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580
1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点 -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 ,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 -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 -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 “点 -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 ,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 -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 -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阐述了“点 -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轴系统 区域发展 形成机理 空间结构 国土开发 经济布局
下载PDF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456
2
作者 吴必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359,共6页
定义了环城游憩带 (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 ,ReBAM)的概念 ,并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 ,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金的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 定义了环城游憩带 (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 ,ReBAM)的概念 ,并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 ,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金的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力量 ,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ReBAM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ReBAM的土地利用特征根据游客进入成本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高、中、低 3种不同等级 ;ReBAM的空间特征可由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游憩带 REBAM 城市旅游 上海 土地利用特征 空间结构 旅游成本
下载PDF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 被引量:361
3
作者 陆大道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5,共9页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 -轴系统”的形成 ,说明“点 -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 ,因而该...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 -轴系统”的形成 ,说明“点 -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 ,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 ,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 “点-轴系统” 社会经济 区域开发模式 中国
下载PDF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 被引量:396
4
作者 吴必虎 唐子颖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28,共6页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 ,通过对首批国家 4A级旅游区 (点 )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以及对各旅游区(点 )与非农业人口在 2 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 ,揭示了国家首批 4A级旅游区 (点 )的空间结...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 ,通过对首批国家 4A级旅游区 (点 )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以及对各旅游区(点 )与非农业人口在 2 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 ,揭示了国家首批 4A级旅游区 (点 )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 ,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 ,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A级旅游区(点) 空间结构 空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被引量:424
5
作者 顾朝林 庞海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复杂、数据不易得到。本文试图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据此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从研究结果看,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体系 空间联系 空间结构 重力模型
下载PDF
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392
6
作者 惠刚盈 胡艳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7,共5页
混交度表明了任意一个树的最近相邻木为非同种的概率。以参照树及其相邻最近 4株树组成的最小空间结构单元较“结构 4组法”更能恰当地进行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当借助整个林分的混交度分布或均值来分析树种空间隔离程度时最好附加说明混... 混交度表明了任意一个树的最近相邻木为非同种的概率。以参照树及其相邻最近 4株树组成的最小空间结构单元较“结构 4组法”更能恰当地进行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当借助整个林分的混交度分布或均值来分析树种空间隔离程度时最好附加说明混交林分的树种组成及其比例。这一点对精确分析树种空间分布及其结构重建意义十分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空间隔离程度 空间结构 混交度 混交林 树种组成 天然林
下载PDF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45
7
作者 李平华 陆玉麒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8,共10页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本文综合了可达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近...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本文综合了可达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近期可达性评价方法的进展与动态。随后分别在区域和国家尺度与城市内部尺度上总结了可达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服务设施提供、城市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讲,国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尚不丰富。最后,本文阐述了目前可达性研究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 可达性 空间结构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被引量:309
8
作者 刘继生 陈彦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总结了刻画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三种分形维数:聚集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阐释了各种维数的地理意义,然后以实例说明了它们的测算方法。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分形 分维 测算法
下载PDF
角尺度——一个描述林木个体分布格局的结构参数 被引量:315
9
作者 惠刚盈 Gado.,KV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42,共6页
空间结构信息对异龄混交林经营特别重要。按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经理的观点,空间结构可从3个角度加以描述。对于描述种间混交和大小分化目前已有可使用的参数,这些参数用适当的花费就可以在地面调查中获得。
关键词 林木 角尺度 空间结构 个体分布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13
10
作者 谢志华 吴必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8-753,共6页
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509处资源型景区为样本景区,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资源型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 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509处资源型景区为样本景区,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资源型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古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景区 空间结构 4A级景区 中国
下载PDF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234
11
作者 张捷 都金康 +2 位作者 周寅康 张思彦 潘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7-364,共8页
本文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以游客距离衰减模式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论文论证了九寨沟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Pareto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 本文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以游客距离衰减模式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论文论证了九寨沟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Pareto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距离衰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衰减 空间结构 客源市场 九寨沟 风景区
下载PDF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被引量:196
12
作者 崔功豪 武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99-411,共13页
本文以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为例,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了影响边缘区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并对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 本文以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为例,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了影响边缘区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并对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边缘区 空间结构 发展
下载PDF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被引量:248
13
作者 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7-763,共7页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km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km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城市周边 空间结构 中国
下载PDF
SPOT卫星影像的水体提取方法及分类研究 被引量:245
14
作者 都金康 黄永胜 +1 位作者 冯学智 王周龙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4-219,共6页
文中分析了水体及其它主要地物的光谱特性在SPOT影像中的表现特征 ,发现大多数地形阴影与水体的光谱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而用单一的方法很难有效地提取山区中的水体。经过研究 ,发现用决策树分类方法 ,在各节点设计不同的分类器 ,... 文中分析了水体及其它主要地物的光谱特性在SPOT影像中的表现特征 ,发现大多数地形阴影与水体的光谱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而用单一的方法很难有效地提取山区中的水体。经过研究 ,发现用决策树分类方法 ,在各节点设计不同的分类器 ,可以有效地提取山区中的水体。由于不同类型的水体其面积、周长、形状等几何特征各有特点 ,并且与地貌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因而可利用水体的空间特征信息 ,对提取的水体进行分类 ,其方法也选用决策树分类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决策树分类 空间结构 SPOT卫星影像 提取方法
下载PDF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被引量:231
15
作者 金凤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39,共9页
“极化”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 ,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附属式的“轴—辐”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 ,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极化”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 ,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附属式的“轴—辐”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 ,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 ,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 ,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 ,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轴—辐”系统 ,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 ,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 ;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 ,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 2 4 0 0 km之内 ;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轴”系统 “极化”效应 高速交通 航空客流 航空网络 空间结构 距离衰减规律
下载PDF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被引量:171
16
作者 吴晋峰 包浩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 ,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 ,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探讨了旅游网络结构模式研究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拓扑 网络结构模式 目的地 客源地
下载PDF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5
17
作者 沈世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4,共10页
大跨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大跨度建筑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空间网格结构和张力结构两大类介绍了国内外(但主要是国内)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这一... 大跨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大跨度建筑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空间网格结构和张力结构两大类介绍了国内外(但主要是国内)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这一领域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包括空间结构的形态分析理论、大跨柔性屋盖的动力风效应、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网壳结构 网格结构 大跨度建筑
下载PDF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指标与案例 被引量:152
18
作者 王仰麟 赵一斌 韩荡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讨论了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提出斑、廊、基、缘是空间结构的四个主要元素。认为对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分三个不同的等级层次进行,一是宏观尺度的整体空... 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讨论了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提出斑、廊、基、缘是空间结构的四个主要元素。认为对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分三个不同的等级层次进行,一是宏观尺度的整体空间构架;二是中观尺度几种典型的空间组合型;三是空间元素的基本形态特征。进而设计出景观生态系统空间指标体系简要框架。最后以冀西北涿鹿盆地区为例,进行了案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 指标 涿鹿盆地区 概念
下载PDF
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被引量:232
19
作者 汪德根 陈田 +2 位作者 陆林 王莉 ALAN August Lew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4-233,共20页
交通是影响旅游流空间结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线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交通可达性变化,并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区域旅游接待设施、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密度以及区位等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是影响旅游流空间结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线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交通可达性变化,并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区域旅游接待设施、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密度以及区位等影响因素分析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的机理。研究表明:1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表现为马太效应、过滤效应、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特征。2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以及时空压缩程度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均非常明显态势下,产生高铁马太效应;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均不强,时空压缩程度不显著等旅游节点产生高铁过滤效应;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和交通网络密度均具有很强优势,且时空压缩程度明显等旅游节点可成为扩散源,高铁强化了扩散源旅游流集聚作用,然后向边缘旅游地扩散,呈现为"集聚—扩散"模式;高铁使大尺度空间的不同客源地居民出游空间范围出现叠加现象,但只有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优势较强且时空压缩程度明显旅游节点产生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空间结构 高铁效应 机理 京沪高铁 中国
原文传递
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86
20
作者 柴彦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0-38,共9页
本文着眼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单位,通过考察其形成与作用、日常生活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等,得出中国城市的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由三层次构成:(1)由在世界各种城市地域组织中独具一格的单位构成的基础生活圈;(2)同... 本文着眼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单位,通过考察其形成与作用、日常生活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等,得出中国城市的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由三层次构成:(1)由在世界各种城市地域组织中独具一格的单位构成的基础生活圈;(2)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生活圈;(3)以区为基础的高级生活圈。这种独特的生活空间结构是在社会主义计划城市下行政管理和生活居住规划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 生活圈 内部生活 空间结构 兰州 城市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