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施舌的人工繁殖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德经 石玉心 +1 位作者 郑敏艳 陈杰明 《特种经济动植物》 1998年第4期15-17,共3页
西施舌俗称“海蚌”,属软体动物的瓣鳃纲、蛤蜊科的一种珍贵海产贝类。 为保护西施舌的自然资源,作者于90年代始,对长乐沿海西施舌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繁殖习性、人工养殖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西施舌人工繁殖技术,供西施舌育苗生... 西施舌俗称“海蚌”,属软体动物的瓣鳃纲、蛤蜊科的一种珍贵海产贝类。 为保护西施舌的自然资源,作者于90年代始,对长乐沿海西施舌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繁殖习性、人工养殖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西施舌人工繁殖技术,供西施舌育苗生产及其它贝类人工繁殖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 人工繁殖 饲养 幼虫培育 培养
下载PDF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跃环 肖述 +4 位作者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13-1723,共11页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砗磲 人工繁育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虫黄藻 培养
下载PDF
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3
作者 王凤岗 王同永 《齐鲁渔业》 1991年第6期17-20,共4页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真牡蛎 室内人工育苗 亲蛎肥育 采卵孵化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