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高窟第275窟故事画与主尊造像关系新探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65,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几部重要的汉译弥勒经典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有关的造像实例,认为第275窟南、北壁上所绘的佛教故事画是分别借用了释迦牟尼的佛传和本生来表现弥勒的今生传记和前生事迹的,并认为它们也与当时弥勒信仰中的传法思想有关。
关键词 275 故事画 主尊造像 关系 新探
下载PDF
《贤愚经》的集成年代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开凿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永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74,共5页
本文推论《贤愚经》集成于公元435年之前,由此分析莫高窟第275窟是此间《贤愚经》自高昌传往凉州途经敦煌时所凿。
关键词 《贤愚经》 集成年代 275 开凿
下载PDF
莫高窟第275窟外道人物及相关画面的艺术特色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同庆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文首先从构图、造型、线描、赋彩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莫高窟第 275 窟外道人物及相关画面的艺术特色,然后从美学角度指出并探讨了有关画面中所反映的统一感、节奏感、运动感、稳定感、亲近感等美学特征。
关键词 275 外道人物 艺术特色 美学特征
下载PDF
莫高窟第275窟中的外道人物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同庆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0-27,i007,共9页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和相关佛经中的外道人物,既有以劳度叉为代表的贪婪、奸诈、凶残的婆罗门,也有一大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宁死也不助纣为虐的婆罗门,同时也有自私自利但尚存良知的盲婆罗门。国王求法和劳度叉说法的关系,...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和相关佛经中的外道人物,既有以劳度叉为代表的贪婪、奸诈、凶残的婆罗门,也有一大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宁死也不助纣为虐的婆罗门,同时也有自私自利但尚存良知的盲婆罗门。国王求法和劳度叉说法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婆罗门种姓和刹帝利种姓之间的矛盾。斲钉、剜肉、砍头、剜眼等行为与婆罗门的苦行及古印度的刑罚制度乃至商品交换意识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75 外道 劳度叉 国王 苦行 刑罚
下载PDF
涅槃与弥勒——莫高窟北凉第275窟结构与图像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文 《艺术工作》 2022年第2期80-93,共14页
第275窟是将涅槃与弥勒及世间万物三者整合在一起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实为涅槃与世间的关系;以大乘中观思想来看:“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只有认识到世间的本来面目“实相”就能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而“值遇”弥勒是获得这一智慧的... 第275窟是将涅槃与弥勒及世间万物三者整合在一起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实为涅槃与世间的关系;以大乘中观思想来看:“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只有认识到世间的本来面目“实相”就能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而“值遇”弥勒是获得这一智慧的唯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75 涅槃 弥勒 中道
原文传递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敦煌第275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 被引量:8
6
作者 何志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汉晋佛像 敦煌275阙形龛 弥勒天宫
下载PDF
莫高窟第275窟的年代方案 被引量:4
7
作者 韦正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60,共13页
第275窟可以置于莫高窟自身、吐鲁番——河西早期石窟两个序列中进行比附。比附状况显示,第275窟与吐鲁番——河西十六国晚期石窟面貌差异大,与莫高窟北魏洞窟联系紧密,第275窟年代为北魏早期较为合理。这一年代推断与北魏攻占河西后敦... 第275窟可以置于莫高窟自身、吐鲁番——河西早期石窟两个序列中进行比附。比附状况显示,第275窟与吐鲁番——河西十六国晚期石窟面貌差异大,与莫高窟北魏洞窟联系紧密,第275窟年代为北魏早期较为合理。这一年代推断与北魏攻占河西后敦煌独盛、余地皆衰的历史背景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275 年代 北魏
下载PDF
文明对话语境下的空间营造--莫高窟第275窟阙形龛与洞窟功能思想
8
作者 沙武田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2,41-44,共14页
敦煌石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结晶,莫高窟“北凉三窟”属于最早的一批洞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第275窟出现最早的属于佛教艺术中的阙形龛,龛内安置交脚弥勒菩萨像,这种龛形仅在河西地区的十六国北朝洞窟中出现并流行,显示其独特性... 敦煌石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结晶,莫高窟“北凉三窟”属于最早的一批洞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第275窟出现最早的属于佛教艺术中的阙形龛,龛内安置交脚弥勒菩萨像,这种龛形仅在河西地区的十六国北朝洞窟中出现并流行,显示其独特性。阙形建筑大量出现在汉代的墓葬中(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是集中体现汉代神仙思想的一类建筑,在墓葬中具有神通中介和天宫象征性意义。因此第275窟借用阙形龛表达弥勒兜率天宫,实际上是具有传统升天成仙思想的敦煌人以本有的文化手段对佛教净土往生的表达,可看作是洞窟多元文明对话的结果。而阙形龛的搭配、装饰、与洞窟整体空间环境的紧密关系,展现了汉晋以来墓葬升天成仙的传统思想对佛教洞窟的深刻影响。包括阙形龛在内的洞窟空间布局和装饰,不仅有其特有的文化审美,更是文明对话的有趣话题,是观察佛教洞窟设计营建难得的历史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275 阙形龛 升天成仙 弥勒兜率天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