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及其发展动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蒋慕东 王思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0,共10页
本文以二十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从大豆生产着手,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变迁的历史过程。指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国大豆生产水平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超过历史上的几千年。其最主要的动因是技术进步,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 本文以二十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从大豆生产着手,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变迁的历史过程。指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国大豆生产水平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超过历史上的几千年。其最主要的动因是技术进步,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体制化。正是科技体制化使得大豆生产技术创新由传统农业的经验方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科学实验方式,创新的质量较之以前迅速提高、数量快速增加、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更快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 大豆生产 科技进步 科技体制
下载PDF
应运而生 不辱使命 任重道远 破浪前行——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技体制化和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汪前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中国科学院即将成立60周年。她的诞生是中国科技体制化历史的必然和延续,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需要。中科院不仅在中国现代科技体制与机制建设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当代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中也起着引领骨干作用。中科院是... 中国科学院即将成立60周年。她的诞生是中国科技体制化历史的必然和延续,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需要。中科院不仅在中国现代科技体制与机制建设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当代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中也起着引领骨干作用。中科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后发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院 科技体制 科技体制改革 地位 作用
下载PDF
科技伦理与公共理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安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0-42,共3页
科技伦理领域面对的往往是多元道德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 ,我们在价值取向上应持开放性的态度 ,以促进科技与人文在发展中的动态协调。再加上科技体制化的现实 ,科技伦理中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实现呼吁一种社会、政治机制上的开放性 ,以形成... 科技伦理领域面对的往往是多元道德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 ,我们在价值取向上应持开放性的态度 ,以促进科技与人文在发展中的动态协调。再加上科技体制化的现实 ,科技伦理中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实现呼吁一种社会、政治机制上的开放性 ,以形成社会公众的道德理性对政治和利益团体的制约 ,而公共理性经过合理论证可以用于解决某些伦理问题。作为上述分析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机制 实现机制 科技伦理 开放性 公共理性 实践哲学 价值取向 科技体制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的动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从军 丁军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年第17期160-162,共3页
中国近现代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上都相当落后,但中国科技体制化却在20世纪中期得以完成。运用系统分析法从科学家群体、科技社团等7个方面对促成这一进程的科技内在张力与社会外部推力两大动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科技体制 科技内在张力 社会外部推力
下载PDF
试论洋务运动时期中日科技体制化道路的差异
5
作者 陈园园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21期5-6,共2页
鸦片战争结束后,晚清政府逐渐摆脱了天朝大国的狭隘思想,并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强大,进而掀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步走上了体制化道路。此时,正处于幕府末期的日本也在大... 鸦片战争结束后,晚清政府逐渐摆脱了天朝大国的狭隘思想,并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强大,进而掀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步走上了体制化道路。此时,正处于幕府末期的日本也在大规模地学习西方科技,且其所采取的措施与晚清政府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日本进入明治时代后,中日之间的科技体制化开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文章从科技政策、科技教育体系和学术交流团体等方面着重探讨了洋务运动时期中日在科技体制发展过程中所突显出来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 中国 日本 差异
下载PDF
院士制度的源起
6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61-61,共1页
院士制度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体制化的产物,至今已有约400个春秋。“院士”一词的出现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因景仰为拯救雅典城而牺牲的英雄阿卡德莫斯,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在位于雅典城西北郊的英雄陵园“阿卡德... 院士制度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体制化的产物,至今已有约400个春秋。“院士”一词的出现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因景仰为拯救雅典城而牺牲的英雄阿卡德莫斯,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在位于雅典城西北郊的英雄陵园“阿卡德米”开坛授课,形成柏拉图学派。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很多学术团体都因尊崇柏拉图而将其团体冠名为“阿卡德米”。这个词便成了“院士”的英语统称“Academician”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士制度 科技体制 柏拉图 工程技术 文艺复兴 学术团体 哲学家 古希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