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 被引量:316
1
作者 车浩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6,共14页
法教义学不仅承担解释法律的任务,也具有指导和批判立法的功能。对《刑法修正案(九)》的巡检,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在法教义学的基础理论层面,涉及到批判性的法益概念、以预防为中心的刑罚目的理论以及行为人刑法的观念;在法教义学的中... 法教义学不仅承担解释法律的任务,也具有指导和批判立法的功能。对《刑法修正案(九)》的巡检,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在法教义学的基础理论层面,涉及到批判性的法益概念、以预防为中心的刑罚目的理论以及行为人刑法的观念;在法教义学的中层理论层面,涉及到预备行为的实行化、中立帮助行为的正犯化、共同犯罪与监督过失理论;在具体问题的解释层面,本次修法存在总论虚置与现象立法、立法的体系性思维与法条内在逻辑的矛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学 刑法修正案(九) 立法理念 立法技术
原文传递
立法目的条款之法理基础及表述技术 被引量:166
2
作者 刘风景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7,共10页
在我国,绝大部分制定法都在第一条设置了立法目的条款。立法目的条款是立法者开宗明义以"为了"或"为"为标识语,用规范化的语句专门用来表述整个法律文本之目的的特定法条形式,与立法目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立... 在我国,绝大部分制定法都在第一条设置了立法目的条款。立法目的条款是立法者开宗明义以"为了"或"为"为标识语,用规范化的语句专门用来表述整个法律文本之目的的特定法条形式,与立法目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立法目的条款须持一分为二的理性态度,不需要设置的就不应画蛇添足;需要设置的,则须对其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立法目的条款的主要功能应定位为立法活动的方向选择、立法论证的有效途径、法律解释的重要标准、公民守法的规范指南。为充分发挥立法目的条款的功能,提高立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并最终有助于实现"良法"之治,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目的条款的表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目的条款 法的价值 立法技术 良法之治
原文传递
行政许可法:观念创新与实践挑战 被引量:106
3
作者 周汉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4,共22页
行政许可法体现了许多先进的观念或原则 ,如权利观念、有限政府观念、有效政府观念、责任政府观念、公开政府观念、服务型政府与程序公正观念、廉洁政府观念和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观念等。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 ,在实践中遇到诸如... 行政许可法体现了许多先进的观念或原则 ,如权利观念、有限政府观念、有效政府观念、责任政府观念、公开政府观念、服务型政府与程序公正观念、廉洁政府观念和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观念等。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 ,在实践中遇到诸如法律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同步、行政许可法立法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行政许可法本身的缺憾与立法技术的限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许可法 观念创新 实践 政府观念 既得利益集团 服务型政府 中央与地方 权利观念 公正观念 社会发展 法律规范 立法模式 立法技术 积极性 局限性 公开 廉洁 限制
原文传递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被引量:51
4
作者 孟勤国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5-98,共14页
物权法在一个法治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举足轻重。 1 995年以来 ,如何制定物权法或民法物权编 ,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焦点。今天 ,本刊编辑部郑重推介中国著名的物权法学者孟勤国教授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本刊从不发表条文类成果 ,之所... 物权法在一个法治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举足轻重。 1 995年以来 ,如何制定物权法或民法物权编 ,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焦点。今天 ,本刊编辑部郑重推介中国著名的物权法学者孟勤国教授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本刊从不发表条文类成果 ,之所以破例 ,是因为其鲜明的内容和特色。这份建议稿在孟教授创立的二元物权理论的基础上 ,紧紧扣住了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国公有制的现实国情。以娴熟的立法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凸现了现代中国的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两大主题。特别是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 ,以及国有财产、集体财产的所有与占有的事实和关系中抽象出财产利用权利的基本学理和规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二百条 ,就解决了传统物权理论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财产问题。条文之明了、文字之洗炼 ,确实使我们无法不流露出我们的偏爱之情。孟教授从事物权法研究近二十年 ,不计成败 ,其坚韧不拔之志令人敬重。孟教授的物权理论与设计能否得到立法机关的认同和民法学界的容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物权法领域中 ,终于出现了属于中国人的系统的物权理论与设计。多一种声音 ,多一份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正有赖于法学研究中这种超越学习模仿 ,勇于开拓进取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法 物权理论 草案 财产归属 利用权 所有人 立法技术 中国 集体财产 公有制
原文传递
刑事实体法的合规激励立法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刘艳红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94,共16页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企业规模、犯罪主体、罪刑轻重、犯罪类型等适用对象方面的持续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刑法教义学困境,由此产生了单位刑事归责原则的重构、合规从宽处罚的法定化、涉企犯罪中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单独规定等刑法修改方面的刚...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企业规模、犯罪主体、罪刑轻重、犯罪类型等适用对象方面的持续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刑法教义学困境,由此产生了单位刑事归责原则的重构、合规从宽处罚的法定化、涉企犯罪中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单独规定等刑法修改方面的刚性需求。企业合规刑事实体法修改完善应确立实质激励立法观,坚持合规正反双向实体法激励、事前合规与事后合规并重、单位和自然人责任相分离的立法原则,采取兼顾制度创新与体系稳定、刑事一体化双法联动协同立法、超越回应型修法的统筹激励等立法技术,并在刑法中建立合规激励机制。有鉴于此,企业合规刑事实体法修改可从单位犯罪责任、单位量刑情节、单位制裁方式、刑法分则有关罪名四个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合规改革 刑事实体法 实质刑法观 实质激励立法 立法技术
原文传递
优先权制度的理论和立法问题 被引量:40
6
作者 梅夏英 方春晖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100,共9页
优先权是指依据债权的性质 ,给予某一债权人先于其他债权人 ,甚至先于抵押权人受清偿的权利。各国立法基本上将优先权分为四类 ,即针对特定动产的优先权、针对特定不动产的优先权、针对一般动产的优先权以及针对一般不动产的优先权。优... 优先权是指依据债权的性质 ,给予某一债权人先于其他债权人 ,甚至先于抵押权人受清偿的权利。各国立法基本上将优先权分为四类 ,即针对特定动产的优先权、针对特定不动产的优先权、针对一般动产的优先权以及针对一般不动产的优先权。优先权体现的是某些债权特别的效力 ,而不是与物权或债权等同的权利。我国民法中优先权制度的构建应解决如下问题 :优先权制度在民法体系中的定位 ;优先权制度自身的结构 ;优先权的登记制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权制度 立法 担保物权 民法 立法技术 债权制度 优先权登记制度
原文传递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立法技术三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为中心 被引量:56
7
作者 万毅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37,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拟增设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但在立法技术上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篇章结构上,将三种缺席审判程序作为一项整体制度规定并列为特别程序仍需斟酌;二是在法条关系上,新增之缺席审判制度与现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拟增设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但在立法技术上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篇章结构上,将三种缺席审判程序作为一项整体制度规定并列为特别程序仍需斟酌;二是在法条关系上,新增之缺席审判制度与现行法规定之独立没收程序存在着一定的竞合关系;三是在条文设计上,允许被判决人在缺席判决生效后通过提出异议的方式重新审理,并不完全契合诉讼法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案(草案)》 刑事缺席审判 立法技术 程序竞合
原文传递
准用性法条设置的理据与方法 被引量:55
8
作者 刘风景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53,共9页
所谓准用性法条,是指法律实施者在解决个案时,将原本针对a事项且有"比照"、"参照"等外观标识的法条A,适用于与a具有某种程度类似性但又存有差异的b事项的一种特殊的引用性法条形式。这类法条与含有依照、适用、视... 所谓准用性法条,是指法律实施者在解决个案时,将原本针对a事项且有"比照"、"参照"等外观标识的法条A,适用于与a具有某种程度类似性但又存有差异的b事项的一种特殊的引用性法条形式。这类法条与含有依照、适用、视为、类推适用、根据等字样的法条,有着复杂的交叉重叠关系,需要辨析异同。设置准用性法条的思维基础是一种特殊的类比推理,且只限于类似之中"不及"的情形。准用性法条的价值定位是实现公平正义、提高立法效率、填补法律漏洞、符合事物本质。准用性法条的设置应当简明易解,被准用的法条应该具体,选择辨识程度高的关键词,适时进行法律修改,再增设法条标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用性法条 比照 参照 类比推理 立法技术
原文传递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以律师法实施问题为范例的分析 被引量:48
9
作者 陈瑞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57,共20页
无论是从立法的内容还是立法技术的层面来看,"立法推动主义"的制度变革道路都存在着日益严重的问题。未来的制度变革应更多地重视司法机关自生自发的制度变革经验,采取一种"司法机关改革试验先行"、"立法机关... 无论是从立法的内容还是立法技术的层面来看,"立法推动主义"的制度变革道路都存在着日益严重的问题。未来的制度变革应更多地重视司法机关自生自发的制度变革经验,采取一种"司法机关改革试验先行"、"立法机关将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为法律"的法律发展模式。对于正在发生重大社会转型的中国而言,这是一条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制度变革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推动主义 司法能动主义 制度变革 立法技术
原文传递
当前我国民族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陈洪波 王光萍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共11页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亟待研究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民族立法工作不平衡,且严重滞后;民族法律体系不配套,法与法之间衔接难;变通权行使远未到位;自治法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明显,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亟待研究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民族立法工作不平衡,且严重滞后;民族法律体系不配套,法与法之间衔接难;变通权行使远未到位;自治法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明显,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立法技术、法律规范和立法程序不完备,缺乏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文章从思想认识、自治法规的立法体制、权限范围、批准程序和效力等级、民族立法理论研究和立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究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如何提高对民族立法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理顺立法权限和立法体制,科学编制立法纲要、规划和计划,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族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机制,加强民族立法理论研究和立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措施;最后,强调了搞好民族立法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立法工作 对策研究 立法理论研究 成因 民族法律体系 自治法规 立法体制 队伍建设 立法民主化 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立法技术 立法程序 法律规范 思想认识 权限范围 效力等级 批准程序 立法权限 编制立法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
原文传递
《劳动合同法》修改之争及修法建议 被引量:46
11
作者 钱叶芳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64,共14页
近段时间来,政界、商界、学界诸多人士发出新一轮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呼声,主要诉求是自由解雇和灵活用工。批评者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解雇保护、用工模式等方面的论点存在基本错误。虽然批评中的细节性焦... 近段时间来,政界、商界、学界诸多人士发出新一轮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呼声,主要诉求是自由解雇和灵活用工。批评者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解雇保护、用工模式等方面的论点存在基本错误。虽然批评中的细节性焦点确为《劳动合同法》需要修改之处,但是关键之缺陷在于立法技术上的迂回与温和。主要表现为:未能理顺劳动合同的形式规则,明确书面形式的证据价值;未能理顺劳动合同的期限规则,旗帜鲜明地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形式与期限规则是劳动合同法的两大核心制度,对其理解的误差和适用的混乱不仅导致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不能实现,而且招致了种种质疑,亟需理顺和改造。除此之外,另一个亟需修改之处是劳务派遣用工中的雇主责任分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修改 立法技术 劳动合同形式规则 期限规则 雇主责任分配规则
原文传递
刑法修正的原则与技术——兼论《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的完善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明楷 《中国刑事法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0,共18页
刑法典不可能完美无缺,总是会存在实质缺陷、技术缺陷或手段—目的缺陷,修正刑法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对《刑法》第165条、第166条、第169条主体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法定刑的修改,克服了... 刑法典不可能完美无缺,总是会存在实质缺陷、技术缺陷或手段—目的缺陷,修正刑法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对《刑法》第165条、第166条、第169条主体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法定刑的修改,克服了相应法条的实质缺陷,但在条款设置与法条表述等方面还可进行立法技术上的完善。建议通过删改《刑法》第165条、第166条、第169条的表述扩大主体范围(不必增设第2款),且能避免罪数认定与法条引用的难题;对加重构成要件与从重处罚情节应作明确、具体描述,建议不采用兜底表述。刑事立法是预防犯罪的手段,调整刑罚的严厉程度只是实现预防贿赂犯罪目的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更需要注重犯罪构成要件的设计。如果将贿赂犯罪设计为企行犯,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要求、约定、收受财物的行为构成受贿罪既遂,请托人提出、约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构成行贿罪既遂,就能提高贿赂犯罪被发现的可能性与刑罚的确定性。如此,即使降低法定刑,也有利于实现预防贿赂犯罪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原则 立法技术 背信犯罪 行贿犯罪 企行犯
原文传递
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关于《民法总则》的批判性解读 被引量:37
13
作者 石佳友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2-138,共17页
法典化是立法理性化的首要手段,立法技术是民法典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立法法》亦对立法技术设定了要求: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这是我们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法律史上,惹尼是较早对民法法... 法典化是立法理性化的首要手段,立法技术是民法典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立法法》亦对立法技术设定了要求: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这是我们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法律史上,惹尼是较早对民法法典化立法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关于法律语言、法律术语、法律抽象等问题的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民事立法历来具有简明易懂的特点,但《民法总则》在措辞与行文方面仍然有值得商榷的条款。从立法的简约精神来看,《民法总则》中大量的定义、列举和一些冗余性条款显然没有必要。从民法典规范设置的角度来看,《民法总则》中设置了大量的援引规范,加剧了法律渊源的分散化现象,增加了主体找法的困难;另外,《民法总则》中还存在肯定性规范与否定性规范错配的现象。这些都说明:在下一步的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对立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准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立法技术 法律渊源 法律语言 法律简化
原文传递
从立法技术到治理理念——中国语境下法律激励理论的转向 被引量:37
14
作者 丰霏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4,共9页
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深入,法律的激励功能日益为学术界所关注。然而,学术界对于法律激励的内涵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其实,法律激励源于改革需求,改革语境下的法律激励具有保健化趋向和奖惩一体性等复合内涵,因此理应将奖惩... 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深入,法律的激励功能日益为学术界所关注。然而,学术界对于法律激励的内涵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其实,法律激励源于改革需求,改革语境下的法律激励具有保健化趋向和奖惩一体性等复合内涵,因此理应将奖惩规范共同纳入法律激励的理论研究之中,只因受制于既有的观点和方法,现有的法律激励研究过多地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了作为治理理念的法律激励。将法律激励作为认识法治的理念,意味着要变惩治法治观为励治法治观。作为法治理论的创新方向,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也为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提供了实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激励 改革 立法技术 治理理念 惩治法治观 励治法治观
原文传递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重复评价问题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石经海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107,共17页
若可以把刑法上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理解为"对同一事实的同一属性或侧面进行定性处罚上的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评价"的话,则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定性和处罚上均存在较严重的数罪并罚型、酌定从重型和实质累加型重复评价问题... 若可以把刑法上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理解为"对同一事实的同一属性或侧面进行定性处罚上的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评价"的话,则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定性和处罚上均存在较严重的数罪并罚型、酌定从重型和实质累加型重复评价问题。这不仅表现在行为人实施的所有具体犯罪都需要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并罚,而且表现为在数罪并罚等处罚基础上还要对其酌定从重处罚,以及在前述处罚基础上还要适用诸多贯彻从重处罚精神的处罚制度。如此等等之重复评价问题,既源于重刑主义观念下对刑事政策的片面理解和适用,也缘于立法技术问题造就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相关规定的冲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之对策,在立法上需基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刑法相关规定进行系统性改造,在司法上要避免做出罪责刑不相适应的定罪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重复评价 重刑主义 立法技术 罪责刑相适应
下载PDF
对地方立法权的再认识 被引量:28
16
作者 沈关成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从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阐述地方立法权的由来。着重说明,地方立法权是一个大权,赋予地方立法权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在国家机构权力上的分权,目的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我国建设得更快更好。文章指出:目前,... 本文从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阐述地方立法权的由来。着重说明,地方立法权是一个大权,赋予地方立法权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在国家机构权力上的分权,目的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我国建设得更快更好。文章指出:目前,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地方立法权还未充分认识,理论研究上有自缚他缚的现象,实践上则有限制现象,解决问题根本的是要以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赋予地方立法权所表示的国家意旨和立法本意,而不能再走“左”的老路。不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地方立法权将可能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立法 国家法律 立法权限 相抵触 从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 中央和地方 检察机关 立法技术 常委会
原文传递
粗放和精细:论立法技术的秩序建构路径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起超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1-185,共15页
"宜粗不宜细"在我国立法实践中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出现,在经验视角中粗放和精细的区分常常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展开,其区分标准取决于立法者意欲通过立法活动建构一种框架型还是精密型的法律秩序。通过对立法数据的统计能够发现... "宜粗不宜细"在我国立法实践中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出现,在经验视角中粗放和精细的区分常常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展开,其区分标准取决于立法者意欲通过立法活动建构一种框架型还是精密型的法律秩序。通过对立法数据的统计能够发现,在整体视野下三十年来我国法律文本的条文和篇幅均呈现增长之势,立法技术所建构的框架型法律秩序在数量上多于精密型秩序,但精密型秩序在法律实践中则更为频繁地被适用;而在具体法律视角中,精细型技术细致地雕刻着精细型秩序。从理论的视角观察,两种立法技术的适用阶段各有不同:粗放型技术所进行的秩序建构本质乃是较大规模的法律移植,并在某部具体法律产生的初期发挥作用;而精细型技术的实质是伴随着社会精细化的动态过程而进行的对秩序的完善。在选择法律技术时,应当在不同层面考虑国家发展趋势与需求、法律的发展阶段和修改成本等因素。而当我们对立法技术进行反思时,发现精细型立法技术并非主张法律万能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技术 法律秩序 立法精细化 粗放型立法 立法宜粗不宜细”
原文传递
民法典编纂中请求权基础的体系化 被引量:32
18
作者 吴香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105,187,共13页
民法典以解决纠纷为首要任务,请求权基础以法律适用为主要功能。就此而言,民法典编纂绕不开请求权基础问题。依据是否以实证条文体现,可区分“已条文化的请求权基础”与“未条文化的请求权基础”。方法论上,前者的体系化诉诸既有规范的... 民法典以解决纠纷为首要任务,请求权基础以法律适用为主要功能。就此而言,民法典编纂绕不开请求权基础问题。依据是否以实证条文体现,可区分“已条文化的请求权基础”与“未条文化的请求权基础”。方法论上,前者的体系化诉诸既有规范的解释,后者的体系化则取向于立法中的漏洞填补,二者共同整合为请求权基础的内在体系。在条文组织、规范配置与体系构造等层面,以请求权方法优化立法技术,则是请求权基础外在体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请求权基础 规范体系 立法技术
下载PDF
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基础与规范表达《民法总则》第九章评释 被引量:32
19
作者 朱晓喆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2-735,共34页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理由和相应的法律规范,评估《民法总则》第九章的立法技术。我国诉讼时效制度具有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保护债务人免于举证困难、避免无益的诉讼和节约司法成本的价值基础。首先,诉讼时...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理由和相应的法律规范,评估《民法总则》第九章的立法技术。我国诉讼时效制度具有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保护债务人免于举证困难、避免无益的诉讼和节约司法成本的价值基础。首先,诉讼时效的期间和起算,兼顾权利人的保护与债务人的举证困难。其次,基于不同基础关系而发生的请求权,值得保护的程度不尽相同,在诉讼时效方面应体现其差异。再次,诉讼时效障碍事由及其后果,反映法律对于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在时效利益方面的分配状况。我国现行法对于诉讼时效障碍事由的认定宽松。最后,诉讼时效届满后的法律效果采"抗辩权发生说",体现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的利益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总则 诉讼时效 价值理由 法律规范 立法技术
原文传递
比较法视野下人格权的发展--以美国隐私权为例 被引量:32
20
作者 高圣平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7,共6页
在比较法上,“人格权”并非“显学”,这一语汇明显具有大陆法色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保护人格利益已为各国法制所共同认同。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立法技术,各国对人格权益的保护也各具特色。美国法上并无人格权的概念和体系,但... 在比较法上,“人格权”并非“显学”,这一语汇明显具有大陆法色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保护人格利益已为各国法制所共同认同。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立法技术,各国对人格权益的保护也各具特色。美国法上并无人格权的概念和体系,但隐私权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功用,其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隐私权的概念本身即源自美国,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美国法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甚巨。笔者不揣浅陋,以美国隐私权法的发展为中心来探寻人格权发展的规律,以期为我国人格权立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权法 人格权 美国法 比较法 立法技术 人格利益 文化背景 领先地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