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被引量:71
1
作者 张伯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3-494,共12页
本文针对把施事当作基本语义角色所遇到的困难,提出施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用因素的观点。文章逐一考察了关乎施事语义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语名词的词汇语义、动词的自主性、句式以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结果表明,不论是名词、动... 本文针对把施事当作基本语义角色所遇到的困难,提出施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用因素的观点。文章逐一考察了关乎施事语义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语名词的词汇语义、动词的自主性、句式以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结果表明,不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句式,只有那些自身凝结了语用规定意义的少数成员能明确地预测施事,其他的常规情况下,是不是理解为施事要看语用条件。施事常常与说话人的视点和感情合一,说话人的移情焦点优先占据句首位置的时候,叙述视点有可能离开常规施事位置,常规施事位置上就会出现弱施事成分,这是施事语用决定特征的另一方面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事角色 语用属性 说话人 移情焦点 施事位置 行为特征 句式 汉语 弱施事性
原文传递
汉语语用移情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向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8-104,共7页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何自然将语用移情引介到国内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引介和探索时期、深化和繁荣时期以及沉寂和转向时期。这三个时期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第二个时期最为繁荣,成果最多。本文对汉语语用移情研究三十来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何自然将语用移情引介到国内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引介和探索时期、深化和繁荣时期以及沉寂和转向时期。这三个时期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第二个时期最为繁荣,成果最多。本文对汉语语用移情研究三十来年的发展成果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客观评价并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今后在汉语语用移情领域值得研究的几个大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语用移情 移情等级 移情焦点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果 周欢 郑珉 《智慧健康》 2022年第26期213-217,共5页
目的观察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应用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者心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5日-2021年8月26日本院诊治的92例NSSI患者,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心理干预,试验... 目的观察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应用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者心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5日-2021年8月26日本院诊治的92例NSSI患者,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心理干预,试验组实施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观察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伤频次及伤害严重程度情况。结果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ASLEC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每周自伤频次少于对照组,最严重自伤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用于对青少年NSSI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可明显提高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改善情绪障碍,预防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焦点 情绪调节团体干预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干预
下载PDF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
4
作者 刘丽涛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4期48-49,共2页
"被"最早的用法是名词,意为"睡觉时的覆盖物,被子";后又引申出动词"覆盖"义。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旨在论述"被"如何从一个表示"覆盖"的施事性行为动词,演变成一个表"遭受"义的心理动词,进而最终演变成被动标记。指出"... "被"最早的用法是名词,意为"睡觉时的覆盖物,被子";后又引申出动词"覆盖"义。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旨在论述"被"如何从一个表示"覆盖"的施事性行为动词,演变成一个表"遭受"义的心理动词,进而最终演变成被动标记。指出"被"的语法化动力和语义发展,反映的是说话人移情焦点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移情焦点
下载PDF
“孰与”的语法化
5
作者 薛蓓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3-26,共4页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语法化 类推作用 位移 移情焦点
下载PDF
失独者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形成与移情焦点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炳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9-94,共6页
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及其移情焦点治疗不仅在西方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且在应用于我国文化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中也有很好的心理病理解释效度和治疗效果。能否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 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及其移情焦点治疗不仅在西方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且在应用于我国文化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中也有很好的心理病理解释效度和治疗效果。能否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失独父母因丧失独生子女(核心客体)而引发的类边缘性人格障碍,值得探索。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独生子女死亡就是失独父母核心客体及其关系的丧失,有且只有政府主导并(已经在)替补(着)他们丧失的核心客体及其关系,是修复他们边缘化人格障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客体 边缘人格障碍 移情焦点治疗 失独父母 政府主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