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
王允青
郭熙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
2008 |
89
|
|
2
|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81
|
|
3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顾美英
唐光木
葛春辉
马海刚
张志东
徐万里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56
|
|
4
|
黄土旱塬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
程曼
解文艳
杨振兴
周怀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46
|
|
5
|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
梁尧
蔡红光
闫孝贡
刘剑钊
袁静超
张洪喜
任军
王立春
|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34
|
|
6
|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
隋鹏祥
有德宝
安俊朋
张文可
田平
梅楠
王美佳
王沣
苏思慧
齐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33
|
|
7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
王月宁
冯朋博
李荣
李培富
吴文利
东雯飞
侯贤清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31
|
|
8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张海晶
王少杰
罗莎莎
田春杰
|
《土壤与作物》
|
2020 |
31
|
|
9
|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
游东海
田霄鸿
把余玲
李锦
王淑娟
刘廷
南雄雄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9
|
|
10
|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
迟凤琴
匡恩俊
宿庆瑞
张久明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7
|
|
11
|
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类型对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土壤呼吸的影响 |
李玮
张佳宝
张丛志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5
|
|
12
|
秸秆还田方式对种床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
赵宏波
何进
李洪文
王庆杰
李问盈
刘文政
|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23
|
|
13
|
麦秆还田方式对旱地土壤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
夏文斌
张旭辉
刘铭龙
潘根兴
郑聚锋
李恋卿
郑金伟
|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9
|
|
14
|
增施有机肥改善黑土物理特性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效果 |
槐圣昌
刘玲玲
汝甲荣
闫志浩
王瑾瑜
王士超
邢婷婷
武红亮
卢昌艾
孙继英
|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9
|
|
15
|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张磊
戴志刚
鲁明星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
《湖北农业科学》
|
2017 |
14
|
|
16
|
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 |
刘子刚
卢海博
赵海超
王炯琪
和江鹏
王雨晴
黄智鸿
赵海香
魏东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13
|
|
17
|
保护性耕作对冀东地区玉米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
郭强
于玲玲
徐阳
杨晓辉
王长里
杨引福
张树林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5 |
12
|
|
18
|
秸秆还田方式对盐碱土壤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
张曼玉
杨海昌
张凤华
罗艳琴
于善超
孙静
曹政
|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
2022 |
9
|
|
19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麦田碳平衡的影响 |
马建辉
黄培新
姜丽娜
赵凌霄
李春喜
|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20
|
稻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王保君
胡乃娟
顾泽海
陈兵林
陈利根
朱利群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