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女性问题的透视与自省——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 |
郑克鲁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0
|
|
2
|
语言的“重新性化”——谈女权主义的翻译观 |
刘亚儒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12
|
|
3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与女性的自由与解放——浅析波伏娃的《第二性》 |
刘慧敏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7
|
|
4
|
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性 |
刘岩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5
|
|
5
|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 |
徐颖果
殷茵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9 |
7
|
|
6
|
两个女人的史诗——评严歌苓的《小姨多鹤》 |
马兵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7
|
|
7
|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
靳怀芳
胡宗锋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05 |
9
|
|
8
|
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气质”——从《第二性》谈起 |
赵思奇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9
|
西方文学中认命型女性形象及其成因 |
褚蓓娟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8
|
|
10
|
当性别遭遇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洞见和吊诡 |
陈惠芬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1
|
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略论波伏娃《第二性》的当代意义 |
方珏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7
|
|
12
|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
汤铭
|
《新西部》
|
2019 |
7
|
|
13
|
波伏娃《第二性》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启蒙 |
陈肖利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9 |
7
|
|
14
|
羞耻感与“第二性”——艾丽丝·门罗小说女性形象新论 |
王成军
潘若曈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5
|
女性主义的身体认知变奏——《第二性》的“身体”理论浅析 |
王若君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3 |
3
|
|
16
|
解构母性神话——《玫瑰门》中的母性观 |
贾宁
|
《世界文学研究》
|
2024 |
0 |
|
17
|
再论“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中国十六世纪性与“婚姻的镜子” |
杜贵晨
|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18
|
《第二性》的时代背景、哲学倾向及其相关学术争论 |
易佩荣
严双伍
|
《法国研究》
|
2002 |
4
|
|
19
|
女权战士与推石者——从《第二性》和《金色笔记》看波伏娃和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
王丽丽
林凌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5
|
|
20
|
女权主义批评的“权力话语” |
崔明路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