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模型在低气压环境下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嘉文 柳建华 +1 位作者 张良 刘旗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8,共8页
本文总结了现具有较高认可度且具有相当预测精度的空气侧换热特性的理论预测模型,选用常规平直铝翅片铜管换热器在典型的空调工况(空气干球温度为27℃,湿球温度为19. 5℃,换热器迎面风速为1~4 m/s,入口水温为7~13℃,流速为1. 8 m/s)下,... 本文总结了现具有较高认可度且具有相当预测精度的空气侧换热特性的理论预测模型,选用常规平直铝翅片铜管换热器在典型的空调工况(空气干球温度为27℃,湿球温度为19. 5℃,换热器迎面风速为1~4 m/s,入口水温为7~13℃,流速为1. 8 m/s)下,对现有模型在低气压环境(40~100 kPa)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在试验工况下,随着换热器所处环境压力的降低,常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急剧增加至127. 4%^-36. 6%,且常压模型预测值普遍偏大。同时低气压环境下管排数的影响依然存在,且更加显著。基于本文实验数据对3个常压模型进行环境气压修正后,预测精度大幅提高:在试验工况下,最大偏差分别降至32. 63%、24. 91%和21. 74%,平均偏差为1. 79%、-2. 90%和-8. 59%,在±20%的误差带内修正模型预测精度比分别达到90. 97%、93. 75%和88. 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因子 环境压力修正 空气换热 翅片管换热
下载PDF
凸轮磨削中热耗的分析与研究
2
作者 谢卫其 刘亮 陈荣莲 《机械工程师》 2010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磨削热聚集在凸轮表面产生很大的温度梯度,降低了凸轮的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文中分析了冷却液和空气在凸轮磨削中的冷却效果,提出了增强冷却液冷却效果和空气换热效果来降低凸轮磨削中的高温损伤的方法。
关键词 磨削热 温度梯度 冷却液 空气换热
下载PDF
“干盘管”误解剖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殷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4-54,共11页
认为人们对目前国内主推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之一的"干盘管"存在误解,其中有概念上的、空气处理过程上的、经济上的以及控制方法上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剖析了导致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干盘管”干工况 空气换热 风机盘管机组 误解剖析
下载PDF
阳极炉烟气余热利用设计与生产实践 被引量:12
4
作者 陆志方 《有色冶金节能》 2002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文概述了阳极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特点,介绍了二次燃烧室、余热锅炉、空气换热器的形式、结构、技术参数;分析了此系统的经济效益及节能指标。
关键词 阳极炉 烟气 余热利用 二次燃烧室 余热锅炉 空气换热 节能 效益 炼铜
下载PDF
通信机房应用自然冷源降温方式的比较与选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杰 王景刚 康利改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8年第5期61-66,共6页
通信行业的能耗主要在通信机房,因为通信机房内设备的发热量大,需要空调全年运行进行降温,空调运行能耗大。在通信机房的节能改造过程中,采用自然冷源进行降温的方式效果比较显著。对三种自然冷源进行降温的方式进行比较,并以一通信机... 通信行业的能耗主要在通信机房,因为通信机房内设备的发热量大,需要空调全年运行进行降温,空调运行能耗大。在通信机房的节能改造过程中,采用自然冷源进行降温的方式效果比较显著。对三种自然冷源进行降温的方式进行比较,并以一通信机房为例,进行经济性分析,最后为该机房选用合适降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机房 自然冷源降温 空气换热 节能
下载PDF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会军 朱冬生 孙加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27,共4页
采用土壤自然温度场与空气冷却效应的叠加方法 ,对土壤—空气换热系统的出口温度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通过计算探讨了埋管的深度、管长和管径对换热器进出口温度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 ,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随着埋管入口温度的周期... 采用土壤自然温度场与空气冷却效应的叠加方法 ,对土壤—空气换热系统的出口温度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通过计算探讨了埋管的深度、管长和管径对换热器进出口温度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 ,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随着埋管入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 ;随着埋管深度和管长的增加 ,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降低 ,同时出口温度的变化幅度减小 ;随着管径的减小 ,埋管出口温度降低 ,出口温度波动减小 ,换热系统的降温供冷性能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 传热 数值模拟 节能
下载PDF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流动与供冷性能的计算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吴会军 朱冬生 +1 位作者 张立志 孙加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以土壤热传导方程和K_1—ζ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温度场叠加法对土壤—空气埋管换热系统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了埋管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埋管管长、管径、风速等对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换热器出... 以土壤热传导方程和K_1—ζ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温度场叠加法对土壤—空气埋管换热系统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了埋管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埋管管长、管径、风速等对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换热器出口温度随外界气温和土壤表面获得的辐射能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②随着管长增加和管径减小,出口温度降低,而且受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③随着人口风速减小,出口温度降低且变化幅度减小,供冷性能提高。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之差不超过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 供冷性能 日变化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锅炉前置式空气预热器综合分析与优选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彤 李君 +2 位作者 徐钢 刘超 郝卫 《华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55-1759,共5页
分析了可使用的换热器的四种可能形式:回转式、管壳式、热管式、水媒式;结合某典型1 000 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锅炉实际数据,在传热特性、传热面积、占烟道空间、金属耗量、流动阻力等方面对各种类型前置式空气预热进行总结比较和综... 分析了可使用的换热器的四种可能形式:回转式、管壳式、热管式、水媒式;结合某典型1 000 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锅炉实际数据,在传热特性、传热面积、占烟道空间、金属耗量、流动阻力等方面对各种类型前置式空气预热进行总结比较和综合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前置式空气换热 综合分析 优化选型
原文传递
空气-土壤源柔性热泵系统在寒冷地区小型建筑中的能耗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子旭 吕伟华 +1 位作者 冉思源 石文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5-79,共5页
土壤源和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寒冷地区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空气-土壤源柔性热泵系统则可通过不同品位能源的合理搭配,实现优势互补。以寒冷地区北京密云的一栋小型单体住宅建筑为对象,设计了空气-土壤源柔性热泵系统,并以TRNSY... 土壤源和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寒冷地区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空气-土壤源柔性热泵系统则可通过不同品位能源的合理搭配,实现优势互补。以寒冷地区北京密云的一栋小型单体住宅建筑为对象,设计了空气-土壤源柔性热泵系统,并以TRNSYS为平台搭建系统模型,分析制定运行策略,并研究其长期运行的能耗。结果表明,与土壤源热泵系统相比,柔性热泵系统能够保障土壤热平衡且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系统在第5年的全年运行综合性能系数APF约为3.2,高于土壤源热泵13.4%,年耗电量减少16.3%。单位供暖/空调面积的耗电量为22.4 kW·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热泵系统 空气换热 土壤换热 寒冷地区 性能
下载PDF
利用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滨 孙鹏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8-31,77,共5页
回顾了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地下埋管部分的换热计算 ,分析了影响地下埋管新风系统性能的因素 ,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 。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 土壤能 地下埋管 可再生能源 新风系统
下载PDF
通信机房用空气换热器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鲍玲玲 王景刚 +1 位作者 张明杰 荆秋英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0-22,31,共4页
为解决通信机房内空调设备的能耗问题,对通信机房采用空气换热器间歇代替空调运行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空气换热器的应用可减少空调机的工作时间,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空调机的运行费用以及通信系统的投资成本。结合工程实例,采用逐月... 为解决通信机房内空调设备的能耗问题,对通信机房采用空气换热器间歇代替空调运行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空气换热器的应用可减少空调机的工作时间,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空调机的运行费用以及通信系统的投资成本。结合工程实例,采用逐月分析法对该技术实施后的节电率、回收期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此技术的节能效益是显著的,年节电率达30%,回收期约3年,是值得推广的节能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机房 空气换热 节能效益 节电率 回收期
下载PDF
日光温室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的热湿环境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志斌 杜震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97-303,共7页
土壤-空气换热器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湿度调节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研究日光温室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分布特性,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热湿环境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 土壤-空气换热器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湿度调节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研究日光温室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分布特性,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热湿环境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利用FLUENT15.0进行了稳态和非稳态的数值求解;采用组分运输模型和DO模型分别对湿度和太阳辐射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日光温室内热湿环境特性进行较准确的研究。在距日光温室地面0.5~2.5 m处,土壤-空气换热器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 温湿度 日光温室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石发恩 高松涛 +2 位作者 朱萌萌 赵运超 蒋达华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7-63,共7页
提出一套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结合赣州地区土壤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冷却终温计算模型,并计算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从理论上分析夏季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随埋管长度、埋管半径及埋管内空气流速变化的规律,... 提出一套基于土壤能的地下埋管新风系统,结合赣州地区土壤温度分布特点,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冷却终温计算模型,并计算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从理论上分析夏季地下埋管新风系统冷却能力随埋管长度、埋管半径及埋管内空气流速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工程应用举例说明该冷却新风系统技术经济可行,在赣州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新风系统的冷却能力随着埋管长度增大而增大,随着埋管半径、埋管内空气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且地下埋管半径不宜超过0.4 m,否则不利于空气充分吸收土壤能,单根埋管长度应小于180 m,管长达到180 m时通过增加管长来增加系统冷却效率是不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埋管 土壤能 土壤-空气换热 新风 空调能耗
下载PDF
通信机房用空气换热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鲍玲玲 王景刚 +1 位作者 张明杰 荆秋英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8年第2期71-73,70,共4页
对用于通信机房的空气换热器性能进行了的实验研究,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该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等情况;分析了实验结果,认为该换热器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和换热效果,在应用中是可行的,值得推广的节能技术。
关键词 通信机房 空气换热 换热性能
下载PDF
双膜日光温室土壤-空气换热器土壤温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巍 杨林艳 +3 位作者 柴云娥 顾金寿 刘孝敏 刘叶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0-1936,共7页
为了解双膜日光温室土壤-空气换热器对周围土壤及根系的影响,对兰州市一个新建双膜日光温室和单膜普通温室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阴天时,土壤温度受换热器影响较大;晴天时,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双膜日光温室的浅层土壤温度高... 为了解双膜日光温室土壤-空气换热器对周围土壤及根系的影响,对兰州市一个新建双膜日光温室和单膜普通温室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阴天时,土壤温度受换热器影响较大;晴天时,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双膜日光温室的浅层土壤温度高于单膜普通温室,单膜普通温室土壤表面温度的波动幅度明显强于双膜日光温室。双膜日光温室能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并且双膜温室的室内热环境稳定性强于单膜温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膜日光温室 土壤-空气换热 土壤温度 波动幅度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预测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江涛 杜震宇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文章对位于太原市一个日光温室内的土壤-空气换热器进行夏季工况试验,获得了不同运行工况下换热管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分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空气换热器具有一定的除湿效果;当换热管长度为17.2 m,换热管内空气流速为2 m/s时,土... 文章对位于太原市一个日光温室内的土壤-空气换热器进行夏季工况试验,获得了不同运行工况下换热管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分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空气换热器具有一定的除湿效果;当换热管长度为17.2 m,换热管内空气流速为2 m/s时,土壤-空气换热器潜热换热量占全热换热量的31.37%,且潜热换热量在全热换热量中的占比随着换热管长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文章将得到的试验数据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同时,分别基于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建立了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的预测模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GA算法对BP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优化作用;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预测模型相比,基于GA-BP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收敛所需的迭代次数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壤-空气换热 GA-BP神经网络 换热 预测
下载PDF
1000 MW机组锅炉SCR脱硝尿素热解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艾忠岩 晏顺娟 张向群 《东北电力技术》 2017年第10期26-28,共3页
某1 000 MW机组锅炉拟采用尿素热解制氨法获取SCR脱硝所需还原剂,常用的尿素热解热源技术来自于电加热锅炉热风技术,但该技术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且热风含尘,易造成堵灰和磨损。经分析比较,采用炉内烟气—空气换热器作为尿素热解热源,... 某1 000 MW机组锅炉拟采用尿素热解制氨法获取SCR脱硝所需还原剂,常用的尿素热解热源技术来自于电加热锅炉热风技术,但该技术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且热风含尘,易造成堵灰和磨损。经分析比较,采用炉内烟气—空气换热器作为尿素热解热源,该技术使用低品级能源代替高品级能源,大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克服系统堵灰和磨损问题。计算结果表明,炉内烟气—空气换热器技术对锅炉性能影响极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脱硝 尿素热解 烟气-空气换热
下载PDF
日光温室热湿环境作用下土壤-空气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宏 杜震宇 程远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97-103,共7页
针对土壤-空气换热器空气降温运行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入口空气温度和换热管长度对土壤-空气换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和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并结合空气在换热管内的降温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换热管出口空气温度与... 针对土壤-空气换热器空气降温运行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入口空气温度和换热管长度对土壤-空气换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和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并结合空气在换热管内的降温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换热管出口空气温度与入口空气温湿度、换热管长度、管内空气平均流速的函数关系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换热管越长,管内流速越低时,出口空气温度越小,波动幅度也越小;土壤-空气换热器进出口空气温差与入口空气流速成反比,而单位管长换热量与入口空气流速成正比。当管内空气平均流速从4.5 m/s降至0.5 m/s时,进出口空气温差从3.97℃升至6.18℃,而单位管长换热量从11.59 W/m减至1.79 W/m。从增强土壤-空气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的角度考虑,管内最佳空气平均流速为5.9 m/s。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优化和换热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 日光温室 动态换热特性 非线性回归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在赵楼煤矿热害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易欣 王振平 +1 位作者 冯小平 王保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129,共5页
矿井热害治理是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赵楼矿热害现状和现有降温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解决热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治理矿井热害的系统和方法,并阐述了井口大风量... 矿井热害治理是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赵楼矿热害现状和现有降温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解决热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治理矿井热害的系统和方法,并阐述了井口大风量空气处理技术及井口封闭技术。与传统降温技术相比,该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小,系统运行维护方便,系统设备无需防爆,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楼煤矿 矿井热害 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 无动力空气换热
下载PDF
土壤空气换热建筑新风系统运行性能测试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俊涛 赵冰 +2 位作者 湛文贤 赵灵 王华军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建立了一套基于土壤一空气换热的建筑新风系统,测试分析了整个系统在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的地下换热特性和室内空气品质状况.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室内最高CO:浓度控制在6×10^-4~7×10^-4,能够有效保证室内空... 建立了一套基于土壤一空气换热的建筑新风系统,测试分析了整个系统在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的地下换热特性和室内空气品质状况.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室内最高CO:浓度控制在6×10^-4~7×10^-4,能够有效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在冬夏季典型运行工况下,单位传热面积的地下换热量分别为90.9W/m^2和44.2W/m^2,日平均换热效率分别为0.84和0.72.上述试验结果对于类似气候地区的系统设计与优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 新风 室内CO2浓度 换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