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春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116,共6页
清代前期,安徽因耕地的不断垦辟、双季稻和杂粮的广泛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使稻米的大量输出成为可能;徽州地区虽常年仰赖外粮,并不影响安徽的粮源地地位;而高估了口粮消耗量,则影响了学者对清前期安徽... 清代前期,安徽因耕地的不断垦辟、双季稻和杂粮的广泛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使稻米的大量输出成为可能;徽州地区虽常年仰赖外粮,并不影响安徽的粮源地地位;而高估了口粮消耗量,则影响了学者对清前期安徽粮源地地位的认识。安徽以江浙为主要销区,经常性地大量输出稻米,是清代前期重要的稻米供应者,但不是位居首位的稻米输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安徽 粮源地 稻米供需
下载PDF
清末至抗战前安徽在全国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春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清末至抗战前,我国稻米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动,清代前期的粮源地中仅剩下湖南、江西和安徽三省。三省中,安徽稻米输出量最大,历年输出最为稳定,销售范围最广。安徽成为全国首要米源地的原因主要有:皖米因人口锐减输出量增大;芜湖米市的形... 清末至抗战前,我国稻米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动,清代前期的粮源地中仅剩下湖南、江西和安徽三省。三省中,安徽稻米输出量最大,历年输出最为稳定,销售范围最广。安徽成为全国首要米源地的原因主要有:皖米因人口锐减输出量增大;芜湖米市的形成吸聚了大批米粮和米商,使皖米销售范围扩大、销量增加;皖米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湘、赣两省的输出能力有所降低,实际输出量减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米源地 稻米供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