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 |
刘华杰
|
《科普研究》
|
2009 |
176
|
|
2
|
新媒体平台上的科学传播效果: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
金兼斌
江苏佳
陈安繁
沈阳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0
|
|
3
|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
刘兵
侯强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3
|
|
4
|
网络科学信息资源“公开获取运动”的模式与方法 |
黄凯文
刘芳
|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8
|
|
5
|
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 |
翟杰全
杨志坚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4
|
|
6
|
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 |
刘华杰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
2002 |
47
|
|
7
|
抖音热门科普短视频的传播力探析 |
金心怡
王国燕
|
《科普研究》
北大核心
|
2021 |
56
|
|
8
|
人人皆媒时代的困境与突围可能 |
彭兰
|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3
|
|
9
|
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
贾鹤鹏
苗伟山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0
|
|
10
|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 |
吴国盛
|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3
|
|
11
|
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 |
周宏
|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
2014 |
41
|
|
12
|
真伪博弈: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以“谣言粉碎机”微博为例 |
杨鹏
史丹梦
|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9
|
|
13
|
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
王国华
刘炼
王雅蕾
徐晓林
|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7
|
|
14
|
科学成果的微信传播现状及影响力研究——以10个科学类微信公众号为例 |
周荣庭
韩飞飞
王国燕
|
《科普研究》
北大核心
|
2016 |
37
|
|
15
|
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反思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
贾鹤鹏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7
|
|
16
|
《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 |
王扬宗
|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
1996 |
32
|
|
17
|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
刘华杰
|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0
|
|
18
|
科学走向传播 |
吴国盛
|
《科学中国人》
|
2004 |
31
|
|
19
|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 |
侯强
刘兵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北大核心
|
2003 |
29
|
|
20
|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 |
刘华杰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