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 被引量:10
1
作者 茅海建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1年第3期221-311,共91页
本文详细叙述了张之洞与陈宝箴自光绪十二年(1886)至二十四年的交谊,说明陈宝箴是张之洞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 本文详细叙述了张之洞与陈宝箴自光绪十二年(1886)至二十四年的交谊,说明陈宝箴是张之洞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摺,暗中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由於御史黄均隆的不实弹章,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康有为而将之革职,张之洞根据陈宝箴的请求,保全了长沙试办的保卫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陈宝箴 康有为 湖南维新运动 邹代钧 李维格 《湘学报》 科举改制 《孔子改制考》 保卫局
下载PDF
东南互保之余波:朝臣与督抚关于辛丑乡试展期的论争 被引量:8
2
作者 韩策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0-113,共14页
庚子事变后,辛丑乡试开科问题曾是朝野关注的热点之一。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希望举行乡试。而正在酝酿改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科举新章来不及在辛丑乡试中实施,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不仅会拖延落实作为新政... 庚子事变后,辛丑乡试开科问题曾是朝野关注的热点之一。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希望举行乡试。而正在酝酿改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科举新章来不及在辛丑乡试中实施,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不仅会拖延落实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甚至会影响兴学堂等新政次第展开,故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尽管张百熙在王文韶、孙家鼐、瞿鸿禨等朝臣支持下,激烈奏驳东南督抚,力主辛丑乡试不可再展,但刘坤一、张之洞既向清廷重申己见,又对各省串联施压,仍坚持乡试展期。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引发士绅舆论颇多争议。此次论争既反映了庚子乱后当局协调稳定与变革的两难处境,又显示了新政伊始主张渐改与急改的不同趋向,同时说明清廷决策受到东南督抚严重限制,刘坤一、张之洞的举动实为东南互保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制 东南互保 刘坤一 张之洞 张百熙
原文传递
“考试不足得人才”:清末科举改制与出版市场的互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曹南屏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121,共17页
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改制给绝大多数应考士子带来文体与知识的双重困境。科举改制后,各地乡试的应试人数显著下降,成为士子应对科举新章乏力的表征。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新变化,士子不得不向出版市场寻求帮助,此时大量涌现的"新书&qu... 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改制给绝大多数应考士子带来文体与知识的双重困境。科举改制后,各地乡试的应试人数显著下降,成为士子应对科举新章乏力的表征。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新变化,士子不得不向出版市场寻求帮助,此时大量涌现的"新书""新报"成为应考士子主要的文体范本与知识来源。由于应考士子与考官对科举新章所要求的文体与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故在清末最后几届科举考试中,考官需要依靠闱中书籍来命题及评阅考卷,士子携书入场答题,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由此,清末新政时期的出版市场深度介入科举考试,影响了科举改制在选拔人才上的实际效果,放大了士子在购取书籍上的地域和贫富差距,也消解着科举制度在兴学育才上的有效性及其存续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制 出版市场 考试人数 考试用书 书籍史
原文传递
引渡“新知”的特殊津梁--清末射策新学选本初探 被引量:7
4
作者 孙青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103,共23页
晚清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举引入西学内容开始,渐次出现大量帮助考生应考的新学选本。这类选本将早前教会及洋务机关在本土逐渐建立起来的"新学"重行剪裁。选择策问、章奏、论述范文等内容,以文摘、书目、类书、政书、名人录... 晚清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举引入西学内容开始,渐次出现大量帮助考生应考的新学选本。这类选本将早前教会及洋务机关在本土逐渐建立起来的"新学"重行剪裁。选择策问、章奏、论述范文等内容,以文摘、书目、类书、政书、名人录、编年体史书,甚至辞书等体裁进行编选,以便读者应付考试,客观上成了短期内将"新知"从"专才"引向广大正途士人的特殊津梁。新思潮推进下的科举改革反过来影响了新知识的再创制。本文从梳理清末新学射策的几种具体场合来厘清士人需求之产生,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选本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及生产动因、编纂翻刻与流通使用的情形,并进一步讨论它们由此呈现新知的特殊方式,以期为探讨辛亥前十年本土展开革命、启蒙等一系列话语的具体语境及本土"现代性"产生等问题提供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制 新学选本 近代知识生产 书籍流通
原文传递
“合科举于学校”:中国近代史学的酝酿
5
作者 王乐鑫 《历史教学问题》 2024年第1期50-58,127,205,共11页
清末新政期间,科举改制与新式学堂兴办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型。科举与学堂均倡导史学发挥维护皇权、经世致用、沟通中外的作用,且都将《御批通鉴辑览》《御批通鉴纲目》《九通》等史书列为主要参考书目。取得新章功名的进士、... 清末新政期间,科举改制与新式学堂兴办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型。科举与学堂均倡导史学发挥维护皇权、经世致用、沟通中外的作用,且都将《御批通鉴辑览》《御批通鉴纲目》《九通》等史书列为主要参考书目。取得新章功名的进士、举人,既有中学根柢又略涉西学,暂时补足新式学堂教员之缺。新学制诞生以后,史学实际教学情况却与章程设想有很大差距。学堂的课艺、试题亦与科举新章试题相仿,科举出身的史学教习也难以彻底转变教学方式。甚至清政府倒台后,科举史论试题仍长期在各类考试中出现,深远影响了史学的学院化、专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转型 科举改制 新式学堂 史学教习 史学讲义
原文传递
清末科举改制中的州县校士馆与新学课艺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青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180,I0004,I0005,共12页
甲午战后,朝野议变科举的呼声日益强烈,在省及州县层面,清廷诏命酌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各地为了安抚和安置因变书院而生计受困的老生员,留出部分书院暂改为“校士馆”。这类过渡性机构以“新学”课艺为考课形式,继续发放膏火养士。新学... 甲午战后,朝野议变科举的呼声日益强烈,在省及州县层面,清廷诏命酌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各地为了安抚和安置因变书院而生计受困的老生员,留出部分书院暂改为“校士馆”。这类过渡性机构以“新学”课艺为考课形式,继续发放膏火养士。新学课艺这种知识表述形式在清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渐固定下来,影响及于民国初年及以后。随着科举改制的推进,清末书院、地方校士馆这类传统的国家知识统制空间也相应发生了近代转型,而转型后的书院、校士馆,又在新学课艺的推广和近代知识的普及与引渡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科举改制 新学课艺 校士馆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中的西史问答
7
作者 王乐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4,共11页
清末科举改制,常考有关西史的题目。改制期间,考生答题时抄袭西书,拆解新报,持中史框架与本土语汇进行西史知识的“再生产”,其中充满了对西史的误读和想象。虽然时评对考生抄袭西书、新报多持否定态度,但此类西史读写客观上也对中西史... 清末科举改制,常考有关西史的题目。改制期间,考生答题时抄袭西书,拆解新报,持中史框架与本土语汇进行西史知识的“再生产”,其中充满了对西史的误读和想象。虽然时评对考生抄袭西书、新报多持否定态度,但此类西史读写客观上也对中西史学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晚清中西国力的不对等造成了文化的不均势,一方面,考官、考生在进行历史比较时,不免以西方为参照系,对中史进行取舍,传统历史书写也由此逐渐“失位”;另一方面,学子在运用西史答卷的过程中,接触到“平权”、“民主”、“自由”、“进化”等新名词、新思想。这些西史问答深刻改变了他们的历史世界,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历史“加入”世界历史的步伐,更影响了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制 策论 西史东渐 中外史学交流
下载PDF
晚清中國西學書籍的流通——略論《萬國公法》及“公法”的“知識複製” 被引量:4
8
作者 章清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3年第3期213-263,共51页
晚清西學知識的傳播在"知識複製"上呈現出多種形態,是考察晚清書籍史需特別重視的環節。這裏期望結合《萬國公法》及"公法"的"知識複製",以揭示晚清西學書籍在流通上所展現的特質。通過各種"類書&qu... 晚清西學知識的傳播在"知識複製"上呈現出多種形態,是考察晚清書籍史需特別重視的環節。這裏期望結合《萬國公法》及"公法"的"知識複製",以揭示晚清西學書籍在流通上所展現的特質。通過各種"類書"、"提要"的方式對各種書籍進行選擇,是晚清較爲流行的方式,而書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閲讀,往往與斯時的價值取向有密切關聯,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舉改制的影響。此外,就知識傳播來説,還不可忽略作爲新型媒介的報章發揮的重要影響。對這些因素略加分析,對把握晚清中國西學知識的傳播所呈現的特質,不無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万国公法》 公法 知识复制 科举改制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乐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6-126,共11页
清末科举改制,首场试史论,二场常考西史,以致读书人纷纷瞩目史学。改制章程一出,书场坊肆看准商机,采用新式广告宣传,印刷大量史书。场前史类书最是畅销,时人多批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但活跃、多元的市场也为史书出版带... 清末科举改制,首场试史论,二场常考西史,以致读书人纷纷瞩目史学。改制章程一出,书场坊肆看准商机,采用新式广告宣传,印刷大量史书。场前史类书最是畅销,时人多批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但活跃、多元的市场也为史书出版带来了新气象,删减版史书因便于考试之故迅速占领市场,“不得法”的兔园史册已令乡陬学子大开眼界,西史书籍因与考题关联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新史家对史书市场乱象的批评又促进史学自我革新,为20世纪初的史学开新作了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制 史论 乡试 史书广告 史书市场
原文传递
晚清学制变动中学官仕宦生态与西学体认——以叶昌炽初任甘肃学政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劭凡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74,共16页
1903年前后是学制变动及科举改制的关键时期,既有的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及科举制本身的重大变动,微观或中观层面的关照则相对缺乏。时任甘肃学政叶昌炽作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缘督庐日记》的主人,留下大量为官处事的生动记载,留心挖掘不... 1903年前后是学制变动及科举改制的关键时期,既有的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及科举制本身的重大变动,微观或中观层面的关照则相对缺乏。时任甘肃学政叶昌炽作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缘督庐日记》的主人,留下大量为官处事的生动记载,留心挖掘不难窥见晚清地方官场生态的种种复杂情况:迎来送往占据了叶的大量时间;礼物收受虽使其良心难安,但迫于官场规则乃至生计仍不得不为之;学政事务繁杂,处理时既有原情通融之处,也有坚持原则之时。更为重要的是,八股废除后,科举改重西学与时务,叶昌炽本人虽在一定程度上浸染西学,读西书,出西学题目,但难掩其对西学冲击下能否"保教"的深切忧虑,以致对革命或其他现代思想有消极之抵触。可以说,叶氏所出"论中西官制相通"之类考题背后所隐藏的,恰是其对"西法实乃中法"的坚持。而这种坚持既是传统学问熏陶下的必然,也是对儒学根本地位不容动摇的顽固执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学政 叶昌炽 官场生态 西学 科举改制 知识转型
原文传递
唐代武则天科举改制的政治动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宏韬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0,共6页
唐代武则天的科举改制具有深刻的政治动因。武则天重视科举,是因为科举的斗争性品格有助于她解决通往最高权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难题:女性角色和庶族出身。在颠覆李唐、打击旧门阀的过程中,崇文抑儒、破立结合是她科举改制的基本策略。... 唐代武则天的科举改制具有深刻的政治动因。武则天重视科举,是因为科举的斗争性品格有助于她解决通往最高权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难题:女性角色和庶族出身。在颠覆李唐、打击旧门阀的过程中,崇文抑儒、破立结合是她科举改制的基本策略。初始阶段,主要是打压儒学,突围儒学排斥女人参政的正统思想,弱化旧门阀的文化根基。革命既成阶段,一边分化儒学,支持和拉拢新儒学势力,以壮大新贵族群体;一边大力宣扬儒学的忠孝观念,在科考中灌输奴化思想,巩固既得成果。武氏以文经国,科举文学化的精神属性与文儒合一的士人结构类型,以及诗赋取士的基本格局,正是武周革命科举改制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武周革命 科举改制 政治动因
下载PDF
《湘学报》重编与重印研究
12
作者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第4期82-93,共12页
本文讨论维新运动时期在湖南长沙发行的《湘学报》被反复重印、重编的史事,展现出在先行研究中鲜少被关注的晚清报刊内容流通的状况。晚清报刊的流通网络有不可忽视的局限,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湘学报》也一直无法解决在派报上存... 本文讨论维新运动时期在湖南长沙发行的《湘学报》被反复重印、重编的史事,展现出在先行研究中鲜少被关注的晚清报刊内容流通的状况。晚清报刊的流通网络有不可忽视的局限,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湘学报》也一直无法解决在派报上存在的问题。部分书贾在《湘学报》流通的困难上看出商机,制造了“盗版”《湘学报》。此种“盗版”虽然对原出版者来说“可恶之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湘学报》流通上的空白。进入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湘学报》还以不同的方式继续重编。这是因为《湘学报》避谈政治的办报风格,在义和团战争后的敏感时期,颇受书商和读者的青睐。另外,清末新政时期科举改制,给《湘学报》的内容赋予了考试参考书的意义。这些政治与改革的形势,都给《湘学报》的重编、重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学报》 维新运动 清末新政 科举改制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后的科举考试与新学传播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南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6-157,共12页
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新学与旧学、新党与旧党的分野渐趋激烈化。面对新学的冲击,清廷将"中体西用"一说构建为一种全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同时体现于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与学堂的课程设置之中。这种以崇正学、收摄人心为诉求... 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新学与旧学、新党与旧党的分野渐趋激烈化。面对新学的冲击,清廷将"中体西用"一说构建为一种全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同时体现于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与学堂的课程设置之中。这种以崇正学、收摄人心为诉求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对清末新思想、新学说逐渐传播的一种因应,体现出清廷试图维护统治稳定的意图,也影响到了科举改制的实际施行,造成清末最后几届科举考试的命题与取士标准都呈现出似新实旧的样貌,继而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考士子中的新书销售与新学传播。然而,不管官方是否真的存有鼓励和提倡新学的意图,清末科举改制也为清末的新学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制度推力,在科举"指挥棒"的指引之下,新学、新书也由此在读书人中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命题与取士标准 新名词 新学传播知识转型
原文传递
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14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