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01
1
作者 贺普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20-24,共5页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粗细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古代又称之为燔针、口刺、白针、烧针和武针.
关键词 临床应用 火针疗法 细针 穴位 部位 人体 治疗方法 质料 古代
下载PDF
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 被引量:160
2
作者 喻晓春 朱兵 +4 位作者 高俊虹 付卫星 逯波 崔海峰 秦联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71-973,共3页
腧穴的大小和功能强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联系在腧穴发展历史的初始阶段形成的"以痛为输"的经典概念和现代医学体表-内脏联系理论中内脏病变在体表的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腧穴的大小... 腧穴的大小和功能强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联系在腧穴发展历史的初始阶段形成的"以痛为输"的经典概念和现代医学体表-内脏联系理论中内脏病变在体表的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腧穴的大小和功能强弱随内脏功能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及其相应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动态 痛觉过敏 科学基础
下载PDF
针灸的神经生物学机理 被引量:138
3
作者 潘卫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81-4297,共17页
"针刺感受处,疾病反应所,治疗作用点"是腧穴的三大功能,也是理解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点。现代研究表明:(1)穴位感针现象的实质是神经感受。针刺激动不同类型的神经成分而产生针感。不同针法(刺激形式和刺激量)可激动不同类型... "针刺感受处,疾病反应所,治疗作用点"是腧穴的三大功能,也是理解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点。现代研究表明:(1)穴位感针现象的实质是神经感受。针刺激动不同类型的神经成分而产生针感。不同针法(刺激形式和刺激量)可激动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外周神经,从而引起性质、范围、时间上各异的调节效应。阻断支配穴区的神经可取消针感和针效,而刺激外周神经可模拟针效,表明神经系统是介导针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因而穴位是相对的,体表可以施针的位点与数量不限于经典穴。(2)穴位应病现象的机制是脊髓同节段和脊神经节同神经元支配的内脏-躯体相关的神经元性炎症敏化过程。对于内脏病症,体表敏化点是可资选择的靶向精准的活化穴。(3)针疗作用的三个基本特点是:针灸的作用性质属机能调节,通过激励自愈力而获效;穴位作用范围具有选择性调节和泛调节双重效应,分别通过局部微创、轴突反射、脊髓节段支配、脑内整合及脑输出等五级效应途径实现;针灸的调节方式呈双向性调衡效应,以机体稳态自动控制和适应性调节为基础。大量生物学实验已为揭开这些针灸作用之谜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与阐释,并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启示。总结既往丰富的研究结果,不难看到,针灸机理的系统性构架已经呈现,正逐步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穴位 针灸机理 针刺双向调节 外周神经刺激
原文传递
穴位敏化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33
4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机体在病理过程中通过神经源性牵涉反应诱发体表对应部位产生感觉异变,反应部位就是"穴位"。这种感觉异变称之为"敏化"现象,其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是动态的,其"开/合"状态和功能强弱会随着内脏... 机体在病理过程中通过神经源性牵涉反应诱发体表对应部位产生感觉异变,反应部位就是"穴位"。这种感觉异变称之为"敏化"现象,其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是动态的,其"开/合"状态和功能强弱会随着内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穴位是反映和调节内脏功能状态的特定部位,具有诊断及治疗内脏病变的双重作用。穴位从"沉寂"(生理状态)到"唤醒"(病理状态)的过程即为穴位敏化,主要表现为穴位位置、大小及其理化环境的动态变化,也是机体自稳态调控的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穴位敏化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牵涉痛
原文传递
穴位可塑性:穴位本态的重要特征 被引量:114
5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3-1208,共6页
穴位具有"反映病邪"(诊断)和"痊愈疾病"(治疗)的两大基本功能。穴位可塑性是疾病过程中体表出现的一种以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为主的病理生理学动态改变,它能同步激活机体自愈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关键词 穴位 可塑性 敏化 交感-感觉偶联
原文传递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鼻3”穴位治疗鼻部疾病的机制分析及有关针刺方法的介绍 被引量:112
6
作者 李新吾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3-196,共4页
针灸用于治疗疾病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以针灸治疗鼻部疾病古代早有记载。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采用针灸治疗鼻部疾病,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确有成效。不过单靠"迎香、四白、印堂、上星、
关键词 蝶腭神经节 针刺 穴位 鼻腔
原文传递
穴位的本态:穴位组织细胞化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8
7
作者 何伟 吴美玲 +3 位作者 景向红 白万柱 朱兵 喻晓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1-1186,共6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了正常穴位、不同部位穴位、刺激后的穴位、疾病状态的穴位局部组织细胞化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正常的穴位处存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标记的神经纤维和形态完整的肥大细胞,...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了正常穴位、不同部位穴位、刺激后的穴位、疾病状态的穴位局部组织细胞化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正常的穴位处存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标记的神经纤维和形态完整的肥大细胞,这些肥大细胞同时也呈现出组织胺(HA)和五羟色胺(5-HT)的阳性标记。不同部位的穴位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相同但含量不同。2针刺大鼠"合谷"穴后,穴位局部表现为伤害性神经肽SP和CGRP在穴位局部表达增加,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HA和5-HT表达增加。3在造成胃黏膜损伤后,体表敏化点的分布和内脏的神经节段分布类似,和经典穴位重叠率高。敏化穴位的局部也出现了和穴位刺激后相同的组织细胞化学改变。提示穴位处虽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解剖学结构,但是无论是疾病反应还是针刺刺激,其局部的组织细胞化学改变却是一致的。这可能就是穴位处组织细胞化学动态改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局部 本态 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人体穴位和艾灸红外辐射光谱与穴位红外传输 被引量:70
8
作者 沈雪勇 丁光宏 +4 位作者 褚君浩 姚伟 黄志明 杨文英 费伦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3-35,共3页
采用自制高灵敏度人体红外辐射光谱检测装置 ,观察人体穴位和艾灸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发现扣除黑体辐射本底后 ,穴位红外辐射光谱上出现 2~ 2 .5 μm和 15 μm两个辐射峰。经推算 ,这两个辐射峰与能量代谢有关 ;15 μm高耸辐射峰与穴处... 采用自制高灵敏度人体红外辐射光谱检测装置 ,观察人体穴位和艾灸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发现扣除黑体辐射本底后 ,穴位红外辐射光谱上出现 2~ 2 .5 μm和 15 μm两个辐射峰。经推算 ,这两个辐射峰与能量代谢有关 ;15 μm高耸辐射峰与穴处组织 10~ 2 0 μm高效传输波段的中点波长恰好一致 ;隔附子饼、隔姜和隔蒜三种间接灸的光谱上亦可见 15 μm的高耸辐射峰。提示间接灸和穴位的这种红外共振辐射在间接灸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艾灸 红外辐射光谱 间接灸法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的理解:针灸与干针之争和现代针理学 被引量:69
9
作者 黄强民 张亚丹 +4 位作者 马彦韬 侯波 费青青 谭树生 张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9-784,共6页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痛触发点(激痛点) 穴位 针灸 干针 湿针 牵涉痛 经络
原文传递
穴位及乳房按摩刺激泌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2
10
作者 曹辉娟 孙世萍 +1 位作者 宋海燕 廖振伶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69-770,共2页
关键词 穴位 乳房 按摩 泌乳 临床观察 母乳喂养 中医护理
原文传递
论穴位与穴位特异性 被引量:59
11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3-950,共8页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穴位特异性依附于因病所牵涉的靶器官。我们将这种靶器官病变牵涉性体表反应区认识为"穴位"的起源,体表这些部位牵涉性出现的"感觉异变"特征称之为"穴位敏化"现象:亦即体表出现的病理性"牵涉位";它是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具有"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位域。换言之,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只是功能"潜伏"的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特异性 广谱效应 穴位敏化 牵涉性感觉异变
原文传递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4
12
作者 张迪 丁光宏 +5 位作者 沈雪勇 姚伟 张志英 章毓清 林俊 顾全保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针刺组、生理盐水+针刺组和色甘酸钠+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针刺组、生理盐水+针刺组和色甘酸钠+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针刺镇痛 肥大细胞脱颗粒 色甘酸钠
下载PDF
电针头穴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13
作者 刘军 彭晓虹 +6 位作者 林大东 李常度 蒋振亚 曾菱 嘉世建 廖绍玲 李应昆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7-200,共4页
采用头针穴的顶中线、额中线、额旁 1~ 3线、颞前线及颞后线 ,对 1 8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有关神经心理测定量表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1 )对病人的记忆障碍、智能状态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有效率达 6 8.3% ,各神经心理测... 采用头针穴的顶中线、额中线、额旁 1~ 3线、颞前线及颞后线 ,对 1 8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有关神经心理测定量表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1 )对病人的记忆障碍、智能状态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有效率达 6 8.3% ,各神经心理测定量表 (MMSE、ADL、WMS-RC、GQMS-IQ、GDS)分值改变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 )头电针与尼莫通疗效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3)头电针加药物组有效率 73.3% ,与单纯药物组及单纯头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灸疗法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被引量:57
14
作者 刘起华 文谨 +1 位作者 王菲 封立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 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更专且疗效确切,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笔者现就相关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穴位 经皮给药 综述
下载PDF
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6
15
作者 郭秀彩 刘霞 徐月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冰冻切片法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中各层药物的分布,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为(13.53±3.92)μg.cm-2,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0.659 1μg.cm-2.h-1)是非穴位(0.147 2μg.cm-2.h-1)的4.5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切片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结论:白芥子涂方浸膏在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延胡索乙素 穴位 透皮特性
原文传递
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 被引量:54
16
作者 原林 白宇 +7 位作者 黄泳 吴金鹏 王春雷 王军 杨春 戴景兴 沙鸥 姚大卫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即筋膜解剖学。筋膜解剖学认为人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由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穴位 解剖学 筋膜学 结缔组织
下载PDF
多穴位电脉冲刺激的脑皮层功能区fMRI研究 被引量:39
17
作者 常时新 冯敢生 +3 位作者 孔祥泉 李刚 刘定西 张向群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穴位电脉冲刺激时的脑功能区变化状况。资料与方法 选择治疗偏瘫患者常用的一组穴位 (肩骨禺、手三里、曲池、合谷 )对 12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的右上肢进行电脉冲刺激 ,同时进行BOLDfMRI扫描 ,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 目的 探讨多穴位电脉冲刺激时的脑功能区变化状况。资料与方法 选择治疗偏瘫患者常用的一组穴位 (肩骨禺、手三里、曲池、合谷 )对 12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的右上肢进行电脉冲刺激 ,同时进行BOLDfMRI扫描 ,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 ,观察脑皮层相应功能区的激活状况。另外 ,随机选择其中 5例于不同时间段重复观察 ,评价兴奋区的可重复性。结果 针刺状态下 ,12例受试者的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 (SM1)被激活 ,其中有 9例可观察到一侧或双侧辅助运动区 (SMA)兴奋、8例运动前区 (PMA)兴奋。激活区检测的可重复性 >80 %。结论 多穴位电脉冲刺激能特定性地激活相应的脑皮层兴奋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灸 穴位 大脑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刺激 穴位电脉冲刺激 FMRI 偏瘫 脑功能图像
下载PDF
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 被引量:48
18
作者 王佩 王少荣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63-167,共5页
After analysing the location character of the indicatios of acupoints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uthors find the law of selecting acupoints on the bassis of the therory of innervation of neural segment is ... After analysing the location character of the indicatios of acupoints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uthors find the law of selecting acupoints on the bassis of the therory of innervation of neural segment is always dominating over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from ancient to new. It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at the theory of neual segment of the indicaltions of acupoints is used to direct the selecting acupoints correctly promo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explor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 and the essencc of meridians etc.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穴位 神经节段支配 取穴
下载PDF
胃经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34
19
作者 沈雪勇 党瑞山 +5 位作者 陈尔瑜 承焕生 何文权 蔡德亨 丁光宏 费伦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595-597,共3页
在 3具尸体上观察了胃经颈以下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形状学关系。结果 ,观察的 37穴中 ,2 2穴与筋膜相关 ,8穴与骨膜相关 ,6穴与血管神经鞘膜相关 ,1穴与关节囊相关。在 7例小腿标本的下巨虚穴处的骨间膜上的PIXE扫描结果显示其有钙元... 在 3具尸体上观察了胃经颈以下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形状学关系。结果 ,观察的 37穴中 ,2 2穴与筋膜相关 ,8穴与骨膜相关 ,6穴与血管神经鞘膜相关 ,1穴与关节囊相关。在 7例小腿标本的下巨虚穴处的骨间膜上的PIXE扫描结果显示其有钙元素富集现象。结果提示 ,经络和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结缔组织可能具有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功能 ,在经络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胃经 解剖学 组织学 结缔组织
下载PDF
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许敏 邹容 +1 位作者 杨志超 黄圣仙 《现代医学》 2017年第10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观察催乳方联合穴位按摩和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采用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术,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后乳汁分泌情况、... 目的:观察催乳方联合穴位按摩和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采用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术,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后乳汁分泌情况、血清泌乳素水平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连续干预7 d后,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乳汁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乳房胀痛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乳汁分泌状况,缓解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按摩 初产妇 母乳喂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