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质来源辨析与定量估算 被引量:36
1
作者 高建华 杨桂山 欧维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6,共6页
对苏北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以及不同生态带柱状沉积物与植被中的TOC、TN、C/N、δ13C和δ15N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不同的指标进行相互验证,探讨各测量指标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生态带植被和沉积物间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定量估算不同生态... 对苏北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以及不同生态带柱状沉积物与植被中的TOC、TN、C/N、δ13C和δ15N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不同的指标进行相互验证,探讨各测量指标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生态带植被和沉积物间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定量估算不同生态带有机物的来源,对比不同生态带及其植被在苏北潮滩湿地有机质富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TOC、TN、C/N和δ13C都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光滩以及光滩和互花米草过渡带内的有机质来源以海源为主,互花米草滩以陆源为主,盐蒿滩也以海源为主,互花米草对生态系统内的有机质有着重要的贡献;研究区互花米草滩、盐蒿滩和芦苇地内,每年新增的TOC、有机质和TN分别达到了6 451t、16 595t和536t;互花米草滩对TOC、有机质和TN的富集量要远大于其它几个带,在整个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交换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定碳氮同位素 辨析 估算 苏北
下载PDF
洱海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有机碳氮来源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倪兆奎 王圣瑞 +2 位作者 赵海超 焦立新 金相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7-293,共7页
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探讨了其与流域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的离散程度为夏季<... 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探讨了其与流域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的离散程度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变化范围分别为-25.1‰~-16.9‰、-30.0‰~-10.7‰、-20.9‰~-11.0‰和-28.6‰~-14.4‰;δ15N的离散程度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变化范围分别为-0.5‰~8.8‰、5.4‰~10.6‰、3.4‰~7.9‰和6.2‰~8.7‰.②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来源,春季以陆源C3植物和自生有机质为主,并且C3植物来源的有机质贡献呈逐渐增大趋势;夏季主要来源于陆源C3植物;秋季仍以陆源C3植物和水生植物的混合来源为主,但水生植物来源有机质比例有所上升;冬季则以陆源C3、C4植物和水生植物来源有机质混合来源为主.③入湖河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氮,春季主要来源于土壤流失和水生植物残体,并且土壤流失氮比例逐渐升高;夏季主要来源于土壤流失;秋季来源于土壤流失、化学肥料和水生植物死亡的共同作用;冬季来源于化学肥料、土壤流失和水生植物,并且化学肥料带来的氮比例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定碳氮同位素 季节性变化 来源
下载PDF
莱州湾-龙口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吕双燕 金秉福 +2 位作者 贺世杰 李沅蔚 王传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0-658,共9页
通过对莱州湾-龙口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与总氮的比值(C/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为0.47%&... 通过对莱州湾-龙口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与总氮的比值(C/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为0.47%±0.40%,龙口湾TOC含量为0.82%±0.37%,TN含量相差不大,因此龙口湾沉积物有机质相对含量高于莱州湾.港口的建设使龙口湾内水体流速减慢,加上龙口湾入海河流较少,使得龙口湾沉积物平均粒径(19.40μm)远低于莱州湾(43.89μm),比较容易吸附有机质.莱州湾沉积物中δ13C值为-24.96‰—21.46‰,平均值为-23.63‰;龙口湾表层沉积物中δ13C值为-23.02‰—22.39‰,平均值为-22.73‰.由此看来,莱州湾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C3植物和藻类,而龙口湾有机质大部分来源于藻类,少数来自陆生C3植物.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龙口湾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23.15%—33.67%,平均值为28.84%,莱州湾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7.65%—65.97%,平均值为43.75%.莱州湾沿岸有众多河流入海,尤其是含沙量最多的黄河,给湾内带来大量的陆上有机质,而龙口湾入海河流较少,沉积物中的陆上有机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龙口湾 总有机碳 定碳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2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徐婷婷 毕江涛 马飞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研究比较了生长于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的光合特性、叶片同位素组成以及元素含量等生理生态特征,探讨2种锦鸡儿对毛乌素沙地区域环境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 本研究比较了生长于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的光合特性、叶片同位素组成以及元素含量等生理生态特征,探讨2种锦鸡儿对毛乌素沙地区域环境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显著高于柠条锦鸡儿,但是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显著低于柠条锦鸡儿;柠条锦鸡儿的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在高光强下显著高于中间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的叶片氮含量(N%)显著高于柠条锦鸡儿,但是稳定氮同位素(δ15N)却显著低于柠条锦鸡儿。结果说明在毛乌素沙地环境下2种锦鸡儿的主要叶片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中间锦鸡儿通过较高的Gs、Tr和Ci以及较高的固氮能力维持更高的光合速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柠条锦鸡儿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及较强的光能利用能力,有助于其适应更为干旱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2种锦鸡儿的地理替代分布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锦鸡儿 柠条锦鸡儿 替代分布 光合特征 定碳氮同位素
下载PDF
围封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及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朱国栋 郭娜 +1 位作者 吕广一 王成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0-845,共6页
以内蒙古中西部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退化荒漠草原自由放牧、围封3 a和围封5 a土壤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与自由放牧相比,围封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全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碳氮比(C... 以内蒙古中西部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退化荒漠草原自由放牧、围封3 a和围封5 a土壤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与自由放牧相比,围封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全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碳氮比(C/N)(P<0.05),土壤容重和全氮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但土壤全氮含量有随围封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②相比自由放牧,围封显著降低了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土壤全氮含量与δ15N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可见,围封有利于促进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减缓土壤氮循环,改善土壤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围封 土壤理化性质 定碳氮同位素
下载PDF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月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宁 杨旸 +3 位作者 高建华 刘毅飞 蔡廷禄 贾建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潟湖海湾可以保存环境演化和人类活动的良好记录,碳氮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特征可用来有效地反演这些演化。对位于山东半岛的月湖柱状样和沿岸表层样总有机碳、总氮、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陆源物质对月湖沉积物和有机质的贡献很小,其... 潟湖海湾可以保存环境演化和人类活动的良好记录,碳氮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特征可用来有效地反演这些演化。对位于山东半岛的月湖柱状样和沿岸表层样总有机碳、总氮、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陆源物质对月湖沉积物和有机质的贡献很小,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维管植物大叶藻和各种海洋藻类。在2002年前大约140 a的沉积历史中,大叶藻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在约1930年和1980年有两次明显的上升,前者可能因为种群的快速繁育,后者则可能是1979年口门筑坝后由于湾内环境恶化,大叶藻开始大量死亡的表现。月湖海洋藻类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在沉积记录中保持相对稳定,而大叶藻则增加了一倍,但两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演变(如沙嘴生长、口门缩小)和人类活动(如筑坝、修筑虾池)对月湖生态环境及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在沉积物中有清晰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碳氮同位素 大叶藻 海洋藻类 有机质 月湖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曾伟斌 邓琦 +1 位作者 张全发 程晓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5-391,共7页
应用土壤物理分馏方法和同位素技术,对丹江口库区清塘河小流域林地、灌木地和农田的土壤颗粒组成(>2 mm、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和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 应用土壤物理分馏方法和同位素技术,对丹江口库区清塘河小流域林地、灌木地和农田的土壤颗粒组成(>2 mm、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和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颗粒组成、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值均有明显差异。林地和灌木地0~10 cm土层>2 mm土壤颗粒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农田(P<0.05),0.053~0.25 mm土壤颗粒则显著低于农田(P<0.05)。林地和灌木地0~10 cm土层0.25~2 mm和<0.053 mm土壤颗粒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P<0.05)。灌木地0~10 cm土层>2 mm、0.25~2 mm和<0.053 mm土壤颗粒,以及10~30 cm土层>2 mm土壤颗粒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和农田(P<0.05)。同位素分析显示,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δ13C和δ15N值在各粒径中大小顺序均为:农田>灌木地>林地。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改变植物碳的输入和土壤分解速率,进而会影响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组成 有机碳 土地利用 定碳氮同位素
下载PDF
广东毛茶资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8
作者 缪绅裕 陈健辉 +2 位作者 廖初琴 黄建睿 陶文琴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2期33-36,共4页
为了解毛茶资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采用样线法对广东67个自然保护地的毛茶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测定了毛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叶绿度、植物及生境的碳氮含量、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在10个保护地的123个... 为了解毛茶资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采用样线法对广东67个自然保护地的毛茶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测定了毛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叶绿度、植物及生境的碳氮含量、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在10个保护地的123个生境记录到280株毛茶,其中珠海担杆岛和二洲岛、斗门黄杨山和锅盖栋、台山上川岛为毛茶新增分布点,以深圳三洲田的62处148株为最多。毛茶植物体的碳、氮含量显著高于生境土壤和岩石;叶片δ^(13)C、δ^(15)N比率分别为-34.51‰和-0.94‰,显著低于或高于根、茎的相应值。正常绿色叶片叶绿度(SPAD值)为41.0,显著高于黄叶的17.6;测定日的净光合速率平均为5.55μmol·m^(-2)·s^(-1);蒸腾速率平均为0.59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9.13,显示毛茶在冬季气温和大气相对湿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以较低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但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茶 定碳氮同位素 叶绿度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生境胡杨叶片δ^13C和δ^15N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哈丽古丽·艾尼 伊丽米努尔 +1 位作者 管文轲 阿不都热西提·热合曼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042,共12页
以新疆南北疆8个不同生境林龄群体的胡杨叶片为材料,测定幼树和成熟胡杨叶片的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值(δ^13C、δ^15N)以及碳含量、氮含量和比叶面积,分析叶片δ^13C、δ^15N值与海拔、经纬度、叶片碳氮含量、比叶面积以及水分利... 以新疆南北疆8个不同生境林龄群体的胡杨叶片为材料,测定幼树和成熟胡杨叶片的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值(δ^13C、δ^15N)以及碳含量、氮含量和比叶面积,分析叶片δ^13C、δ^15N值与海拔、经纬度、叶片碳氮含量、比叶面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胡杨幼树和成熟林叶片δ^13C平均值分别为-27.863‰(-28.776‰^-26.695‰)和-28.230‰(-29.717‰^-26.033‰),不同生境胡杨叶片间的δ^13C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幼树林叶片δ^13C均大于对应成熟林;幼树和成熟林叶片δ^15N平均值分别为3.259‰(-1.842‰~9.082‰)和3.651‰(0.798‰~5.779‰)。(2)胡杨幼树和成熟林叶片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225‰(44.573‰~49.056‰)和45.720‰(43.226‰~47.349‰),它们叶片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08‰(1.327‰~2.116‰)和1.823‰(1.164‰~2.450‰);成熟林叶片碳含量与其δ^13C和δ^15N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其氮含量与δ^13C值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δ^15N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胡杨幼树林叶片的比叶面积平均值(91.565 cm^2/g)小于成熟林叶片(103.141 cm^2/g)。(4)幼树和成熟林胡杨叶片δ^13C、δ^15N值均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幼树林叶片δ^13C、δ^15N值与海拔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幼树林叶片δ^15N值与经度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幼树和成熟胡杨林水分利用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7.618μmol/mol(68.070~91.069μmol/mol)和72.463μmol/mol(62.809~97.111μmol/mol),不同林龄的胡杨水分利用率均与其叶片δ^13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各生境中于田县(阿日系马扎)的幼树和成熟林叶片具有较高的δ^13C值(-26.695‰和-26.033‰)和水分利用效率(91.069和97.111μmol/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定碳氮同位素 环境因子 水分利用率 比叶面积
下载PDF
广东流沙湾5种贝类的δ^(13)C值和δ^(15)N值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国欢 侯秀琼 +1 位作者 孙省利 卢仕严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84-488,共5页
广东流沙湾海水养殖业发达,尤其是贝类增养殖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其养殖环境的恶化对贝类产品的安全输出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贝类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为贝类增养殖提供较先进的基础数据.本研究选取流... 广东流沙湾海水养殖业发达,尤其是贝类增养殖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其养殖环境的恶化对贝类产品的安全输出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贝类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为贝类增养殖提供较先进的基础数据.本研究选取流沙湾的5种重要养殖贝类,对其肌肉组织、鳃、外套膜和内脏囊分别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贝类δ13C值的范围是-19.14‰~-15.11‰,δ15N值的范围是6.10‰~10.57‰.从大小、组织、种类三方面比较5种贝类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可得出如下结论:同种贝类,大小不同,其δ13C、δ15N值大都随壳长、壳重的增大而减小,但翡翠贻贝(Pernaviridis)的δ13C值和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δ15N值则相反,无论大、小组之间δ13C、δ15N值的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幅度均不超过1.00‰;同种贝类,组织不同,其δ13C、δ15N的最小值均为内脏囊,δ13C的最大值不定,δ15N的最大值也是内脏囊;相同组织,不同贝类,其δ13C、δ15N值的大小排列顺序各不相同,无统一规律,但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的δ13C值均小于墨西哥湾扇贝,而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的δ15N值均小于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由研究数据可推知流沙湾双壳贝类的物质与能量流动途径基本是由内脏囊到外套膜和鳃,最后到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定碳氮同位素 组织 贝类 流沙湾
下载PDF
林型转化对土壤碳氮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锐豪 王斐 +2 位作者 樊伟 夏开 徐小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97,共9页
于2020年8月份,选取安徽省旌德县国营蔡家桥林场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林分,每个林型内随机设置3个20 m×20 m... 于2020年8月份,选取安徽省旌德县国营蔡家桥林场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林分,每个林型内随机设置3个20 m×20 m独立的重复样地(共9个样地);在每个样地的土壤剖面内采用多点混合取样法,在土层(h)0<h≤10 cm、10 cm<h≤30 cm、30 cm<h≤50 cm处采集混合土样9个(共计81个样品)。利用同位素质谱仪联用的元素分析仪(EA-IRMS)系统测定土壤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δ(^(13)C))、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δ(^(15)N));应用专业仪器及规范方法测定土壤含水率、pH、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杜凯氏真实显著性差异检验法(Tukey’s HSD)、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法、逐步多元回归法,分析次生林转化为人工林后(林型转化)对土壤碳氮稳定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林转化为人工林后,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δ(^(13)C))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随土层下降而升高;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且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含水率、土壤pH对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变异性的累计贡献率达45.06%。马尾松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周转,高于湿地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林型转化后,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δ(^(15)N))显著升高,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与碳氮质量分数比(w(C)∶w(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有效铵态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效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有效硝态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型转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碳定性 定碳氮同位素
下载PDF
玉米和小麦作为碳氮同位素工作标样的可行性实验分析
12
作者 温雯雯 黄林培 王磊 《科技风》 2015年第1期118-119,共2页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碳氮同位素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玉米和小麦籽粒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验分析,通过与两种稳定碳氮同位素国际标样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工作标样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玉...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碳氮同位素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玉米和小麦籽粒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验分析,通过与两种稳定碳氮同位素国际标样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工作标样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小麦籽粒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实验值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具有作为稳定碳氮同位素工作标样的潜力;同时,不同的进样量对样品的质谱峰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碳氮同位素 玉米 小麦 工作标样 可行性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叶片和土壤表层稳定碳氮同位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葛露露 孟庆权 +4 位作者 林宇 何宗明 邱岭军 胡欢甜 王柯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4-552,共9页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氮饱和程度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氮饱和程度和碳氮循环速率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1)滨海沙地不同树种叶片δ^(13) C变化范围为-31.682‰^-29.323‰,其δ^(13) C大小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除尾巨桉外各树种δ^(13) C均表现为新叶>老叶;各树种叶片δ^(15)N变化范围为-5.548‰^-2.167‰,其δ^(15)N大小为: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木麻黄>湿地松>尾巨桉,且各树种均表现为新叶>老叶。(2)不同树种表层土壤δ^(15)N变化范围为-4.675‰^-2.975‰,表层土壤δ^(15)N大小为:纹荚相思>肯氏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湿地松,但不同树种表层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3)滨海沙地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叶龄增加均呈显著递减趋势;不同树种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9.09~76.57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老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8.56~62.59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尾巨桉>纹荚相思。(4)不同树种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与其新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林分水分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上,同时林分水分利用效率受林分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叶龄 定碳氮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滨海沙地
下载PDF
苏铁蕨在广东的分布概况及其中药饮片溯源分析
14
作者 陶文琴 缪绅裕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91-196,共6页
为给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内的苏铁蕨种群进行较全面的野外调查,测定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及碳和氮含量,对其中药饮片进行初步溯源。结果表明,苏铁蕨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北江以东的... 为给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样线法对广东省内的苏铁蕨种群进行较全面的野外调查,测定稳定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及碳和氮含量,对其中药饮片进行初步溯源。结果表明,苏铁蕨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北江以东的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和深圳市;在北江以西分布较少;苏铁蕨分布点纬度为22°36'~24°39'N,经度为112°35'~116°48'E,海拔高度为26~706 m。2批次中药饮片的初步溯源结果显示,这些中药饮片可能源自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定碳氮同位素比值 碳含量 含量 苏铁蕨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中稳定碳/氮同位素的测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建 邵飞龙 +4 位作者 马义虔 卢垣宇 李心清 黄家岭 张琼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160,共3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GC/EA-IRMS)测定酱香型白酒中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酱香型白酒与丙酮混合后,用GC-IRMS法测定乙醇的δ^(13)C值;酱香型白酒被包样于锡杯中,用EA-IRMS测定酒样的δ^(15)N值... 建立了气相色谱/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GC/EA-IRMS)测定酱香型白酒中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酱香型白酒与丙酮混合后,用GC-IRMS法测定乙醇的δ^(13)C值;酱香型白酒被包样于锡杯中,用EA-IRMS测定酒样的δ^(15)N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测定酱香型白酒中碳/氮同位素比值,准确率和精度均满足测定需求。通过测定20家白酒企业中酱香型白酒的δ^(13)C值和δ^(15)N值,20家酱香型白酒企业中乙醇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20.279‰^-20.340‰和-1.942‰^-2.288‰。表明本方法前处理简单、测定结果准确,可为酱香型白酒的产地溯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乙醇 定碳/氮同位素 产地溯源
下载PDF
珠江口外近海沉积有机质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早期成岩改变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1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德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51,共9页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借以讨论沉积有机质在埋藏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和同位素改变,结果表明,从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沉积柱内部,易降解组分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占样品总有机碳的份额依次降低。沉积物及四个有机部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纵向上随深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在不同有机部分之间差异明显。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差异在改变有机质化学成分的同时,导致其δ13C发生小幅度负向漂移;细菌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对有机质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演化也有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δ13C的负向漂移,其结果导致沉积有机质的δ13C略低于浮游生物;另一方面,由于异养菌生长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系数与可利用氮源的特征和培养基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沉积物的δ15N变化范围增大。在这里δ13C可以可靠地指示该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而δ15N变化范围较大且规律不明显,难以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定碳氮同位素组成 早期成岩 分馏 细菌 珠江口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锐豪 樊伟 +3 位作者 王斐 夏开 温正宇 徐小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为了解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蔡家桥林场内马尾松次生林(PM-SF)、湿地松人工林(PE-P)及杉木人工林(CL-P),不同叶龄叶片的养分(C、N、P、K、Ca、Mg)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 为了解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蔡家桥林场内马尾松次生林(PM-SF)、湿地松人工林(PE-P)及杉木人工林(CL-P),不同叶龄叶片的养分(C、N、P、K、Ca、Mg)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含量的关系,探讨植物叶片δ^(13)C、δ^(15)N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型叶片δ^(13)C含量随叶龄变化不显著,叶片δ^(15)N含量随叶龄的增大而减小。总体上,马尾松次生林叶片δ^(13)C、δ^(15)N含量均高于湿地松人工林及杉木人工林。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养分含量、叶龄和林型的共同影响分别解释叶片δ^(13)C、δ^(15)N含量变化的83.94%和83.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δ^(13)C含量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含量/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δ^(15)N含量与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a含量、C含量/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植物叶片对碳、氮同位素的分馏受林分类型、叶龄、营分元素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林型条件下,环境和养分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了植物叶片δ^(13)C、δ^(15)N含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碳氮同位素 林型 叶龄 营养元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下陆坡区沉积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常晓红 杨楚鹏 +1 位作者 刘芳 廖泽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38-546,共9页
选取南海北部下陆坡-深海平原过渡带典型沉积柱状样,通过对其沉积有机质的整体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表征,探讨了南海下陆坡-深海平原区沉积有机质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赋存状态、来源变化以及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相应关系。结果表明,总... 选取南海北部下陆坡-深海平原过渡带典型沉积柱状样,通过对其沉积有机质的整体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表征,探讨了南海下陆坡-深海平原区沉积有机质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赋存状态、来源变化以及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相应关系。结果表明,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与冰期/间冰期旋回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冰期时对应高值,间冰期时对应低值;而有机质稳定氮同位素(δ15N)表现为全新世时其值偏低,末次冰消期其值偏高,与气候旋回没有相关性;C/N值和δ13Corg值都表明南海北部下陆坡沉积有机质来源是陆相和海相的混源,且在末次冰期/间冰期尺度上主要以海相来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定碳/氮同位素组成 南海北部下陆坡
下载PDF
环青海湖区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雪双 贺世杰 +1 位作者 金秉福 王传远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67-172,共6页
选取环绕青海湖周围的^(15)组典型植物样品,通过对植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有机碳跟总氮的比值(TOC/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等生物地球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环青海湖区域植物有机质特征及稳定碳氮同位... 选取环绕青海湖周围的^(15)组典型植物样品,通过对植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有机碳跟总氮的比值(TOC/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等生物地球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环青海湖区域植物有机质特征及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而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OC值的变化范围为^(13).57%~44.11%,均值为30.79%.TN值的范围为0.90%~3.04%,均值为1.85%.TOC/TN值的范围为7.31~43.57,均值为18.62.相同的景观类型由于植被的不同导致TOC和TN含量发生变化,推测植物代谢产生的有机质含量受生态环境中的降水影响较大.本区植物中是否含有陆源有机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TOC/TN值与植被类型及海拔高度有关系;本研究区域所采集植物主要为C3植物,δ^(13)C含量范围为-28.24‰^-21.54‰,平均值为-25.57‰,降水量并不是主导植物的δ^(13)C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δ^(15)N值的范围为-17.35‰~0.07‰,均值为-4.66‰.由于长期放牧引起氮循环速率减小,从而使土壤δ^(15)N值降低.相同景观类型由于土壤δ^(15)N、海拔高度、植物类型、景观类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δ^(15)N值.综合表明,环青海湖区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与土壤、海拔高度、降水量、景观类别及植物类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区域 定碳氮同位素 空间分布 影响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