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84
1
作者 信立祥 雷云贵 屈盛瑞 《文物》 1987年第6期1-52,98-103,共58页
山西省朔县境内,分布着大批汉墓。自1982年10月以来,为了配合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等单位的工程建设,由山西省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大同市博物馆、朔县文化局等单位派员组成的平朔考古队... 山西省朔县境内,分布着大批汉墓。自1982年10月以来,为了配合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等单位的工程建设,由山西省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大同市博物馆、朔县文化局等单位派员组成的平朔考古队,在朔县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四年多来,共发掘古代墓葬近2000座。其中在朔县城北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本 腹径 随葬品 口径 剖面图 平底 陶器 秦汉 腹部 随葬器物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 被引量:58
2
作者 范文澜 《历史研究》 1954年第3期15-25,共11页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从此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东汉末年由军阀混战而分为三国,唐时由藩镇之乱而扩大为五代十国,两次封建割据在秦汉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是短期的、变态的(十六国割据,汉族地主不是主要发动者;北朝与金是外...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从此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东汉末年由军阀混战而分为三国,唐时由藩镇之乱而扩大为五代十国,两次封建割据在秦汉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是短期的、变态的(十六国割据,汉族地主不是主要发动者;北朝与金是外族侵入,当别论),而统一则是长期的、正常的。中国为什么能够保持长期的正常的统一状态呢?因为自秦汉起,汉族已经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自北宋起,由于全国范围内经济联系性的加强,这个共同体更趨于稳定。封建统治者因而有可能加强中央集权,压制地方割据势力,使不能公然活动,政治上统一又前进一步。秦汉以后的统一,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不过程度上宋前后确有些不同之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本主 地主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制度 封建主 秦汉 工商 原因 共同心理
原文传递
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被引量:49
3
作者 卜宪群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51,共17页
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卜宪群秦汉时期,官僚制度获得高度发展,一套适合于集权制统治的施政手段逐渐完善,并贯穿于官僚制度的行政运作之中。其中,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汉人有“以文书御天下”之语,即是对... 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卜宪群秦汉时期,官僚制度获得高度发展,一套适合于集权制统治的施政手段逐渐完善,并贯穿于官僚制度的行政运作之中。其中,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汉人有“以文书御天下”之语,即是对公文文书所发挥作用的高度概括。公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书 官僚行政 行政管理 后汉书 《独断》 秦汉 云梦秦简 《汉书·刑法志》 尚书 《奏谳书》
原文传递
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52
4
作者 陈振裕 《考古学报》 1986年第4期479-525,535-546,共59页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汉墓,曾先后发表过两批资料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历史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全面了解睡虎地秦汉墓整个墓地的情况,自1978年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由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部主持,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云梦县文化馆参加,...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汉墓,曾先后发表过两批资料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历史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全面了解睡虎地秦汉墓整个墓地的情况,自1978年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由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部主持,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云梦县文化馆参加,又发掘了二十五座墓(编号M15—28、43—53)(图一),同时在大坟头一号墓的东南约300米处发掘了两座西汉墓(即大坟头M2、M3)。本报告就是这次发掘的二十七座秦汉墓的全部资料(墓号前加"大"字的为大坟头汉墓,未注明者为睡虎地的墓)。报告由郝勤建同志照相,金木清、朱红、刘明怀同志绘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博物馆 针刻 外底 发掘报告 图版 秦汉 五花土 随葬器物 口径 底径
原文传递
秦汉之际乡里吏员杂考——以里耶秦简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48
5
作者 卜宪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秦汉乡里吏员的构成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里耶秦简从多角度揭示了秦代吏员设置的情况,不仅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也解决了一些关于秦汉乡里吏员的争议问题。以里耶秦简为参照并结合云梦秦简、江陵凤凰山汉简和张家山汉简,我们可以看... 秦汉乡里吏员的构成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里耶秦简从多角度揭示了秦代吏员设置的情况,不仅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也解决了一些关于秦汉乡里吏员的争议问题。以里耶秦简为参照并结合云梦秦简、江陵凤凰山汉简和张家山汉简,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之际封建国家在乡里基层社会建立了多层次、多系统的官僚管理网络,如在乡里之中除了乡啬夫、乡佐、里典、里佐之外,还有属于都官系统的乡司空、仓主、田官、田典等;秦汉之际乡里吏员的秩次较以后秩次级别为高,乡啬夫的秩次从百廿石至二百石不等,达到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长吏的最低秩次,乡啬夫恐怕是要经过中央任命的,里一级的领导人,也是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上级任命;秦汉之际吏员的设置反映了秦制对汉初制度的影响,而汉代制度的变化与发展又是以汉初制度为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里 吏员 设置 秩次 社会管理
下载PDF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被引量:42
6
作者 辛德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82,共7页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军事地理 政治地理 关中 地域控制
原文传递
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 被引量:38
7
作者 张建国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8-57,共10页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现已分两次公布了汉简中属于《奏谳书》的释文。 《奏谳书》是竹简原有的标题,共有简227支,计22件案例,有的学者指出这是一些议罪案例的汇集,案例的编排次序,大体是年代较晚的汉代案例在前,年代较早的汉代以前的案例居后。《文物》杂志1993年第8期公布了《奏谳书》释文第一部分,计有16件汉初案例,同时刊载了李学勤先生撰写的《奏谳书解说(上)》和彭浩先生撰写的《谈奏谳书中的西汉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奏谳书》 刑事诉讼程序 案例 《汉书·刑法志》 汉简 张家山 秦汉 审判程序 李学勤 《封诊式》
原文传递
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 被引量:41
8
作者 侯旭东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6,共23页
秦汉时期北方虽以农耕为主,但因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丰饶,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 秦汉时期北方虽以农耕为主,但因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丰饶,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农立国的策略,针对民众不乐农耕、轻易迁徙,立法律与政策措施驱之务农,并将其束缚在土地上,作为一个群体的农民与定居农耕社会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北方 渔采狩猎 以农立国 农民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朱士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1,共8页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是 :1 .天然植被大多消失殆尽 ;2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3.土地沙漠化扩大 ;4.高山冰川雪线后退 ,冰雪储量减少 ;5.河流湖泊变化显著。一些河流河道流程减少、发生断流 ,有的湖泊湖面缩小、甚至消失 ;6.绿洲萎缩。总结其变化特征主要为 :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反映在干旱化、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干旱化的影响 ,也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 ;生态环境变化在历史时期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最为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趋剧烈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广泛深远 ,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威胁着其周边地区 ,尤其是其东部华北平原与京津地区之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气候干旱化 历史时期 消失 变迁 明清时期 华北平原 制约 威胁 扩大
原文传递
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乃昂 颉耀文 薛祥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9,共8页
清代中叶是近两千年来我国西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键阶段 ,人口迅猛增加和大规模土地开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估算 ,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 30 %左右 ,下降为目前的 8.6 8%。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疏林灌... 清代中叶是近两千年来我国西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键阶段 ,人口迅猛增加和大规模土地开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估算 ,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 30 %左右 ,下降为目前的 8.6 8%。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疏林灌丛草原 ,秦汉时代森林覆盖率达到 30 %是可能的。清代后期 ,子午岭、黄龙山及陇东一些较边远山区森林已遭破坏 ,森林覆盖率下降到目前的 5 .5 %。西南地区森林植被演变的历史过程表明 ,清代以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还只是局部性的。之后 ,大规模移民的过度农业垦殖、盐业开发和官方的皇木采办等活动极大破坏了原本保持完好的天然森林。清代中期西北干旱区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国际上通行的标准 4 0 % ,使河流大量水量消耗在支流和上、中游地区 ,造成下游水量剧减或断流是晚近湖泊萎缩干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叶 清代后期 秦汉 官方 主要原因 历史过程 历史时期 根据 清代中期 中国
原文传递
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 被引量:38
11
作者 裘锡圭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第5期3-28,共26页
本文阐述了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传世古籍的重要意义,认为能够帮助解决一些本来无法解决的、甚至根本就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帮助检验前人的成果,决定一些聚讼纷纭的问题的是非。本文通过若干具体例子证实,利用居延汉简、银雀... 本文阐述了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传世古籍的重要意义,认为能够帮助解决一些本来无法解决的、甚至根本就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帮助检验前人的成果,决定一些聚讼纷纭的问题的是非。本文通过若干具体例子证实,利用居延汉简、银雀山竹简、马王堆帛书以及其他汉代金石文字材料,在校正、释读许多传世古籍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还指出,目前古籍整理注释工作中,比较普遍地存在对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重视不够的倾向,希望这种倾向能很快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资料 考古发现 今本 马王堆帛书 校读 重要性 秦汉 居延汉简 古籍整理 古书
原文传递
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 被引量:35
12
作者 崔璿 《文物》 1977年第5期25-37,99,共14页
1975年夏,我所在准格尔旗西部沿(牛孛)牛川进行了考古调查,对勿尔图沟两侧被沟水冲刷和风沙剥蚀的墓葬做了一些清理、试掘工作。1976年秋,又对整理墓葬资料中提出的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一广衍故城广衍故城位于准格尔旗川掌公社勿尔图沟注... 1975年夏,我所在准格尔旗西部沿(牛孛)牛川进行了考古调查,对勿尔图沟两侧被沟水冲刷和风沙剥蚀的墓葬做了一些清理、试掘工作。1976年秋,又对整理墓葬资料中提出的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一广衍故城广衍故城位于准格尔旗川掌公社勿尔图沟注入(牛孛)牛川的南岸第一台地上。台地距现今河床约30—40米,东北依山,西北临(牛孛)牛川与勿尔图沟,东南为辗房渠环抱,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古城连同它所在的台地,已经大部分被(牛孛)牛川冲塌掉,仅剩下不完整的东墙和一段北墙以内的部分(图一)。现在古城所在的台地,皆为农田,地面散布的陶片较为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准格尔旗 古城 秦汉 瓦当 台地 随葬品 腹径 屈肢葬 双耳
原文传递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6
13
作者 蔡先启 张泽栋 刘玉堂 《考古》 1981年第1期27-47,104-107,共25页
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珍贵的秦代竹简和重要的历史文物,引起了国內外的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睡虎地的情况,1976年5月,湖北省文物主管部门对该墓地的墓葬分布情况进行了勘探,已探明该墓地西部(汉丹铁路以西)保存有四十七座土坑墓... 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珍贵的秦代竹简和重要的历史文物,引起了国內外的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睡虎地的情况,1976年5月,湖北省文物主管部门对该墓地的墓葬分布情况进行了勘探,已探明该墓地西部(汉丹铁路以西)保存有四十七座土坑墓。1977年10月在孝感地委、云梦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孝感地区举办了第三期考古训练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葬器物 出土 墓葬形制 黑漆 图版 口径 针刻 文字 外底 秦汉
原文传递
秦汉瓦当概述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陳直 《文物》 1963年第11期19-43,共25页
一、前言秦汉瓦当之发现,开始于北宋中期,宋王闢之《渑水燕谭录》卷八云:"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筒瓦五,皆破,独一瓦完(按:羽阳宫遗址,现在宝鸡东关外火... 一、前言秦汉瓦当之发现,开始于北宋中期,宋王闢之《渑水燕谭录》卷八云:"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筒瓦五,皆破,独一瓦完(按:羽阳宫遗址,现在宝鸡东关外火车站旁)。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岁’,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阳旧址也。其地北负高原,南临渭水,前对群峰,形势雄壮,真胜地也。武公之初年,距今千有七百八十八年矣。武功游景叔方总秦凤刑狱,摹刊于石,置之岐阳宪台之瑞丰亭,以贻好事者。"(按:游氏原刻,现已不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城 瓦当文 秦汉 拓本 西安南郊 无极 西汉中期 文字 汉书 长乐
原文传递
秦汉农业:精耕细作抑或粗放耕作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杨际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32,共11页
秦至东汉中期 ,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由锄、锸耕向犁耕过渡时期。东汉后期或魏晋南北朝 ,北方中原地区始进入牛耕时代 ,南方还要晚一些。《吕氏春秋》、《胜之书》等所说的先进耕作制度只是农学家的提倡 ,远未在全国普遍推广 ,当时多数... 秦至东汉中期 ,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由锄、锸耕向犁耕过渡时期。东汉后期或魏晋南北朝 ,北方中原地区始进入牛耕时代 ,南方还要晚一些。《吕氏春秋》、《胜之书》等所说的先进耕作制度只是农学家的提倡 ,远未在全国普遍推广 ,当时多数地方还是粗放耕作。以往的农史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当做一般的、已被普遍采用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东汉后期 生产工具 农学家 中原地区 魏晋南北朝 《吕氏春秋》 普遍 一般 汉中
原文传递
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被引量:27
16
作者 孟彦弘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6,共18页
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此后的《晋律》直至《唐律》,不过是对《魏律》的继承... 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此后的《晋律》直至《唐律》,不过是对《魏律》的继承和修补。《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是泛指汉律篇章之多,而非实指汉律只有九个篇章。从律、令的制定和文本演变的过程,以及律令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令”是对“律”的补充、修正和说明。这是汉代律、令关系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 法典 秦汉 《法经》 开放性体系 中国法制 《唐律》 法学著作 相互关系 发展史 汉律 “令” 分类 篇章 集中 律令
原文传递
腰痛-历史沿革与文献探微 被引量:31
17
作者 谭伟伟 何升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3期87-88,93,共3页
腰痛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腰腿痛""腰胯痛""痹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腰痛",为肾精亏虚、寒湿外邪、外伤瘀血、脏腑经络病变和情志内伤;隋唐医家认识更趋完善,《诸病源候... 腰痛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腰腿痛""腰胯痛""痹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腰痛",为肾精亏虚、寒湿外邪、外伤瘀血、脏腑经络病变和情志内伤;隋唐医家认识更趋完善,《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为阳气虚衰、风寒侵袭、肾精亏虚、跌坠伤筋、久卧湿地五大类,另有饭后即卧、大便强努、笑多和卒然伤损亦可引起;宋金元涌现出大量名医名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除延续《内经》中肾虚、瘀血、闪搓等,认为痰饮、湿热也是重要病因;明清《景岳全书》:真阴虚证为主,实邪较为少见,《证治准绳》:肾虚是根本,余者皆为标也,《症因脉治》"湿热岁气"致腰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医宗金鉴》《四圣心源》《金匮翼》《冯氏锦囊秘录》等,延续历代医家,补充脾湿肝郁、闪挫气滞、湿热岁气、食积、久坐而致腰痛,及妇人童子腰痛等。近现代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失调和腰痛密切相关,辨证分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结核、梨状肌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泌尿系疾患(如肾结石、肾盂肾炎等)、妇科疾患(盆腔炎、子宫盆腔瘀血等)均可引起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腿痛 腰胯痛 痹症 秦汉 黄帝内经 隋唐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宋金元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丹溪心法 明清 景岳全书 医宗金鉴 四圣心源 现代 辨证分型
下载PDF
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出土简帛与《封禅书》、《郊祀志》的对比考察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杨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6,189,共23页
将新出简帛材料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进行对比考察,有助于阐明秦汉帝国将分散的宗教信仰整合成统一神权的渐进过程。先秦时期各国皆有自己的山神、水神,秦汉帝国将秦、楚、晋、齐等几大祭祀圈的山川神祇整合成&... 将新出简帛材料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进行对比考察,有助于阐明秦汉帝国将分散的宗教信仰整合成统一神权的渐进过程。先秦时期各国皆有自己的山神、水神,秦汉帝国将秦、楚、晋、齐等几大祭祀圈的山川神祇整合成"五岳四渎"系统。国家制定统一的祭典,建立官祀系统,通过限制民间祭祀内容、禁止民间另立私社和控制祭祀频率等办法来打击淫祀。国家加强对巫觋和巫术的管理,固定其场所和时间,极力消解其地域性。汉初设立的梁巫、晋巫、秦巫、荆巫等巫官,不完全是对各地方巫术的移植或复制,而是根据刘氏的身世源流,对全国巫术系统的"重新洗牌",人为划定其分属职掌。秦皇、汉武的封禅和巡游,也并非为了追求"一己之福",而是为了寻求东方神祇的认同。经过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和汉成帝等数代皇帝的努力,整合全国神权的历程逐渐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简帛 神权 祭祀 巫术
原文传递
“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文光 翟国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共8页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 秦汉 华夷共祖 大一统 秦汉时期 世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凝聚力 大一统思想 形成和发展
原文传递
广东乐昌市对面山东周秦汉墓 被引量:28
20
作者 邱立诚 古运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61,共25页
1987年,乐昌城南郊河南乡大拱坪村对面山麻纺厂基建工地发现大批古墓。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乐昌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派考古人员于1987年6月~1988年1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207座,其中191座为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11座为晋、唐... 1987年,乐昌城南郊河南乡大拱坪村对面山麻纺厂基建工地发现大批古墓。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乐昌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派考古人员于1987年6月~1988年1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207座,其中191座为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11座为晋、唐墓,5座无随葬品,年代不明。本文仅将东周与秦汉墓葬择要叙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对面山东周 秦汉 墓葬 铜器 铁器 陶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