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窟寺考古五十年 被引量:9
1
作者 李裕群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90-96,共7页
关键词 北石 中国考古学 天梯山石 形制 克孜尔石 遗址 云冈石 炳灵寺石 河西走廊 敦煌石
原文传递
宋乾德四年重修敦煌北大像的“二期工程”——关于莫高窟第96窟前第2层遗址的时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共2页
莫高窟第 96窟 (北大像 )前第 2层遗址非西夏遗址 ,为公元 96 6年曹元忠夫妇主持重修北大像前殿堂楼阁的“二期工程”所留 ,唐。
关键词 北大像 遗址 宋初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简记 被引量:7
3
作者 潘玉闪 马世长 《文物》 1978年第12期47-58,共12页
莫高窟石窟群开凿在敦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体是一种砾岩层。这种砾岩是由小砾石、细沙通过钙质胶结在一起的。石质较别种岩石为松软,故在外力(如地震)作用下,较易于形成纵向或横向裂缝,造成大块的崖体塌落。由于这种情况而形成的... 莫高窟石窟群开凿在敦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体是一种砾岩层。这种砾岩是由小砾石、细沙通过钙质胶结在一起的。石质较别种岩石为松软,故在外力(如地震)作用下,较易于形成纵向或横向裂缝,造成大块的崖体塌落。由于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洞窟损坏,在历史上也是相当严重的。根除这种对洞窟保护极为严重的危害,是我们保护工作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題。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 遗址 附属建筑物 壁画 西夏 台基 开凿 发掘 地面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53窟窟前建筑遗址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国璋 《考古》 1976年第1期53-58,78,共7页
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六年期间,敦煌文物研究所为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施工,在窟前进行了发掘工作,清理出一批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莫高窟窟前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以及兴废演变的情况,提供了实证... 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六年期间,敦煌文物研究所为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施工,在窟前进行了发掘工作,清理出一批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莫高窟窟前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以及兴废演变的情况,提供了实证资料。本文介绍的53窟窟前建筑遗址,是已发现的遗址中,保存得较完好的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 遗址 建筑 台基 西夏 工程施工 敦煌文物 等时代 角柱 归义军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潘玉闪 蔡伟堂 《敦煌研究》 1982年第1期111-128,共18页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敦煌莫高 西夏 壁画 发掘报告 地面 花砖 插图 开凿
下载PDF
敦煌模制花砖艺术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殷光明 《敦煌学辑刊》 1988年第Z1期123-129,162,共8页
一、分布敦煌花砖,主要来自莫高窟、古墓葬和古庙宇。莫高窟花砖,包括窟内地面花砖和殿堂铺地砖两种。殿堂铺地砖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于1963——1966、1979——1980年两次窟前遗址发掘出土的。如今洞窟内的花砖,有些是原修时代铺设的,有些... 一、分布敦煌花砖,主要来自莫高窟、古墓葬和古庙宇。莫高窟花砖,包括窟内地面花砖和殿堂铺地砖两种。殿堂铺地砖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于1963——1966、1979——1980年两次窟前遗址发掘出土的。如今洞窟内的花砖,有些是原修时代铺设的,有些是在后代重修洞窟时补铺的。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花砖经过多次搬移,它们的所属时代大都不太明确,只有通过与其它花砖的排列对比以及与壁画图案的比较分析,才能确定其所属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纹样 图案艺术 莫高 壁画 遗址 铺地砖 敦煌文物 古墓葬 时代特征
下载PDF
有关莫高窟外貌变迁的几个问题(摘要) 被引量:2
7
作者 潘玉闪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16-18,共3页
关于莫高窟外貌变迁,五十年代初,宿白等专家进行勘察,并发表了报告。六十年代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曾进行考古发掘,在底层洞窟前发现一大批窟前殿堂遗址和遗迹,我们对窟前的变迁有了新的认识。一窟前地面、河床、台地的变迁莫高窟开窟以来... 关于莫高窟外貌变迁,五十年代初,宿白等专家进行勘察,并发表了报告。六十年代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曾进行考古发掘,在底层洞窟前发现一大批窟前殿堂遗址和遗迹,我们对窟前的变迁有了新的认识。一窟前地面、河床、台地的变迁莫高窟开窟以来,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窟前地面升高,河床东移,台地扩大。隋唐以前,洞窟凌空开凿,窟前地面远比现在地面低。根据较为典型而且挖得最深的第53—55窟区段的窟前地层堆积和崖面遗迹来作说明。第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 五十年代 考古发掘 遗址 台地 新发现 遗迹 层堆积 隋唐 崖面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7
8
作者 沙武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2-513,共22页
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的考古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进行过几次。1963年7月至1966年上半年,敦煌文物研究所为配合莫高窟南区洞窟的加固工程(即第129窟以北),清理发掘了由南而北第108、100、98、85、61、55、467、53、46、45、44、39、38、3... 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的考古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进行过几次。1963年7月至1966年上半年,敦煌文物研究所为配合莫高窟南区洞窟的加固工程(即第129窟以北),清理发掘了由南而北第108、100、98、85、61、55、467、53、46、45、44、39、38、35、30—27、22、21等窟窟前殿堂或其他遗址,发现新窟龛有第487、488、489、490、491、492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 第72-76 殿堂遗址 位置关系 地层堆积 出土遗物 殿堂建筑修建 规模
原文传递
筑地构天: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景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真如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 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探讨其在石窟寺空间序列与整体景观中的作用、多种类型窟前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营造宗教意象方面的作用。北朝至隋代的莫高窟沿水平发展,石窟群通过木构窟檐与廊道衔接,整体建筑外观有助于塑造山水间的寺院意象。而唐代以降,窟前建筑通过凸显高度、增加层次、引入巨大尺度,逐渐勾勒出兼具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建筑景观,反映了造窟者对天上宫阙的丰富想象。结合木构窟檐构件的新考古发现,对归义军至西夏时期的大像阁进行复原设计。大像阁作为关键要素,不仅在崖面外观中创造了视觉秩序,还在视觉上影射了佛教重层天宫之景象。通过营造、改建、维护和使用,窟前建筑成为莫高窟建筑与社会景观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 建筑遗址 复原设计 建筑景观 社会景观
下载PDF
关于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问题──兼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沙武田 《敦煌学辑刊》 2000年第1期69-77,共9页
莫高窟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修建年代传统意见一般认为是为西夏时期,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并逐一分析了前人所据资料,论证的结果认为无论从遗址花砖、壁画,还是130窟的重修时代,并相关文书等均表明该殿堂建... 莫高窟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修建年代传统意见一般认为是为西夏时期,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并逐一分析了前人所据资料,论证的结果认为无论从遗址花砖、壁画,还是130窟的重修时代,并相关文书等均表明该殿堂建筑遗址应为宋时所建。并且通过供养人题记、历代洞窟营建的个人心理因素及曹氏诸节度使大量创建功德窟的事实,进一步表明其为曹氏归义军晚期由曹宗寿所主持兴建。文中附带论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0殿堂遗址 时代问题 西夏 宋曹氏归义军晚期 曹宗寿 藏经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