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8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565
1
作者 王富喜 毛爱华 +1 位作者 李赫龙 贾明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3-1329,共7页
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依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系统... 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依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将全省17地市划分为五大类型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在总结、概括各类型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熵值法 聚类分析 空间差异 山东省
下载PDF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501
2
作者 陆林 余凤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6-410,共5页
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 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经济差异 中国旅游 2002年中国 旅游经济 经济地理学 旅游业发展 区域研究 结构特征 总体水平 分异规律 产业地位 经济水平 区域旅游 空间差异 地区差异 大陆 省际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07
3
作者 杨桂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27,共7页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增长最快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济快速发展加剧的人地矛盾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利用近5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5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 ,研究揭示了...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增长最快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济快速发展加剧的人地矛盾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利用近5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5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 ,研究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高强度土地开发的特征和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 ,并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表明 ,近50年来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 ,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基本变化过程 ,其中分别在1958~1963年、1985年前后和1993年前后出现了三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 ,其形成机制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失 变化过程 驱动因子 长江三角洲 耕地数量 驱动机制 土地开发 空间差异
下载PDF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237
4
作者 韩增林 刘天宝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8-1515,共8页
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除拉萨外的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 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除拉萨外的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市之间城市化质量差距明显,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规模没有对应关系,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人口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依次降低的特点;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级以上城市 城市化质量 特征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34
5
作者 王姣娥 焦敬娟 金凤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3-1846,共14页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其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且其对区域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经济联系和土地利用等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高速铁路对...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其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且其对区域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经济联系和土地利用等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对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组织模式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IS网络分析工具,构建时间成本矩阵,研究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单元和4个直辖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和城市对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无高铁、高铁现状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并对三种情景进行模拟与探讨。结果显示:1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和"廊道效应",反映了高速交通在重塑区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2高速铁路建设提升了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总量,且逐渐从追求"效率"转向"公平性";3高速铁路建设缩小了全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的差异,但却扩大了城市对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差异;4三大城市群成为城市对外经济总量绝对获益量最大的地区,而其毗邻的中小城市成为提升速率最大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网络分析 经济联系强度 空间差异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207
6
作者 史修松 赵曙东 吴福象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55,共11页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创新效...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创新效率也有明显差异。在时间趋势上呈阶段性波动。区域创新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大于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专利产出效率高于新产品产出效率。最后,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效率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 被引量:153
7
作者 任志远 黄青 李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7-606,共10页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和生态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以及不同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据此对1986 ̄2002年陕西省三大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和生态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以及不同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据此对1986 ̄2002年陕西省三大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盆地、陕南秦巴山区)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①各地区生态承载力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差异明显,陕北黄土高原最快,陕南秦巴山区最慢,关中渭河盆地居中;②各地区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大小不一,由小到大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盆地、陕南秦巴山区;③1986 ̄2002年生态压力指数:陕北黄土高原从0.44增加到0.91,增加幅度0.47;关中渭河盆地从0.75增长为1.20,增长幅度为0.45;陕南秦巴山区从0.19增长为0.22,增长幅度为0.03。年平均压力指数关中渭河盆地最大,是陕南秦巴山区的5.37倍,是陕北黄土高原的1.30倍;④各区生态安全状况:陕南秦巴山区处安全状态;关中渭河盆地已严重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陕北黄土高原处于临界状态,压力指数增长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 动态变化 空间差异 定量分析 陕西 生态安全 陕西省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承载力 渭河盆地
下载PDF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49
8
作者 马慧强 韩增林 江海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217,共6页
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以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市... 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以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市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除拉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逐步降低的特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城市规模存在对应关系;公共服务水平各单项水平不均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空间差异 熵值法 地级以上城市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被引量:127
9
作者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7-854,共8页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同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i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渠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匹配系数 空间差异 灌溉农业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被引量:114
10
作者 张耀光 魏东岚 +3 位作者 王国力 肇博 宋欣茹 王圣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6,共11页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 11个省 (市、区) 组成。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 从而提出了到 2010年形成...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 11个省 (市、区) 组成。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 从而提出了到 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 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 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 (市、区 ) 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洋经济 中国海 空间差异 三次产业结构 空间集聚 劳动力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产业 海岸带
下载PDF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20
11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40,共16页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119
12
作者 周礼 蒋金亮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3-179,共7页
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最后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分析结果进行... 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最后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竞争力受到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影响,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对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整体较高。2长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空间结构呈现以上海、苏州和杭州为中心,南京、无锡、宁波和绍兴为副中心的圈层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差异明显。3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吸引指数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空间差异 旅游吸引指数 长三角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8
13
作者 丁悦 蔡建明 +1 位作者 任周鹏 杨振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7-666,共10页
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历经30年多发展,国家级经开区已遍布全国,其个体间的发展差异也由于不同的动力机制而日趋显著。认识和探讨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分异及其核心影... 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历经30年多发展,国家级经开区已遍布全国,其个体间的发展差异也由于不同的动力机制而日趋显著。认识和探讨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分异及其核心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引导开发区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0年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总体上,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在东中西三大区差异显著,呈现出高低高的U型格局;②个体上,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在三大区内部存在不同分异特征,其中西部分异度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③探测因子决定力显示,主导三大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的核心要素明显不同;在所选出的5大核心影响因素中,中西东三大区呈现出由开发区内在因子主导向城市和区域性外在因子主导的转变趋势;④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及核心影响因素在三大区间的分异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发区生命周期阶段性的演变规律。由此建议:近期内,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仍应聚焦于改进其自身发展要素;而从长远看,城市性和区域性的外部因子对经开区的影响将变得日益重要,亦即是经开区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与其所在城市和区域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增长率 空间差异 变异系数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8
14
作者 刘传明 曾菊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09-2221,共13页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借鉴现有成果基础上,完善了不受分析空间尺度大小影响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尤其强调了火车站的节点属性及其等级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以此测算湖北省79个县域的综合交通可...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借鉴现有成果基础上,完善了不受分析空间尺度大小影响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尤其强调了火车站的节点属性及其等级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以此测算湖北省79个县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揭示其空间差异规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分别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其空间差异现象,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拟合方法揭示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具有正相关趋势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运用3×3矩阵分析两者的组合类型和湖北省各类型县域分布规律,验证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是实现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的观点,依据空间差异规律,一方面评述了湖北省现行空间发展战略,建议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三区四带"点轴式空间非均衡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提出了促进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全面提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综合交通可达性 经济发展水平 空间差异 点轴式发展
原文传递
广州公园绿地的空间差异及社会公平研究 被引量:117
15
作者 江海燕 周春山 肖荣波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48,共6页
采用GIS网络分析与缓冲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公园绿地客观服务水平在街道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和社会公平性。结果表明:公园绿地各类别及总体服务水平均较低且差异显著,其高覆盖区主要分布在旧城区的街道,服务盲区主要分布在天河、白云和黄... 采用GIS网络分析与缓冲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公园绿地客观服务水平在街道尺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和社会公平性。结果表明:公园绿地各类别及总体服务水平均较低且差异显著,其高覆盖区主要分布在旧城区的街道,服务盲区主要分布在天河、白云和黄埔等次新区以及海珠区的街道。进一步结合街道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研究得到:SES越高,公园服务水平越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府在公园绿地的规划和管理上应从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改善公园可达条件、建立统一统计和管理考核体系及利用税收杠杆等措施提高绿地供给的效率和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GIS 网络分析 服务区 空间差异 社会公平
下载PDF
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07
16
作者 彭宝玉 覃成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对河南县域经济体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由东西差异转变为由西北向东南的梯次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差异扩大趋势。(2)山区县经济实力高于平... 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对河南县域经济体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由东西差异转变为由西北向东南的梯次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差异扩大趋势。(2)山区县经济实力高于平原县,交通条件较好的郑州至三门峡陇海铁路沿线和郑州市所辖县域经济实力较高。(3)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依赖区内初级生产要素的低级发展阶段,高等生产要素发育较少,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经济实力评价 空间差异 河南省
下载PDF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被引量:111
17
作者 薛德升 曾献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4,共11页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的重要国策,对人的城镇(市)化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城镇化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目前城—乡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以城镇化率和城镇(或区域)城镇化质量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乡村人...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的重要国策,对人的城镇(市)化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城镇化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目前城—乡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以城镇化率和城镇(或区域)城镇化质量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乡村人口的城镇化发展也被忽略。本文提出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建立了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对1995、2000、2005、2010和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的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及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尽管城镇人口的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乡村人口,但城镇化并非城镇人口独有的社会过程。2城乡两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在省域尺度上正逐步形成差异明显的空间格局。3北京、上海、浙江等少数省市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已经超越部分内地省市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建议更新对城镇化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探索在城镇化发达的地区调整城—乡二元体制的新途径,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评价 现代生活指数 空间差异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110
18
作者 蓝庆新 刘昭洁 彭一然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省域之间城镇化质量差距明显,省域内部城镇化质量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测算结果,我国各省域整体城镇化率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高—高"、"低—高"、"低—低"和"高—低"四种类型,其自身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指数之间的协调程度分为质量滞后、协调和质量超前3种类型,这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动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城镇化质量不均衡状况,文章提出"高—高"型区域关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低—高"型区域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低—低"型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高—低"型区域关注城镇化的社会、生态效应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差异
下载PDF
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被引量:100
19
作者 陈智博 吴小根 +2 位作者 汤澍 罗浩 贾真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4-1067,1076,共5页
江苏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苏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特征,并从旅游构成角度研究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空间分异状况,从空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从时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 江苏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苏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特征,并从旅游构成角度研究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空间分异状况,从空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从时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四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并就江苏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空间差异 江苏
原文传递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被引量:105
20
作者 陈发虎 黄伟 +2 位作者 靳立亚 陈建徽 王劲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7-1657,共11页
依据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1930~2009年间的最新0.5°×0.5°网格点的月均降水量序列,本文分析了中亚干旱区近8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近80年来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中亚干旱区年降水整体上表现... 依据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1930~2009年间的最新0.5°×0.5°网格点的月均降水量序列,本文分析了中亚干旱区近8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近80年来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中亚干旱区年降水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年降水中以冬季降水的增加趋势最明显(0.7mm/10a).中亚干旱区近80年来的降水变化存在空间差异,可划分为五个降水变化区域(Ⅰ-哈萨克斯坦西区,Ⅱ-哈萨克斯坦东区,Ⅲ-中亚平原区,Ⅳ-吉尔吉斯斯坦区,Ⅴ-伊朗高原区),根据年降水分布模式以45°N为界划分为两类:研究区北部的两个区(Ⅰ和Ⅱ区)四季降水较均匀,南部的三个区均以春、冬季降水为主(占全年降水的60%~82%).在降水变化趋势上,除了中亚干旱区西南(Ⅴ区)在近80年来有微弱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四区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尤以干旱区西部的Ⅰ区和Ⅲ区降水增加显著.近80年来降水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主要取决于冬季的变化趋势.研究还发现,中亚干旱区降水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中亚干旱区及其各分区都具有2~3 a的显著周期,南部三区(Ⅲ,Ⅳ,Ⅴ区)还存在5~6 a的显著周期,在此基础上都具有3~4个阶段性的变化趋势.最近一次趋势性变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研究区降水更多的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近80年来,中亚干旱区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复杂,西风环流变化可能是影响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年和季节降水 变化趋势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