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05
1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具有大气 CO2 源和库的双重潜力。历史上由于人类对农田的过度开垦和耕种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农田的作物产量潜力 ;同时导致大量的碳以 CO2 形式由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圈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诸如耕作、种植制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影响土壤有机质动态 ,而免耕、提高复种指数、合理的轮作换茬、有机肥料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弃耕农田还林还草等保护性管理措施则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农田起到大气 CO2汇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动态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碳 土壤有机质 耕作 种植制度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47
2
作者 王馥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5-766,共12页
近年来 ,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注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影响的评估 ,开展了许多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该文仅就气候变暖对我国自然植被、农业、森林、水资源、能源利用和区域海平面上升等领域影响评估研究的若干有意义的初步结... 近年来 ,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注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影响的评估 ,开展了许多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该文仅就气候变暖对我国自然植被、农业、森林、水资源、能源利用和区域海平面上升等领域影响评估研究的若干有意义的初步结果简要归纳和评述如下 :取自不同GCM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影响评估模拟表明 ,我国的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当前气候 ( 1 95 1~ 1 980年 )下的模拟分布相比 ,到 2 0 5 0年我国几乎所有地方的农业种植制度均将发生较大变化 ;气候变暖将导致复种指数增加和种植方式多样化 ,但降水与蒸散之间可能出现的负平衡和土壤水分胁迫的增加以及生育期的可能缩短 ,最终将导致我国主要作物的产量下降。气候变暖对我国水资源最明显的影响将会发生在黄淮海流域 ,这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短缺将大大提高。同时 ,气候变暖将改变我国室内取暖和降温的能源需求关系 :北方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将减少 ,而南方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将会增加。海平面的上升将使我国三个主要沿海低洼脆弱区 ,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面临部分遭受海水淹没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植被 种植制度 水资源 能源需求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 Ⅰ.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被引量:129
3
作者 张厚瑄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0年第1期9-13,共5页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全球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水分变化
下载PDF
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 被引量:113
4
作者 曾木祥 王蓉芳 +5 位作者 彭世琪 张玉洁 崔勇 单秀枝 廖超子 田有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6-339,共4页
本文是 1999年全国 19个省市 10 7份秸秆还田的试验材料的归纳和总结。介绍了我国各主要农区的气候、作物、种植制度、秸秆还田的方法及秸秆还田的增产、改土培肥效果 ,反映了我国各主要农区的秸秆还田现状 。
关键词 秸秆还田试验 中国 东北农区 华北农区 西北农区 气候 种植制度
原文传递
近20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14
5
作者 闫慧敏 刘纪远 曹明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9-566,共8页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是国家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对食物安全...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是国家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对食物安全的研究集中于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对复种指数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作物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变化的估计一直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但获得这些数据费时费力,时效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更缺乏准确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信息。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实时变化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复种指数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者应用多时相NOAA/AVHRR遥感观测数据和峰值特征点检测法提取全国尺度的复种指数,并分析其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复种指数整体增加,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丘陵山地以及山东丘陵等地区有所降低。复种指数下降的耕地占全国总面积15%左右。在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区,复种指数在平原地区有所增加或保持稳定,下降多发生在丘陵山地,但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精耕细作地区出现复种指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观测 种植制度 复种指数 时空变化 中国 耕地 20世纪80年代 NOAA/AVHRR 农村经济发展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1
6
作者 李克南 杨晓光 +2 位作者 刘志娟 王文峰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88-2097,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趋势。结合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分析从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化敏感地带选择典型站点,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由一年一熟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种植模式改变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升高,≥0℃积温带北移西扩,温度上升的累积效应十分明显,≥0℃积温为每10年升高65.5℃。年降水量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每10年变化-90—23mm,平均为每10年减少10.6mm。(2)在热量和降水共同影响下,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Ⅱ)面积减少,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Ⅲ)在东北地区面积增加,而在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积减少,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Ⅳ)面积增加,黄淮海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Ⅵ)向北移动,总体而言北方地区东北部种植界限空间位移显著,而西南部变化不明显。(3)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动的敏感地带,作物生产潜力明显改变:在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变化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1979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3%;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改变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7912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5.2%;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春小麦种植改变为春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增加2873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 种植制度 生产潜力
下载PDF
种植制度对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6
7
作者 强胜 沈俊明 +3 位作者 张成群 邵耕耘 胡金良 王凤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8-282,共5页
经连续 5年对江苏省主棉区水旱轮作及旱连作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棉田杂草种群密度及草害优势度级数进行定田调查 ,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统计分析 ,研究了棉田杂草群落演替趋势及草害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制度与江苏省棉田杂草群... 经连续 5年对江苏省主棉区水旱轮作及旱连作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棉田杂草种群密度及草害优势度级数进行定田调查 ,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统计分析 ,研究了棉田杂草群落演替趋势及草害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制度与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和草害发生程度紧密相关。在水旱轮作棉田中 ,随着棉花 (Gossypiumhirsutum)种植年数的增加 ,喜湿性杂草稗草 (Echinochloacrusgalli)等优势度值逐渐减少 ,喜旱性杂草马唐 (Digitariasanguinalis)等优势度值逐渐提高 ,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旱连作棉田以喜旱性杂草为主 ,发生量较大 ,草害较重 ,年际间杂草群落变化较小。另外 ,水旱轮作和旱连作棉田之间的杂草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杂草群落 演替 种植制度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 被引量:76
8
作者 李正国 杨鹏 +4 位作者 周清波 王仰麟 吴文斌 张莉 张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16-6226,共11页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而农业生态系统中变化最为明显直观的是农作物物候特征,如何提取大区域尺度上农作物物候期以及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是评价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而农业生态系统中变化最为明显直观的是农作物物候特征,如何提取大区域尺度上农作物物候期以及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是评价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年内/年际农作物物候特征变化的原理,首先利用近10a来的SPOT/VGT-NDVI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数据序列平滑重构处理基础上,提取了华北地区农作物典型物候期的数量分布与空间格局特征;然后,基于上述物候期的分异特性建立了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等种植制度类型的遥感识别标志;最后,重点分析了上述种植制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波动特征,并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简单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物候期特征的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在不同生长季均具有显著差异,直接体现了与外界环境条件(诸如区域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匹配程度以及作物类型自身的生长特征;从主要种植制度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农作物类型以夏收作物和二熟秋收作物为主,与之对应的农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华北地区北部主要为一熟制区域,作物类型以一年一熟秋收作物为主,作物种植制度空间分布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从近10a的种植情况来看,一年一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年际变化幅度亦较大,一年二熟的夏收作物种植比例次之,而年际变幅最小,二熟秋收作物比例最低,其年际变幅居中。研究中亦提出,在进一步加强多时相遥感技术监测大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同时,亦需深入探讨作物物候特征及种植制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种植制度 NDVI 时间序列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69
9
作者 闫慧敏 曹明奎 +3 位作者 刘纪远 庄大方 郭建坤 刘明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90,共6页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及时满足政府获取种植制度变化的要求。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及变化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作物复种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了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定量表达全国种植制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峰值特征点检测法结合作物生长季相特征及农田管理特点(播种和收获)提取了中国农田的多熟种植信息,并与统计数据的复种指数进行比较验证,为进一步进行农业种植制度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种植制度 复种指数 多时相遥感信息 中国
下载PDF
种植制度演变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武兰芳 陈阜 欧阳竹 《耕作与栽培》 2002年第3期1-5,14,共6页
种植制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进行农作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 ,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 :人少地多农业发达的欧美国家 ,侧重于经济效益及其资... 种植制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进行农作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 ,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 :人少地多农业发达的欧美国家 ,侧重于经济效益及其资源和环境保护 ;而人多地少属于生存型农业的亚非国家 ,则侧重于增产潜力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农业资源 ,二是如何生产足够的粮食。我国在种植制度方面的研究 ,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 ,主要是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 ,围绕以间套复种为主要内容的多熟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为研究重点。 5 0~ 70年代以扩大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提高粮食总产 ;80年代以提高单产、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提高粮食总产 ,并逐步向高功能 (高产量 )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 ;90年代从高产高效种植实践与理论探讨 ,逐步走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种植制度的研究与演变又呈现出新趋势 :首先 ,可持续农业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其次 ,种值结构调整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再次 ,持续高效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外国 种植制度 演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重庆市郊不同种植制度菜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赵志模 刘映红 张昌伦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45,共7页
文章报道了1990年6月—1991年5月对重庆市郊13种不同种植制度菜地昆虫群落的调查研究结果。凋查中发现47种昆虫,按发生数量、时间和为害程度,可将害虫区分为3类。优势害虫主要是珠砂叶螨、菜缢管蚜、小菜蛾和菊潜叶蝇。各种菜地昆虫群... 文章报道了1990年6月—1991年5月对重庆市郊13种不同种植制度菜地昆虫群落的调查研究结果。凋查中发现47种昆虫,按发生数量、时间和为害程度,可将害虫区分为3类。优势害虫主要是珠砂叶螨、菜缢管蚜、小菜蛾和菊潜叶蝇。各种菜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有所不同,但具有共同趋势,即昆虫目的多样性[H(O)]大于目内科的多样性[Ho(F)],又大于科内种的多样性[H_F(S)];均匀度都低,优势种十分突出,模糊聚类分析表明,13种菜地昆虫群落可划分为5个亚群落,各亚群落在蔬菜种类、换茬方式以及昆虫组成上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种植制度 昆虫群落
原文传递
基于NDVI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 被引量:56
12
作者 吴文斌 杨鹏 +3 位作者 唐华俊 Shibasaki Ryosuke 周清波 张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2-560,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态阈值法获取该种植制度下耕地物候空间格局。【结果】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其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在该种植制度下,华北地区耕地第一季作物的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存在十分明显的空间差异,一年两熟区域的第一季作物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要明显早于一熟区域。与第一季作物物候期明显的空间差异相比,华北地区耕地第二季作物物候期差异不显著。【结论】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与物候分布格局和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区域的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资源的禀赋和匹配程度对该区域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有很大影响。此外,这种耕地物候空间格局还与作物品质、耕作水平、灌溉、施肥和农药等有密切关系。如何区别生态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耕地物候的影响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间序列 种植制度 物候期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农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综述 被引量:57
13
作者 孙金秋 任相亮 +6 位作者 胡红岩 姜伟丽 马亚杰 王丹 宋贤鹏 马艳 马小艳 《杂草学报》 2019年第2期1-9,共9页
杂草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之一,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概述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因素,保护性耕作、轮作、地膜覆盖、间作等耕作模式和种植制度,以及施肥、灌溉和... 杂草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之一,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概述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因素,保护性耕作、轮作、地膜覆盖、间作等耕作模式和种植制度,以及施肥、灌溉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等农事操作,对农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并对控制杂草群落演替,加强杂草防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杂草危害监测预警、注重杂草防控技术研究、加强杂草抗药性监测和治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群落演替 气候 种植制度 农事操作
下载PDF
基于Meta-Analysis研究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0
14
作者 蔡岸冬 张文菊 +2 位作者 杨品品 韩天富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995-3004,共10页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但相对独立的286组数据库。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种植制度、利用类型等人为管理及土壤属性(质地)等因素下施肥(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含量,其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9.4%和27.7%;且施用(增施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的提高幅度(58.4%和41.9%)是化肥(13.4%和8.0%)的3.4倍和5.2倍。不同种植制度、利用类型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一年一熟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的提高幅度(58.5%)显著高于一年两熟制(55.6%),施用化肥对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提高幅度(10.7%)也显著高于一年两熟(7.3%);但两种种植制度下施用有机肥对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提高幅度基本相当(42.6%—43.5%)。不同利用类型下,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且提高的幅度均高于水田;但施用化肥并没有显著提高水田中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含量。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总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砂土提高64.4%,显著高于土壤有机碳水平较高的壤土和黏土(48.7%和50.3%);施用化肥使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较低的砂土提高15.6%,其提高的幅度均显著高于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较高的壤土和黏土(7.8%和8.1%)。【结论】有机肥的施用(增施或配施),尤其在一年一熟及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砂土上,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施肥 土壤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种植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整合分析法
下载PDF
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 Ⅱ.我国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问题 被引量:42
15
作者 张厚瑄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0年第2期10-13,共4页
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从种植规划、科技投入、保护耕地、选育良种、节水农业等几方面出发 ,探讨了种植制度响应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全球气候变化 科技投入 节水农业
下载PDF
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2 位作者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51,共8页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粮食作物 品种试验产量 生产能力 中国
下载PDF
成土母质和种植制度对土壤pH和交换性铝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郭荣发 杨杰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84-990,共7页
研究了我国南方 3种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酸性自然土壤的 p H与交换性铝含量状况和种植不同作物后它们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土壤的 p H平均值大小顺序为雷州半岛地区玄武岩发育砖红壤≤粤中花岗岩发育赤红壤 <粤北石灰岩发育红... 研究了我国南方 3种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酸性自然土壤的 p H与交换性铝含量状况和种植不同作物后它们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土壤的 p H平均值大小顺序为雷州半岛地区玄武岩发育砖红壤≤粤中花岗岩发育赤红壤 <粤北石灰岩发育红壤 ,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的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粤北石灰岩发育红壤 <雷州半岛地区玄武岩发育砖红壤 <粤中花岗岩发育赤红壤。种植茶树将使这 3种土壤的 p H显著降低 ,交换性铝的含量则将不同程度升高 ,最为明显的是种茶后石灰岩发育的茶园土的 p H在这 3种土壤中变为最低 ,交换性铝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大。种植水稻将提高土壤的 p H和交换性铝的含量。轮作花生后土壤的 p H也将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交换性铝 成土母质 种植制度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43
18
作者 周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论述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农业政策 作物生产 种植制度 病虫害
下载PDF
长期连作和轮作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9
作者 李文娇 杨殿林 +1 位作者 赵建宁 王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期173-178,共6页
土壤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土壤质量演变趋势,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国内外连作、轮作等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线虫和土壤... 土壤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土壤质量演变趋势,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国内外连作、轮作等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线虫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指出合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修复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提出集约化农田种植制度优化策略,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轮作 连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动物 土壤酶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措施对烟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张翔 范艺宽 +3 位作者 毛家伟 孙春河 桂言伟 陈启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8-212,共5页
分析了烤烟连作与轮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及底肥中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不同配施比例对烤烟生育期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田连作3年、6年与轮作相比,土壤有机质均下降,速效氮、磷和钾含量... 分析了烤烟连作与轮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及底肥中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不同配施比例对烤烟生育期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田连作3年、6年与轮作相比,土壤有机质均下降,速效氮、磷和钾含量增加,pH值上升;连作6年与3年相比,土壤pH值、速效磷和速效钾又有所升高.碱解氮持平,有机质降低4.3%。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呈减少趋势,真菌以连作3年最低;连作使细菌和真菌有益菌群数量降低,而腐霉等有害菌群数量增加。烤烟生育前期,随着底肥中NO3^--N施用比例增加,耕层土壤NO3^--N含量增加,而生育中后期没有显著差异;随着烤烟生育期推进,土壤NO3^--N主要累积在40~60cm土层。从烤烟整个生育期土壤NO3^--N变化和累积看,底肥氮以NO3^--N占30%~50%的配比,对烟株吸收NO3^--N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种植制度 施肥 土壤养分 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