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阵反演公式在分组平差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覃辉 《测绘工程》 CSCD 1995年第4期15-21,共7页
文献[1]从消去k_1后的整体平差的法方程中引出了分组平差的两种解法的概念,其它各种函数模型第二次平差时的第二种解法都是通过第一次平差与整体平差的第二种解法比较得出。本文应用矩阵反演公式,直接从第一种解法导出第二种解法的公式... 文献[1]从消去k_1后的整体平差的法方程中引出了分组平差的两种解法的概念,其它各种函数模型第二次平差时的第二种解法都是通过第一次平差与整体平差的第二种解法比较得出。本文应用矩阵反演公式,直接从第一种解法导出第二种解法的公式。在序贯平差中通过引入假观测值法,简化了第二种解法的公式推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反演公式 分组平差 教学 第二种解法 序贯平差
下载PDF
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辨别及应用
2
作者 潘德党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5年第18期31-33,共3页
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是求解随机事件概率时常出现的两个基本概念,从定义可知,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讨论随机事件概率问题时,这些概念又时常交错出现,若分辩不清,将导致解题错误。对于事件A和B,若事件A和B不可能同时发生,则... 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是求解随机事件概率时常出现的两个基本概念,从定义可知,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讨论随机事件概率问题时,这些概念又时常交错出现,若分辩不清,将导致解题错误。对于事件A和B,若事件A和B不可能同时发生,则称事件A与B为互斥事件(或称事件A与B互不相容)。此时,事件AB是不可能事件,事件A与B各自所含的试验结果或基本事件都不相同;若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解题错误 概率问题 基本事件 试验结果 必然事件 第二种解法 不可能事件 事件概率
下载PDF
两种解法并重
3
作者 王小川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6年第9期44-45,共2页
两种解法并重昆明市五华区永昌小学王小川小学教学通用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应用题“例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了,还剩多少吨?”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安排了两种解法。两种解法两种思路,有利于学生进... 两种解法并重昆明市五华区永昌小学王小川小学教学通用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应用题“例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了,还剩多少吨?”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安排了两种解法。两种解法两种思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比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解法 解题思路 分数应用题 除法应用题 总吨数 对应关系 抽象思维能力 昆明市 第二种解法 五华区
原文传递
从2009年四川高考理22(Ⅲ)看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题通法
4
作者 张祥玉 《新课程学习》 2010年第1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不等式 恒成立 高考 几何解法 正整数 最小值 值域 四川 数形结合法 第二种解法
下载PDF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
5
作者 贲友林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6年第5期28-29,共2页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0页的例1是相向运动求路程;例2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遇问题 应用题 运动物体 课堂教学 解答方法 数量关系式 第二种解法 两种解法 教学过程 路程
原文传递
九义六年制第八册应用题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6
作者 陈海霞 申生 《青海教育》 1998年第Z1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应用题 编排特点 六年制 复习题 教学建议 解题思路 检验方法 第二种解法 线段图 两种解法
下载PDF
一道数列题的错解剖析
7
作者 蒋文化 《中学数学(江苏)》 1994年第12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等差数列 错解剖析 数列题 前N项和公式 数列性质 第二种解法 教学与测试 意义不明确 典型错误 正解
下载PDF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
8
作者 刘北荣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8年第9期45-46,共2页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遇应用题 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 相向而行 第二种解法 路程 出发地点 出发时间 运动结果
原文传递
对《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的思考
9
作者 戴海林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71-74,共4页
我们在“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了以直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验。 从教学内容看,要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这部分知识,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2、正确理解求平均的算理并掌握算法;3、准确运用算法解决... 我们在“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了以直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验。 从教学内容看,要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这部分知识,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2、正确理解求平均的算理并掌握算法;3、准确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三个问题中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因为它是理解算理和运用算法的基础。 为了准确完整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从统计的角度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教学。由于统计中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小学生初次接触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采取了以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一、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课本26页条形图(图1) (1)提问,①在这张条形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张邮票?②李林、张强、王红各有多少邮票?谁最多?谁最少?③张强分别给李林、王红多少张邮票,就能使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操作演示(移多补少)得到图2。(条形图制成可移动的教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数应用题 学具操作 平均体重 教学实验 平均高度 求平均数 条形图 教学过程 第二种解法 直观演示
下载PDF
第九册“应用题”例2教学片断
10
作者 俞子银 申生 《教育科学论坛》 1997年第9期17-18,共2页
教师出示例题(将已知条件编号)及线段图: 例2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共收入多少元?(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九册“应用题”中的例2)
关键词 应用题 新条件 已知条件 教学片 教师 第二种解法 引导学生 线段图 收入 九义教材
下载PDF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11
作者 俞卫阳 《甘肃教育》 1999年第6期28-29,共2页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及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数学教学内容严谨抽象,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及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数学教学内容严谨抽象,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较差,教学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 相向而行 第二种解法 应用题 充分发挥 教学仪器 数量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 乘法分配律
下载PDF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备课问答──第六册
12
作者 林湘 《广西教育》 1996年第4期24-25,共2页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备课问答──第六册第二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本单元内容在过去的教材中,是编排在第七册的。九义教材把它提前编在第六册,在编排的指导思想上作了一些改变。现就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本单元内容的编排...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备课问答──第六册第二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本单元内容在过去的教材中,是编排在第七册的。九义教材把它提前编在第六册,在编排的指导思想上作了一些改变。现就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本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是怎样的?这一单元在内容编排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备课 六年制小学 应用题 四舍五入 数量分析 数量关系 第二种解法 分析法 结构形式 单元内容
下载PDF
第三单元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13
作者 王海青 沈金陵 《湖北教育》 1998年第Z2期70-73,共4页
本单元内容较多、综合性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思维训练的重点。通过本单元教学,应使小学阶段的四则计算和应用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便于教师掌握,试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分别列于表一和表二中。
关键词 四则混合运算 除法应用题 单位“1” 第三单元 五月份 六月份 线段图 解题思路 方程解 第二种解法
下载PDF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第十一册)
14
作者 文琳 《四川教育》 1998年第6期35-36,共2页
【课例简析】本课例是在学生已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并理解和掌握了“由整体求部分”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解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教材前面编排的练习为学生学习新课作了较好的铺垫,所以本课例拟采用“启思引... 【课例简析】本课例是在学生已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并理解和掌握了“由整体求部分”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解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教材前面编排的练习为学生学习新课作了较好的铺垫,所以本课例拟采用“启思引探、指导自学”的方法进行导学。【导学设计】一、铺垫练习,扫清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应用题 导学设计 解题思路 总吨数 指导自学 第二种解法 单位“1” 组织学 解答方法 引导学生
下载PDF
九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讲座(之五)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
15
作者 刘北荣 《广西教育》 1997年第1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相遇应用题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种解法 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路程 相向而行 解答方法
下载PDF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16
作者 汪世尧 《湖北教育》 1999年第Z2期84-85,共2页
本节教学内容为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第83~84页例4、例5),第1课时,新授课。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里的“稍复杂”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数... 本节教学内容为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第83~84页例4、例5),第1课时,新授课。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里的“稍复杂”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4),以及两个量之间,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几分之几的关系(例5)。这一类应用题,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安排用2课时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乘 应用题 线段图 六月份 数量关系 第二种解法 五月份 解题方法 尝试练习 解题思路
下载PDF
课堂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尝试
17
作者 孙艳春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0-81,共2页
所谓创造能力,即指人们摆脱旧的思路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能透过... 所谓创造能力,即指人们摆脱旧的思路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如果没有归根到底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有追根刨底的"犟劲"是创造意识强烈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习题"若复数Z满足arg(Z+1)=(7π)╱4,且|Z+1-i|=3 1╱2,求Z的值"时,通常的解法是设Z=a+bi,列方程求出a、b即可求Z,但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能求出复数Z+1即可求复数Z,而复数Z+1的辐角主值已知,所以只需确定Z+1的模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培养 复数 数学教学 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 创造意识 第二种解法
下载PDF
落实“课堂讨论”的三点做法
18
作者 曹祖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0年第Z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课堂讨论 第二种解法 份数 小学数学 浪费时间 教学实践 准确数 学习兴趣 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
原文传递
“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复习教学设计
19
作者 杨慰尊 《湖南教育(上旬)(A)》 2000年第12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复习教学 数学模型 应用题 工作量 工作效率 白兔 其他方法 塑料绳 第二种解法 探究能力
下载PDF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20
作者 郭本俊 《湖北教育》 1997年第Z2期72-75,共4页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三个方面。 与通用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在内容上作了重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代数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量的控制与质的精选问题...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三个方面。 与通用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在内容上作了重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代数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量的控制与质的精选问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科学的教材结构。其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应用题 列方程 等量关系 简易方 子表示 认知结构 字母表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第二种解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