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熹颖 吴学安 +3 位作者 翟丽娜 薛长春 吴丽烽 赵志刚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2年第8期34-37,共4页
结合气井的生产曲线和临界预测模型对生产井进行积液预测,对于要积液和已经积液的气井需采取相应的排采措施。排水采气工艺是排除井底积液、延长气井寿命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排采工艺包括优选管柱、泡沫排采、连续气举、机抽... 结合气井的生产曲线和临界预测模型对生产井进行积液预测,对于要积液和已经积液的气井需采取相应的排采措施。排水采气工艺是排除井底积液、延长气井寿命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排采工艺包括优选管柱、泡沫排采、连续气举、机抽排采、电潜泵排采、柱塞气举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排采方式的组合排采等。随着国内外的天然气开采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排采工艺技术的应用和相关装备的配套研制如井下涡流技术、气体加速泵技术、球塞气举技术和超声波雾化技术等,为不同类型气藏排水采气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采气 工艺技术 积液机理 发展 应用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2
作者 黄全华 黄智程 +4 位作者 杨亚涛 刘书炳 王定峰 颜学成 刘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捕捉典型流态,发现管斜角在45°~60°出现过渡流,通过编制流态识别程序进一步确定管斜角为46°时开始出现过渡流,此时携液最困难。基于液滴理论,引入井斜修正系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在长北区块气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新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强到弱影响气井携液能力的因素依次为油管内径、井底流压、井斜角、井底温度。绘制的临界携液流量图版为后期开展停喷井治理措施的时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气液比 水平井 积液机理 液滴模型 流态实验 临界携液流量
下载PDF
水平井积液机理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小娇 陈职 +2 位作者 张云善 张振宇 杨冯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室内采用透明玻璃管建立水平井模拟实验装置,进行多组常规低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井携液能力仅为直井的1/3~1/2,水平段流体分层流动,造斜段气液滑脱严重为气井携液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水平段积液聚集在油套环空,更利于气井排液;积液主... 室内采用透明玻璃管建立水平井模拟实验装置,进行多组常规低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井携液能力仅为直井的1/3~1/2,水平段流体分层流动,造斜段气液滑脱严重为气井携液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水平段积液聚集在油套环空,更利于气井排液;积液主要分布在水平段低部。加注表面活性剂,可提高携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井筒流态实验 积液机理
下载PDF
苏10井区积液井管理措施
4
作者 张磊 张文强 +1 位作者 李晶 王胜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14期210-214,共5页
随着苏里格气田的持续开发,气井地层能量逐渐下降,携液能力减弱,"积液"问题成为提高气井产量的最大生产瓶颈。本文分析了气井积液的原因,阐述了积液井判断方法,结合单井生产动态把积液井分成四类,针对苏10井区积液井主要采取... 随着苏里格气田的持续开发,气井地层能量逐渐下降,携液能力减弱,"积液"问题成为提高气井产量的最大生产瓶颈。本文分析了气井积液的原因,阐述了积液井判断方法,结合单井生产动态把积液井分成四类,针对苏10井区积液井主要采取了打捞节流器、强排、间开、间关和泡沫排水采气管理措施。在实践中证明,打捞节流器措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强排措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间开措施能减缓产量下降速度;间关措施是一种主动的排液措施,对于前期积液井效果明显;泡沫排水采气措施能有效增加气井携液能力,提高单井产量。最后得出积液井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措施相互结合,才能有效"排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液机理 打捞节流器 强排 间开 间关 泡沫排水采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