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范紫东秦腔剧本所见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怀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1,共7页
通过对范紫东秦腔剧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的某些特点。声母方面:第一,部分中古精组合口字读j、q、x声母;第二,部分中古庄、章组声母的字读z、c、s声母。韵母方面:第一,"则德得测色白拍窄惑国"等字归入"灰堆... 通过对范紫东秦腔剧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的某些特点。声母方面:第一,部分中古精组合口字读j、q、x声母;第二,部分中古庄、章组声母的字读z、c、s声母。韵母方面:第一,"则德得测色白拍窄惑国"等字归入"灰堆"辙;第二,"学药约"等字归入"梭坡"辙;第三,"斜嗟"等字归入"发花"辙;第四,"路楚芦堵"等归入"由求"辙。对比《方言字汇》《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以及今关中方音,可以看出从民国至今关中方音的微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紫东 秦腔剧本 民国时期戏剧 关中方音 语言特点
下载PDF
从秦腔剧本看民国初年关中方言的语音特点
2
作者 李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9-101,共3页
民国初年两部秦腔剧本《一字狱》和《柜中缘》中的押韵情况反映了20世纪初关中方音的4项特点:泥来相混,疑母读如泥母,家麻韵与车遮韵通押,车遮韵内部读音差别不大。
关键词 秦腔剧本 关中方音 语音特点
下载PDF
秦腔剧本英译的多模态化与意义重构--以《杨门女将》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庆明 刘曦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20年第2期98-103,共6页
随着近十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多模态文本的研究。多模态语篇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颜色、文字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秦腔作为中国戏剧的一大分支,其剧本是集表演性、文学性、音乐性于一身的动态多模态... 随着近十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多模态文本的研究。多模态语篇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颜色、文字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秦腔作为中国戏剧的一大分支,其剧本是集表演性、文学性、音乐性于一身的动态多模态语篇。秦腔剧本英译过程须关注对非语言模态的分析,考量模态间关系的一致性和模态间相互协调,完成英译的意义重构,解决秦腔剧本英译缺少多模态化以及无法完成整体意义建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剧本英译 多模态化 意义重构
原文传递
秦腔剧本翻译之读者意识关照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庆明 张恒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00,共6页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读者意识"角度出发,系统研究读者意识对秦腔剧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作用,论证秦腔剧本翻译中注重读者意识...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读者意识"角度出发,系统研究读者意识对秦腔剧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作用,论证秦腔剧本翻译中注重读者意识的必要性,提出秦腔剧本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则,以提高秦腔剧本的翻译质量和国外读者对其的接受度,从而推动中国民族戏剧"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 读者意识 秦腔剧本翻译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形象学的秦腔剧本英译中民族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管晓蕾 谢芬芬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7-102,120,共7页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瑰宝之一,其剧本具有很强的英译研究价值。形象学帮助人们认识译本构筑的翻译形象,探究其建构的翻译策略。在形象学的框架下,概括总结秦腔剧本中蕴含的主流思想,分析秦腔剧本英译中民族形象建构的策略,以期推动...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瑰宝之一,其剧本具有很强的英译研究价值。形象学帮助人们认识译本构筑的翻译形象,探究其建构的翻译策略。在形象学的框架下,概括总结秦腔剧本中蕴含的主流思想,分析秦腔剧本英译中民族形象建构的策略,以期推动中国传统戏剧秦腔“走出去”,同时助力民族形象的国际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秦腔剧本英译 民族形象建构
下载PDF
秦腔剧本英译的多模态观照——以《十五贯》为例
6
作者 李庆明 张若怡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55-62,共8页
秦腔是汉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戏剧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语言、唱腔、音乐、乐器、绝活、装扮、脸谱等,体现了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性,是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本文选取秦腔传统剧目《十五贯》为研究对象,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 秦腔是汉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戏剧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语言、唱腔、音乐、乐器、绝活、装扮、脸谱等,体现了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性,是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本文选取秦腔传统剧目《十五贯》为研究对象,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分析秦腔剧本《十五贯》在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的多模态话语特征,探讨秦腔英译过程中的多模态互补关系以及多模态意义再现策略,以期拓宽秦腔剧本翻译和多模态理论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剧本《十五贯》 多模态话语分析 英译
下载PDF
秦腔剧本英译的多模态协同与意义重构——以《满江红》为例
7
作者 李庆明 凌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源自古代陕西关中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融合了语言、唱腔、角色塑造、音乐表演、装扮以及服饰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的艺术形式。本文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等4个层面探讨秦腔剧本《满... 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源自古代陕西关中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融合了语言、唱腔、角色塑造、音乐表演、装扮以及服饰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的艺术形式。本文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等4个层面探讨秦腔剧本《满江红》英译过程中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非互补关系与意义重构,据此提出相应的英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剧本《满江红》 多模态话语分析 协同 意义重构
下载PDF
传统戏剧“走出去”之秦腔剧本英译主体间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管晓蕾 刘婉怡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秦腔是陕西的根派文化,也是陕西的品牌文化,其剧本具有很强的英译研究价值。主体间性主张不同主体之间的传播沟通,它是实现自我与他者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通过将秦腔剧本英译与主体间性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传统戏剧的外译之路,并对秦腔... 秦腔是陕西的根派文化,也是陕西的品牌文化,其剧本具有很强的英译研究价值。主体间性主张不同主体之间的传播沟通,它是实现自我与他者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通过将秦腔剧本英译与主体间性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传统戏剧的外译之路,并对秦腔《三滴血》的英译本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探索实现自我与他者有效对话的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古老剧种的国际化,推动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剧本英译 主体间性 《三滴血》 “走出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