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族化的阶级基础:新马克思主义的种族主义分析中缺失的一环
1
作者 阿约德吉·巴约·奥贡诺蒂法 王诗语(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30多年来,“种族化”概念一直被用于理解西方社会的种族主义模式及其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种族化是国家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少数族裔实施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而国家在种族化话语中的主导地位消解了支撑种族化的阶级基础... 30多年来,“种族化”概念一直被用于理解西方社会的种族主义模式及其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种族化是国家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少数族裔实施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而国家在种族化话语中的主导地位消解了支撑种族化的阶级基础。文章基于阶级分析的视角指出,种族化源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它意味着西方统治阶级利用这种意识形态,并按照种族来区别和分裂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受到阶级团结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以种族话语和种族意识为基础的反种族主义运动,认为只有从种族意识向种族化意识转变,才能瓦解和消除全球社会中的一切种族主义。种族化意识将在反种族主义运动中消除政治分歧,把黑人工人阶级与白人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挑战造成阶级压迫、不平等和种族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马克思主义 种族话语 种族 种族意识 种族主义
原文传递
种族、权力与意识形态——电影《绿皮书》的种族话语关键词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志宇 齐则优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美国电影《绿皮书》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向观众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现象,体现了不同种族之间深刻的种族意识。电影中出现的种族话语关键词“日落城”、“绿皮书”、“黑鬼”、“油脂球”... 美国电影《绿皮书》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向观众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现象,体现了不同种族之间深刻的种族意识。电影中出现的种族话语关键词“日落城”、“绿皮书”、“黑鬼”、“油脂球”、“半个黑鬼”、“犹太佬”和“德国佬”带有极其深刻的话语意义。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对种族话语关键词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再现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种族意识,而且也能引发人们对当今美国种族问题的深度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绿皮书》 种族话语 权力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福柯理论视域之下的种族越界叙事 被引量:4
3
作者 熊红萍 《法国研究》 2012年第1期60-66,共7页
本文援引福柯关于知识、话语和权力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叙事,探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皮肤白皙具有黑人血统的黑白混血儿如何被种族话语规训,在种族话语固有的悖论下产生欲望与强加认同的矛盾,并导致他们戴上白人... 本文援引福柯关于知识、话语和权力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叙事,探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皮肤白皙具有黑人血统的黑白混血儿如何被种族话语规训,在种族话语固有的悖论下产生欲望与强加认同的矛盾,并导致他们戴上白人的面具对自身的身份否定、背离,对白人身份认同。认为这些黑白混血儿在看似反抗种族真理的越界行为中实际上加强和巩固了黑白二分的种族界线,最终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种族话语 种族越界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紫色》中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章汝雯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5,共4页
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因其家庭叙事视角而引起不少争论,其社会价值似乎也因家庭视角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笔者认为《紫色》的家庭视角与其他同类型的小说是不一样的,沃克把叙述者的个人历史稳固地置于更为广阔的种族和... 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因其家庭叙事视角而引起不少争论,其社会价值似乎也因家庭视角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笔者认为《紫色》的家庭视角与其他同类型的小说是不一样的,沃克把叙述者的个人历史稳固地置于更为广阔的种族和阶级语境,从而大大提升了该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视角 种族话语 殖民话语
原文传递
他者凝视之下的“黑人”盖茨比 被引量:4
5
作者 熊红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114,共5页
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菲茨杰拉德间接暗示了盖茨比的种族身份———非日耳曼人。作为种族和阶层话语中的边缘群体,盖茨比让自己沦为了他者凝视的对象。为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形象,他通过种种努力试图扮演成白人上流有闲精... 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菲茨杰拉德间接暗示了盖茨比的种族身份———非日耳曼人。作为种族和阶层话语中的边缘群体,盖茨比让自己沦为了他者凝视的对象。为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形象,他通过种种努力试图扮演成白人上流有闲精英。得不到他人认可,盖茨比体会到的是存在的悖论;与实在界相遇,他体验到的是原始的创伤。盖茨比的悲剧其实也是每一个人的悲剧,只因其在象征秩序中的边缘地位而更易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种族话语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中的种族、性别、民族国家话语——韩素音女性自传的跨文化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建华 彭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6-118,共3页
《无鸟的夏天》描述的是一个混血女性在为自己寻求固定身份的过程之中丧失自我的故事;这部女性自传揭示了作者所受到的压抑,是在种族话语、性别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的彼此纠结、互为影响的状态下发生作用的,一种话语所丧失的力量,会由其... 《无鸟的夏天》描述的是一个混血女性在为自己寻求固定身份的过程之中丧失自我的故事;这部女性自传揭示了作者所受到的压抑,是在种族话语、性别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的彼此纠结、互为影响的状态下发生作用的,一种话语所丧失的力量,会由其他话语补足并支撑其地位。而作为新女性的韩素音丧失自我的深层原因,正在于她对自我身份的内在焦虑以及对固定身份的寻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鸟的夏天》 女性自传 身份认同 种族话语 性别话语 民族国家话语
下载PDF
综合语用学和不礼貌/礼貌理论 被引量:3
7
作者 迈克尔·霍夫 乔纳森·卡尔佩珀 +1 位作者 潘红 张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0-141,172,共13页
本文探讨语用学对不礼貌/礼貌理论发展的意义,分析不礼貌/礼貌研究方法朝经典研究和话语研究相融合的发展趋势。首先梳理支撑这一转变的综合语用学原则,以案例分析阐述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案例语料选自英国真人秀《名人老大哥》中的对... 本文探讨语用学对不礼貌/礼貌理论发展的意义,分析不礼貌/礼貌研究方法朝经典研究和话语研究相融合的发展趋势。首先梳理支撑这一转变的综合语用学原则,以案例分析阐述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案例语料选自英国真人秀《名人老大哥》中的对话片段。分析融互动语用学和语料库语用学多维视角,意在强调不礼貌/礼貌理论的语用学基础,阐述建构多维度视角的综合理论框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语用学 语料库语用学 礼貌/不礼貌 互动语用学 种族话语
下载PDF
游走于性别与种族话语之间的人性光芒——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文化场景 被引量:2
8
作者 姜吉林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6-70,86,共6页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当代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处女作。她借主人公悲剧的人生探讨了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在婚姻中艰难的生存处境;同时也揭示了在种族话语中,作为"他者"形象的黑种土人所遭受的巨大文化压制。...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当代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处女作。她借主人公悲剧的人生探讨了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在婚姻中艰难的生存处境;同时也揭示了在种族话语中,作为"他者"形象的黑种土人所遭受的巨大文化压制。这两者构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合谋,成为莱辛批判性介入并进行现实思索的场域,而留存于小说话语背后的则是人性的光芒及作家并不绝望的温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野草在歌唱》 性别话语 种族话语 人性光芒
下载PDF
机器中的幽灵——解读文本内外的《宣叙》 被引量:2
9
作者 尤蕾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0-77,共8页
莫里森的批评论著《在黑暗中演奏:白色与文学想象》是作家对美国经典文学长期审视和反思的结果。通过分析白人经典作品中的非裔在场,我们可以揭示出"美国性"的本质和美国"文学白色"神话的炮制过程。如果将短篇小说... 莫里森的批评论著《在黑暗中演奏:白色与文学想象》是作家对美国经典文学长期审视和反思的结果。通过分析白人经典作品中的非裔在场,我们可以揭示出"美国性"的本质和美国"文学白色"神话的炮制过程。如果将短篇小说《宣叙》与《演奏》并置,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的麦基其实是对后者所评述的美国经典文学中非裔在场的影射。麦基这个人物的再现是反射性的,与美国经典文学对非裔人物的再现如出一辙。二者的不同在于,故事揭示并最终反拨了人物再现的内在机制。《宣叙》对美国经典文学的观照,实质上是以隐晦的手法介入美国文学的经典辩论,传达了作者文化修正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宣叙》 美国经典文学 非裔在场 经典辩论 文化修正 种族话语
下载PDF
身体的隐喻: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先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9-146,共18页
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知识来源主要集中于伊比利亚旅行者、耶稣会定居者和新教国家入华使节三个方面。16—18世纪上半叶,在伊比利亚旅行者与入华耶稣会士笔下,中国人被当作是欧洲之外所有"新发现"人种中的佼佼... 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知识来源主要集中于伊比利亚旅行者、耶稣会定居者和新教国家入华使节三个方面。16—18世纪上半叶,在伊比利亚旅行者与入华耶稣会士笔下,中国人被当作是欧洲之外所有"新发现"人种中的佼佼者,甚至一度还高踞过欧洲通过海外探索而构建的世界人种金字塔的顶端。然而,进入18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而迅速增强自身的力量后,欧洲关于"文明"与"野蛮"的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洲在人种分类上已开始将中国人排挤出文明民族的序列。这一时期欧洲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的演变,与其时欧洲关于欧洲之外人民的态度转变是同步的,并且与欧洲人类学的发展密切联系。从16至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变迁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航海时期的欧洲殖民探索与人类学知识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社会“中国人” 种族话语
原文传递
“必需的文学”——论非裔奴隶自传叙事的功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春光 《现代传记研究》 2019年第1期174-187,共14页
自传作为'文学共和国中最民主的省份',是非裔黑奴钟爱的一种文类。它基于强烈的现实需要而产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政治和身份诉求,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裔奴隶自传的创作意图明显,期待直接的效果,具有很强的... 自传作为'文学共和国中最民主的省份',是非裔黑奴钟爱的一种文类。它基于强烈的现实需要而产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政治和身份诉求,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裔奴隶自传的创作意图明显,期待直接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功用性。一些研究虽讨论过它的一些功能,却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它是非裔黑人的人权宣言,非裔离散身份形成的基础,非裔黑人的收入来源。非裔黑人自传虽是一种'必需的文学',却开创了一种文类,构成了非裔离散文学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非裔离散 奴隶叙事 身份认同 种族话语
原文传递
从“他者景观”到“零度主体”——《没有个性的人》中索利曼的自治之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表现了社会权力话语的"同质化"而导致的主体危机。同质化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种族特质的同质化,在小说中集中体现在对非裔黑人索利曼形象的塑造中。穆齐尔一面致力于揭示将... 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表现了社会权力话语的"同质化"而导致的主体危机。同质化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种族特质的同质化,在小说中集中体现在对非裔黑人索利曼形象的塑造中。穆齐尔一面致力于揭示将黑人族群他者化、同质化的权力话语机制,即把本应作为个性主体的索利曼建构为一种"他者景观";一面将叙述转向索利曼的自我视角,探讨了解除此类同质化的途径,即通过人物在"疯癫"状态中的自我命名来拒绝同化。小说以此在20世纪初的种族话语背景下探讨了一种自我拯救策略:借由"疯癫"作为"零度主体"化的一种表征,否定象征秩序对个体的规定,从而使其获得自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个性的人》 同质化 他者 种族话语 主体
原文传递
种族民族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种族话语
13
作者 王学振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1-9,共9页
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盛行。由于国人不能严格区分"种族"与"民族",他们提倡和践行的是一种种族色彩鲜明的种族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主张"种战"的泛黄种主义和倡导"排满"的大汉族主义。在"种战... 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盛行。由于国人不能严格区分"种族"与"民族",他们提倡和践行的是一种种族色彩鲜明的种族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主张"种战"的泛黄种主义和倡导"排满"的大汉族主义。在"种战"与"排满"的喧嚣声中,种族话语大量渗透到清末的"排满"文学中,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 民族主义 中国近现代文学 种族话语
下载PDF
想象的女性气质与种族话语的交互——解读克莱斯特的叙事文本《圣多明哥的婚约》
14
作者 郑萌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6-60,共5页
关于女性气质问题,西蒙.波伏娃认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气质被两极化了,要么是纯洁的、赋予生命的圣母玛丽亚形象,要么是具有诱惑力、破坏性的夏娃形象。而《圣多明哥的婚约》的女主人公托妮既游离于两极女性气质之间,又同时体现了18世纪... 关于女性气质问题,西蒙.波伏娃认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气质被两极化了,要么是纯洁的、赋予生命的圣母玛丽亚形象,要么是具有诱惑力、破坏性的夏娃形象。而《圣多明哥的婚约》的女主人公托妮既游离于两极女性气质之间,又同时体现了18世纪末出现的种族话语与性别话语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女性性别认同问题还应当注意考察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女性气质 两级化 种族话语
下载PDF
品特戏剧的私人空间与社会公共空间——以《房间》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静 胡宝平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1期112-114,共3页
从品特戏剧中封闭的私人空间出发认定这些作者持非道德和非政治立场否定了私人空间的社会性。这些封闭的家居空间是品特表现下层人物生活,探讨种族话语、家庭关系与生存困境以及观照、批评20世纪中叶英国及欧洲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的重... 从品特戏剧中封闭的私人空间出发认定这些作者持非道德和非政治立场否定了私人空间的社会性。这些封闭的家居空间是品特表现下层人物生活,探讨种族话语、家庭关系与生存困境以及观照、批评20世纪中叶英国及欧洲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居空间 社会经济决 种族话语 威胁
下载PDF
蔡尔德与19世纪美国种族话语
16
作者 金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共14页
作为19世纪小说家与知名社会活动家,莉迪亚·玛利亚·蔡尔德无论在其文学创作还是政论作品中,都表达了她对于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强烈谴责,她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为受压迫的少数族裔争取权利,坚持在反抗种族主义的斗... 作为19世纪小说家与知名社会活动家,莉迪亚·玛利亚·蔡尔德无论在其文学创作还是政论作品中,都表达了她对于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强烈谴责,她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为受压迫的少数族裔争取权利,坚持在反抗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通过审视蔡尔德的作品,考量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种族话语和蔡尔德的种族观,以及蔡尔德的进步意义与她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尔德 印第安人 黑人 白人女性 19世纪种族话语
原文传递
“我是中国人”——美国华裔文学先驱水仙花 被引量:6
17
作者 石平萍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86,共9页
水仙花是评论界公认的美国华裔文学先驱。她采取女作家常用的"大题小作"策略,以恋爱、婚姻、家庭和儿童生活为创作题材,在描写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同时,着意表现破坏这些感情的种族、性别、阶级关系和霸权势力,尤其是针对华人... 水仙花是评论界公认的美国华裔文学先驱。她采取女作家常用的"大题小作"策略,以恋爱、婚姻、家庭和儿童生活为创作题材,在描写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同时,着意表现破坏这些感情的种族、性别、阶级关系和霸权势力,尤其是针对华人的种族主义和东方主义话语。在当时猖狂排华的政治气候下,作为欧亚裔混血儿的水仙花敢于彰显自己的中国血统,献身于用笔墨为华人抗争的事业,她的反抗精神、正义感和社会批判意识激励着后来涌现的一波又一波的美国华裔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花 种族主义话语 东方主义话语 美国华裔文学 女作家
原文传递
战后英国主流平面媒体的种族主义话语——兼论斯蒂芬·劳伦斯事件 被引量:3
18
作者 洪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53,共11页
种族主义话语是一个非常复杂、跨学科性很强的话题,战后英国主要平面媒体的种族骚乱报道,体现出明显的种族主义话语。特别是斯蒂芬·劳伦斯事件是一场明显的种族主义谋杀,但警察和司法机构总是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逮捕肇事的白人青... 种族主义话语是一个非常复杂、跨学科性很强的话题,战后英国主要平面媒体的种族骚乱报道,体现出明显的种族主义话语。特别是斯蒂芬·劳伦斯事件是一场明显的种族主义谋杀,但警察和司法机构总是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逮捕肇事的白人青年,由此引发以劳伦斯家人为代表的黑人群体争取正义的运动。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主流平面媒体通过角色的不断转化,推动事件向前发展。21世纪之后,媒体对有色人种的态度转为更加强硬。纵观战后媒体的种族冲突报道,其角色虽然多变,但用意在让政府能在既有权力框架中做出一些调整,以避免引起更大的社会冲突,从而维护主流社会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平面媒体 斯蒂芬·劳伦斯事件 种族主义话语
原文传递
哈罗德·品特三部早期剧作中的种族关系表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宝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早期剧作《房间》、《有点儿疼》和《看管人》无形中构成了一个种族主题系列。三部剧作均以白人-黑人、本土-他者这一等级秩序为基础铺陈戏剧冲突,揭示出本土英国人二元对立式的种族主义思维。而三部剧作在种族... 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早期剧作《房间》、《有点儿疼》和《看管人》无形中构成了一个种族主题系列。三部剧作均以白人-黑人、本土-他者这一等级秩序为基础铺陈戏剧冲突,揭示出本土英国人二元对立式的种族主义思维。而三部剧作在种族关系表现手法上的前后变化,反映出二战后英国种族关系的变化以及品特本人对种族关系复杂性的认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特 移民 种族关系 种族主义话语
原文传递
知识王 第8回
20
作者 时关 《网球大师》 2009年第24期12-13,共2页
在2009年12月10日之前将【知识王·第8回】答案和你的姓名、联系电话、地址发送至itennisclub@gmail.com,就有机会获得本刊提供的精美礼包一份——我们将在答对题数最多的读者中随机抽取幸运者。1、2009年澳网女单头号种子是以下哪... 在2009年12月10日之前将【知识王·第8回】答案和你的姓名、联系电话、地址发送至itennisclub@gmail.com,就有机会获得本刊提供的精美礼包一份——我们将在答对题数最多的读者中随机抽取幸运者。1、2009年澳网女单头号种子是以下哪位球员?A.萨芬娜B.小威廉姆斯C.扬科维奇D.莎拉波娃2、此图为纳达尔在2009年澳网激战5小时14分钟之后倒地庆祝,请问本场比赛他的对手是?A.索德林B.费德勒C.沃达斯科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赛 种子 女选手 法网 莎拉 世界 球员 种族歧视话语 对手 知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