》 2000年第1期11-13,共3页
管端增厚是张力减径过程的固有特点 ,任何一组张力减径机的切头尾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在切头尾时应根据本身情况自行总结切头尾长度 ,不必照搬公式。
关键词 张力减径 增厚 切头 切尾 计算
下载PDF
张力减径中产品缺陷及预防
7
作者 武建兵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6年第4期114-116,共3页
通过分析张力减径中产品青线形成、外径超差、管端增厚、鹅头弯、内六方等缺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或消除缺陷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减径机 青线 增厚 鹅头弯 内六方
下载PDF
管端增厚控制的设定计算通用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庆富 彭龙洲 +5 位作者 刘建明 赵晓峰 傅国忠 张青 郭俊宇 吕庆功 《钢管》 CAS 2003年第6期15-19,共5页
根据张力减径的管端增厚控制原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和三次插值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集中传动、单独传动、混合传动的管端增厚设定计算模型,对其实际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管端增厚控制的工艺要求。
关键词 张力减径 增厚控制 计算模型 最小二乘法 三次插值法
下载PDF
张力减径技术的早期和近期发展(A1)——《无缝钢管百年史话》(续释8-2)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如崧 《钢管》 CAS 2003年第5期50-59,共10页
自1932年张力减径技术专利诞生以来,张力减径工艺已有长足的进步,张力减径机已从二辊式发展到三辊式,已从集体差动传动发展到分组差动传动,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介绍了张力减径工艺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研究了张力减径机稳态和非稳态轧... 自1932年张力减径技术专利诞生以来,张力减径工艺已有长足的进步,张力减径机已从二辊式发展到三辊式,已从集体差动传动发展到分组差动传动,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介绍了张力减径工艺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研究了张力减径机稳态和非稳态轧制阶段的应力、应变条件的影响因素;讨论了管端增厚和管子纵向壁厚差异的问题。随着管端增厚控制技术和壁厚控制系统的应用,已可消除或减轻管子的壁厚差异,且管头的切损率也有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钢 张力减径 增厚控制 壁厚控制 张力减径机
下载PDF
管端增厚机振动强烈的原因与对策
10
作者 刘同义 韩克镇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1,共3页
通过对管端增厚机液压系统的分析,发现液压系统卸压时,液压缸卸压腔容积大,积蓄的能量多,是造成系统卸压振动的根本原因。通过调整液压缸实际行程在其总行程中所处区段不同,减小了卸压腔的容积,降低了卸压时释放的能量,合模缸卸压释放... 通过对管端增厚机液压系统的分析,发现液压系统卸压时,液压缸卸压腔容积大,积蓄的能量多,是造成系统卸压振动的根本原因。通过调整液压缸实际行程在其总行程中所处区段不同,减小了卸压腔的容积,降低了卸压时释放的能量,合模缸卸压释放的能量减小为原来的1/3,挤进缸卸压释放的能量减小为原来的1/2,从而解决了系统振动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系统 振动 卸压 增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