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后大粒型突变系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邢金鹏 陈受宜 +4 位作者 朱立煌 沈利爽 李金国 毕世华 蒋兴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对粳稻“农垦58”纯系单株种子经“8885”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大粒型突变系,对其基因组的突变位点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运用140个随机引物对“农垦58”原...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对粳稻“农垦58”纯系单株种子经“8885”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大粒型突变系,对其基因组的突变位点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运用140个随机引物对“农垦58”原种及其大粒型突变系进行多态性研究,在扩增的2000多条DNA片段中,仅有5个片段显示了多态性,即所检测的2000个染色体位点上仅5个位点有差异,占0.25%,其中4个片段为重复序列,一个片段为2个拷贝序列。应用水稻窄叶青8号和京系17杂交F1代花药培养DH群体为作图群体,将该片段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位于分子标记CDO520和PTA818中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空间实验 水稻 种子 突变体 基因组
下载PDF
空间科学任务及其特点综述 被引量:26
2
作者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发射了近1万个人造航天器,其中大约10%执行的是空间科学和探测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研究经费,经济转型也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中国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先后...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发射了近1万个人造航天器,其中大约10%执行的是空间科学和探测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研究经费,经济转型也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中国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先后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和慧眼号4颗科学卫星,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正在不断地产出.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或称计划)与应用卫星从提出到评价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空间科学界从科学团队、技术团队到管理团队提高认识,确保未来的空间科学任务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大科学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科学产出 项目遴选
下载PDF
空间条件对芽孢杆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其它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贾士芳 许怡 +2 位作者 郭兴华 刘志恒 阮继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2-14,共3页
枯草芽孢杆菌314菌株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产生菌,经过我国“92106”科学返回式卫星搭载之后,生长速度加快,酶活性提高。出发菌株产生SOD大约560单位/克细胞。而搭载后的菌株提高2倍多,产生SOD大约12... 枯草芽孢杆菌314菌株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产生菌,经过我国“92106”科学返回式卫星搭载之后,生长速度加快,酶活性提高。出发菌株产生SOD大约560单位/克细胞。而搭载后的菌株提高2倍多,产生SOD大约1260单位/克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空间条件 芽孢杆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利用返回式科学卫星选育优良双歧杆菌 被引量:15
4
作者 贾士芳 郭兴华 +3 位作者 周志宏 刘志恒 李雪东 杨静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07-411,共5页
为选育优良菌株,利用返回式科学卫星搭载了双歧杆菌,对搭载后的菌株进行了复壮和分离,从中筛选出一株空间变异菌株SpaceBbNC8。经一系列生物学试验证明,它具有生长速度快,对高温、过氧化氢、乙醇耐受性明显提高,无耐... 为选育优良菌株,利用返回式科学卫星搭载了双歧杆菌,对搭载后的菌株进行了复壮和分离,从中筛选出一株空间变异菌株SpaceBbNC8。经一系列生物学试验证明,它具有生长速度快,对高温、过氧化氢、乙醇耐受性明显提高,无耐药性质粒,对动物无毒副作用等良好生产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双歧杆菌 微生物育种 变异株
全文增补中
利用我国“90105”科学返回卫星搭载微生物材料的试验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志恒 蔡妙英 +2 位作者 孙增美 石彦林 阮继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6-21,共6页
利用我国“90105”科学返回卫星,对10个属、13个种24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材料进行了空间飞行条件下生长与代谢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d的飞行,多数菌株能够存活;一些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量增... 利用我国“90105”科学返回卫星,对10个属、13个种24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材料进行了空间飞行条件下生长与代谢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d的飞行,多数菌株能够存活;一些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量增加;芽孢杆菌提前产生出芽孢,伴孢晶体数量增加;经分析多种生化性状,除一株肇庆曲霉菌α-淀粉酶、果胶酶的活性有显著提高外,多数菌株无明显变化;猴头、灵芝等大型真菌仍能产生出正常的食药兼用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生长
下载PDF
地球系统空间观测:从科学卫星到月基平台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华东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6-723,共8页
五十多年来,全球性对地观测已形成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系统体系,在不同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陆地、大气、海洋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正在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性需求。本文描述了面向全球变化应... 五十多年来,全球性对地观测已形成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系统体系,在不同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陆地、大气、海洋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正在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性需求。本文描述了面向全球变化应对、发展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方案;提出面向宏观地球科学现象探测、构建月基对地观测系统的设想;同时,作为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研究的一个方向,论述了利用地球科学卫星和月基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变化"三极"对比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科学卫星 月基对地观测 “三极”对比
原文传递
返回式卫星有源搭载微生物试验结果的初报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志宏 张博润 +3 位作者 姜淑珍 李钦 宋幼新 刘志恒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53-256,共4页
为观察空间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1994年在中国发射的科学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空间微生物培养箱.结果表明,所携带的微生物菌株全部存活,其形态、培养牲、遗传学特征及产物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妥布拉霉素生产菌出现... 为观察空间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1994年在中国发射的科学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空间微生物培养箱.结果表明,所携带的微生物菌株全部存活,其形态、培养牲、遗传学特征及产物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妥布拉霉素生产菌出现大量变异菌落;JZ-23-4Trp和Ade缺陷型酵母菌搭载后有15%Trp缺陷型消失;圈卷产色链霉菌产抗生素能力呈不平均分布趋势;巨大芽孢杆菌产酶活力提高11.6%;酵母菌单倍体产SOD活力提高,而二倍体没有变化.空间电泳液的搭载结果表明,它在空间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空间实验 微生物 生长 遗传 返回式
下载PDF
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 被引量:10
8
作者 康琦 胡文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5期574-580,共7页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实践十号” 微重力科学 空间生命科学 返回式卫星
原文传递
关于空间科学概念的若干考证 被引量:10
9
作者 范全林 白青江 时蓬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00-114,共15页
空间科学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表达,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歧义。为厘清基本概念.促进事业发展,在追根溯源、国际对照研究基础上,考证了空间科学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是最早进入空间开展研究的自然科学;空间科学在中国学科专... 空间科学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表达,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歧义。为厘清基本概念.促进事业发展,在追根溯源、国际对照研究基础上,考证了空间科学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是最早进入空间开展研究的自然科学;空间科学在中国学科专业目录和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中,虽不是独立的门类,但下属的学科领域均属母学科的重大前沿,使得母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辨析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和应用、空间科学与天文学、日球层顶与太阳系边界、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科学卫星与业务卫星、空间科学任务以及有效载荷技术等概念的内涵,呼吁各界重视和支持空间科学,加快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使空间科学成为开放型的研究体系和学科群,可为相关战略规划、学科研究、项目申请和科学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学科研究 科学普及
原文传递
实践五号卫星及其飞行成果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兴瑞 张永维 《中国航天》 1999年第11期3-8,共6页
实践五号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到8月8日,已经完成其在轨90天的科学试验使命。目前卫星状态良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利用其寿命潜力开展平台技术试验。该卫星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辐射探测、单粒子效应及... 实践五号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到8月8日,已经完成其在轨90天的科学试验使命。目前卫星状态良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利用其寿命潜力开展平台技术试验。该卫星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辐射探测、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试验、新型航天器新技术试验。卫星用户为中国科学院,卫星研制通过招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实施。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的CAST968小卫星平台的推出和应用。这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考虑到现代小卫星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抓住实践五号卫星研制的机会,开展小公用平台技术研究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卫星 实践五号 卫星 平台 科学卫星
下载PDF
空间条件对水稻种子的诱变研究初报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源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12-219,共8页
利用返回式卫星的空间条件搭载,使水稻干种子处于海拔218~326km高空166.2,回收返地种植,调查考察SP1代、SP2代的性状表现,SP3代单株与SP4代性状平均值的相关程度。初步结果表明:SP1代在中后期生长发... 利用返回式卫星的空间条件搭载,使水稻干种子处于海拔218~326km高空166.2,回收返地种植,调查考察SP1代、SP2代的性状表现,SP3代单株与SP4代性状平均值的相关程度。初步结果表明:SP1代在中后期生长发育上产生了部分变化,但主要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明显。SP2代群体的单株间的10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变幅极差大,变异系数大,出现了强烈的广谱分离,且变异频率高;性状变异向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突变;部分性状呈偏态分布,多向增加的方向发展;单株间出现了一些有利的特殊突变体。SP3代单株与SP4代主要经济性状的平均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故认为水稻干种子在空间条件下所产生的变异是可以稳定地遗传于后代的,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卫星 空间实验件 水稻 种子 诱变育种 变异
下载PDF
远航2050:欧洲空间科学规划及启示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赤 时蓬 +3 位作者 宋婷婷 魏海燕 王琴 范全林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5,共10页
欧洲空间局(ESA)于2021年6月发布了最新版的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远航2050”(Voyage 2050),引起各界关注。对该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科学解读,指出它瞄准2035—2050年发展周期,聚焦重大科学前沿,前瞻未来技术创新,确定了探索太阳系... 欧洲空间局(ESA)于2021年6月发布了最新版的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远航2050”(Voyage 2050),引起各界关注。对该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科学解读,指出它瞄准2035—2050年发展周期,聚焦重大科学前沿,前瞻未来技术创新,确定了探索太阳系巨行星的卫星、系外行星或银河系以及早期宇宙新物理等3个大型空间科学任务方向,梳理了14个中小型空间科学任务候选方向,提出了为实施这些任务或取得更长远的突破性科学回报而必须超前研发的有效载荷和关键共性空间技术领域,强调了面向未来培养下一代空间科学人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航2050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宇宙观测 太阳系探索 空间地球科学 航天强国
原文传递
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华东 傅文学 +8 位作者 李新武 陈培 刘广 李震 王成 董庆 雷莉萍 白林燕 刘庆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60,共12页
全球变化正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宏观、快速、准确特点使其成为全球变化现象观测的一种关键技术手段.我国是影响全球变化及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卫星.发展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正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宏观、快速、准确特点使其成为全球变化现象观测的一种关键技术手段.我国是影响全球变化及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卫星.发展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是我国的重要需求,也是对国际的贡献.在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空间观测机理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继而提出发展由7类卫星组成的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构想,以便从空间高度对全球环境变化现象实施科学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敏感因子 对地观测 科学卫星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11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季 王赤 范全林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9-1030,共12页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以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从2011年开始布局和实施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迄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以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从2011年开始布局和实施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迄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使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使我国的空间科学家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文章回顾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从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专项一期在科学前沿领域和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专项二期正在实施的项目情况,以及正在论证中的空间科学未来规划任务的优选项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发展空间科学放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瞄准空间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前沿,通过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使空间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从0到1突破 科技强国
原文传递
2021年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热点回眸 被引量:5
15
作者 时蓬 白青江 +2 位作者 王琴 李明 范全林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95,共32页
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热点竞相涌现。聚焦非载人航天,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的年度重要代表性成果,并对多个空间天文、日球层和行星(含月球)深空探测任务的工程成... 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热点竞相涌现。聚焦非载人航天,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的年度重要代表性成果,并对多个空间天文、日球层和行星(含月球)深空探测任务的工程成就和科学回报进行了归纳,包括但不限于人类航天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层、太空台风可能影响地球空间天气、20亿年前玄武岩样品完善月球演化历史、火星地震探测揭秘其内部结构、星际空间发现等离子体波发射、深空望远镜再绘银河系结构图等。面向未来,欧洲空间科学“远航2050”规划、美国科学院2020年代天文学10年调查等给出的战略研判令人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科学持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悟空”科学数据正式公开,“慧眼号”“嫦娥五号”等科学任务助力空间科学家再度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深空探测器 2021年研究热点 科学发现
原文传递
2023年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热点回眸
16
作者 白青江 时蓬 +3 位作者 宋婷婷 王琴 范全林 王赤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为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提供了第一手的观测数据,成就诸多有重要影响的新发现和新突破,不断开拓人类认识宇宙的新边界。主要依据国际顶刊空间科学研究亮点论文,结合中国空间科学任务情况,梳理了2023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 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为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提供了第一手的观测数据,成就诸多有重要影响的新发现和新突破,不断开拓人类认识宇宙的新边界。主要依据国际顶刊空间科学研究亮点论文,结合中国空间科学任务情况,梳理了2023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主要涉及宇宙起源和演化、月球和行星探测、系外行星发现与表征、日球层物理和载人航天等学科领域的热点,展望了2024年即将发射升空的空间科学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深空探测器 2023年研究热点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 被引量:6
17
作者 GUO HuaDong FU WenXue +8 位作者 LI XinWu CHEN Pei LIU Guang LI Zhen WANG Cheng DONG Qing LEI LiPing BAI LinYan LIU QingJ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Global change now poses a severe threat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Large-scale,real-time,highly accurate Earth observation from space has become a key technology used to observe global change.China is ... Global change now poses a severe threat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Large-scale,real-time,highly accurate Earth observation from space has become a key technology used to observe global change.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ntries affecting and being affected by global change,yet it has no scientific satellite for global change research so far.Developing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 not only would meet an important demand of China,but also would b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s of space-based observation of variables sensitive to global chang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bservation system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monitoring from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hange sensitive variables Earth observation scientific satellite
原文传递
2022年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热点回眸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赤 时蓬 +2 位作者 白青江 王琴 范全林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102,共24页
2022年世界空间科学和探索热点频现。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和微重力物理与空间生命科学五大领域,梳理了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韦布空间望远镜及其首批成果成为年度最大亮点;盘点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及其代表... 2022年世界空间科学和探索热点频现。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和微重力物理与空间生命科学五大领域,梳理了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韦布空间望远镜及其首批成果成为年度最大亮点;盘点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及其代表性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系列以及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突破令人瞩目。载人航天是空间科学与应用的重要平台,中国空间站建成引起世界关注。点评了各国的空间科学中长期规划和国家空间战略相关情况,展望了2023年即将发射升空的空间科学新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科学卫星 深空探测器 2022年研究热点 科学发现
原文传递
国际基于立方星平台的空间科学发展态势及启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时蓬 苏晓华 +1 位作者 王琴 范全林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63-72,共10页
空间科学主要是基于航天器平台获取实验数据、实现科学发现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中国实施了"悟空""慧眼"等一批较大的科学卫星任务。阐述了国际上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提出当前国际上已认识到立方星在空间探索与发... 空间科学主要是基于航天器平台获取实验数据、实现科学发现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中国实施了"悟空""慧眼"等一批较大的科学卫星任务。阐述了国际上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提出当前国际上已认识到立方星在空间探索与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美欧等航天强国和机构已实施和论证的若干立方星科学探测计划及取得的有影响力的原创科学成果,以及中国立方星技术演示验证和商业航天已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空间科学界应进一步关注立方星的发展,利用立方星平台开展研究,与传统大中型空间科学卫星形成互补,增强并拓展相关领域的探测能力,有效降低任务难度并缩短研制周期,促进中国空间科学取得更多重大发现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科学 立方星 科学卫星
原文传递
人造地球卫星上天40年
20
作者 庞之浩 《知识就是力量》 1997年第9期8-9,共2页
今年10月4日,是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见底纹图)升空40周年纪念日。“人造地球卫星1号”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40年来,世界各国发射了... 今年10月4日,是世界上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见底纹图)升空40周年纪念日。“人造地球卫星1号”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40年来,世界各国发射了4800多颗形形色色的卫星,它们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和政治效益。这些卫星大体可分为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包括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和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导航卫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地球卫星 静止气象卫星 极轨气象卫星 通信卫星 电子侦察卫星 应用卫星 导航卫星 技术试验卫星 科学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