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翀 张晨 +1 位作者 王宝强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11期33-40,共8页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 空间网络特征 长江中游城市群 3C框架
下载PDF
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1-581,共11页
碳排放调控不仅需关注自身减排,而且要考察省际碳排放联动关系。从全国层面厘清碳排放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统筹碳排放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2015~2019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碳排放空间... 碳排放调控不仅需关注自身减排,而且要考察省际碳排放联动关系。从全国层面厘清碳排放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统筹碳排放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2015~2019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QAP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呈典型空间网络特征,且省际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稳定性及复杂程度逐渐提升;上海、江苏、北京等地居于网络中心,并发挥“桥梁”作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网络中扮演“双向溢出”及“净受益”角色,能源蕴藏丰富的中、西部等内陆地区属于“经纪人”及“净溢出”板块;地理邻接、产业结构、收入、技术创新及人口密度的差距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能源消耗越相似,碳排放关联性越强。为此,在碳排放治理中需立足区域协同治理理念、建立“引导-跟从”碳减排机制、发挥“全国一盘棋”战略优势、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推动形成全国层面均衡碳减排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网络特征 影响因素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旅游流时空分布及空间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兴林 黄巧燕 +2 位作者 姚亮 吐尔逊·买买提 刘泓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自驾游正发展成为大众旅游时代的新模式,通过探索自驾旅游流的时空分布和空间网络特征,明确其时空格局的演化机制.以新疆地区为例,采用频次指数统计自驾旅游流跨时间年度、季节、节假日的游客数量,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阐明旅游流时空分... 自驾游正发展成为大众旅游时代的新模式,通过探索自驾旅游流的时空分布和空间网络特征,明确其时空格局的演化机制.以新疆地区为例,采用频次指数统计自驾旅游流跨时间年度、季节、节假日的游客数量,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阐明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实际需求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多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深入探究自驾旅游流的网络结构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疆自驾游旅游流在时间分布特征方面具有多样性,受季节和节假日的影响,依然保持了持续吸引游客的稳定趋势;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标准差椭圆的重心表明自驾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更偏向新疆西北地区,标准差椭圆长短半轴差距显示旅游流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分布相对稳定;在空间网络特征方面,新疆自驾旅游流整体网络间存在“涓滴效应”,自驾游客的移动路径和主要聚集区域呈现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辐射向伊犁、阿勒泰、喀什等三个方向的趋势;旅游节点之间的关联不紧密,辐射牵动作用不明显,旅游流分布较为疏散且呈现明显的规模-序列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驾旅游流 GIS空间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时空分布特征 空间网络特征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网络特征研究
4
作者 朱海霞 黄江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179,共8页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历史、物质、活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凝聚子群,总结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主要由仰韶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构成,其空间特征...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历史、物质、活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凝聚子群,总结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主要由仰韶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构成,其空间特征表现包括文化和空间地域性引发的中心聚集、边缘散射空间结构,历史与现代物质载体促成的流域物质空间延续互通,空间单元内部关系错位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法 大遗址文化空间 空间网络特征 大遗址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我国省际高技术产业同构性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方大春 裴梦迪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65,共7页
基于2007-2016年我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的网络特征。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网络同构性,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系数呈现波动上升,网络紧密性有所增加,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下... 基于2007-2016年我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的网络特征。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网络同构性,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系数呈现波动上升,网络紧密性有所增加,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下降,网络结构仍处在不稳定状态。第二,重要“行动者”在网络结构中的控制程度弱化;山西、内蒙古及浙江等地区分别作为中西部和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动的“主导者”;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远离高技术产业同构性网络中心。第三,网络中省份可以划分为四类凝集子群,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及部分东部欠发达地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优产业结构网络构建,需要从“全国一盘棋”思维出发,精准把握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控重点省份,完善省域间利益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同构性 空间网络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葆华 孟赛龙 《中国名城》 2020年第3期92-96,共5页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传统村落 空间网络特征 影响因素 黄山市
下载PDF
我国土地要素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谭灵芝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51,共11页
目前,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更多地表现为非线性空间网络结构。基于我国30省市2005、2010和2015年省级土地要素弹性数据,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解析我国土地要素弹性的网络特征及其空间效应,并对我国不同省份经济... 目前,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更多地表现为非线性空间网络结构。基于我国30省市2005、2010和2015年省级土地要素弹性数据,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解析我国土地要素弹性的网络特征及其空间效应,并对我国不同省份经济空间地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从整体而言,土地要素投入空间关联紧密度逐渐增加、网络等级水平逐步降低,部分区域间经济均衡性在增强;高中心度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部分中部省份,对其他省份产生了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整体网络结构和个体网络结构对土地要素贡献率变动有显著影响,并有助于区域均衡发展。因此,制定土地政策必须深刻认清我国土地投入的空间网络关系和网络特征,高度重视不同区域间的土地要素的空间联系,通过产业转移、资金、技术等的流动提高土地级差收益和土地贡献率,促进区域间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空间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土地产出弹性和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要素弹性 空间关联网络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 省际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