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粤西明珠──七星岩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马力
余秀明
-
机构
肇庆市旅游局
-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02年第4期62-65,共4页
-
文摘
游屐到过岭南的,惯爱夸赞潮汕的风月,而在粤西的肇庆,湖山的秀异,大抵只可借汤显祖婉丽的诗咏方能道得出。
-
关键词
二十四桥
逸韵
仙女湖
苏堤
七星岩景区
麻子坑
端溪
石室岩
披云楼
仙掌
-
分类号
K928.9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唐代端溪石砚考辨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涛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唐史论丛》
2008年第1期272-283,共12页
-
文摘
"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我国四大名砚(初为端砚、歙砚、澄泥砚、红丝石,后红丝石为洮河石砚所代)始出唐代,独端溪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尽管端溪石砚向来为世所重,列四大名砚之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就端溪石砚的出现时间、名称由来等等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拟通过对史籍的充分挖掘。
-
关键词
端溪
石砚
红丝石
澄泥砚
四大名砚
贡砚
计楠
端石
砚谱
砚铭
-
分类号
K875.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清 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拓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晓生
-
机构
肇庆市博物馆
-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2-147,共6页
-
文摘
清代著名篆刻家丁敬(一六九五—一七六五)曾收藏一方端砚,自题曰:"‘二十八宿罗心胸,玄精耿耿贯当中'。此李长吉句也。斯砚足以当之。丁敬题藏。"至清道光年间,该砚为广东肇庆宝砚堂主人何传瑶所珍藏,有广东学政戴熙、王云锦、杨霈、赵亨衢、林召棠,以及张岳崧等人的题名。清末,此砚又为吴大澂(一八三五—一九〇二)所藏,列为"意斋所藏第五砚"。
-
关键词
丁敬
林召棠
李长吉
王云锦
广东肇庆
砚堂
清道光
上海博物馆
端溪
林堤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金石善本过眼录·《黄任瓜瓞砚》吴大澂跋本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仲威
-
机构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
-
出处
《艺术品》
2015年第8期72-75,共4页
-
文摘
此为黄任"十砚轩"藏砚拓本,存砚池、砚背、砚盖三部分,拓片共分两张,合装成一卷轴,上海图书馆馆藏号:J2611。上一张拓片宽38厘米,高24厘米,下一张拓片宽20厘米,高23厘米。砚背刻有题字:"绵绵瓜瓞。康熙己亥(1719)中秋,造于姬岩环秀楼,莘田任。"因砚铭有"绵绵瓜瓞"篆书四字,故名之为"瓜瓞砚"。
-
关键词
吴大澂
十砚轩
砚铭
姬岩
顾德麟
朱孔阳
砚匠
四会县
徐康
端溪
-
分类号
G894
[文化科学—体育学]
-
-
题名赏“冬心”款砚 谈金农其人
- 5
-
-
作者
杨润先
-
出处
《上海文博论丛》
2011年第1期45-47,共3页
-
文摘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因其石材选用、雕琢工艺、造型外观之美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若砚的材质上乘,又与名人有关,那么,其价值则更高贵。正如《西清砚谱》所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
-
关键词
砚谱
端溪
端石
计楠
冬心先生集
砚铭
石砚
文人雅士
何焯
杂诗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千年端砚 千年端雅
- 6
-
-
-
出处
《收藏.拍卖》
2017年第9期30-55,共26页
-
文摘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这是宋代诗人张九成对端砚的礼赞。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齐名,是中国文房文化中最顶级的配置。端砚在文房史中堪称神奇,首先是因为它的上品只产自端溪中的一小段。端溪地处广东肇庆,由境内的斧柯山麓潺潺而下,一路向北注入西江。它蕴藏着中国砚台史上延续千年传奇。
-
关键词
端溪
宋代诗人
广东肇庆
呵气
张九成
虹霓
小段
文房四谱
端石
开采难度
-
分类号
TS951.28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读铭品砚说石友
- 7
-
-
作者
胡西林
-
出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第8期108-109,共2页
-
文摘
"石破天惊砚"是沈石友生前爱砚之一,收入其子沈若怀民国时期为他拓印编辑的《沈氏砚林》。沈石友生前藏砚据《沈氏砚林》所刊《鸣坚白斋研目》统计为158方,上海书店重印该书时增入9方,合计167方。"石破天惊砚"抄手门字形,端溪水岩石质,长19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砚首阴刻云雷纹,形制典雅,琢工朴素。两侧铬文出自吴昌硕、沈石友之笔,书法、刻工俱佳,铭文意蕴含蓄,是诗家妙语。
-
关键词
吴昌硕
砚林
云雷纹
阴刻
沈氏
端溪
诗家
端石
砚铭
前藏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藏一方端砚 闻缕缕墨香
- 8
-
-
作者
张梓淇
施俊
-
出处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
2015年第4期48-51,共4页
-
文摘
砚,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由最初的研墨、盛放墨汁和掭笔,到成为人们的私藏至宝,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更代表了人们不断丰富的精神追求。它随着笔、墨、纸一起成长起来,高居"四宝"之首。如今,赏砚、藏砚已成为一种独具文化气息的时尚逸事。
-
关键词
研磨器
上压
端溪
端石
砚心
实用品
焕明
张九成
宝瓶
心爱之物
-
分类号
F724.78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砚源
- 9
-
-
作者
金芷君
-
出处
《上海工艺美术》
2008年第1期90-93,共4页
-
文摘
一、砚之源流砚虽在文房四宝中排次殿军,但由于它质地坚固,能世代相传,且无论贫富贵贱均须用之,故在流传至今的古代文房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正如清代钱谦益在《保砚斋记》中所云:"天下玩好之物,多不能传之再世,而保砚为易。"最初的砚是圆窝状的石臼,称作"研"。由于人工墨尚未发明,使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所以还附有与研配套、用以研磨颜料的杵棒状研石,称作"研子",在陕西临潼姜寨一处原始社会遗址中,曾发掘出一组用以绘制彩陶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研,呈臼状,配有石研棒、盖板。
-
关键词
澄泥砚
端砚
端石
发墨
铜砚
砚堂
瓦砚
砚瓦
暖砚
端溪
铜雀台
石砚
墨锭
漆砂砚
-
分类号
K875.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端砚天下奇 澄砚若美玉
- 10
-
-
作者
葛海洋
-
出处
《东方收藏》
2015年第10期42-44,共3页
-
文摘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由来已久,其取材广泛,形制多样。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它不仅是实用物品,也是一种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历史延至隋唐后,石砚则雄居天下,大肆昌兴。而石砚氏族又以端氏门墙最高,身价最重。即使四大名砚同类之属亦不免三家折肱,让端玉首位。故世之论石砚者,莫不以端砚为首谈。
-
关键词
石砚
四大名砚
中国文化史
山骨
门墙
端氏
澄泥砚
端溪
砚堂
长右
-
分类号
TS951.28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端砚与我馆的几方藏品
- 11
-
-
作者
王玉兰
-
出处
《南方文物》
1986年第2期116-118,101-154,共5页
-
文摘
砚石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工具,人们通常把笔、墨、纸、砚并列,誉为“文房四宝”。 砚石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人们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中,看到上面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痕迹的石件,这应该是砚石使用的开始。战国晚期已有专门用来研墨的砚台。汉代使用砚台已经比较普遍,文献有“同席砚”的记载。三国时曹操的《杂物疏》中提到:“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一枚”。这时有金属砚和石砚,从地下出土的砚台看,大多以石制成,也有陶制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
关键词
西安半坡遗址
战国晚期
石砚
台砚
几方
端石
端溪
鱼脑冻
火捺
中说
-
分类号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砚为文房之首——陶古精舍藏砚记
- 12
-
-
作者
刘潇
于风亮
-
出处
《青岛画报》
2013年第8期80-83,共4页
-
文摘
被宋太宗赞誉为"君臣千载遇"的大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虽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却居首。皆因砚质地坚实、能传百代,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见证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陶古精舍主人王文祥今年79岁,一生醉心收藏,以古籍善本为宗。
-
关键词
火捺
王文祥
鱼脑冻
蕉叶白
宋坑
文房四谱
端溪
端石
澄泥砚
孔有德
-
分类号
K875.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汉阴收藏的一件浮雕端砚
- 13
-
-
作者
徐信印
-
出处
《文博》
1991年第3期81-82,109,共3页
-
文摘
1986年元月,汉阴县文管所在筹办文物展览中,汉阴县医院年过六旬的老大夫唐伯林,得知文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为了充实这次展览将数代相传的一件石雕工艺品——螃蟹、菊花砚及老鼠、萄葡墨池送往捐展,在对外展出中引起了不少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此砚雕工精湛,技艺卓绝,堪称稀有的传世珍品。(封三)
-
关键词
文管所
汉阴县
墨池
雕工
端溪
石砚
南北朝时期
青灰色
耳杯
白色斑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肇庆的山水迷局
- 14
-
-
作者
唐妮
-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04年第1期40-61,共22页
-
文摘
两个外地打工者在肇庆的地标七星岩上留下了永恒的瞬间,但是明天他们可能就像一千多年来曾在这里驻足停留的历史名人和传说故事一样成为匆匆过客。肇庆这片神奇的山水留住了太多的传奇,幻化了太多的人生,吸纳了太多的文化,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如今,当时间的尘埃落定,这片山水就像一盘完美的僵局,有点似是而非,有点不可言说,有点捉摸不清,但依旧充满魅力。
-
关键词
外地打工
历史名人
迷局
传说故事
端溪
赵佗
四门
黄瑜
水上人家
岭南建筑
-
分类号
K928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说说自己名字de含义
- 15
-
-
-
出处
《中华少年》
2006年第Z1期6-9,共4页
-
文摘
也许,我们从没问过自己的长辈:为什么给我起了这样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其实,我们的名字几乎都寄托着长辈的期望,甚至暗含着一个特殊的故事……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和北京人大附小的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名字的含义”,确实非常的有意义。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发言,再想想自己名字的含义……你会更理解长辈的心意,更自觉地做个好学生。
-
关键词
DE
新安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
问过
我长大了
端溪
陈子
咬盏
杨老师
生时
-
分类号
G634.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洮河绿石含风漪
- 16
-
-
作者
黎泉
-
出处
《丝绸之路》
1993年第1期20-21,共2页
-
文摘
洮河绿石砚,亦称洮石砚或洮河砚,是我国传统的端、歙、洮三大名砚之一,相传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洮河石质细密坚润,色气雅和。石纹如丝,宛若细浪逐波,清丽动人。洮砚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深受历代书法家、画家、诗人以及收藏家的赞美和珍爱。洮砚石产于古洮州。
-
关键词
洮砚石
洮河砚
石砚
历代书法
洮州
鸭头绿
甘肃省甘南
卓尼县
宋坑
端溪
-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K207
-
-
题名藏砚新论
- 17
-
-
作者
唐振香
-
出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第1期117-118,共2页
-
文摘
今人之藏砚,多偏且急于求成。在偏于数量、工艺、铭文或其它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便少了份求实的严谨态度,换而来之的便可能是一屋子垃圾仿品或劣材,且此现状并不为之少见。究其根源,多是因按图索骥听故事或仅看表象的结果而造成。古人云:"口笔是刀吏,可搬山运海。"如端溪砚谱记载中,把端砚的产地端溪搬到德庆;而当今的杂项鉴定专家蔡国声老前辈在著书中,则把坑仔岩搬到了北岭山上。
-
关键词
端溪
蔡国声
砚谱
坑仔岩
鉴定专家
德庆
宋坑
羊脂玉
仿古砚
雍正三年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惜墨如金梁鼎芬
- 18
-
-
作者
颜奕端
-
机构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6年第12期121-123,共3页
-
文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仔细考察传统社会的士人群体,可以发现诸多名流中有不少人集多重人格于一身。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现实境遇中的立场往往非常多变复杂。这当中,有多位具有高尚人格和追求完美的志士仁人,在诸如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梁鼎芬便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梁鼎芬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藏书。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载:"节庵掌教端溪,创设‘书库’;掌教丰湖,创设‘书藏';掌教广雅,扩充‘冠冕楼’;游镇江,又捐书焦山书藏。所至之地,均倡导藏书。"但他从不为藏而藏,有过人之处,且居功至伟。梁在广州所筑的"葵霜阁"藏书楼,1911年改名为"梁祠图书馆",
-
关键词
冠冕楼
广东藏书纪事诗
藏书楼
过人之处
丰湖
掌教
现实境遇
端溪
多重人格
历史人物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全祖望教育活动评述
- 19
-
-
作者
杨布生
-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年第1期52-56,共5页
-
文摘
全祖望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经史学家,而且是我国清代有名的书院教育家。他除了主讲甬上蕺山和肇庆端溪两书院外(有的志书记载他还主讲了安庆敬敷书院),还大力创办和恢复了一些地方书院。《鲒埼亭集》中提及与全氏教育活动有关的书院有二三十所,由他为之作记的有二十余所,其中有些是他创办和重建的(《外编·诸书院记》)。
-
关键词
书院教育
教育活动
城南书院
鲒埼亭集
端溪
敬敷
帖括
翁洲书院
清代书院
学统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