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佛像输入中国的路线与民族化民俗化 被引量:9
1
作者 林树中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1期81-92,共12页
本刊曾于1990年1—3期连载了阮荣春先生《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一文,文章根据近年来于长江流域发现的60条例早期佛教造像实物,联系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有关资料,首先提出了“佛教造像先兴于南后盛于北,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已存在着一条... 本刊曾于1990年1—3期连载了阮荣春先生《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一文,文章根据近年来于长江流域发现的60条例早期佛教造像实物,联系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有关资料,首先提出了“佛教造像先兴于南后盛于北,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已存在着一条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的观点,引起中日学术界关注。1990年底,由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日本龙谷大学学者联合组成的中日联合研究组对中国南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调查,并先后于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日本京都和名古屋召开了四次中日学术研讨会,不但使南方早期佛教实物由原来的60余例增至300多件;而且研究的范围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国内外研究或关心的学者也大量增多。为配合这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我刊曾于1991年第3期起开辟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专栏,前后两年,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南传系统”的研究是个全新的课题,是个跨国度的系统工程,要研究的题目很多,其中许多问题随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间入正逐步理出头绪。目前中日联合考察调查工作虽已结束,但真正的研究工作尚刚刚开始。基于此,我刊决定继续开办“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专栏,不定期地刊载有关研究文章以及新发现的实物资料,热切希望关心本项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铜佛 早期佛 丝绸之路 佛教造 佛教艺术 孔望山 长江中下游 审美意识 连云港
下载PDF
北魏正光六年张宝珠等造像 被引量:8
2
《文物》 1961年第12期52-,4,共2页
这一件石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式,高2.2、宽1.38米(页4下图)。1920年前后在山东益都西王孔庄古庙中发现,抗战时期古玩商人企图盗卖,经当地人士抢救而保存下来。解放后1953年近来济南,现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内。正面即为三尊立像,中... 这一件石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式,高2.2、宽1.38米(页4下图)。1920年前后在山东益都西王孔庄古庙中发现,抗战时期古玩商人企图盗卖,经当地人士抢救而保存下来。解放后1953年近来济南,现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内。正面即为三尊立像,中间的主佛,脸形瘦长,衣饰飘动,透露着"秀骨清像"。胁侍菩萨装饰繁复,上身微倾,腹部鼓起,非常端庄。在佛像与菩萨像之间,还用极浅的浮雕,刻画了两个供养人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抗战时期 山东省 菩萨 保存 商人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传席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12,共5页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陈传席随着佛教和佛教艺术研究的深人,很多问题清楚了,但很多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佛教艺术并不仅仅是从"丝绸之路"传人我国的西北方,然后从我国西北向东向南传播,而也从西南向北向东传播...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陈传席随着佛教和佛教艺术研究的深人,很多问题清楚了,但很多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佛教艺术并不仅仅是从"丝绸之路"传人我国的西北方,然后从我国西北向东向南传播,而也从西南向北向东传播。既有北传的系统,也有南传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早期佛教 顾恺之 佛教艺术 艺术样式 曹衣出水 维摩诘 犍陀罗艺术
原文传递
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的演变——从“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艳” 被引量:5
4
作者 江梅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5期192-201,共10页
关于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的演变,之前学术界在研究时,或附带而过,或从纯粹哲学、美学的角度出发,而纵观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对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演变的专门性探析则更为稀少,仅见零散之史料。本文拟就就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之演变流程,... 关于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的演变,之前学术界在研究时,或附带而过,或从纯粹哲学、美学的角度出发,而纵观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对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演变的专门性探析则更为稀少,仅见零散之史料。本文拟就就六朝美术中人物审美之演变流程,从形式与内涵两方面进行剖析,以对其产生、风行、演变、生成作出一番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社会审美 陆探微 美术 “韵” 艺术风格 “气” “神” 形相
下载PDF
“秀骨清像”中的玄学“风度”——从佛教造像看魏晋玄学对佛教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林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化表现为“六家七宗”的形成,在佛教造像方面,玄学化的影响以“秀骨清像”佛像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佛教
下载PDF
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 被引量:5
6
作者 金维诺 《雕塑》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中国美术史籍成书之早,并形成发展系列,特别是绘画史籍,千数百年不间断地有连续著述,在世界上也属少见。但文字的记载,缺少图像配合,所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因之在传世美术遗物较少的情况下,新出土的考古发现对印证艺术发展的具体面貌,... 中国美术史籍成书之早,并形成发展系列,特别是绘画史籍,千数百年不间断地有连续著述,在世界上也属少见。但文字的记载,缺少图像配合,所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因之在传世美术遗物较少的情况下,新出土的考古发现对印证艺术发展的具体面貌,就有极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范 佛教造 《历代名画记》 青州龙兴寺 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 陆探微 北齐 曹家样
原文传递
谈敦煌早期壁画的时代风格(摘要) 被引量:5
7
作者 段文杰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69-71,共3页
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期的政权统治敦煌二百多年间,由于政权的转移、民族的迁徙和丝路上的风云变幻,石窟艺术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也各有特色。总体说来,早期壁画有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画派风格... 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期的政权统治敦煌二百多年间,由于政权的转移、民族的迁徙和丝路上的风云变幻,石窟艺术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也各有特色。总体说来,早期壁画有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画派风格(群体风格)和个人风格。从纵的体系看,有贯穿各时代的民族风格;从横的关系看,有反映不同时代精神的时代风格。这两种风格又多体现在群体风格(画派风格)之中,这是由于画工们的师承关系所形成的行帮派别风格,早期壁画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群体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风格 敦煌 壁画 石窟艺术 佛教艺术 十六国 西域 北魏 北周
下载PDF
《历代名画记》与敦煌早期壁画——兼论南朝绘画与敦煌早期壁画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宁强 《敦煌研究》 1988年第4期51-64,50-123,共16页
唐张彦远写于大中元年(847年)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中国美术史籍中的经典著作,长期以来,研究者众而成果亦丰。特别是此书关于隋朝以前绘画的丰富记载,因别人记述甚少而倍显珍贵,研究者也多注目此时期。流传至今的隋以前绘画作品,仅有... 唐张彦远写于大中元年(847年)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中国美术史籍中的经典著作,长期以来,研究者众而成果亦丰。特别是此书关于隋朝以前绘画的丰富记载,因别人记述甚少而倍显珍贵,研究者也多注目此时期。流传至今的隋以前绘画作品,仅有传为顾恺之所画实是宋人摹本的几幅画,数量极有限,代表的时期也短(东晋),画家也少(仅顾恺之一人)。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十六国-北周)数量不少,内容丰富,现存早期洞窟36个,窟内有时代相异而基本联贯的壁画原作。除了一点零星的记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敦煌壁画 内容丰富 研究者 北魏初期 十六国 北周 中原地区 故事画
下载PDF
从齐梁文化的视野看文人绘画的肇始
9
作者 黄玉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目的:汉末魏晋,北方陷入动乱,人口大规模南迁,既促进了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重塑了社会的权力架构、阶层结构。到了齐梁时期,旧有的皇家与士族共权的社会统治体系转变为庶族文人依附皇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体制。文章旨在深入研究庶族文人... 目的:汉末魏晋,北方陷入动乱,人口大规模南迁,既促进了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重塑了社会的权力架构、阶层结构。到了齐梁时期,旧有的皇家与士族共权的社会统治体系转变为庶族文人依附皇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体制。文章旨在深入研究庶族文人地位的上升对绘画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从齐梁文化的视野出发,首先分析文人这一特殊文化载体阶层在社会中的演绎过程,其次对东晋南朝的社会权力架构、阶层结构进行破解,指出齐梁至南朝时期庶族文人与皇权共生的关系,最后阐释庶族文人支持的“面短而艳”如何取代“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结果:两晋时期,山东南部与徐州一带的士人南迁逐渐取得政权后,启用寒门文人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从而形成齐梁文化,反映在绘画方面,就是以“面短而艳”为特征、以张僧繇为命名的“张家样”。其社会背景是萧梁时期皇家与士族的矛盾激化,导致士族逐渐被迫离开权力中心而文学化,依附皇权的寒门庶族在社会治理中的社会身份与政治上的话语权显著上升,他们的崇尚信仰与志趣反映在绘画审美领域就是“张家样”的体现。结论:齐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汉晋与隋唐文化的桥梁。庶族文人由于自身依附关系,因此绘画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服务皇家,体现皇家的辉煌成就与社会规训教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是个体意趣情怀的宣泄。这种双重性正是文人绘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梁文化 面短而艳 寒门庶族 文人绘画
下载PDF
北魏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发展 以佛教艺术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孟红淼 《中国宗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77,共2页
北魏的佛教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以线造型”的壁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风格的佛教建筑,是古印度、西域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佛教艺术 北魏时期 佛教建筑 壁画艺术 交流融合 历史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响堂山驼山石窟造像风格的过渡特征(续)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惠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31,共11页
(二)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的过渡风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得力于绘画和雕塑形式的佛像;佛像雕塑、绘画发展也刺激了世俗人物画的发展。实际上,佛教与世俗的人物画及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大体同步。因此,考察南北朝晚期至隋人... (二)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的过渡风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得力于绘画和雕塑形式的佛像;佛像雕塑、绘画发展也刺激了世俗人物画的发展。实际上,佛教与世俗的人物画及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大体同步。因此,考察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风(包括佛教及世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南北朝 北齐至隋 墓室壁画 敦煌莫高窟 雕塑 子华 石窟寺 北周
下载PDF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论北魏石窟汉化造像样式的确立及成因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100,共5页
北魏的石窟造像在整个中国佛教石窟造像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南北和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下,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在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佛教造像在艺术表现形式、造像题材、造型样式等方面都呈... 北魏的石窟造像在整个中国佛教石窟造像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南北和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下,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在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佛教造像在艺术表现形式、造像题材、造型样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本文以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石窟造像样式的演变规律作为研究起点,以云冈、龙门两大石窟为研究重点,着重阐述其石窟造像样式在演变过程中,是如何由早期以西域特征为主的造像样式、中期以本土、民族特征为主的造像样式发展成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特征的晚期中国化样式的,力求阐明这种造像样式汉化历程背后的成因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褒衣博带” 北魏石窟 汉化
下载PDF
飞天在人间 被引量:5
13
作者 段文杰 《文史知识》 1988年第8期85-89,共5页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是乾闼婆(天歌神)和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他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
关键词 天帝释 佛教艺术 在人间 天乐神 紧那罗 乾闼婆 羽人 艺术生命力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论戴逵的佛像雕塑艺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光全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7-69,共3页
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至东晋进入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戴逵凭借自己的绘画、雕塑造诣,承当时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在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求变,将印度佛像样式融入到中国传统的造像风格中,先后完成了建康瓦官寺、山阴灵... 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至东晋进入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戴逵凭借自己的绘画、雕塑造诣,承当时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在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求变,将印度佛像样式融入到中国传统的造像风格中,先后完成了建康瓦官寺、山阴灵宝寺两组著名的佛像雕塑,并开创了“秀骨清像”派的新的造像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逵 雕塑艺术 东晋 风格 佛教文化
下载PDF
6世纪上半叶北方佛教造像中的“禅智兼弘”格局
15
作者 杜宇航 叶原 《中国美术》 2023年第4期102-103,共2页
自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后,北方社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就佛教而言,主要表现为以建康(今南京)、会稽为中心,依附玄学发展而来的义理之学取代了稍早前北方流行的禅修传统。然而,从北魏洛阳时期的佛教造像来看,南朝义理... 自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后,北方社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就佛教而言,主要表现为以建康(今南京)、会稽为中心,依附玄学发展而来的义理之学取代了稍早前北方流行的禅修传统。然而,从北魏洛阳时期的佛教造像来看,南朝义理新风的影响虽大,但这种影响在北方各阶层中的接受情况依然存在差异。在谈及南朝义理新风对北方佛教造像影响时,以往学者多提到按照玄学名士形象塑造的秀骨清像样式的佛教造像。其典型特征为,造像穿着玄学名士带悬裳座下摆的褒衣大袖服饰,体态轻盈瘦削,衣褶动态感十足。事实上,除秀骨清像样式外,北魏洛阳时期还有很多维摩诘题材的佛教造像,这种造像也与义理新风的传入有关,不过学界对此关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都洛阳 佛教造 褒衣 动态感 义理之学 维摩诘 形象塑造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造型风格之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荣 《新美术》 1988年第3期47-51,61+88,共7页
一绘画和雕塑造型风格发生明显的关系是在魏晋以降,也可说是雕塑的造型开始受到绘画风格影响之时。这一影响的前提是:绘画被社会文化精英认为优于雕塑,社会文化精英参与绘事并产生高知名度的画家。
关键词 中国古代绘画 造型风格 写实性 吴道子 存乎鉴戒 曹仲达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陆探微
原文传递
由“秀骨清像”看魏晋品藻人物的理念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春森 《社科纵横》 2004年第3期110-111,共2页
品藻人物是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秀骨清像”作为魏晋有代表性的人物画样式 ,包含着历史的、社会的复杂意识和人文观念 ,从魏晋是“人的觉醒”的观点着眼看 ,对人的主观精神、情感的肯定使其在画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品藻人物 理念
下载PDF
从维摩诘形象的变化看佛教美术中国化
18
作者 张华 《中国宗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3,共2页
随着《维摩诘经》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维摩诘居士的形象也成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造像的重要题材。从菩萨造像形制到清谈名士模样的转变,再到秀骨清像与丰颊硕体的轮替,维摩诘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佛教美术... 随着《维摩诘经》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维摩诘居士的形象也成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造像的重要题材。从菩萨造像形制到清谈名士模样的转变,再到秀骨清像与丰颊硕体的轮替,维摩诘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佛教美术中国化发展历程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维摩诘 佛教美术 佛教造 深度融合 菩萨造 唐宋时期
原文传递
六朝佛教对传统青瓷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翎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205-211,共7页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繁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青瓷制造有成就的时期。佛教与青瓷在中国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的发展推动了青瓷装饰艺术的发展,青瓷艺术品大量地反映了佛教的内容。本文从瓷器生产、造型、纹饰三方面讨论了...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繁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青瓷制造有成就的时期。佛教与青瓷在中国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的发展推动了青瓷装饰艺术的发展,青瓷艺术品大量地反映了佛教的内容。本文从瓷器生产、造型、纹饰三方面讨论了佛教与瓷器的关系,认为六朝青瓷艺术品曾经受到佛教理论、戒律、造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可上溯到波斯、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亚、西域的各种艺术风格。过去我们谈论佛教艺术时,往往只注意在开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上,不自觉地忽视了青瓷艺术的研究,所以亟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青瓷 佛教文化 东晋南朝 萨珊王朝 南北朝 佛教艺术 动物造型 莲花 艺术造型
下载PDF
戴逵“善铸佛像及雕刻”质疑 被引量:2
20
作者 殷力欣 《美术观察》 1997年第12期55-57,共3页
戴逵(约326——396年)、戴颙(378—441年)父子在东晋、刘宋时代以佛教雕塑知名,在使佛教雕塑艺术汉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第一批留下姓名的雕塑家,这差不多已是美术史论界的定论。如王子云先生著《中国雕塑艺术史》、林树中... 戴逵(约326——396年)、戴颙(378—441年)父子在东晋、刘宋时代以佛教雕塑知名,在使佛教雕塑艺术汉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第一批留下姓名的雕塑家,这差不多已是美术史论界的定论。如王子云先生著《中国雕塑艺术史》、林树中先生编著《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卷》等,均持此观点。林先生更明确指出:以戴氏父子为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雕塑的影响“遍及南朝,也影响于北方龙门石窟等处的佛像雕塑。”这种观点还散见于其他研究者对云冈、麦积山等处雕塑的研究著述中。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尚存可商榷之处。现将笔者的看法陈述如下,谨呈方家教正。 一、分析现存文献资料,戴逵“善铸佛像及雕刻”的说法并不可靠 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人。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碑,时称词美书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戴逵 佛教雕塑艺术 《晋书》 元嘉十四年韩谦造 雕塑 佛教造 《历代名画记》 汉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