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陈松文 江洋 +1 位作者 汪金平 曹凑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稻虾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湖北省区域资源特点,在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特点;阐明了稻虾模... 稻虾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湖北省区域资源特点,在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特点;阐明了稻虾模式资源利用、环境要求及适宜类型和区域;明确了稻虾模式的双水双绿发展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双绿 模式 生态农业 绿色种养 绿色生产技术 减氮种
下载PDF
试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水稻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波 曹鹏 +3 位作者 周勇 易丽霞 晏晓原 刘章勇 《作物研究》 2021年第5期474-478,537,共6页
受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当前水稻生产进入爬坡阶段,但稻虾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稻作模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以稻虾发展面积最大、水稻生产也具代表性的湖北省为例,从经济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和生态耦合的角度分析了稻虾模式发展与... 受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当前水稻生产进入爬坡阶段,但稻虾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稻作模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以稻虾发展面积最大、水稻生产也具代表性的湖北省为例,从经济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和生态耦合的角度分析了稻虾模式发展与水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稻虾模式研究现状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稳稻增效、模式创新和环境监管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 湖北
下载PDF
基于遥感识别与DNDC模型的不同稻作模式评价——以潜江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阿依吐拉·买买提祖农 帅艳菊 +7 位作者 魏浩东 何真 肖沁茜 胡琼 徐保东 游良志 曹凑贵 凌霖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1年第3期33-44,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潜江市不同稻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情况,以评价不同稻作模式的绿色发展潜力。【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森林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得了潜江市各稻作模式分布数据,结合气象、土壤、作物管理数据库,利用校正和验...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潜江市不同稻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情况,以评价不同稻作模式的绿色发展潜力。【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森林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得了潜江市各稻作模式分布数据,结合气象、土壤、作物管理数据库,利用校正和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区域模拟,获得潜江市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两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量(dSOC)。其次,在DNDC模型中设置情景分析,假设目前稻虾模式由不同稻作模式变迁而来,利用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稻虾模式在潜江地区的绿色发展潜力。【结果】各项指标表明,校正后DNDC模型对CH_(4)和N_(2)O模拟效果良好。2019年潜江市每1 km^(2)范围内主要稻作模式CH_(4)和N_(2)O排放量及全年dSOC总量变化区间分别为0.40kg~64043.34 kg,0.002kg~227.08 kg和0.18 kg C~35835.27 kg C。潜江市全年单位面积CH_(4)和N_(2)O排放量均表现为稻虾模式最小,分别为394.50kg·hm^(-2),1.43kg·hm^(-2),单位面积dSOC表现为稻虾模式最大为274.30 kg C·hm^(-2),稻闲模式最小,为204.95 kg C·hm^(-2)。当潜江市稻虾模式转变为其他主要模式后,其周年CH_(4)排放总量增加2.31%~11.25%,N_(2)O排放总量增加11.49%~67.09%,dSOC减少9.95%~22.81%。【结论】本研究中,稻麦模式表现为CH_(4)排放最大,稻油模式的N_(2)O排放最大,两者固碳能力中等;稻闲模式由于只有一季种植,温室气体排放小于稻旱轮作模式,但其固碳能力较差;稻虾模式的减排和固碳能力相较于稻闲与稻旱轮作模式强,具有更高的绿色发展潜力,但其仍具有减排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遥感影像识别 模式 温室气体 有机碳积累 随机森林 减排
下载PDF
“稻虾共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估计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彩艳 齐振宏 +1 位作者 黄炜虹 叶孙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8-766,共9页
为应对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应运而生。基于课题组于2018年7~8月在江苏、湖北两省获取的509份样本农户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稻虾共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是否存在及效应大小。... 为应对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应运而生。基于课题组于2018年7~8月在江苏、湖北两省获取的509份样本农户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稻虾共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是否存在及效应大小。结果表明:(1)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农户确实存在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平均为其减少716.895元/ha,这为政府试图通过推广稻虾共养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合理性提供了佐证;(2)经过PSM方法处理后采纳稻虾共养模式农户的平均处理效应为-662.364,进一步证实稻虾共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存在且显著,而OLS模型回归高估了其化肥减量效应。基于此,我们认为稻虾共养模式应得到重点推广,并积极发展村庄中的能人以加强其带头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养模式 化肥减量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法
原文传递
社会资本、生态认知与农户合理施肥行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肖钰 齐振宏 +1 位作者 杨彩艳 刘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9-262,共14页
利用长江流域614份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生态认知与合理施肥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兼业经历和家庭收入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了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稻虾户实施合理施肥行为的比例为57.82%。第二,社会网络和生态认知对合理施肥行... 利用长江流域614份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生态认知与合理施肥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兼业经历和家庭收入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了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稻虾户实施合理施肥行为的比例为57.82%。第二,社会网络和生态认知对合理施肥行为产生了直接的激励效应,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则对生态认知有着直接正向效应;同时在生态认知的作用机制下,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还对合理施肥行为有着间接激励效应。第三,无兼业经历和低收入农户的社会网络和生态认知对合理施肥行为影响更显著。为此,我们得出应加强对稻虾共养模式的培训、丰富村集体组织活动、鼓励稻虾户相互学习以加强其生态认知进而促进合理施肥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生态认知 合理施肥行为 共养模式 结构方程模型
原文传递
稻虾种养对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倪明理 邓凯 +7 位作者 张文宇 尚永青 魏凤 袁鹏丽 李准 樊丹 曹凑贵 汪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93-1300,共8页
稻虾种养模式是指将小龙虾的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一种复合种养模式,该模式因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近些年在全国发展迅速。在稻虾种养模式大面积推广的背景下,有关稻虾种养模式对粮食产量安全的问题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多年定位试验、不... 稻虾种养模式是指将小龙虾的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一种复合种养模式,该模式因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近些年在全国发展迅速。在稻虾种养模式大面积推广的背景下,有关稻虾种养模式对粮食产量安全的问题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多年定位试验、不同生态区农户调查和湖北省近10年统计年鉴资料,对稻虾种养稻田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稻虾种养提高了农民的种稻积极性,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水稻总产量。稻虾种养面积与水稻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稻虾主产区湖北省潜江市、荆州市和湖北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与10年前相比分别提高77.77%、16.23%和12.20%,水稻总产量分别提高68.12%、16.61%和20.49%。同时近10年湖北省夏收粮食(小麦等)产量维持稳定。2)湖北稻虾产区养殖沟占比(G)平均值为13.42%,G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水稻产量。在不考虑G情况下,与传统稻田单作相比,稻虾种养水稻产量提高17.63%。当G≤10%时,稻虾种养水稻产量略低于传统单作,差异不显著,但是10%<G<20%和G≥20%条件下,水稻产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8.19%和34.81%。3)稻虾种养发展区存在优劣势差异。水稻、小龙虾产量的表现在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优于鄂中北丘陵。因此按照G≤10%的标准规范稻虾模式田间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地发展稻虾模式,可在维持稻虾收益的同时保持水稻粮食安全,是确保我国稻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产量 养殖沟占比 粮食安全
下载PDF
稻虾种养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智景 顾海龙 +4 位作者 顾明 王慧茹 王显 杨大柳 冯亚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245-249,共5页
稻虾种养模式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土壤肥力是评价稻虾种养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新开挖的稻虾种养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的水稻单种稻田的土壤肥力进行比较,以此探讨稻虾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 稻虾种养模式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土壤肥力是评价稻虾种养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新开挖的稻虾种养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的水稻单种稻田的土壤肥力进行比较,以此探讨稻虾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及环沟内的土壤肥力。稻虾种养模式中稻田土壤中pH值增加1.1,全氮含量增加了0.96 g/kg,特别是配合用尿素进行追肥的稻田内全氮含量增加了1.24 g/kg,差异显著。稻虾种养模式中稻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下降了46.5 mg/kg,差异显著。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此外,新开挖的环沟土壤肥力显著低于稻田土壤肥力。经稻虾种养模式管理后,环沟内土壤肥力指标(pH值除外)均有显著上升,但仍低于稻田土壤肥力。综上所述,稻虾种养模式对水稻单作下的土壤有改良作用,能增强土壤肥力。但是在施用有机肥的同时,还需要施用适量钾肥进行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环沟土壤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稻虾轮作模式经济效益与技术需求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易芙蓉 杨天娇 +3 位作者 林玮诗 赵宇辰 张鸣宇 傅志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73-76,共4页
近年来,稻虾轮作模式推广迅速,已成为规模化经营主体广泛应用的综合种养模式。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了稻虾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了该模式的技术需求,以期为湖南省或其他地区稻虾轮作模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较于中稻单作... 近年来,稻虾轮作模式推广迅速,已成为规模化经营主体广泛应用的综合种养模式。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了稻虾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了该模式的技术需求,以期为湖南省或其他地区稻虾轮作模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较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轮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虾的产出,总收益提高了4.26万元/hm^2,产投比提高了0.97;在种虾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管理、饲料投喂以及水质调控和检测等方面存在技术需求。因此,应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以促进稻虾轮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经济效益 技术需求
下载PDF
水稻播期和品种对稻-虾模式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冯香诏 田玉聪 +3 位作者 高珍珍 王昊雯 刘章勇 朱波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4,共7页
研究不同播期[常规播期:6月15日(CK);提前播期:5月20日(M1);推迟播期:7月10日(M2)]和不同水稻品种对稻-虾模式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稻-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水稻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介... 研究不同播期[常规播期:6月15日(CK);提前播期:5月20日(M1);推迟播期:7月10日(M2)]和不同水稻品种对稻-虾模式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稻-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水稻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介于7.4~13.0 t/hm2,3个播期处理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品种间差异也显著;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也呈降低趋势;而经济效益呈增长趋势。与M2处理相比,M1处理的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6.7%、18.2%、18.8%。在经济效益上,M2处理最高,较M1、CK分别提高41.5%、10.7%。甬优4949、盛泰优018和中嘉早17的稻谷产量、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均高于同播期下其他水稻品种。综上,推迟播期的稻-虾模式所搭配的短生育期水稻品种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但经济效益最高,可见稻-虾模式可以适当延长收虾时间至7月初,同时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宜选育更高产且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播期 品种
下载PDF
氮肥类型对不同稻作模式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硕琛 张海维 +3 位作者 孔盼 杜斌 吴启侠 朱建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探究复合肥、缓/控施肥、有机无机互混肥和不施氮肥对传统中稻模式和稻虾共生模式下水稻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稻作模式下优化氮肥管理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2种稻作模式为主区,4种氮肥施用类型为裂区,于水... 探究复合肥、缓/控施肥、有机无机互混肥和不施氮肥对传统中稻模式和稻虾共生模式下水稻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稻作模式下优化氮肥管理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2种稻作模式为主区,4种氮肥施用类型为裂区,于水稻主要生育期内调查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量(DW)和生长速率、光合特征,成熟后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计算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结果表明:稻虾共生模式下水稻生育期延长,抽穗期LAI、抽穗期和成熟期DW、生长速率、抽穗期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产量显著降低,抽穗期至成熟期LAD显著增加。常规中稻模式下未施氮处理的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短于3个施氮处理,稻虾共生模式下未施氮处理的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长于3个施氮处理。有机无机互混肥的各时期LAI、LAD、抽穗期光合能力和千粒重最高,复合肥的分蘖期光合能力和抽穗期至成熟期生长速率最高,缓/控释肥的各时期DW、分蘖期至抽穗期生长速率、有效穗数、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缓/控释肥是两种稻作模式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的最佳氮肥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类型 共生模式 传统中模式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稻虾种养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
11
作者 李清海 谢青芸 叶佩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30-36,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了稻虾种养模式和中稻单作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对比监测试验,重点探究了稻虾种养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特征及田间表层水深和气温对稻虾种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江汉平原稻田温室...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了稻虾种养模式和中稻单作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对比监测试验,重点探究了稻虾种养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特征及田间表层水深和气温对稻虾种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江汉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评估和减排技术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中稻田相比,稻虾种养田CH_(4)排放总量显著增加369.3%(P<0.05),N_(2)O排放总量显著降低33.3%(P<0.05),N_(2)O与CH_(4)排放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增温潜势的主要贡献来源为CH_(4)排放,稻虾种养模式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比常规中稻田显著增加1.06 kg CO_(2)-e/kg(P<0.05);稻虾种养田CH_(4)的排放通量与田间表层水深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常规中稻田非淹水期N_(2)O排放与箱内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稻虾种养田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主要由持续淹水厌氧状态导致,探究该模式CH_(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较低,可作为低碳减排的主要稻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江汉平原
下载PDF
稻虾种养系统水稻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2
作者 郝柳柳 代梨梨 +4 位作者 彭亮 陈思媛 陶玲 李谷 张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01-2913,共13页
为了探明稻虾种养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转化规律和潜在机制,基于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的测定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水稻单作(MR)和稻虾种养(CR)两种模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 为了探明稻虾种养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转化规律和潜在机制,基于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的测定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水稻单作(MR)和稻虾种养(CR)两种模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相比MR模式,CR模式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际土壤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P<0.05)显著升高,抽穗期、成熟期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以及分蘖期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显著增加,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CR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与MR模式存在明显差异。CR模式抽穗期unclassified_Anaerolineaceae,以及分蘖期和抽穗期unclassified_Steroid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较MR模式分别显著增加了93.53%、120.85%和389.79%。代谢通路分析表明,CR模式水稻分蘖期原核生物的碳固定途径、甲烷代谢等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R模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根际各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相关性,POC可能是影响稻虾系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生育期 根际有机碳 功能预测
下载PDF
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品种筛选及关键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生良 陈晶杰 陈惠哲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8-90,93,共4页
稻田养虾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种养模式。为筛选出适合海盐地区不同稻虾种养模式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对不同水稻品种在稻虾种养模式下的产量及生育期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稻虾连作模式适宜选用优质高产常规稻嘉67、嘉禾236... 稻田养虾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种养模式。为筛选出适合海盐地区不同稻虾种养模式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对不同水稻品种在稻虾种养模式下的产量及生育期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稻虾连作模式适宜选用优质高产常规稻嘉67、嘉禾236等;稻虾套养模式则适宜选用生长旺盛的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13-1;繁养一体模式适宜选用熟期较早、产量稳定的常规稻南粳3908、天微香粳等。针对稻虾种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适宜的水稻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产量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虾种养模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荣 杨婷 +4 位作者 韩光明 吴雷明 张家宏 寇祥明 王守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5-932,共8页
以水稻单作模式(MR)为对照,选取扬州稻虾种养模式(CR)的6个示范点,分析不同种植年限(1、2和3 a)、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和生育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成熟期)条件下土壤还原性物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化,旨在揭示稻... 以水稻单作模式(MR)为对照,选取扬州稻虾种养模式(CR)的6个示范点,分析不同种植年限(1、2和3 a)、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和生育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成熟期)条件下土壤还原性物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化,旨在揭示稻虾种养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该模式的田间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相较于MR,CR在0~40 cm土层中的活性还原性物质、Mn^(2+)和Fe^(2+)含量逐年增加,且与MR间差异有逐年增大趋势;其中3 a时CR 0~20 cm土层中的活性还原性物质显著高于MR(P<0.05);CR运行2~3 a时,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占比较1 a时显著增加(P<0.05),连续运行1~3 a时铵态氮、速效氮、速效氮占比、速效磷占比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CR较MR有一定的增加趋势(P>0.05)。综上,相较于MR,CR持续运行1~3 a,虽可能增加0~40 cm土层的次生潜育化风险,但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耕层土壤(0~20 cm)氮、磷的有效性,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还原性物质 次生潜育化 养分供应能力
原文传递
稻-虾综合种养文献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建雄 冯韬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第4期48-51,共4页
我国稻田综合种养历史悠久,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为农业农村部首推的生态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稻田开展养殖生产,有助于提高稻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稻... 我国稻田综合种养历史悠久,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为农业农村部首推的生态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稻田开展养殖生产,有助于提高稻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稻-虾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主要对稻-虾模式进行研究,从国内外发展历史、对稻田生产力、水、土壤等进行研究综述。目前对于稻虾综合种养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都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综合种养 -模式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农渔结合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16
作者 郑亚平 《渔业致富指南》 2003年第3期17-18,共2页
水产养殖具有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还是发展生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稻田养鱼和复合基塘系统养殖已成为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搭配种植和养殖品种,巧妙利用食物链营养关系,是田... 水产养殖具有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还是发展生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稻田养鱼和复合基塘系统养殖已成为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搭配种植和养殖品种,巧妙利用食物链营养关系,是田塘结合出高效的关键。现将几种具有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的田塘结合农渔生态农业模式简介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渔生态农业模式 沟鱼模式 模式 鱼塘种禾养鱼模式 凼仔养鱼模式 养殖技术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桂平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7
作者 黄均贤 《南方农业》 2021年第33期152-154,共3页
近年来,广西桂平市积极探索并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好地带动了农业生产与农民致富。但桂平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还存在部分突出问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广西桂平市积极探索并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好地带动了农业生产与农民致富。但桂平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还存在部分突出问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推动桂平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模式 小龙 田间管理 经济效益 广西桂平市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5
18
作者 佀国涵 彭成林 +3 位作者 徐祥玉 徐大兵 袁家富 李金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8,共8页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通过10年(2005—2015年)定位试验,以中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通过10年(2005—2015年)定位试验,以中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15~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其在15 cm、20 cm、25 cm和30 cm处的土壤紧实度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降低了20.9%、29.9%、24.8%和14.7%。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0~40 cm土层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但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机碳、全钾和碱解氮含量,0~30 cm土层全氮含量,0~1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但提高了20~30 cm土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增幅为9.5%,其总产值、利润和产投比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增加了46 818.0元?hm-2、40 188.0元?hm-2和100.0%。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提高了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但增加了10 cm以下土层潜育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模式 涝渍 土壤结构 有机碳 土壤养分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7
19
作者 吴本丽 陈贵生 +4 位作者 赵慧敏 王晓健 黄龙 陈静 何吉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模式 土壤肥力 产量 生态效益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被引量:28
20
作者 佀国涵 袁家富 +6 位作者 彭成林 夏贤格 程建平 徐祥玉 贾平安 谢媛圆 周剑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09-1318,共10页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模式 养分循环 养分平衡 氮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