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6篇文章
< 1 2 2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诊断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180
1
作者 张顺利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2-390,共1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 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20天左右。高原积雪通过以下物理过程影响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季的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环境风场→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我国长江流域易涝(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温度场 亚洲夏季风 气候异常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数值试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64
2
作者 韦志刚 黄荣辉 +1 位作者 陈文 董文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6-508,共13页
作者选取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72个气象站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积雪的年变程并不完全一致,高原东南缘的积雪主要发生在3月份;高原东南和东北部的积雪一年有两个高... 作者选取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72个气象站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积雪的年变程并不完全一致,高原东南缘的积雪主要发生在3月份;高原东南和东北部的积雪一年有两个高值区:前冬10~12月,后冬2~4月;高原中部和西南部的积雪主要在隆冬12~1月;中部一些站点的积雪一年存在3个峰值:10月、1月和5月.青藏高原的积雪主要发生在10月至5月份,9月和6月的积雪相对来说很少,7月和8月基本无积雪.高原沿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及喜马拉雅山坡的站点最早开始有积雪,8、9月份就会有积雪产生,并且这些地区最迟有积雪的月份也较晚,6、7月份还会有积雪存在;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到湟水流域、沿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地带积雪出现得晚(10、11月),最迟出现积雪的月份却要早(5、6月份),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带甚至最迟出现积雪的月份要提前到3、4月份.高原积雪存在三个高值中心:一是由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沿线各站组成的南部高值中心;二是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东段山区;三是位于高原东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地区.青藏高原积雪总的来讲呈平缓的增长态势,20世纪60年代初积雪稍偏多,20世纪60年代中到20世纪70年代中是积雪偏少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积雪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积雪又表现出减少的趋势.高原冬春多雪年为1983、1978、1982、1998、1993、1962、1968、1989、1995、1990;冬春少雪年为1965、1999、1984、1969、1985、1971、1976、1967、1960、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站 积雪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被引量:125
3
作者 施雅风 张祥松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968-977,共10页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地表水资源主要孕育于6大山系,分为积雪、冰川、河流、湖泊4类。本世纪正处于气候暖干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但全新世大暖期高湖面和其他证据指示当时水资源较现代丰富。小冰期冰川,径流量与湖泊水量也比现代为多。预估...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地表水资源主要孕育于6大山系,分为积雪、冰川、河流、湖泊4类。本世纪正处于气候暖干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但全新世大暖期高湖面和其他证据指示当时水资源较现代丰富。小冰期冰川,径流量与湖泊水量也比现代为多。预估2030年左右,西北山区升温1℃,降水与蒸发都有相当量的增加,平原区积雪减少,高山区积雪增加,冰川加快萎缩,许多小冰川消失,河川径流变率加大。湖泊的大部分仍处于负平衡状态,进一步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冰川 积雪 湖泊 地表水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17
4
作者 柯长青 李培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9-215,共7页
本文对青藏高原SMMR候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西两侧多雪与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 本文对青藏高原SMMR候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西两侧多雪与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多雪区年际波动呈反位相关系。从60年代到80年代积雪年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趋势,积雪变化具有3年左右的准周期。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积雪将会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EOF分析 空间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3
5
作者 高荣 韦志刚 +2 位作者 董文杰 王澄海 钟海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结日数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由南向北是减小的,多年平均的冻结日数由高原中部向四周是递减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均以2~6年周期变化,气温以准3年周期变化,西藏降水以准8年、准3年周期变化,而青海降水以3~5年周期变化,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和冬春气温振荡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呈现加快趋势。冬春积雪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冻土 气候变化 降水 冻结日数
下载PDF
卫星遥感雪盖制图方法对比与分析 被引量:97
6
作者 王建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1999年第4期29-36,共8页
利用LandsatTM、NOAA/AVHRR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三个平台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分别使用训练样本监督分类、阈值数字信号统计、雪盖指数方法制作雪盖图和提取积雪面积。结果表明:不同传感器遥感图像因... 利用LandsatTM、NOAA/AVHRR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三个平台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分别使用训练样本监督分类、阈值数字信号统计、雪盖指数方法制作雪盖图和提取积雪面积。结果表明:不同传感器遥感图像因时相和时空分辨率的差异,提取积雪信息的有效方法有所不同。但基于反射特性的雪盖指数计算法具有普遍的实际操作性意义,即雪盖制图精度高,分类合理,是提取积雪信息的最佳技术手段;当使用监督积雪分类时,只有取得精确的信号文件,分类结果才是可信的;而阈值数字信号统计的雪的阈值确定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随机性,但对数据不完整或只有单波段时也不失为有效和简便的途径;山影补偿处理法基本可以消除地形阴影的影响;而去云后其覆盖下的积雪恢复技术值得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制图 雪盖指数法 卫星遥感 积雪
下载PDF
1993—2002年中国积雪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94
7
作者 车涛 李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利用1993—2002年SSM/I被动微波逐日积雪深度反演结果, 研究了我国积雪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 结果表明: 积雪储量近10 a来没有明显的减少或增加趋势, 但是存在年际间的波动; 我国冬季积雪储量主要分布在东北、北疆、青藏高原东部和其边... 利用1993—2002年SSM/I被动微波逐日积雪深度反演结果, 研究了我国积雪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 结果表明: 积雪储量近10 a来没有明显的减少或增加趋势, 但是存在年际间的波动; 我国冬季积雪储量主要分布在东北、北疆、青藏高原东部和其边缘地区, 以及华北地区; 东北、北疆和青藏高原地区为我国的稳定积雪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储量小于东北地区, 但年积雪日数大于东北地区.近10 a最大积雪水资源量平均约为102 79 km3, 其中最大年份为1999/2000年度, 约为131 34 k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积雪 被动微波遥感 中国
下载PDF
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83
8
作者 孙林海 赵振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7-60,共4页
重点分析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出现连续暖冬的成因。初步分析表明 ,我国气温存在着大约 3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亚冬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欧亚大陆积雪面积减小、火山活... 重点分析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出现连续暖冬的成因。初步分析表明 ,我国气温存在着大约 3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亚冬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欧亚大陆积雪面积减小、火山活动减少以及温室效应等 ,都可能是造成我国冬季持续偏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火山活动 厄尔尼诺事件 积雪 气温 暖冬气候 中国 发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77
9
作者 李培基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0-265,共6页
根据60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57—1992年逐日雪深观测记录,用统计模式检验了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证明近36年来高原积雪变化呈普遍增加趋势,并且与北半球冬季气温呈正相关。高原积雪的增加与北半球温带低地春季积雪面积... 根据60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57—1992年逐日雪深观测记录,用统计模式检验了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证明近36年来高原积雪变化呈普遍增加趋势,并且与北半球冬季气温呈正相关。高原积雪的增加与北半球温带低地春季积雪面积自80年代后期的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两个大陆冰盖雪积累率的增加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1
10
作者 郑益群 钱永甫 +1 位作者 苗曼倩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61-774,共14页
利用SVD等方法对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区域降水的关系作了诊断分析。并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积雪的增加会明显减弱亚洲夏季风的强... 利用SVD等方法对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区域降水的关系作了诊断分析。并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积雪的增加会明显减弱亚洲夏季风的强度,使华南的降水减少,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多。高原冬季积雪深度的增加,比积雪面积的扩大和春季积雪深度的增加对后期气候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夏季风 模拟 气候
下载PDF
40余年来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79
11
作者 王澄海 王芝兰 崔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利用全国700余个气象站的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年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北-内蒙古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南和南部地区为我国季节性积雪的3个高值区,也是积雪年际变化变化大的地区,也即为中国积雪年际... 利用全国700余个气象站的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年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北-内蒙古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南和南部地区为我国季节性积雪的3个高值区,也是积雪年际变化变化大的地区,也即为中国积雪年际异常变化的敏感区.综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3种变化类型:1)增加和减小同步,主要在新疆天山以北、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到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减少区大体在内蒙古西部、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积雪深度增加但积雪日数减少,主要在东北平原东部的部分地区,长江上游的部分地区;3)积雪深度减小而积雪日数增加,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部分地区.中国地区积雪总体上呈现出平缓的增长趋势,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呈现为稍有增加;70年代有所下降;80年代又增加;90年代又有略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累积深度和日数 时空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57—2009年中国台站观测的关键积雪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7
12
作者 马丽娟 秦大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1957—2009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积雪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年平均雪深、雪水当量、积雪密度分别为0.49cm、0.7mm、0.14g.cm-3.平均来说,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都是最小的,在西北地区均较大;空间上,中国年平均雪深和雪水当量大值区位于... 利用1957—2009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积雪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年平均雪深、雪水当量、积雪密度分别为0.49cm、0.7mm、0.14g.cm-3.平均来说,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都是最小的,在西北地区均较大;空间上,中国年平均雪深和雪水当量大值区位于东北和新疆北部,以及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小部分区域;中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积雪密度在0.14g.cm-3以下,3大稳定积雪区积雪密度略高.1957—2009年,中国及各区域年平均雪深和雪水当量均表现为波动增加趋势,但不显著;空间上雪深的显著正趋势主要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北部、新疆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北部;雪水当量与雪深类似,但正趋势范围不如前者广,负趋势范围则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积雪密度 积雪深度 雪水当量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77
13
作者 朱玉祥 丁一汇 《气象科技》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系统地回顾了青藏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评述。认识到积雪增加将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或爆发推迟,这是通过积雪-季风关系实现的。对反射率和融雪的相对重要性,尚未有一致意见。高原积雪... 系统地回顾了青藏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评述。认识到积雪增加将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或爆发推迟,这是通过积雪-季风关系实现的。对反射率和融雪的相对重要性,尚未有一致意见。高原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陆面强迫因子,和副高、阻高、冬夏季风、ENSO、海温等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因子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原积雪年代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近年来“南涝北旱”雨型的原因,同时有利于雨型反转时间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气候变化 旱涝 积雪
下载PDF
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5
14
作者 王叶堂 何勇 侯书贵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5-861,共7页
利用MODIS卫星反演的积雪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山区多雪,腹地少雪;高原积雪期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5月;2000-200... 利用MODIS卫星反演的积雪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山区多雪,腹地少雪;高原积雪期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5月;2000-2005年高原积雪年际变化差异较大,积雪面积总体上呈现冬春季减少、夏秋季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高原积雪变化的基本因子.冬季,高原积雪面积变化对降水更为敏感;春季,气温是影响高原积雪面积变化更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中国寒区分布探讨 被引量:74
15
作者 陈仁升 康尔泗 +3 位作者 吴立宗 杨建平 吉喜斌 张智慧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9-475,共7页
中国寒区应该包括所有的多年冻土区、冰川区和绝大多数稳定性季节积雪区,寒区气候系统和植被覆盖应具有相对独立性,而气温是划分寒区最关键的指标.气温资料来自中国571个站点1961—1998年每日4次观测资料,空间插值采用月平均气温与站点... 中国寒区应该包括所有的多年冻土区、冰川区和绝大多数稳定性季节积雪区,寒区气候系统和植被覆盖应具有相对独立性,而气温是划分寒区最关键的指标.气温资料来自中国571个站点1961—1998年每日4次观测资料,空间插值采用月平均气温与站点地理位置和地面高程的多元回归方程,地图坐标为Alberts投影,空间分辨率为1km×1km.结果表明:用最冷月平均气温<-3.0℃、平均气温>10℃的月份不超过5个和年平均气温≤5℃等3项指标所划分的寒区,与中国多年冻土、冰川、稳定性季节积雪、气候区划和植被区划边界基本一致.最终划分的中国寒区面积为417.4×104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多年冻土 积雪 植被区划 气候区划
下载PDF
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对我国夏季旱涝不同影响关系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70
16
作者 陈兴芳 宋文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85-592,共8页
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对我国夏季旱涝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它们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基本上是相反的。通过冬季积雪与北半球 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从春季和夏季平均环流场对前期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的不... 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对我国夏季旱涝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它们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基本上是相反的。通过冬季积雪与北半球 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从春季和夏季平均环流场对前期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的不同响应,来探讨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不同相关关系的原因,也为积雪因子在我国汛期旱涝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积雪 相关分析 高原 夏季 旱涝 环流特征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内陆干旱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66
17
作者 王建 李硕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4-670,共7页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的状况和特点以及春季融雪径流的波动趋势.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山区积雪流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年平均气温的缓慢上升而年降水基本平稳,累积降雪量也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年内气温的上升幅度以1~2月份比较强烈而其他月份气温上升幅度较小.利用基于度-日因子算法的融雪径流模型SRM(SnowmeltRunoff Model)模拟气温上升框架下的融雪径流变化情势结果表明山区积雪流域融雪期在时间上的前移,同时春季融雪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受径流周期变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内陆干旱区 山区 中国西北地区 融雪径流模型 气温上升 2001年 年平均气温 黑河流域 时空变化 黑河上游 波动变化 径流变化 周期变化 积雪 中纬度 典型区 祁连山 指示器 子算法 降雪量 融雪期 径流量 趋势 春季
原文传递
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8
作者 李新 车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7-496,共10页
积雪是冰冻圈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被动微波遥感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且能够迅速覆盖全球,在积雪时空变化监测中作用突出.总结分析了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主要模型,并对其方法、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较详细评述,重点介绍了NASA算法在雪深和雪水... 积雪是冰冻圈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被动微波遥感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且能够迅速覆盖全球,在积雪时空变化监测中作用突出.总结分析了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主要模型,并对其方法、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较详细评述,重点介绍了NASA算法在雪深和雪水当量反演中的应用、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它的改进.讨论新兴的积雪数据同化方法,介绍了同化被动微波观测以改进雪深和雪水当量反演精度的研究案例.评述了我国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进展,并且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雪深 雪水当量 积雪数据同化 被动微波遥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62
19
作者 车涛 郝晓华 +3 位作者 戴礼云 李弘毅 黄晓东 肖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47-1253,共7页
青藏高原积雪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不仅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也会对全球和区域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多种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水文与气... 青藏高原积雪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不仅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也会对全球和区域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多种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水文与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在山区,其中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积雪最丰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在120天以上,年平均雪深超过10 cm;高原腹地平坦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积雪属于瞬时积雪,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15天,年平均雪深小于1 cm。(2)1980—2018年,青藏高原积雪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积雪覆盖日数和雪深明显下降。(3)高原内积雪较多的山脉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积雪辐射强迫,最大可超过15 W m-2,其反照率反馈机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4)青藏高原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积雪融水是春季土壤水分和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5)受天气过程产生的雪灾频次有所增强,建立早期预警和防护措施是减少牧区雪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水资源 气候变化 雪灾
原文传递
积雪分布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20
作者 李栋梁 王春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7-636,共10页
对北半球不同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积雪异常影响中国气候的事实以及影响机理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及北美中西部是北半球积雪分布的关键区,其中青藏高原是北半球积雪异常变... 对北半球不同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积雪异常影响中国气候的事实以及影响机理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及北美中西部是北半球积雪分布的关键区,其中青藏高原是北半球积雪异常变化最强烈的区域。中国积雪分布范围广泛,其中新疆、东北和青藏高原是3个大值区。总体来看,北半球积雪有减少的趋势,而中国积雪却有弱的增加趋势。冬、春季高原积雪与欧亚积雪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是相反的。积雪影响中国气候的机理解释为:冬季积雪反照率效应起主要作用,春夏季积雪水文效应起主要作用。积雪被视为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物理因子,继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降水 温度 季风 反照率 积雪水文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