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曾设想之路的开辟——论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形成与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郎晓军 何韶华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2期25-36,共12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教育思想来源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初步汇合的批判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无产阶级劳动教育思想,它的科学形成是由社会生产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共同推动的。回顾这一过...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教育思想来源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初步汇合的批判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无产阶级劳动教育思想,它的科学形成是由社会生产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共同推动的。回顾这一过程,阐发其科学意涵,反思片面强调技术主义、理性主义的劳动教育观的经验教训,警惕资本逻辑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途径,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劳动教育思想 两条道路 科学形成 现实意义
下载PDF
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之维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庆昌 《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第9期4-6,共3页
核心素养提出的基点是"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决定了核心素养的研制,应该是要对"全面发展的人"做进一步的探索。既然是一种探索,自然是以往我们对"全面发展的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否则,新的探索就没有必... 核心素养提出的基点是"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决定了核心素养的研制,应该是要对"全面发展的人"做进一步的探索。既然是一种探索,自然是以往我们对"全面发展的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否则,新的探索就没有必要了。要说人的全面发展,还真不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和西方均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念 中国学生 科学精神的形成 基础教育领域 教育实践者 学科教师 价值倾向 写作训练 学校课程设置 一个问题
原文传递
哲学思想:系统科学形成的形而上学基础 被引量:3
3
作者 叶立国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9-13,23,共6页
哲学思想为系统科学的形成提供形而上学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机械论观点的批驳,其观点认为宇宙处于永恒流动、生成和创造之中,本质... 哲学思想为系统科学的形成提供形而上学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机械论观点的批驳,其观点认为宇宙处于永恒流动、生成和创造之中,本质是一种"生命之流",处于永恒的"绵延"流动之中,或者说不可逆和生成思想;怀特海机体哲学的整体——联系观和过程——生成观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形成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柏格森 怀特海
原文传递
科学思想:系统科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被引量:3
4
作者 叶立国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28-33,共6页
"数学的关系性特征之源"的角色为系统科学关系性特征的研究提供特有支撑;计算机是处理系统科学之"有组织复杂性"问题的必备工具,承担着系统科学实验室的功能;量子力学不连续性、靴绊假设以及主体介入观测所展示的... "数学的关系性特征之源"的角色为系统科学关系性特征的研究提供特有支撑;计算机是处理系统科学之"有组织复杂性"问题的必备工具,承担着系统科学实验室的功能;量子力学不连续性、靴绊假设以及主体介入观测所展示的整体联系观彻底推翻了经典科学的物理实在观;被看作"复杂性科学第一种形式"的热力学,其不可逆性或时间之矢的引入宣告经典科学的结束和系统科学的开始;信息学提供了物质、能量之外新的研究视角,发挥催化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形成 数学 计算机 量子力学 热力学 信息学
原文传递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精神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峰 邢英 《教学考试》 2021年第34期73-74,共2页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其中,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它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思想认...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其中,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它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思想认识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与表现,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公民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学科 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 科学精神的形成 个人收入分配
原文传递
论科学知识形成中个体与社会因素的相互融合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礼建 程乐 黄正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344-348,共5页
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个体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整合的过程,也是追求一种合理确定性的过程。认为由于个体语言的差异、先验知识的无法证明、评判标准不统一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个体经验知识在向共性经验知识转化及得到科学共同体认... 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个体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整合的过程,也是追求一种合理确定性的过程。认为由于个体语言的差异、先验知识的无法证明、评判标准不统一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个体经验知识在向共性经验知识转化及得到科学共同体认同过程中,增加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科学认识的相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的形成 个人与社会因素 渗透与整合
下载PDF
煤矿设计科学产能形成机制研究
7
作者 苏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19年第3期233-233,235,共2页
随着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煤炭的绿色开采和科学开采,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煤炭开采中重要环节,煤矿设计科学产能形成机制就此而形成,通过严格履行该机制,能够实现科学化采煤,以提升煤矿开采的科学性和绿色性,从而促进我国煤矿生产水平的... 随着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煤炭的绿色开采和科学开采,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煤炭开采中重要环节,煤矿设计科学产能形成机制就此而形成,通过严格履行该机制,能够实现科学化采煤,以提升煤矿开采的科学性和绿色性,从而促进我国煤矿生产水平的提升,也为我国实现环保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设计 科学产能形成机制 研究
下载PDF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探析
8
作者 陈应 《中学数学(高中版)》 2022年第3期76-77,共2页
科技、人才、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要素,科学精神的形成对于国家与民族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创造、社会文明进步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社会以及家庭的高度关注,而数学学科作为... 科技、人才、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要素,科学精神的形成对于国家与民族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创造、社会文明进步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社会以及家庭的高度关注,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信息的学科,其本身则是形式科学,在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承担着发展学生科学精神的繁重任务.为此,为实现培养目标,本文展开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有效途径的分析,以期实现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意识及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精神意识 科技进步 行为习惯 科学精神的形成 数学学科 高中教育阶段 社会文明进步
下载PDF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作者 曹文佳 《小学科学》 2016年第10期32-32,共1页
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科学精神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之初,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科学精神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之初,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遵循这阶段小学生的特点培养科学精神尤为重要。一、培养开拓进取、勇于探究新知的精神1.通过正面评价,帮助树立信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别大,他们充满好动情绪,又有着强烈的好胜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里之行 科学精神的形成 科学实践活动 行为规范 前概念 心理特征 是非观念 互助合作 抽象逻辑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